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脏腑通

民国初年,有四川医家何仲皋,在成都锦江之滨举办国医学院。他以“西江月”调写成《脏腑通》一书,作为学生便于记诵的教材。该书以八卦之理,结合《内经》、《难经》、《金匮》、《伤寒》各经典,以阐述病理,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现举数阕,并附邹氏剖析串讲的内容如下:第三卷377

(一)   脏与脏相通 心肝

离火在天为电,震雷引以为鞭;心怒遽动将军官,气结胁间不散。

厥阴肝气上逆,心亦疼热不堪;舌卷囊缩病相连,皆是二经之变。

邹氏串讲:离为火,震为雷,离火在天之象有如电光闪闪,闪电之后,继闻隆隆震雷之声,这种现象,好像震雷把闪电当作他的钢鞭一样。淮南子所以说:“雷以电为鞭策。”结合人体脏腑来看,离火即指心经之火,震雷则指肝经之气,离震二卦既如天之雷电,所以心肝二脏相互感应的功能也像雷电活动之密切,若一脏有病就会立即影响另一脏发生病变,在情志上也是一样。

比如心中火起,就会触动肝气横逆而发怒,并出现胁下胀痛,心中疼热,舌卷囊缩等一系列心肝两经的病变,由此可见心肝两脏之气的相通了。

(二)   脏与腑相通心大肠

乾道天行甚健,离火为日为天;大肠不通心火炎,必然谵语狂乱。

伤寒神昏谵语,大承气汤为先;泻心汤用大黄连,已可窥其崖岸。

邹氏串讲:乾卦之气健运不息,比喻如大肠腑气以通为顺;离卦在天如日照当空,有如心藏之神。若大肠健运失常,则表为腑气不通,大肠腑气不通,则可导致心火上炎,扰乱心神,而发生谵语狂乱的病变。《伤寒论》对这种大肠腑气不通,心火上炎,扰乱心神所导致的热结狂乱之证,则选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使胃气承顺下行,心火自不上炎,而诸证自愈。若伤寒太阳误下,热陷胸中成“热痞”之证,则有天火同人卦六二爻之象,邪热同伙为患,以致心与大肠失调,气机痞塞中焦,相因为患,又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通腑以泻其心火,痞塞自通,由此可以了解医易相通的道理了。

(三)   腑与腑相通大肠胆

东南巽木为胆,西北乾金大肠;后天八卦列两旁,气化一升一降。

设今二经同病,便闭胁痛难当;烦渴龙胆泻肝汤,并与大承推荡。

邹氏串讲:胆为巽木之卦,在后天八卦图的东南角上,其气主升,大肠为乾金之卦,在后天八卦图的西北角上,二经之卦列后天八卦图的左右两旁,气化活动一升一降。若巽木胆金之气过升,则为胁痛、烦渴之证,当用龙胆泻肝汤之类泻其木气之过升;若大肠腑气不降,则为腹满、便秘之证,又当采用大承气汤推荡腑气下行。

二、易学与中医的会通以上所举,皆邹学熹“医易会通”承先的部分内容,下面再从所著《易学精华丛书》有关“医易会通”的内容谈谈启后的问题。

(一)易学与内经理论的会通《黄帝内经》是中医与易学会通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讲五运六气、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各种病证产生和变化的原理,治疗的原则,但这些基本的原理原则,都根据易学所发现的一整套自然规律而来。古代尚无文字的时期,有用符号表示的,如卦爻符号;有用图画表示的,如太极图;有用数字表示的,如河图、洛书。这些都是古人仰观俯察,远取近譬,从天文、气象观测中得出的基本法则。现根据古代宇宙观将其观测程序简述如后:古人站在高处,发现天覆于上,地载于下,人在中间,得出天地人三才的概念。《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古人观察到天体运行不息,而感觉不出大地在运转,因此以地为静点,而得出“天动地静”的概念。为了术语上的统一,以圆为动,以方为静,而提出“天圆地方”的天文观。又观察到天地中间还有雷、电、风、云、雨、雾的变化,湖泊、高山、水火、大地的存在,所以继乾为天、坤为地之后,而有雷风相搏,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之论。

古人还从观察中发现太阳的运行关系到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的生长收藏,于是得出四时气候不同的概念。由于太阳从左东升,向右西落,于是得出左右、上下、四方、六合等概念。

从太阳东升西落,经过南天,没入地下,而得出东南西北四正的概念;从太阳冬至节出没得最高,夏至节出没得最矮,而得出四隅的概念。由于太阳晴朗时可见,晦暗时不见,而得出显隐的概念。由于太阳到天顶的轨迹有升有降,而得出高卑、上下的概念。由于太阳轨迹移动到一定第三卷379地点又折回来,而得出往复、迎随等概念。由于太阳晷景在地下成360度圆,周而复始,而得出循环、周期等概念。日体常圆,月有亏缺,而得出虚实、盈亏等概念。并从天地万物是有形的,气化活动是无形的,而无形的气化活动,总是以有形的实体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得出“气附于形”,人们必须“因形察气”的方法,中医的生理、病理观,诊断学和药理学,都是本此而建立的,以上也就是由八卦产生的阴阳学说在各方面的推衍。

医学家和易学家还建立了不少的观测标准,以观测天体和人身。如以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以观测天人之间的阴阳变化;以五星正变,四时气候转移,而审五行之象;以五纪盈虚而审五运之岁;以六气代谢,而审季节时令;以八方衰旺,而审八卦之位;以八门开合,而审八风之气;以甲子纪年,而审岁运等等。

《内经》还有大法、师法和心法。大法则本易学三大原则:贯通百事,即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加己见,所以言不泛论,事不虚构。表征感衰,即言要从时间上看问题,因四时变化才有盛有衰,所以要“因形察气”。殷鉴兴废,即言要从空间上看问题,抓阴阳对立。如九大论之谈气化学说;阴阳离合论之谈三阴三阳离合;六节藏象论之谈天以六六为节,人以九九制会;藏气法时论之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九宫八风篇之论太乙下九宫,皆涉及《内经》之大法。师法即指口耳相传之秘,如论中有关刺法内容皆有师承,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的论述。心法即融大法与师法为一体,如有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的论述,皆医家之心法。

《内经》的编写体裁也较特殊,不仅仅是问答体,而是在当时“托古改制”的影响下,仿史家“以时系事”的手法而“以人系事”。“托古改制”即假托黄帝、岐伯等古代圣哲,以增强其学术的说服力。凡提黄帝之名,则知讨论的是本篇、本节、本段的纲领性问题;凡提岐伯之名,则知涉及的都是医学有关的问题;凡提鬼臾区之名,则知涉及的是有关天文、气象学的问题;凡提伯高之名,则知叙述的当时医家之传述;凡提少师、少俞之名,则属后世新兴之学;凡提雷公之名,则为推衍之文;不标题者,则属其他学派之论。

邹氏从《易经》角度来了解《内经》的理论体系,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两部经典来了解、掌握有关天地和人身变化情况,以便保持统一平衡和调整一致,综上所述,说明“医易会通”并不是一句空话。


 

脏与脏相通

心肝

离火在天为电,震雷引以为鞭;心怒遽动将军官,气结胁间不散。

厥阴肝气上逆,心痛疼热不堪;舌卷囊缩病相连,皆是二经之变。

心肺

心脏原为倒火,肺为华盖高撑;心火炎上肺咳生,肺热心亦烦闷。

温病两寸洪大,由肺累及心经;银翘散中藿郁增,紧把膻中护定。

心脾

心火能生脾土,脾脉上注心宫;脾阳虚则思虑穷,心虚难于记诵。

归脾汤中诸品,多治健忘怔忡;心血不生脾血空,转使心中刺痛。

心肾

离火原为心脏,坎水即属肾经;坎中一阳会离阴,心肾相交无病。

几济中藏未济,微理阐自易经;水气上犯作奔豚,思患预防要紧。

肝脾

脾为肝木所克,肝病实脾为先;倘若弦脉见右关,土虚木乘可验。

脾经若多湿气,筋必软短拘挛;关节不利屈伸难,治从苦热酸淡。

肝肺

肝脉贯膈注肺,雷从秋令收声;血虚肝木侮肺金,肺郁乘其所胜。

伤寒恶寒发热,大渴当刺期门;肺饮肺疟脉如平,弦脉因克而隐。

肝肾

肝木生于肾水,三冬雷在地间;先王至日且闭关,阳气还须内敛。

肝热风火相煽,肾精随之已干;失精伤肾复伤肝,少腹弦急目弦。

脾肺

肺脏生于脾土,二脏皆属太阴;肺经主降脾主升,俨如地天相应。

脾干由于肺燥,清燥故用麻仁;咳嗽右肋引肩疼,又是脾经之病。

脾肾

肾阳能生脾土,脾输水谷添精;太极本从无极生,先后二天同运。

肾气丸中桂附,补阳用助脾经;小建中汤治太阴,意在纳谷助肾。

肺肾

肾脉贯膈注肺,二经金水相滋;肾经水气向肺移,跗肿小便不利。

又有金不生水,肾经由之而虚;瞳神散大磁朱医,吸铁引针神剂。

脏与腑相通

心小肠

天干丙丁一气,心与小肠相通;火脏火腑应雌雄,表里相为体用。

口糜舌尖干绛,茎痛小便淋红;两火相凝气上冲,导赤一散可用。

心膀胱

膀胱原属卫外,其气不异日光;心为阳中之太阳,丁壬化木可想。

嚏声连连不止,分明病在膀胱;阳和心脏不外张,是以出于鼻上。

心大肠

乾道天行甚健,离火为日为天;大肠不通心火炎,必然谵语狂乱。

伤寒神昏谵语,大承气汤为先;泻心汤用大黄连,已可窥其崖岸。

心胃

心脏原居胃上,二阳之病发心;天干丁戊气相生,胃降心火自顺。

调胃能止谵语,泻心汤用连芩;古人立方法最明,自可引人入胜。

心胆

胆腑内藏心火,其气上通于心,心神不足胆便惊,先庚三日在巽。

少阳胆气不足,心悸肾水相侵;小柴胡汤加茯苓,其方传于仲景。

肝小肠

天干丙辛化水,肝脏赖以滋生;小肠火腑液病成,筋遂由之而劲。

小肠若受湿热,邪从肝脏而侵;脉见弦芤迟缓形,清暑益气可进。

肝膀胱

肝为筋脉之主,津又主于膀胱;太阳气逆筋便伤,内经言之甚当。

伤寒起则头眩,二经连连累而殃;仲景芩桂术甘汤,真是天开妙想。

肝大肠

肝脉直贯胃腑,大肠同是阳明;厥阴伤寒小便清,伤热亦多燥粪。

加味理中诸品,止泄并治肝经;当归龙苓大黄增,消息还须细讨。

肝胃

肝经在卦为震,三爻一阳二阴;仰盂变作覆碗形,直犯阳明胃分。

气上冲胸辗堪证,上引如怀可征;乌梅丸治气冲心,皆是圣经明训。

肝胆

肝叶内藏胆腑,二经表里相连;肝仁胆义性不偏,治病亦须两管。

小柴升之剂,姜芩寒热相参;厥阴病用乌梅丸,亦是寒热各半。

脾小肠

小肠直接胃腑,脾胃则属夫妻;小肠热甚脾湿滋,火土相连一气。

太阳小肠受暑,脾土由之而虚;清暑益气术参芪,外感偏宜补剂。

脾膀胱

太阳日出于土,夜则入于土中;膀胱气化陷中宫,脾气由之而壅。

无汗小便不利,输转之气已穷;桂枝去桂术苓从,可识经方妙用。

脾胃

脾胃建居黄极,数列河图之中;一升一降地天通,脏腑随之运动。

心肺相从于胃,肝肾惟脾相从;谦卦有吉而无凶,九三上六最重。

脾胆

少阳相火在上,脾土由之而生;风木化土治脾经,鸡驶醴传素问。

东垣补中益气,升柴用意最深;补中先发表云云,全是不通之论。

肺小肠

肺臓原为华盖,小肠脉亦朝宗;丙辛合化气相通,可识二经体用。

咳嗽连连矢气,小肠病入肺中;止咳散中芍药从,寒热尤须慎重。

肺膀胱

太阳与肺合表,分明水气连天;相传下达州都官,俨若江淮河汉。

痰饮二经同病,经方苓桂术甘;咳嗽小便滴涓涓,止咳散加苓半。

肺大肠

肺与大肠表里,脏腑皆属乎金;大肠病若肺咳生燥咳亦多燥粪。

金匮下利肺痈,仲师汤用柴参;肺痈白散效如神,巴豆直从肠进。

肺胃

胃之大络通肺,虚里名著内经;咸卦君子虚受人,取其泽山感应。

肺痈葶苈泻肺,补胃大枣甘平;白虎汤中加人参,又治二经热病。

肺胆

少阳相火主病,火气可以刑金;咳嗽胆汁呕频频,肺胆二经同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行之说
肝气犯脾症状起因
《难经》不再难2脉象玄机
第八章 挖掘癌症根基
【真传一刻】第194期: 徐嘉亮-关于小肠的思考
五脏六腑,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