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经方实验录》随笔

读《经方实验录》随笔--------若华之母案

本贴收到10
鲜花
本帖最后由 冯文全 于 2010-7-23 18:43 编辑

写在前面的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读古书的时候,对一些生僻晦涩的字词、词句原意的再现和把握,对于作者思想的理解等都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汉代的牛人张仲景咱就不说了,金元四大家咱也不说了。单说说曹颖甫,丁甘仁这些前辈。在他们的身上还能看见古人的影子,他们的文字那样的质朴而又带着文言气息。《经方实验录》是一本很好的临床书,读来有一种淡淡的中国……

      

关于这个案要说的话:

若华之母这个案,读起来很有意思。我发现了很多平时不曾发现,甚至不曾想到的事情。我这个人读书有个臭毛病,就是喜欢先搞清楚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读医案也是如此,何况是若华之母这个饶有味道的医案!闲言少叙,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事情发生在1926623日,这一年医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丁甘仁老先生去世。丁甘仁老先生和曹颖甫有着深厚的友情,当时丁老是上海中医学校的校长,而曹老恰是该学校的教务长。二者的关系不可谓不密切。当年,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等中医名家,均为早期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高材生。

书归正传,这个时候也是曹颖甫老先生来上海的第十个年头。若华(曹颖甫的女儿)她妈(曹颖甫的妻子)去小西门那边看房子,当时曹老还是租的房子住的,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我们完全相信,而且可以想象到这样一位名医一家住在租来的方子里面。若华之母可能是去买房子,也可能是想换个地方再租一个房子。总之可能也是比较操心,等到回家的时候,天色已晚。回家以后说:老头子,我生病了,今天晚上看来是不能亲自下厨给你做饭了,我困的要命(但欲寐),得赶紧睡觉呀。(睡一觉,明天可能就好了,很多人都可能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有的时候,睡一觉,有的病的确就好了。)然后盖上被子就躺下了,躺下之后感觉特别怕冷,所以就让曹老在被子上又加盖了一层厚被,可还是不觉得暖和。而且口角生疮,眼睛发红。又有点像是热证。但是肚子里感觉不到怎么难受,故曰:腹中和。

曹老摸了摸脉,脉息浮紧有力。

被子也盖了半天了,可是仍然不见有汗出来,身体依然不觉得暖和。怎么办呢?喝中药吧!辩证一看,伤寒恶寒、无汗、脉浮紧。(当时没有记录到底疼不疼,因为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妄加推测)根据这三点,方证对应,似乎选择麻黄汤思路不错!于是曹老书方如下:麻黄6 桂枝6 杏仁9 甘草3克(考虑到当时正是夏至之时,天地大热,故而麻黄桂枝的剂量都不大)。吃了药以后,盖上被子,过了一会儿,仍然不见动静。于是再来一幅,念及刚才可能有点证重药轻,于是这副药的麻黄和桂枝都改为9克。吃了以后,还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如此反复,边熬药边吃,从天亮到中午的时候,已经喝了四剂麻黄汤了。可是竟然一点汗都没有出来,曹老心里着急了,用他的话说就是:“计无所出。”所以把学校的高材生章次公叫来,商量商量这事咋办呀。次公老师来了以后,摸了摸师娘的脉,有看了看师娘现在的症状。然后对老师说:“老师,你的胆子怎么这么小呢?”曹老疑惑的问:“此言怎讲”。次公老师说:“当用麻黄和桂枝各五钱,甘草杏仁和先前的一样。”(言外之意:老师,你用的量小了。)

就这样,师娘服药后不到半个小时,果然身体热了起来,大汗出。汗之味颇浓,案曰:“臭气及于房外。”二房东来看的时候,得拿袖子捂着鼻子,其味道可见一斑!人站在门外向内望去,但见若华之母的被子上能腾出热气来!想想,六月二十三日,当是夏至之时,地处上海。被子上都能腾出热气来,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蒸馒头时的样子!

此番大汗出后,于是太阳证罢,随转入阳明,口大渴,脉洪大而烦躁,乃以调胃承气汤下之。此病证反复,调理月余方愈。周身皮肉多作紫黑色,历久乃退。

关于此案是否易以龙汤更加合适的看法:

关于大青龙汤。

案中所载不多。我们先来看看大青龙汤的主治:a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着,大青龙汤主之;b伤寒脉浮缓(有说浮紧的),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案中患者开始并没有烦躁的症状,后期传入阳明之后才有了烦躁。故不用大青龙而选择麻黄汤!案中患者有少阴证,进门就说我想睡觉。或可解读为“但欲寐”!少阴证如此鲜明,如何敢用大青龙。

也许会问,患者后来有烦躁,为什么不直接选用大青龙,省去了很多麻烦么不是?

回答:圣人垂法,先解表,表解乃可攻里。读曹老书,当需明白曹老很注重表里用药次第!

关于口角生疮,眼目发红的症状。

寒邪闭阻较重,恰逢天炎酷暑之日,体内之热因肌表被郁。二便或可亦为不通(案无记载)。于是上出清窍,从口目而出,此虽似热证,实乃体内之热凝聚而成也!

对于麻黄汤的选择。

此案并没有经典的伤寒八症,但是根据曹颖甫先生的观点,用麻黄汤不必拘泥非要见到所有的症状。“若病者体内之变化,确属麻黄汤证之病理,则虽见证稍异,亦可以用之而效。”曹老如是说。仲景又言:“或以发热,或为发热必恶寒。”案中患者恶寒较甚,又有无汗,脉浮紧。故选用麻黄汤。确属正治!

关于此案辩证的看法:

在佐景的按语中,我们能够读到,其实此案是曹老证重药轻的一个反面例子。曹老辩证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用药上,考虑到天气太热等因素,没有使用力量较大的麻黄汤,而是酌情减了麻黄和桂枝的用量,正是这样的手下留情,令患者从天亮至中午连服四剂而滴汗未见!其实曹老思考的很是周全,本来酷暑之际,重用麻黄剂似乎于理欠妥,但是还应该考虑到患者的特殊情况,因病者体气各不相同!

从曹老对于太阳转阳明病的辨证论治想到的:

曹老对于太阳转阳明病,在案中有两个方子。一个是桂枝加浮萍汤,另外一个就是先用麻黄汤解表,再用承气汤攻里。此案的辩证属于后者!

关于此案用调味承气汤的理解:

曹老对于承气汤的见解非常深,他还谦虚的说吴又可是用承气汤的高手!

吴又可说:承气汤并不是单纯为了燥屎而设的。如果等到患者里面都结成燥屎了,无异于养虎为患,应当早点给它泄出来!有时候,泻下的可能是溏泻臭秽的液体,这都是很正常的!等到这些污秽恶浊的东西排出体外,邪毒从此也就消退了,脉证渐渐恢复正常!难道非要等到大便都结成燥屎了才用泻下之法么?

就本案而言,患者太阳发汗后,且前服麻黄剂数贴。内有积热。为转属阳明之证,出现口干渴,脉洪大,烦躁的症状。这个时候表已经解了,遵仲景心法,表解而后攻里。《伤寒论》说,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患者心烦口渴,其脉洪大佐证为邪在阳明。曹老在《经方实验录》中说:其肠结轻,可攻补兼施,所谓和之者,是为调胃承气汤证。

关于此案人物关系的梳理:

若华是谁?

对于若华是曹老的女儿之说,是我从《经方实验录》中推理而得,在诸多案中,有一个是若华的。在案的后面,曹老的一个学生说,当时若华女士病了,那个时候我按时去老师家听老师讲课,所以这事我知道!从案后的按语读到,当时若华是个孩子。

从曹老所有的医案来看,用昵称者,仅此一人。间或有友人之子,皆标注明白。为何独此人不标,当是其至亲之人无疑!

若华之母,不用我说,如果若华的推理是正确的,那此人必是曹老的妻子无疑!(突然感觉我有点像福尔摩斯!呵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等,感染该用哪一个?
麻黄一定要先煎吗?
麻黄·桂枝·小青龙(汤)的趣记方法,一看就记住
麻黄-桂枝-小青龙(汤)的趣记方法,一看就记住
甲流为什么更多用葛根汤而不是大青龙汤?
经方实验录全文、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