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乙版黄帝内经》上卷②
目錄

上篇10章100篇:

《陰陽》甲13、

《太無》乙10、

《太合》丙12、

《太乙》丁8、

《太初》戊9、

《太始》己11、

《太易》庚12、

《太素》辛9、

《太無》壬8、

《太微》癸8、


《太易》

《太易.庚甲》

'實生於積,虛生於泄,寒生於凝,熱生於蒙(懣)’。故實者,其積之所害也。虛者,不通之所滯也。熱者,陰有餘而其陽宣化所不能也。寒者,髒為實積之所害,氣(氣下火)物不能暢者也。

熱者,虛之鬱而氣弗宣,其流通之弗能支,結而不散故也。陰之有餘而陽為所鬱,則石生六腑。陽之有餘而陰為所任,則髒多瘤痞欬(病頭區多口)啼(病頭肉下火);此臟腑之實也。

邪入則病,未知以苦者,陽之虛也。邪並則肌腠不用,久留不去者,陰之虛也。少氣(氣下火)無力,動則少氣(氣下火)者,氣(氣下精)之虛也。頭首急則弦,起臥舉而暈,心中顫者,血虛也。

言我曰:補有所不受者,內傷所致也。瀉有所有不平者,實邪太過也。法當疎上而導之下。

若夫(髟付)。病者,其來乘氣而入,其微莫察,覺有不適之,其乘氣血而擾之矣。故,良工望而知其氣者,望微而洞著也。心志潛潛,意識湛湛;氣血調和,則神智自明。所以望而知之也。

聞者,聽聲而辨其音。知其聲,以悉氣韻生克。五音之所病,五行之生死也。氣之至若湛湛,氣至住若缺缺,則其聞者自遠矣。故,聞而知之也。孰識病之然,其所以然。洞析風土,人情之變,以度其志,知者矣。

問者:問其寒熱之變,而知陰陽虛實。知其所苦之晝夜,而明氣血之所害者,所以問而知之也。

知天地之常,而工陰陽之變,悉四時六氣之化,而明生克之道。以三部之浮沉遲數,大小強弱之象,而知其所苦。判其虛實,生死之道者,所以切而知之也。

天之機,湛湛寂寂。地之玅,運而不息。陰陽之化,奇出氣神之奧。碌碌也人道,盡溺(人水)七惑而苦其中矣。故焉能知其玅,而達大聖之至道哉?

'外氣即動,內氣(氣下火)萌之。外氣所發,內氣(氣下火)應之。外氣常和,內氣(氣下火)接之。外氣既去,內氣(氣下火)蘝之。外氣遠之,內氣(氣下火)潛之’。外有不及,內有太過。內有不及,則外有太過。天地如此,人亦然矣。

《太易.庚乙》

《上經、重言》曰:“故言外,陽和運,則氣動物動。言內,神機正,則血運氣行。天地,一體也。人亦一體也。天地極虛,之一物矣。人,亦天地一物矣。天經,無不易之理。地緯,無不變之經。天度不滿而無,地數難周以偏。故言天者,實則言地也。故天賜以化,地以育應之。天和以光,地以景明應之”。

陽之鬱者,陰奉之使也。陰之結者,陽氣不達之過也。天之道十有三,剛則以風雹雷電,暴雨雪霜。柔則以雲雨和麗,清晰毓秀,平和應之。

地之道有十,升降往來則寒暑交逆,動靜有常則陰陽交牝。風動氣激,邪幹氣移。火動生氣,邪幹血怒;寒動血泣,邪幹則瘀。寒動氣徹,濕逢則核。暑動生濕,邪幹肌滯。暑動多鬱,三陽不清。燥動生幹,因風而成。陰虛不濟,風動則燥。

病(病頭水火)者,涎之結耳,五臟六腑餘液也,陰平陽秘,則其為津,受六氣之和而體用也。邪入於內,為六淫之所傷,八風實邪之苦刑,則為甡(病水)稱(病火),作而為病也。陽道受幹,則陰之餘,無從去之,故積於髒。陰道受幹,則陽之鬱,無從去之,故留之於腑,腑受其制而病也。故在髒之積曰病(病頭水火),在腑之積曰涎。氣之鬱也,寒則為水,熱則發之而為風邪焉。

氣本無形,隨逾成之。心寧則氣清而形爽,思亂則氣濁失其常。腑積於邪,則髒氣(氣火)不平,髒積於邪,則腑氣好任也。血脈圜行也,養乎身形。血之寒者如凝,熱者淖澤。不交上下,謂之曰淫。淤而不暢,謂之曰鬱。其過之,虛實寒熱之應其身也。其病也,則痛木悶脹,熱涼無度。

神者,心之志也,生之資也,命之源也。故神清則氣盈,心平則氣爽。故此十者,人之所能也,形之所出也。然人之所以苦者,心也。所以病者,衛陽不足是矣。

《太易.庚丙》

經曰:“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濇,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邪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下肩,交十椎下,中樞也。

井榮俞經合,計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膂兩旁,各五凡十穴。大椎兩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兩髀,肩厭分中二穴。犢鼻二穴,眉車二穴,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挾突二穴,天窻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瘖門一穴,臍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蹺四穴。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

經曰:絡三百六十五穴,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氣火),病(病火水)瀉不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肉之大會為穀,肉小為溪,肉分之間,溪穀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腘,留於節腠,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肉卷筋縮,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穀也。

溪穀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經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氣(氣火)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有五脈,並住於絡,傳注十二經絡脈,非獨十六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師曰:經穴三百六十有五,絡俞三百六十五穴,及溪穀三百六十有五,計之一千零九十有五穴。故經穴之與孫絡穴別矣,然其溪穀之穀穴,從乎肌理也。

 《太易.庚丁》

經曰:足太陽,脈之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入發至項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旁各一,風府兩傍各一,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足少陽,脈氣(氣火)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直目上發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發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髀樞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陽明,脈氣(氣火)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發際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間各一。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俠齊廣三寸各三,下齊二寸俠之各三,氣街動脈各一。伏兔上各一,三裏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孔。

手太陽,脈氣(氣火)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液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陽明,脈氣(氣火)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會各一,髃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陽,脈氣(氣火)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後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俠扶突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脈,氣(氣火)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發際後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任脈,氣(氣火)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腹脈法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龂交一。

沖脈,氣(氣火)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臍外各半寸,俠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手少陰各一,陰陽蹺各一,手足諸魚際脈氣(氣火)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師曰:不知道,不足以言經絡,不知所以然,焉知其所以然哉。俞穴者,經之所過也,絡者分流之所注也,溪穀者皮下肉上之輸也。經絡之運行,周而復始,孫絡之注,往來不息。溪穀者,營養供給於肌理膚腠間也。

經者大道也,絡脈者,轉運者也。溪穀者,營給筋骨節結,推陳更新者也。故溪穀之穴受邪,傳之於孫絡,傳之絡穴,傳之經。經病治之以刺,刺則刺其孫絡,刺其穀穴,通導和陽,則病自已矣。

風為百病之始,病(病水火)為萬症之源也。故風從外入而病(病水火)從內生,風從外入,令人振寒,身重惡寒,熱鬱上竅,汗出頭痛。治在風府,風池,肺俞,大柕,風門。從內生,令人煩滿,上氣,不得息,欬逆,涎泣;治在足三裏,下巨虛,肺俞,風門,合穀,後溪。以調其陰陽,補其不足而瀉其有餘。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足臨泣,地五會。風府在上椎,臨泣五會在足小指次指間。大風汗出,炙譩嘻。譩嘻穴在背下俠背傍三寸所,六椎傍,壓之令病者呼譩嘻,應手入之。

縱風,憎風,刺眉頭中之攢竹穴。失枕在肩上橫骨間中之缺盆,折使榆臂齊肘正,之灸脊中,眇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嘻。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鼠瘺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深刺中其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太易.庚戊》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沖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脈為病,男子七疝內結,女子帶下瘕聚。沖脈為病,逆氣裏急。

督脈者,起於少腹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幹。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大椎,臍下營之曲骨。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沖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大迎也。蹇膝伸不屈治其楗,楗者,上陽關下陽陵也。坐而膝痛治其機,機者,髖骨之相接者也,立而暑解,治其骸關,骸關者,膝解也。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腘者,委中委陽也。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關者,膝外大筋也,當膝關節正後方之筋內也。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之大杼。連(骨行)若折,治陽明中俞髎。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四寸陽輔也。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腘,腘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在腦後三分,顱際銳骨之下,風府也,一在龂基下頤,一在項後複骨下,瘖門也。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腦戶也。脊骨下空有長強脊下端之端也,數髓空在面俠鼻之顴髎承泣,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䯒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動下去極陰二寸。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扁骨有滲理湊無髓,骨髓無空。

師曰:至有骨之空,出其邪者耶。髓之竅,益其虛者耶。上古之治也,穴謂神橐。雖言可盡,其致治者穴非一也。其南北有異,東西不同,髓空之位不一,然可據者氣也,可度者色也。雖心志氣血,亦分強弱。故曰:木之空近節,火之空居中,水之空就下,金之空近上,土之空去水一寸而偏。此骨空髓竅之用也。

或曰: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也,以年為壯數。次灸尾橛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肋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同灸之。腨下脈陷者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灸之。

《太易.庚己》

師曰:凡治之道,先察其所病,病之所處而治之。針之道若伏龍在手,針之用若其通神,而明我所志者,其謂工矣。

上工針病也,外治無傷皮,內之祛邪。下之病減乎上,上之病減乎下,待邪之出疾而前之。上工之道,急若雷電,緩如理絲,待若獵,動若龍騰。審其病,觀其膚,知其所苦。察其情,明其志,調其心,則謂得已。

經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

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其標而得者,有取其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間,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為妄行。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也。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治反為逆,治得為從。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

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有同氣,前後不利治其標,前後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前後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若(髟付)。標之與本,一陰一陽。一表一裏,一先一後。一迎一隨,一開一闔。士之立意,各有所長。然熱而就寒,寒而易熱,既有其標,必有其本。有從標而治本者,有從本而治標者。前者,先治標者,顯於先。後者,先治本者,顯於後。其有舍標就本者而治者,有舍本就標而治者。無過先入後至,陰陽虛實之變也。

且人不二形,其質各異。五形五類,各有所本。五色五味,各有所悅。是以言標乃本者,察至微之理,而拳拳我心也哉。析之,其表裏虛實。察之,陰陽先後迎隨。而知應變之道,知奇出七神之用,而病無所遁其形也。

《太易.庚庚》

經曰:夫病傳者,相勝而入也。心病先心痛,火勝金而傳肺,一日而欬。金勝木而傳肝,三日脅支痛,三日而懣。木勝土而傳於脾,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五臟相伐其血,三日不已,死不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頭眩脅支滿,苦熱化病(病水火)而並於肺。三日身體重,並而亂乎陽腑,五日而脹。木氣行於陽明,胃土克水,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三日不已,死不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體重。自傳之胃,一日而脹。胃氣滿而傳於腎,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腎不受而自傳陽府,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不治。冬人定,夏晏食。

腎病少腹腰脊痛(骨行)酸,自傳膀胱。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傳之赤腸。三日腹脹,上冒於心。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不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脹滿,克於腎。五日少腹腰脊痛(骨行)酸,自傳之府。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水泛於赤腸,赤腸傳心。五日身重,六日不已死不治。冬夜半後,夏日昳。

膀胱小便閉,自歸乎髒。五日少腹脹,腰脊痛(骨行)酸。傳於赤腸,一日腹脹。赤腸傳心,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不治。冬雞鳴,夏下晡。諸病以是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髒,及至三四髒者,乃可刺也。

師言:'病有順逆,以知其期。傳有相勝,冒有反刑’。相勝者火傳金也,反刑者木冒金也。變有極易,感有反從。極易者,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也。謂寒熱交錯,陰陽反亂。半虛半實,自成其苦者也,此病易知難醫也。反從者,逆極而相生者也。甲之與丁,丙之於乙是也。

《太易.庚辛》

師曰:三代以上,敏慧而靈,清而治,病無遁形也。

望之以知神氣,聞之以察根本,問之以求陰陽,切之以定生死之道也。

工有五基。曰證,曰合,曰察,曰辨,曰悉。

行有十法。曰砭、針、燔、灸、熨、食、湯、藥、石、液之治也。

藥有十功,從有十治。曰疏,曰導,曰宣,曰消,曰散,曰攻,曰培,曰下,曰吐,曰汗。

夫行無規,以道引之。作無紀,以律約之。治之道,在乎心而法乎理。以望,聞,問,切,行之。治之法,用乎智,以常衡之,神察之。

知不知,不知知,知知不知,知不知知,吾道光矣。

何謂五基。曰:和者,和四時之常及運氣(氣火)之變也。察者,生死之異與相類之變也。辨者,辨相似相近相及相反之所惑也。悉者,悉兼至相並之主次而洞其機也。證者,立意謹微而合四序生死之常,明明其知也。是為五基者也。

何謂三湛?曰靜者,忘志息心以對者也。誠者,精誠至一而不外其宗者也。同者,至道無形,我於物同者也。

何謂十法。曰砭者,砭石之為器而治之也。

針者,針刺也。

燔者,燔火針烙之炙其穴也。

灸者,艾炷敷著其穴而灸之者也。

煨者,以蒸熱之勁氣而煨其病之四周,而使其汗出毒液之疾也。

食醴者,五臟五穀各有其養,五色五味以治其苦者也。

湯者,五穀混合加味而煮者也。

藥者,煮藥艸而治也。

石者,金石毒藥消解其毒之類也。

液者,和諸藥而成之煎液也。

能知五基之要,養三湛之志,則於望聞問切之觸而豁然,治之道盡矣。

十法之治,皆出其工。或有浴以去疾者,今天壤之地,或有延者。

《太易.庚壬》 

經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其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入舍絡脈,留而不去。入舍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

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入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故,當治以案蹺砭石針炙。

邪客於大絡也,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之曰繆刺。

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於經繆處,故命之曰繆刺。

邪之客於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有積者,刺小趾次趾內甲之後出血,五息而已。不已,右取左,左取右。病新發者,取五日已。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幹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也,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案之痛乃刺之。以月生為數,以月為度。(即月生一日一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內眥溢汁。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裏,頃而已。

人有所墮隊,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以利。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也。刺內踝之下,然穀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出血。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來,行氣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始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複刺之如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太易.庚癸》

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血上齒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欬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欬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複刺如法。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門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立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穀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胛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痏數,發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案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之出耳前者。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

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冒動,而形無知。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經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嚏(髟易)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師言:邪客將形而未成者,繆刺之。古之繆刺,於手足膝肘背脅處刺之也。有經者、絡者、諸會及五俞是也。其與刺也始乎砭也。從來久也,不可忽之。

《太易.庚子》

肝之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其熱怒爭,則狂言其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贠贠,脈引沖頭也。其針者,三陰,行間,曲泉,五會,陽輔,已。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氣內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少陽手,三陽絡,中渚。太陽支正,後溪,已。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其熱併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滿泄,兩頷痛,以其勝也。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太陰足腹哀,承筋,跟僕。陽明三裏,巨虛,已。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其熱上爭,則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太陰手,陽明之端,出血如豆大,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數飲,身中熱。其熱爭併,則項痛而強,(骨行)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氣逆,則項痛贠贠詹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上,則戊己死。刺少陰足照海,複溜,太陽之束骨,至陰,出血如豆,立已。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賾先赤。

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熱病從部起者,至期而已。其刺則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已也。

諸初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少陽足丘墟,補太陰足公孫。病甚者,為五十九刺。五十九刺者:大抒,膺背二俞,缺盆,去胸中之熱,已。

三裏,巨虛,上下廉,氣街者,去胃中之熱,已。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者,去四肢煩熱。刺不已,再刺,已。

五臟俞,傍五分刺灸,去五臟之熱,開其痏,出血,已。

六腑俞,傍五分刺灸,去六腑之熱,一刺,已。

熱病始,手臂痛者;刺陽明商陽出血如豆大,太陰列缺灸之。大汗出,已。

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天柱,大汗出,已。

熱病始於足脛者;灸內庭,刺厲兌出血如豆大,大汗出,已。

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者;此濕勞及骨,腎氣內怒為風者也,其名痛風。其治,則刺少陰足太溪,灸照海三痏;太陽京骨,束骨,針灸之。不已,刺大杼,已。不已,其熱栗者: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弦冒而熱,胸脅滿,刺少陰足之湧泉,照海,少陽之陽交,陽輔。不已,重刺,已。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其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中熱。六椎下間,主脾中熱。七椎下間,主腎中熱。榮生骶也;項上三椎陷者,榮胸中也。頰下逆顴為火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

《太易.庚醜》上

《上經、治之始》曰:“宓羲仰觀於天,俯察於地,匯人物之常,窮至極,數品物,畫卦八,八以合之,生六十有四圗,文之成,名之曰易。易,曰,常恒見也。曰,道之常也。

故一為陽,二為陰。一生三,生五,陽之象也。二生四,生六,陰之象也。故言一,幹之畫也,移之艮。言二,坤之畫也,移之兌。次而成之。

羲王謂申無圭曰;子欲知,吾將言之知汝。坤取腹,艮取肩,氣(氣火)滿剛,形虧柔,曰元亨,曰亢貞。離取目,坎取耳,亢光明,卑川流,火炅靈,水湛深。幹取頭,兌取口,故曰堅,上參元,神守藏,氣卑收。震取足,巽取股,五為跡,四股膝,風動形,原申曲”。

故坤為脾,動本心齊。艮為肺,橐龠系牝脾。離為心血,溫輸肝腎。坎為津,澤出胰(人肉土)腎。幹為腦,根乎心肺。兌為宗(氣中)歸(氣丙),骨髓海生。震為肝筋,思隨心運,巽為膽股,立以為人矣。

曁言之形,觀之目,則坤為營虛,散,淫。艮悶,寅利,僵,濕止。坎曰順,溺,寒,險。離曰畜,隔,毒,火。幹為氣實,栗,燥,動。兌滿嗌,病骨,風寒濕,呻說。震後重秘,風,煩,冤。巽腸風,冒,嗝,清下。

謙惡寒,畏水,支墮嗜臥。剝實陰,氣陷洞中,耎不力。賁傷風,大熱栗怵,寒勞肩背痹。旅傷寒,欬喘不息,後不利,厭食飲。未濟不交,下寒上熱,病志不遂,內邪發引,畏人善恐。既濟健行,養正意調,耄若童蒙。需無知,譫語誔誕,不遂死。

訟氣胸,大頭癎瘚,肝瘀腹(病水)。履腦疾,大熱支痙,顫噩不已。夬氣勝血缺,上渇不禁,臃腫消中,麻木不定。隨氣病肝,欬,溺,涎甚。歸妹頭重目沉,濕鬱,風縱上,疾激。恒氣臌,肝瘀氣下,死必下黯。益病頸,急氣,(病水)(病火)為病,殗滿,燥渴。

泰悶頭,昏若睡,氣血大勝。否少腹病,積淫甚,胸脹心逆。屯水逆而浮欬,蒙膈滿而畜涎。師為痳,後利前不禁,痛若解。比寒腹,下,氣虧。小畜膽鬱,痛頭風,搐癲癇。同人病腹,激燥抑難心悸。大有發熱,厭食不下。豫(病火)心腹,闕弩痛,噫不出,下。

《太易.庚醜》下

無妄輕,昏,風亢,怒,發痞。困腹脹氣,嗜臥,病腰,膝,足。臨濕停,寒泄,熱滿。噬嗑為陰虛,散不聚,大食。大畜氣溢,血虛頭重,頸風強。漸傷頸項,氣石血瘀,病首,多夣。中孚風涎,喘欬,前後不常,腰膝痿。頤不滿,消癉淋渴,臃腫,形實體竭。

萃陰盛,形滿氣虛。小過嗝噎,隔上,心中痛。大過為痛,風寒濕邪,溺留。姤不交,病心腎,口幹,不眠。家人房勞,風動燥火,虛痿不立。晉不濟,血衰氣少,不眠,思,傷經脈。大壯中風,偏枯不用,陰亢塞,血瘀氣不運。明夷傷肝滯下,男結疝,女伏梁,併寒殃。

睽瞋癡,厥風,癲癇,後秘。複當愈,疾疚,去七日為痼。鹹嗌病,肝氣怒,嗝噎,反胃,寒蒙亦。蹇消腎,溺胸,面浮身腫,不得息。損心員,悶逆,動則喘,喘不寐。鼎斜(病口田)礙(病區口),耗,氣竭,血妄,奪。節斜(纈糸)骨,其髓奪,亡血,枯骨痛,不已。遯肺痿,勝傷,頭不傍,緩大息,欬血死。

渙不凝,濕清下,陽不秘,腫瘍,疥癩。革風亢涎,痛少腹,象皮,風癢,潰(病貴)腐。井腫脹,濕癢,逆水,腹痞,瘤結。解風寒,瘧下利,痛無方如解,寒熱。觀傷寒,膨脹,肢厥,癃閉,易寒。升嗌閉,蟲動,氣不得上下,痝(朋三曰)突(肉骨肉)。豐結瑟(病炏首),抑悶,善喜怒,鬱上。蠱蟲疳,蛕蟯,叨(病爻一),脅滿,股不用。

此言形類,可以理會。可以用時知變者。非有言也,圗莫之可文也。圗大以觀,爻參以意會,列於時,合之氣,知病而何,預洞死生。

又曰坤終靜,艮塚殺,離臃鬱,坎陰溺。幹諸氣(氣火),兌識抑,震無常則,巽風疪癘。屯淹留,蒙心目閉。需涎訟利,師消比畜,小畜瘡疥,履怒泰和,否滿濕瘤。同人嘻嘻,大有和曦。謙卑豫憂,無妄頭重,隨逐困(病及)。

臨(病水)剝(月眞),噬嗑面(病員)。大畜癇瘚,漸坯(病四大三疉)夬瘲。中孚食噤,頤熱口張。歸妹食癖,萃腸風涎。旅喘益痙,小過淤阻。大過疥癢,姤膺焦滿。家人病心,晉因勞傷。大壯頭弦,明夷腸瘍。睽瘵復蘇,既濟無恙。

鹹感恒思,蹇鬱損濕。鼎火節寒,遯亡渙散。革癰井潰(病貴),解利觀滯,升風豐燥。蠱蝕賁溫,未濟征攻。易自病至,卦以紀成。

氣有氛寒與熱,時有別於四象。形類乎象,有別生克,象類乎乂,辨分生死。故吾以河洛之意,圗示之後,可以形天,可以則地,可以記人生死,可以知物始終。道不可議,法不可追。形可以類,象可以辨,易以知則,數以窮極微也。

《太素》
《太素.辛甲》

經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曑伍,決生死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膈,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濇則氣病。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精明五色者,“赤欲如白裏赤,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裏雄黃,不欲如土。黑欲如重漆之色,不欲如地蒼。”此五色精微之象觀矣,其壽不從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也。反之,以短為長,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也。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髒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氣(氣火)明之亂也。倉稟不髒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臟者,身之匠也。頭者,精明之府也。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也。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者,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經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言陰之與陽也,陰之陽莫可言矣。觀陰之與陽也,陰之與陽莫可盡之焉。

太素初成大道行,天地合和萬物生。

相依相克自然理,造化陰陽流轉中。

白雲老者

《太素.辛乙》

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亖時之應,亖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亖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為下。夏至亖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

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亖時為宜。盈消勿失,與天地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師言:'春應中規’,自然為機。地溫以升,啟如水淅。風化禁解,地象溫馨。蟄者將蘇,正氣回生。天氣活潑,景物初萌。青精元上,九炁合明。神光霞散,流映萅清。華景鬱勃,沖豁靈根。中弦見長,騰龍活欣,“如魚在水,濡虛而靈”。

'夏應中距’,溫熱自淅。物出土上,天元發激。陽和中正,四圍蠢蠢。丹天玉堂,寶蘊活翔。溪水漾漾,生機昂昂。“萬象泛泛,韌韌洪長。風雲變幻,如火在陽。活濡無巨,神氣自強”。

'秋應中衡’,爽爽而蕩。秋風氣高,景象茫茫。蕭蕭漸至,陰平抑陽。物現極象,燥而風揚。中見浮象,若毛在波。綿綿而活,氣微枯荒。蟄蟲將去,盛象歸藏。“豚魚不躍,秋水茫茫”。星居中衡,以合臺光。

'冬應中權’,地沂物藏。蠢動息蟄,水結土瘀。三陽下潛,二陰賜寒。土記憶體溫,表凝內眞。北上太玄,五炁徘徊。葆華流芮,流精內輝。“安守靈宅,貞藏潤輝。其來如石,沉數而滑。地位上見,靈活渙然”。

“若春乍規,若夏乍矩,若秋應衡,若冬應權。四時衡量,五氣為依。六淫六氣,互鑒互倚,叨在時應,象即玄啟。且察長夏,醜未辰戌,四季之月,上下去七,觀物之應,鑒地之機。此即切道,慎悟勿疑”。

《太素.辛丙》

經曰: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是以知陰盛,則夢大火燔灼。陽盛,則夢大水淹沒。陰陽俱盛,則夢相擊毀傷。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筋,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內者,案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何謂也?言以脈而知內臟之強弱盛衰也,當以陰陽,時序五行為之綱紀矣。知之陰陽時序,五行之綱紀。以明其內中之循,動也,違時則為病。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環消自已。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散發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隊若博。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者,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骨行)腫若水狀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耍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心脈堅而急,病曰心疝,少腹當有形也。何以言之?心為牡髒,小腸牝之為使;故曰小腹當有形也。

胃脈鼓而長,為實為脹。弦而長,為氣為痛。細緊為冷為痛,沉而細長,為虛為泄。故病形成而變。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

病之變化不可勝數,故傷巽坤之風,而為癰腫,坎震吹來而為筋攣骨痛。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故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氣乏而神強,病不久也。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神持而邪淩其氣,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神氣俱衰,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候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麤大者,陰不足而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之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有脈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眴僕,諸浮不躁皆在陽,則為熱。其有燥者,在手陽脈之中也。諸細而沉者病在陰,則其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陰脈之中也。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泄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濇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推而內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案而至骨,脈氣少者,腰背痛而身有痹也。

《太素.辛丁》

師言:脈之肇始於四時。四時生成之變,化為五行。萬物作息,宴然有紀。脈之大小,與外相呼應,故三代從來之驗證,傳為紀也。抑有餘而奉不足者,天也,窮有餘而盈不足者,地也。故治者,法天地以治之也。是以養益之道,其象天,而治理之道,其法地也。

故言五行者,金震則抖,水動則波,木動則搖,土動則活,火動則溫,此五行之動也。以是四時言,則春,發也。夏,長也。秋,收也。冬,藏也。以氣言,則春,溫。夏,火。長夏,濕。秋,燥。冬,寒也。春之風,夏之火,秋之涼,冬之朔也。

故脈之至也,象乎天氣,法乎地機。察四時五行之變者,可以通切也。故經言:持脈有道,虛靜為保,若則不用其心:而切之以形,不用其神:而虛用其表,切何者哉?

故言肝脈之在春,如魚之遊在波,乃中規也,天下見者也。心脈之在夏也,泛泛乎萬物有餘,天中上見也。肺脈之在秋也,下膚至肌,像蟄蟲之將去,中下見也。腎脈之在冬也,在骨,下中見也,像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此四時平脈之所以在孟月者也。

夫切也,非擒也,當以三、五、七粟之重記之,論之曰一、三、五分之重也。若掌握刀兵之在陣,豈切之脈乎?故曰:輕切若微風之拂面,重案若敗艸之浮波,謂切諸浮之意是也。先案至骨,而知其三部之深淺,則衡三部,九重九候之位,則得之所部也。故曰浮中沉而三之,一毫而已矣。

是言:察乎陰陽升降之標準,自識脈波遁遷之氣象。審氣候交住之去來,分明氣血分合之交並。欲知精微之玅用,且觀於地上時序之秩昁,盡心精思五土之表現,神聰水與時之韻,脈理自豁然矣。

故曰:五行生王者,脈之准也,四時六氣者,脈之度也。雨露雪霜者,氣之變也。江河水流者,脈之應也。此四者,乃脈之宗,師之表也。望者之診,知易辨難,聞者之診,難明難精,問者之診,似易且難也。切者之診,難上加難也。知難不難,恒之惟艱,道不遠人,耳目之前也。

《太素.辛戊》

經曰:人之脈也,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者也。常以不病之脈,類比而知病飪也。故醫者以不病為師,方知其病之者,故以平息而調之為法也。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者,曰少氣也。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燥者,尺中熱者曰病溫。尺不熱者,脈滑曰病風,脈濇曰痹。人一呼四動以上者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踈乍數曰死。

平人之氣,常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之胃微弦而平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眞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夏之胃微鉤而平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髒眞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長夏之胃脈微耎弱而平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眞濡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秋之胃脈曰微毛而平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眞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冬之胃脈曰微石而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藏眞下於腎,腎臟骨髓之氣也。胃之大絡曰虛裏,貫隔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則病中,結而橫有積矣。絕而不至曰死。乳下甚動應衣過者,宗氣泄也。

師言。:經曰平者,活也,即春之胃脈,微弦而濡曰平,濡者,耎而活,餘同也。聖人說教,言之不覆。故有四時五臟之平脈,而無六腑之象也。辨之則六腑之脈亦在其中也,姑引以言之。

春膽之脈微弦而長曰平,弦多長少曰膽病,長多弦少曰胃病,長而毛浮曰秋刑。毛盛曰今病,藏眞於膽,膽為十二經之首,衛氣之主將,營衛於頭,支資於心,故膽病者,頭渾渾而恍惚,心悶悶而少眠,精神失運。大脊負沉而酸,膽陽為邪所幹也。

夏小腸之脈微鉤散大曰平,鉤多大少曰本病,大多鉤少曰火病,散大而鉤曰疝痛。藏眞與小腸,升精華以傳糟粕者也。

秋大腸之脈微毛而耎曰平,毛多耎少曰本病,耎多毛少曰泄中,毛而弦長曰腸風。藏眞與大腸,為代瀉之關隘,故病痔漏下血。脫肛少氣。

膀胱之脈,微石而滑曰平,石多滑少曰本病,滑多石少曰自消,石而滑芤曰失禁,耎而石者曰亡津。藏眞於關元,為水道之官,故其病癃閉,遺溺不收,白濁淋漓者也。

三焦之脈,微大耎長曰平,微大而耎曰洩氣病滑精,長而耎曰羸中,耎而芤曰血淋,微而耎曰濕淋,虛而大曰石淋,芤革而虛曰屍消。屍消者,自消而下其血肉也。此六腑之常脈法也。

《太素.辛己》

經曰: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脈中手而短者曰頭痛。脈中手而長足脛痛。脈中手而促上擊者,曰肩背痛。脈中手而沉兼堅者,曰病在中,脈中手而浮兼盛者,曰病在外。脈中手而沉兼弱者,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脈中手而沉兼橫者,曰亦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脈中手沉而喘之者,曰寒熱。脈中手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中手小實而堅者,曰病在內。脈中手小弱以濇者,謂之久病。脈中手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脈滑曰風,脈濇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它。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濇謂之解依。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濇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脈中麤常熱者謂之熱中。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已死。是謂眞髒,見勝皆死。頸之脈動,人迎鼓甚而見缺盆上者,心悸而喘。人迎及耳下脈鼓者,肺被熱蒸而陽氣上逆,曰水氣上溢也。目裏微腫如臥蠶起之狀者,水在腹也。溺黃赤者,腎勞胞熱。溺黃赤安臥者,黃癉內疽。已食如饑者,胃疸。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疸。婦人手少陰之神門脈動甚者,妊子也。足少陰動者亦同。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髒形。春夏而脈瘦沉,秋冬而浮大者,命曰逆四時也。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濇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曰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眞髒脈不得胃氣也。所謂不得胃氣者,肝不微而弦,腎不微而石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踈,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肺死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平肝脈來,耎弱迢迢,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案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案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太素.辛庚》

師曰:經言之可謂詳盡矣,然人不悟者,何以從之?言曰:醫之非書也,書之非文彩也,乃心得也。非文語也。實為言之以說者也。故浮非眞浮,沉非眞沉,類者之言也。

故經雲。春脈之來,如苗破土;弱而寄堅,癩癩氱氱。夏脈之來,緩而滂薄;稼穡在川,汪汪洋洋。長夏脈來,如鷺在波;輕柔活潑,盈盈泊泊。秋脈之來,如風吹毛;秋雨泣竹,微微漂漂。冬脈之來,如挦珠璣;累累迭迭,潛潛圓圓。

四時有常,順則天和,察色切脈,聲氣蕩和,此為無病。獨慰其樂。得氣者生,無胃缺缺。知天知命,知地脈活。夫醫之為道,貴在其活,勿拘勿泥,輕鬆灑脫。若是也者,心眼得活矣。

經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其氣來實而強也,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兩脅胠滿。

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曰洪。其氣來盛去亦盛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為氣滯。

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邊虛,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 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石,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依,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縣如病饑,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長夏脈者,脾也,土也,受穀藏營以灌四傍者也。其善也,隱於四傍而不可見之,見者惡也。其來如水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謂髒氣重迭,氣逆四並也。

經曰: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於微。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太素.辛辛》

師言:春也,萬物始生,枝葉未分,茁壯而嫰弱,不經風霜,故其脈來,濡弱寬耎而長也。故太過,則病形於外。不足,則少氣於中,氣之盛衰也,其養筋支胸者也。故實則怒冒,自足而上入毛中,貫胸布脅,循喉入頏顙,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上,故病如是而已矣。

夏也,萬物增長,枝葉分明而茁強。其主火,禦形也,垂枝布葉,皆下曲若鉤。故其脈,來疾去遲也。何謂也?夏陽盛也,則陰道不足,是以來疾者陽盛,去遲者陰虛也。以其土生於物,而自營不足也。

秋者,萬物已成,子實葉枯。莖枯而濡,風朔秋涼,霪濕而物燥,陽道潛而陰上行。故其脈之來也,輕虛以浮,來急去散也。以其氣歸根而枝獨浮也,故曰毛也。

冬者,萬物之所以藏也。其水凝而如石,其土若金。地下溫、若在夏蒸蒸然,故其脈來沉濡而滑,如營之固也,故曰石也。

脾者,中合之髒也,應於長夏,萬物之所以豐熟也,其時也,地氣上蒸,濕熱四注,水中炁冒,山石皆汗,故其脈之來也,四布各髒,獨無自主,然亦有其象焉。故其來若水之在器,動之弱以輕,柔活中耎也,故曰耎也。

經言: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故肝受腎之氣,而生之於脾者;得大腸之炁以柔活也。故平肝者瀉其肺,補肝者益腎清心。柔肝者,和其血而利其氣是矣。

心受肝之氣,而生之於肺者,得膀胱之炁以柔活也。故平心者瀉其腎,補心者益肝清脾。柔心者,和其氣而利其血是也。

脾受心之氣,而生之於腸者,得膽之炁以柔活也。故平脾者瀉其肝,補脾者益心清肺。柔脾者,溫其氣而利其水是也。

肺受脾之氣而生之於胃,得小腸之氣以柔活也。故平肺者瀉其心,補肺者益脾清腎。柔肺者和其氣,而利其水者是也。

腎受肺之炁而生之於心,得胃之氣以柔活也。故平腎者瀉其脾。補腎者益肺瀉肝。柔腎者,和氣而利其濕者是也。

何謂哉?五臟相承,而各有其生。各有其支,各有其源,各有其合。和而動,刑而動,生而動,克而動,動則有而靜如是。是謂同氣相求,運以生克而周流者也。

《太素.辛壬》

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受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法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燔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欬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於肝,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案若刺耳。

弗治,傳之於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案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溺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案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之傳心,心即複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太無》

《太無.壬甲》


太無(靈虛一點,二氣相報)

一之始也,是謂無其極。無,有生焉,是謂一元。一元者,無其極也。一之動也,從形,從氣而來;是謂陰陽,命曰兩儀。兩儀之運,動而無形,周而不息,是謂太無(靈虛一點,二氣相報)。太無(靈虛一點,二氣相報)者,氣虛於空,雲形於上,穀形於下,無也,氣與物之化也。

若夫(髟付)。病也,從風而來,客入皮腠,皮腠若冬之封固,則液化粘涎而肌裏悶熱,內氣難舒。

病也,從形而來,則為濕為腐,蝕人形腑。是謂客入而變者,變化之道,是謂死生之道也。

故師曰:邪客於氣,則氣為所動,動則妄行。邪並於血,則血為所客而生病。故氣者本煦之,在血者本濡之。

氣之受制而不濡者,氣病也。脈壅而不濡者,血病也。

故形病脈不病者曰生,脈病形不者曰死。形病而脈不病者,氣病也。是氣之病也,七惑之所致也。六欲之所賜於氣者也,故曰生。而其脈病而形不病者,病隱於血而潛於髒也。是故人莫知之其病也。良工之莫治也,故曰死。

是以脈有伏匿。陰陽相乘,陰陽相伏。陽中伏陰,陰中匿陽。故有陰之部反見陽脈者,為陽所乘也。雖陽而脈來,沉濇而短者,陽中伏陰也。陽部反見陰脈者,為陰所客也。雖陰而脈來,浮滑而長者,陰中伏陽也。故重陽則狂也,重陰則癲也。脫其陽則幻而見鬼,脫其陰則瘀而目盲。

夫若是,女得男脈,則為太過,病在四肢。脈右病左,脈左病右。男得女脈為不及,病在內;脈左病右,脈右病左,以脈言也。何謂也,以其男尺常弱,而女尺常盛也。

故得肺脈結者,積氣右脅也。結盛積甚,結微積微也。亦有肺脈不見而右脈沉伏者,亦積氣於右也。譬脈結伏而內無積象,脈浮結而外無痼疾。有積聚而無伏結伏,有痼疾而無浮結,乃脈不應病也,死矣。

是以診之當審也。觀其病腹大而泄,脈當微細而濇,若反緊大而滑者,不救。病若譫言妄語而身熱,脈當洪大,其有手足厥逆脈沉細者,不救。開目而渴,心下牢脈應緊實而數,其若沉濇而微者,不救。吐衄者,脈應沉細,其浮大者不救。冥目厭人,脈應左關弦急而長,若右寸浮短而濇者,不救。

師言,病有內外,不可不察也。陰結陽滯,不可不審也。故有脈在肝,面青善怒,臍左有動氣,案之緊痛,其病四肢滿,溲便難者,肝也。

脈在心,面赤,口幹善笑。臍上有動氣,案之緊痛,心煩痛,掌中熱啘者,心也。

脈在脾,面黃,善噫多思味。臍有動氣,案之緊痛,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疲而墮者,脾也。

脈在肺,善嚏面白,悲愁欲哭,臍右有動氣,案之緊痛,喘咳,灑淅寒熱者肺也。

脈在腎,面黑,善欠而恐,臍下有動氣,案之緊痛,逆氣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者,腎也。

九候之診,其勢可抉。脈之來也,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守經,五至曰死,六至曰絕命

故呼因陽出,吸隨陰入,吸至於腎,數滿五十。是以五十不止者,無殆,以其數之鈞也。其有止者,知其應於是也。卌而止者,髒為邪乘也,不治則四年而亡。卅而止者兩髒殆也,不治則三年而絕。廿而止者,三髒殆也,不治則二年死。十動而止者治難及,六月亡也。

師言,脈之為治要矣,治之與病也,至關至重也。故脈辨於望,脈辨於聞,脈辨於問,不若存神以觸者也。觸者,心會者也。彚四時之變而觸其氣之應,乃知存亡矣。

故其脈損者,益之以氣。其心損者,調其榮衛,其脾損者,調其飲食,寒溫得適。肝損者,緩其中氣。其腎損者,益其精氣。何為益也?內息以心而外治其虛也。

《太無.壬乙》

師言:脈以再至為之衡。二至為敗,三至為遲,亖至為平,五至為過,六至為數,七至為激,八至為極,九至為脫,十至為殞。反之,一呼一至曰離經,再呼一至為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五呼一至曰即亡。一呼者,一吸一呼也。一損者,損其皮毛也,二損者,損其血脈也,三損者,損其肌肉也,四損者,損其筋也,五損者,損其骨也。

故曰:“以寸口言,則六六之辨,猶有未盡矣”。

師言,浮數者,為陽,遲沉者,為陰,其脈各有一十二變。變四十有八脈,脈者,有各其象。象者,各有其應也。一脈、亦有十變焉。

若(髟付)。以肝脈之變言,肝脈大甚則心邪乘之。微大則小腸之邪乘乎膽。耎甚則脾邪乘肝也。微耎則胃邪乘膽也。緊甚則肝邪自乘也。微緊者膽之邪自乘也。浮甚則肺邪乘肝也。微浮則大腸之邪乘膽也。沉甚則腎邪乘肝也。微沉則膀胱之邪乘膽也。

心脈之變言,心脈急甚者肝邪乘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乘小腸也。大甚者,其邪自乘也。微大者。小腸邪自乘也。緩甚者,脾之邪乘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乘小腸也。濇甚者肺邪乘心也。微濇者,大腸乘小腸也。沉甚者,腎邪幹心也。微沉者,膀胱邪乘小腸也。

脾脈之變言,則弦甚者膽邪乘脾也。微弦,則肝邪乘脾也。急甚,則膽邪乘胃也。微急,則肝邪乘胃也。洪甚,則心邪乘胃也。微洪,則小腸之邪來乘胃也。微大,則心邪乘脾也,大甚,則小腸之邪乘脾也。緩甚者胃,邪自乘也。微緩者,脾邪自乘也。濇甚者,肺邪乘脾也。微濇者,大腸之邪乘脾也。毛甚者,肺邪乘胃也。微毛者,大腸之邪乘胃也。沉甚者,腎邪乘脾也。微沉者,膀胱之邪乘胃也。石甚者,腎邪乘胃也,微石者,膀胱之邪乘脾也。

肺脈之變言,則急甚者肝乘肺也。微急則膽邪乘大腸也。大甚則心邪乘肺也。微大則腸之邪乘大腸也。緩甚者,脾邪乘肺也。微緩者,則胃邪乘大腸也。毛甚者,肺邪自乘也,微毛,則大腸之邪自乘也。沉甚者,腎邪乘肺也。微沉,則膀胱之邪乘大腸也。

腎脈之變言,則急而石者,肝邪乘腎也。微急而石者,膽邪乘膀胱也。大而石者,心邪乘腎也。微大而石者,小腸之邪乘膀胱也。緩而石者,脾邪乘腎也。微緩而石者,胃邪乘膀胱也。毛而石者,肺邪腎也。微毛而石者,大腸乘膀胱。沉石而堅者,腎之邪自乘也。沉微石而耎者,膀胱之邪自乘也。

五臟之中各有剛柔矣。故令一脈變而為十,惟脾胃之脈也。一變二十者,以胃為後天之宮也,故脾與胃名變一十者也。

《太無.壬丙》

象言臟腑也,則數為腑,而遲為髒也。數熱,而遲寒也。浮為腑,而沉為髒。浮表,沉裏也。浮、數、滑、實,長、洪、緊、芤,弦、動、促、鼓,搏、擊、疾、急。十六脈為陽為腑。沉、遲、虛、濇,短、微、緩、牢,革、濡、散、弱,細、伏、結、代,十六脈為陰為髒。

辨形案脈,以知其病。脈之有常,當案其形。故人有體胖者,氣居乎表,脈來浮洪。弱小瘦貧者,氣斂於內,脈來沉數,稅(病頭水)疢之宿也。其性急,五至實長洪弦曰平。其性緩,四至作熱。

方北人實強,方南地見濡弱。人其少壯者,脈盛大。人其老耆者,脈虛細。人其醉者,脈當數。人其飲後者,脈常洪。室女寡孤者,脈濡弱。人其灣域者,脈滑耎,方西人脈洪長。人其居室者,脈當濇。人其勞碌者,脈弦緊。嬰兒之脈常數。乳育之婦人也,脈耎芤。人其小而脈壯,人其大而脈小。此皆不應病,而言其行者也。

非常之人,當有非常之脈也。人其肌腠堅厚者,則其脈沉實。人其肌薄皮陷者,脈來長數。人其性緊無事,則脈緩;人其性緩勞神,則急數。方之北,有胎弱養困。方之南,有勞苦實強。

夭病者,脈虛細。矍老者,脈沉實。孤室女子,有恬憺沖和矣。微五行之變化,察氣象之興衰。辨性情之欲寡。判逸勞之從來。貴賤有別,有餘不足當審也。形與氣拊者,謂生。三五不調者,曰死也。

脈之形圓和,至數分明,謂之清。脈之形散濇,至數不分,謂之濁。質之清,氣脈清,貴而多喜。質之濁,氣脈濁,賤而多憂。質之清,氣脈濁,謂之清中濁,外有富貴,實則卑賤。質之濁,氣脈清,謂之濁中之清。外貧賤,而內富貴。清不清濁不濁,得失相半,而無大得大喪也。

故富貴而壽,脈神清而氣長。貧賤而夭,脈神濁而氣促。神清而氣促,富貴而夭。神濁而氣長,貧賤而壽。貧而後貴者,其來僵而圓長。富而後貧者,其來圓耎而僵。神存脈濡,稟其性之脈自微異也。

故為候王,脈圓洪而清。博而賢,脈來濡大而滑。智而慧,芤而圓滑。得之喜者,洪大而濡。新失之者,實革而濇。得之圓潤,失之牢濇,此天常矣。服常,恒有已。服道,恒德而有已。恒德而有者,知常矣。

夫脈之道淵矣。若窺深淵之窈窈,不見耶?如玄玄其黑;若視浮雲,莫明其跡。其理出,而意難明。一意所歸,口難之言,而莫傳也。

脈之因人而異者,質弗同也。至於神乎,唯斯理也,非心領會者,焉能盡其玄妙哉!古之人言胃氣脈也。曰不浮不沉,此跡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筆莫能盡已。可以以言記者,皆跡象也;非為脈耎而洪和也。

德厚者,濡滑而柔。身懷珠玉,脈來耎長而滑。糧無隔宿,脈來細緊而僵,倔愚洪促,凶頑實弦,徐,此跡象也。可,是雖欲名狀,而不可得。姑引而不發,躍然於言詞之表,以待能者,自從之以至數求也。獨所謂,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此非秘而不言也耳。故此;惟我勤讀之心會也,以待我神明之省貫矣。

《太無.壬丁》

經曰:脈有兼併勝傳之變,病亦速也,然七惑之卒發,則脈遲病先。令人大病者,氣發無常,觸則變也。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因而怒,氣剛,則肝氣乘矣。因而悲,氣滯,則肺氣乘矣。因而恐,濕溜,則脾氣乘矣。因而憂,識憊,則心氣(氣火)乘矣。乘者,乘其所虛者也。故病有五,二十有五變,及其傳化。

傳者,乘之名也。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眞髒脈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眞髒脈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困,眞髒脈現。十月之內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眞髒脈見。期一歲死,見眞髒,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中病。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困脫肉,目眶陷,眞髒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絶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人水)。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眞髒雖不見猶死也。

眞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案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眞心脈來,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眞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眞腎脈至,搏而絶,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眞脾脈至,弱而乍數乍踈,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眞髒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髒氣(氣火)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之動脈也。故邪氣勝者,精氣(氣火)衰也。

  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脈俱至於手太陰。故眞髒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髒也。故曰死。凡治病,緣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見也。

  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病有四難,曰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邪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也。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縣絶沉濇者,命曰逆四時矣。未有髒形,於春夏而脈沉濇;秋冬而脈浮大,亦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也。五實者死,五虛者死。

  五實者,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

  五虛者,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若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太無.壬戊》

天地其有至數,合乎人形,通於氣血,決於王衰。至數者,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與物。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三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生死。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下、中、上有部,部有三候。有天有地有人,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眞。

上部天,少陽所行兩額之動脈。上部地,陽明所過兩頰之動脈,上部人,少陽所過耳前動脈也。

中部天,手太陰所過手經渠之動脈。中部地,手陽明合穀之動脈。中部人,手少陰神門之動脈也。

下部天,足厥陰之動脈,女子取太沖後陷之動脈。下部地,足少陰內踝跟骨上陷太溪之動脈。下部人,足太陰箕門上之動脈。候胃氣取跗上沖陽之動脈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也。中部天以候肺,地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上部之天以候頭角之氣,地候口齒,人候耳目。三部者各有天地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命乎九髒。故神髒五,形髒四,合為九髒。五臟即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必欲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刺去其惡血,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曰形盛脈細,少氣(氣火)不足以息者危矣。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曑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髒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欲知病之所在者,必察其九候。獨小者,獨大者,獨疾者,獨遲者,獨熱者,獨寒者,獨下陷者,皆病也。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而案之。右手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濡濡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深深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踈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九候之相應也。

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腑髒,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眞髒脈見者,勝日時死。故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九候之脈,皆細縣絶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燥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日中死。病風者,日夕死;病水者,夜半死。其脈乍踈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必察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之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骨者、死。

其治者,經病治其經,孫絡病者刺去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在絡之奇邪,則於絡之奇邪所在繆刺之。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而出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生死之要,不可不察也。

《太無.壬己》

師言:十二經脈者,生氣(氣火)之原也。命門者,手太陽之精氣,生之根、命之本焉。根之枯也,則莖葉去也。故言王脈者,冬至後甲子為少陽王,再甲子陽明王,再甲子太陽王,再甲子少陰王,再甲子太陰王,再甲子厥陰王。六六三百六十日即為一歲。故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少陽脈也。浮大而短者,陽明脈也。洪大而長者,太陽脈也。緊大而長者,少陰脈也。緊細而長者太陰脈也。沉短而緊者,厥陰脈也。

案脈有輕有重,重者案之至骨,指舉疾來者腎部也。與筋等者,肝部也。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師言:脈有陰陽,故呼出心與腎,吸入肺與肝,呼吸之間以求脾也。其脈在中,沉者裏也,陰也。浮者表也,陽也。浮者,心肺也。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沉者,肝腎也。牢而長者,肝也。案之濡,舉之實者,腎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言非六脈俱動也,浮沉長短滑濇也。浮滑長為陽,沉短濇為陰。一陰一陽者,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言一陽一陰者,浮而濇也。一陽二陰者,長而沉濇也。一陽三陰者,沉濇而短,時一浮也。以其經辨順逆生死者也。

師言: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則太過,減則不及。遂上魚者為溢,外為關內為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後陰之動也,脈當一寸而沉,過則太過,減則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其眞髒之脈者,人不病而死也。

經曰:凡人之驚恐恚怒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岀於腎,淫氣病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故春夏秋冬,四時陰陽。其生病也,起於過用。過者,天常之盈溢不及也。用者,恒行不息以致齎也。天常瞱,則氣悶燚。地之峊,則氣極窮。物之盛,則其形癕。天常之虛,則其氣否。地不及,則其用燚。人恒虛,則弗以運。故有溢躍,則有痿枯。其有所衡,量之以度。

故天道自然之行有度,應以其和。地發霒奫之氣,蘊釀生成。故過者,天道自然之行往妄也。用者,形諸己之法度雷行也。無規,則其行過之。無衡,則其度妄之。故過用者,體運之度量也。自然之道,其有晦明盈虧,存亡消息。人之生,亦其然。追執有餘,而妄顧不足,病之從來也。故有其目,則其用隨之。有所致,則其形持之。當染已,不當以染,此為常也。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氣火)流經,經氣(氣火)歸於肺。肺潮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髒,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生死。飲食入胃,遊溢精氣(氣火),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故太陽髒獨至,厥喘息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裏當俱瀉。取之下俞。下俞者,足之俞也。陽明髒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補陰瀉陽。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髒搏者,用心省眞,五臟氣(氣火)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肢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洛,瀉陽補陰。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眞虛痏心,厥氣留薄,發為自汗,調和藥食,治在下俞。二陰至,少陰之治也,腹腰滿急,脈氣留薄,便多無汗,調食和藥,治在中俞。太陽之象,三陽而浮。少陽之象,一陽藏滑而不實也。陽明之象,心之太浮也。厥陰搏至,肝鼓而搏。太陰藏搏,言伏而鼓。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太無.壬庚》

師曰:經之言,可謂精也。脈之所彚於手寸口者,流精四髒,平衡營衛者,肺也。肺之動,出於彼也,故以其為揆度之方也。

脈有三部,寸關尺也,流行品物,以衡筌也。弦肝浮肺,洪心沉腎。虛實變化,陰陽相干。風之脈浮虛,寒之脈細牢而堅。暑之脈大而鼓,濕之脈浮急而滑。躁鼓而搏,火動而數。沉之脈,若潛石於水畜。支飲者,脈急弦。痛之為動,數為熱煩。

證有其兼,有其併也。脈有三關,有其徑也。三關者,寸關尺也。寸以候其胸上,關以候其膈下;尺以候其腰腹,四肢亦於尺寸見。

浮葉在水,如毛風起,案之不足,舉之有餘。

沉潛於筋骨,如石於水,案之有餘,舉之不足。

遲滯不和,三至一息,往來遲緩。陽抑陰寒。

數燥而急,六至一息,往來太過,氣行疾速。浮病陽表,熱滿而急。

左寸者;頭痛目眩。右寸者;風嗽邪喘,胸中風病(病頭水上火下)。腹脹停氣,察其左關,中滿不食,脘心右扡。膀胱風熱,腰酸尺見。大便不出,溏右尺現。表實表虛,切看其有力,或者無力。風寒中人,脈浮而緊者。風併留濕,脈浮而緩。風併內熱,脈浮以數。風淩五虛,脈浮而遲者。暑氣中人,脈當浮虛。失血脈當浮芤,虛熱脈應浮洪。浮濡者,陰虛也。浮濇者,傷血也。浮短者,氣病也。浮弦者,病(病頭水上火下)飲也。浮滑者,病(病頭水上火下)熱也。浮數者,風糜也;兼大者,瘡疽也。

沉脈陰裏,寒極骨痹,心寒作痛左看,病(病頭水上火下)停水畜右憑。關上氣滯不伸,胃寒中滿右並。左尺精寒血結,腰病水病右通,有力裏實,無力裏虛。沉數者,內熱也。沉遲者,痼冷也。沉滑者,病(病頭水上火下)飲也。沉濇者,血結也。沉牢者,堅積也。沉弱者,衰極也。沉虛者,虛憊也。沉緊者,冷疼也。沉緩者,寒濕也。沉石者,骨痛也。沉細者,水畜也。沉微者,腎危。沉芤者,血妄。沉弦者,血痹。

遲脈主髒,其病名寒。左寸停凝心痛,右寸肺寒病(病頭水上火下)積。筋攣癥結左關,胃積冷物右看。男子腎虛便濁,女子寒滯不月,左尺為憑。髒寒瀉利小腹冷痛,四肢寒強,右尺為筌。有力為冷為痛,無力為虛為寒。浮遲者,為表冷。沉遲者,為裏寒。遲瀒者,為血少。遲緩者,為濕寒。遲大者,為勞熱。遲小者,為寒淫。遲緊者,為風冷。遲牢者,為中頑。

數脈主腑,其病為熱,煩渴頭痛,口舌瘡瘍。心悸口渴,左寸惟言。咳嗽吐血,喉嚨嗌痛,口中辛粘,胸悶右寸,數在左關,中鬱而滿。目濇耳鳴,膽火口苦。數在右關,反胃嘔吐,脾熱口臭,燥思不止。尺中得數,小便黃赤,腹脹而滿,消淋癉渴不止。右尺得之,腸中濕注,大便秘澀,淋癃濁遺。有力實火,無力虛熱。浮數者,病在表。沉數者,病裏熱。實為肺癰,虛為肺痿。數長者為頭風,數短者為心虛。數濡者為脾實,數大者為有停。數弦者為風熱,數緊者為急痛。觀形脈應,心清自澄。清虛心神。無感不應。法乎自然,見乎時運,能知其機,是為通神矣。

《太無.壬辛》

《上經.微要》曰:“諸大取小,諸長取短。常中索異,恒裏求奇。小以尋大,伏以辨仰。察同而過,見異而取,知其死生。”

六墟原膜,脈有所見。核漠膜水,部有其跡。病之所兆,色脈所要。

故寸盛,則陰血盛;關尺微,則陽虛腸滯,或膜原病乎芒(朋曰曰曰)突(肉骨肉),自嗌嗽弦暈而別。關細尺澀,核漠病乎妄(朋口口口)位。尺滑關小,(增音)(滅音)病乎(許音)道。

關大滯中;短氣病乎膽隔,食不下病乎二腸;嗜甘而渴,膋(羅音)不攝而病乎脾壹(人肉土)。;六脈濡過亦壹(人肉土)病,心肺燥而獨敗。

關洪而濡,寸緊動尺為陰病。木伐土而風動上,太陽結滯病濕邪,或環(肉丸)眺(肉兆)休(肉求)不運而難疎。

六脈弦細而不同,核漠熱結而病肝。左寸獨濇,原增(音)病血而汙。右尺革牢,血崩瘀結病自心志,牝死牡槁。

數小之脈,微而擊見則危。寸見心瘀而可藥,關見絶死。尺得腎石結汙,大苦可安。關右脘癰,土石之酸可去。

脈順時而寸大於右,病腦風而錘(音)鑒(音)醉(音)。寸大於左,血脈瘀而偏枯為溢。心脈獨異而短,亡於絶氣而病錘(音)腫。

脈和而唇傅白,大溉病而不申。脈和唇幹起,腦癱於濕而病腸膋。脈和而細,陰鬱而小腸蹇難。脈沉而滑,脾虛後利而病自腹脂。

脈弦細而殭,燥怒中氣亢(雲一)而錘(音)傷,陽明厥陰之病肺也;故不思弗主以肢遲。脈小遲而搏,病當六月而口禁不開。

寸如摩珠,關尺帶革而心脈阻,膋實結而眞火不明。

一微而(甚見),自有所出。霓虹之示,必有所應。頻舉式式,或啟汝知。

《太微》

《太微.癸甲》


太者,大虛,極也。微者,渺小,末也。太微者,以大之禦小也。夫言也,書也,據其形,有象之言紀也。能述其形,莫能傳其眞,能言其象,而莫能通其性,其莫可洞察者機也。

故借物以言矣,借事以明矣。用觀鑒知,晰之以呈象也。雖然也,莫不謨(無)師言,得其眞者也。非聖不明也,非師不傳也,乃其不自悟,非師點不可通也。故以太微之言,言其象,而為檄之門徑也。

滑,利也。蒸熱汁泥甚蝕氣之為病(病水火)焉。

濇者,蹇也。氣血淤滯陽受幹也。

虛,虛也。營衙乏而弗綬力爾。

實,石也。營衛充然為邪客耶。

滑濇虛實,象之征也。故曰'氣滑脈滑,血濇脈濇,血虛脈虛,邪實脈實’,即此謂也。

師言:滑者,往來流利,展轉欲前,如珠如璣,替替而然者也。以其陰氣之有餘,而病(病水火)濕勝血,故滑也。濇者,細而遲濇,欲來不來,往來短散,如輕刀之刮竹也。以其陽之有餘,而血少蹇滯者也。故曰濇也。虛者,遲大而耎,舉大案松。隱指豁豁然而空者也。血虛少氣(氣火),而病後失營衛者也。實者,脈大而長,浮沉皆得,愊愊然應指者也。以其陽鬱陰火,實邪過盛也。

滑脈者,主澭涎、病(病水火)飲也。浮滑為之風病(病水火),食病(病水火)為之沉滑,澭涎蝕火,為之滑數,宿停為之滑短。寸滑病(病水火)在膈,上泛嘔吐,吞酸不已,舌強咳嗽。關為食停,肝鬱濕火,脾虛澭涎而熱,思甚而不食也。尺為口幹澭涎不化,消中癉渴,下利不止,濕淋滑精,虛生風霪也。

濇脈者,血泣而少滯也。浮濇氣滯頭弦,沉濇精氣(氣火)傷也。寸濇為之心虛。氣滯胸痛,血瘀頭痛,風並於營。關濇為之胃虛,脾鬱不榮,肝膽不足,兩脅脹滿也。尺濇為之亡精傷血,腸結便秘,溲濇淋泣。腸風失血者也。

虛脈者,身熱自汗,營衛不足,少氣(氣火)怔忡也。寸虛者心血不榮,肺氣弗調,傷暑自汗,怔忡多夢。關虛者氣滿少食,驚悸煩熱,食則脹滿,懣懘難消。尺虛者陰虛血少,勞熱骨蒸,痿痹不利,取決神門者也。

實脈者,陽毒陰結,邪客太過,外衛不調,內氣(氣火)不暢者也。寸實者,病膈病(病水火)氣滿,心瘀不解,瘰癘病(病水火)毒;邪並其營也。關實者,病陽毒癲狂,譫語幻思不眠,吐嘔不榮,傷食中滿。尺實者,病腰肢不利。氣滯難通,腸塞不暢,癃閉氣痛者,風氣相並也。滑之入腑而畜水自汗。邪之並血而實病(病水火)燥結。

長,長也。木無刑銼,則形氣得也。

短,短也。促不滿部,孔走蟲也。

大,大也。寬大而鉤,舉案昭然,上下滔滔,中循不足。

小,小也。渺小若無,縈如芥子,為而輕厘,成倍於微。

洪,洪也。滔滔其來,洪盛滿指,活柔而適,案之行蠶。

微,微也。乍案渺然,微小若無。存神若有,欲絕非絕也。

師言,長者,迢迢而長,首尾相遷,直來上下,如循長竿也。短者,濇小而短,如蟲之蠕,中間突起,不能滿部也。大者,渙然而散漫,來勢之在外也。小者,案之尋指,輕舉微小也。洪者,汛在秋穀,躍躍欲出。微者,細小幾微,耎而若無。

長脈者,有餘之脈也,氣逆火盛之脈也。心火為病,氣逆胸懘,木實火病,木鬱火病,鬱悶多怒,奔豚沖並,相火專冷。

短脈者,促促不滿其度,如蟲在孔蠢蠢無步其方,器物隔離形逆天也。血虛氣急,主給營不及。為氣血澄,心神不定,氣虛頭痛,肝脾膈鬱,病(病水火)氣關位,少腹急濇,命門不盈。洪脈者,盛滿氣壅,火亢毒攻。心煩氣逆,木並火熙,脾熱脅脹,目赤而澀。

大脈者,正夏之脈也。病者可憂,常人燥候。頭暈耳鳴,肩項強痛,脘脹魘食,腹滿下痢,腰膝乏力,木人無疾。

小脈者,氣血衰少,痼冷憂疑。膈痹頑病(病水火),脾石腸痞,火衰便數,腰痛血泣。微脈者,心虛憂惕,寒中少氣(氣火),寒攣氣虧。胃中脹滿,精髓冷竭,陽衰寒極。

《太微.癸乙》

夫脈之有形,形分五道。木直,土方,金圓,火尖,水曲。

脈之有類,類分五行,風木,濕土,寒水,病(病水火)火,燥金。

脈之有象,象分三才,天虛,地厚,氣畜。故物品流化,萬道宣行。

脈從形,形從氣。氣稟質,質稟鹹。資生營,營生精。精通神,神附形。故脈有別類,能知其眞。

師言:肥人脈小,瘦人脈大,貧者脈大,富人脈小。觀形知氣,望色知機。故誠實之人,脈來弱而案之中實。奸邪之流,脈來盛而案動兩旁。案有餘而滑者,貪奢之輩,舉有餘而案之濇者,無情之流。脈之來方圓有輻,雖困逆而有遷進之時。脈之來適時而圓利,官貴何疑。渙而有峰,樸實厚道,緊而無頭,頑惡強梁。故曰:道不可以欺,工不可以移,法不可以速,至也。

脈之善惡,從形以類,脈之生死,秉氣以踵。脈之舉案,就形而拊,脈之知病,別類而辨。析之以神,分之以道,辨之以心,鑒之以一。生之與死,以髒期之。如是也,亦複如是也,亦複複如是也。

人有常脈,不可不察焉。春弦也,以酒肉為主而多動者為常也。少動者病。春耎也,勞而勤者為病,養尊處優者為常矣。故春之弦,弦乎人表,春之耎,耎乎天下者,常脈也。

夏洪也,南人之脈也。北人脈鉤,西人脈大,海域脈大而耎,乃常脈也。故地有南北,象應三才,四時平候,亦當推詳也。故好言者,脈浮。木納者,脈沉。

動者,脈動。好靜者,脈靜。七惑六欲,脈皆有應,不可不察也。

經言: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氣虛者肺之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髒皆如此。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寸急尺緩者,是謂經絡皆實,當皆制之。故曰:'滑則從,濇則逆’也。

若付(髟付)。故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者,可以長久也。是以寸熱尺寒者,經氣有餘而絡氣不足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

治主病者,經虛絡滿,則尺熱滿而寸口寒濇也。春夏死,秋冬生也。治此者,絡滿經虛,炙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炙陽。重虛者,脈病(病水火)寸虛,尺虛是也。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濇則死也。

故寒氣暴上,脈滿而實者,實而滑則生,實而濇則死。

是以脈實滿手,足寒頭熱者,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脈浮而濇,濇而身有熱者死。

其形盡滿者,脈急大而堅,尺濇而不應也。如是者,乃從者生,逆者死。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故乳子而病熱,脈縣小者,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實大而緩則生,實大而急則死。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腸澼下膿血,脈縣絶則死;滑大則生。

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縣絕,滑大者謂生,縣濇者謂死。

癲疾者,脈搏大滑,久則自已。脈小堅急者,死不治。

脈虛者,雖久可治。脈實者,雖初病而難醫矣。

《太微.癸丙》

消癉者,病久而脈實大者,可治也。脈縣小堅急者,新病可醫,而久病者,不治也。

“形之度在秋,骨之度在冬,脈之度在夏,筋之度在春。”

故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故冬之治髒矣。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

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案之不應手,乍未乍已。刺手太陰傍三痏,與纓脈各二。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暴癰筋緛,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腹暴滿,案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足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圓利針。

霍亂刺俞旁五,足陽明及上傍三,刺癎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消癉僕擊,偏枯痿厥,逆氣滿發,貴人逆肥,則膏梁之疾也,治在穀俞。

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治在間溪。

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者,內氣(氣火)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治在髓會血兪。

肢紫竅潰,其氣腥熱,敗壞在腎,治在腑俞。

蹠跛而寒,風濕之病也,治在絡府脈會。

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治在滎井孫絡。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治在絡府,出井其血。

夫人之有疾也,氣血先病也。故脈以察病者,別類象析之以明矣。寒熱有域也,燥濕有方也。高低有度也,飆和有地也。故方之有異焉;地之有別也,豈有一類者也。

《太微.癸丁》

緊者,往來皆有力,右左彈人手,如絞轉索,若切疾縄。

搏者。大而緊急,一息五至,中見微緩,二三不等。

鼓者,一動三波,應指縣縣,切如拈珠。舉若鼓動。

擊之至,彈指而疾也,來擊去散,一息六數,一擊二輻,若波之與濤拍拍然。

弦之至也,端直而長,舉如彈弦,案之不移,活不僵也。

緩之至也,往來和勺,阿阿嫋嫋,一息四至,不浮不沉。

芤之至也。浮大而耎,中空邊實,浮沉皆有,其穀空空然。

緊寒痛,實邪也。搏大熱,逆毒也。鼓水枯,血患也。擊瘀塞,癉痹也。弦為風,間變也。緩氣實,濕傷也。芤土衰,血虛也。

師言:緊者,目痛項強,鼻塞膈壅,脅肋痛脹。傷食吐逆,尺為陰冷,腰腹攣疾,右尺奔豚疝痛。

搏者,陰厥陽逆,氣並血妄,中風不遂,遁屍鬼擊,雷頭腦風,血瘀中宮,肉淋血泣,脾絕勝已。

鼓者,陽極陰竭,大熱奪眞,食而不飽,腎絕肝休。二便不利,脅腹痛極,土精木魅,鬼注山魑,五行數推。

擊者,津竭神離,亡陽之侯,氣悶胸裂,脾絕痞結,命門火極,腎絕已期。

弦者,病(病水火)飲也,寒熱瘧也,肝膽風也。左寸頭痛心勞,左寸膈病(病水火)肺邪。病(病水火)瘧症瘕左關看,胃寒賁門結疝,飲留下焦,足攣疝痛右看。

緩者,營衰也,衛有餘也。風濕脾虛,腸淫風鬱,項背拘緊,風邪頭疾,膽風胃燥,濡泄風秘,足膝少力,緣來脾虛。兼大風虛,兼細濕痹,兼濇脾寒,兼弱氣虛。

芤者,積血也,胃腸癰也,崩漏血淋之候也。心血虧虛,肺氣焦懣,肝血不藏,脾不統血,便血為殃,精泄欲竭。

革之來,弦而寒也,芤而虛也,案之弱濡,舉指弦芤。

牢之來,沉也實也,伏也,長而微弦。

濡之來,耎而浮細,輕取如帛在水,案之無微。

弱之來,耎而沉細也。案之弱而滑細,舉之微渺如無。

散之來,有表無裏,渙然不收,至數不齊,來去不一。

細之來,細小而若絲,應指微耎若尋蠶吐絲。

伏之來,案得而舉微若無,推筋拊骨乃得也。

師言:革者,失營也,表寒中虛也。心血虧虛,肺衰氣塞,瘕疝作崇,髒枯而痛,營虛夢遺,性命可憂。

牢脈者,堅積也,有餘也,病乎內也。左寸伏梁,右為息賁,血積肥氣,痞癖陰寒,左尺奔豚,右尺疝瘕,女子脈來,牝寒足膝。

濡者,精髓虧虛也,陰不足也。驚悸健忘,表虛自汗。血不榮筋,陰濕傷脾。骨蒸勞甚。火敗寒凝。女子血虛,陰寒斷經。

弱者,陽衰也,入陰也,精血弱也。驚恐悸悸,自汗短氣,筋攣熱痿,胃虛脾衰,陰虛涸流,併入陽陷。

散者,失也,耗竭也。怔忡臥難,漓漓而汗,或為溢飲,胻腫蠱脹,左尺水竭,右尺魄斷。

細者,氣衰也,諸虛也,勞損之候也。心竅遏塞,勞傷痿極,肝血枯竭,脹滿吐逆,泄痢亡津,陽微冷憊。

伏者,藏也,壅也,病食沉屙也。血瘀寒泣,氣鬱寒傷,血積病(病水火)痞,寒凝水浮,腹腰濕痹,堅痛難已,尺見活滑,久病可起,僵硬如漏,消亡在既。

夫脈也,若水之流溪,非心至而莫之能知,無恬莫之能辨也。非神與會,而莫之能察矣。故知問聞者眾,而通望切者少也。

是以動脈之來也,獨搖於關上,首尾俱無而兼滑也。促脈之來也,徐疾無常。數去來而時一止,故為之促也。結脈之來也,凝而不散。遲滯也,時見一止也。代脈之來也,止有常數焉。不能回還,大而方來也。

師言:動者,驚也,痛也,陰虛陽搏也。左動陰虛而陽搏之,右動陽虛而陰搏之,關前陽也,關後陰也。陽動為汗,陰動為熱,風動精之崩漏,火動耗竭憊殆。左驚悸,右勞汗,左拘攣,右脾痛,亡精失血,右尺火賁。

促者,火上亢也,氣血病(水火)飲食之留滯也。左寸火毒右寸病(病水火)畜,血滯肝瘀,食停飲溢,自濁滑精,留滯炎結,赤斑毒疽,積核為患,浮沉遲數,仔細察辨。

結者,陰極亡陽之候也,浮而結者,氣之滯也。沉而結者,積與痞也,氣血凝泣,老病(病水火)鬱結之症矣。左心寒痛,肺冷病封。左關疝瘕,右病(水火)食停,左尺痞躄,陰寒畏冷,或幼傷寒,結胸為平。

代者,髒氣衰也,腹中急痛則死不治,腹脹而寒,下元虧虛之候也,脾衰。中寒厭食者有之也。

沉伏主冬,應春人部,浮夏在天,天下人上,長夏及秋,反此則逆也。

故搏見冬而脾死,鼓見夏而心竭,春見代而腎絕,秋見擊而肝亡。脈有反候,亦當慎辨而抉。數代有脾絕當痛死,結有心絕鼻衄亡。

人有五行之偏勝,質有六氣之專漬,故偏勝者憂而無患也。偏漬適而病不病也。

是以一息六至為數者,熱也。一息七至為疾者,病(病水火)上鬱於腦也,血泣而弗通之溢也。關病(病水火)肝極脾塞,胃縮膽溢,尺中見病(病水火)實塞而膀胱氣絕也。一息八至為極者,陰結陽毒之攻也。氣血之勞太過矣。關極二腸癰甚,毒火停畜,尺極骨絕腎死。一息九至者為脫,氣血之耗竭也,心絕病(病水火)極,肝竭脾破,命脈已絕,水無津亡,旦昔之彌留也。

《太微.癸戊》

天地,一間也。陰陽,其化也。人者,其化之一也。其生其氣也,其死其運也。由是則一察一辨,一省一核,一別一類之意廣矣,勿可輕之。

故中風之脈也,喜浮遲緩濡,憂乎急,數實大也。

中病(病水火)者,脈來浮滑。

中氣者,脈來沉遲。卒不知人而脈來沉滑者,屍厥之候也。

風中髒則患其身冷,中腑則患其身溫也。

傷寒病熱,脈宜浮洪,沉濇微小者、凶。大汗脈靜身涼者、吉。大汗脈躁而身熱甚者、凶。陰病見陽則無妨,陽證見陰則死。風並於衛者,脈來緩浮而有汗。寒傷於營者,脈來浮緊而無汗。脈來急緊搏大者死。暑傷於氣者,脈來虛散而身熱。脈來弦細,芤遲者無汗也。脈來並滑者,病(病水火)熱傷於水。脈來並實者,暑邪因於積食。濕傷於血者,脈來緩而細濇也。濕傷於筋者,脈來沉緊而濇也。勞倦內傷之候,脈虛而散。反之脈鼓而躁者、死。

瘧之脈來弦緊而長,兼數為熱,兼遲為寒也。脈來代而散者、死。泄瀉下痢之脈來也,沉滑弱小。脈來實大浮洪而熱者,難已矣。

嘔吐之脈,浮滑者生,脈見弦數緊濇者,腸結而亡。

霍亂之脈來也。代而常候,脈來遲微者不已。

咳嗽之脈來也,浮濡已,浮大動者難已。沉伏而緊硬者、死。

哮之脈來,濡細而浮,引頸而息。

喘之脈來也,浮而抬肩,或哮或喘,脈來沉濇而肢體寒者,不治。

火也,熱也,脈來數洪者生,脈來微弱而眸無神者,無救也。

實焉,望切者,先神識而後心知也。以言言則反,複申引而猥,恐不明也。言,辨也,辨不明則誤人矣。故經言:以對彣而申之然然,去經者遠矣,失其宗也。是以明天地之道,萬物生息旨奧蟄,得脈之神也。

故火症之脈,宜洪宜數。反之,若見微弱細小而無神者,死也。何以言?眸失其神則魄散也。脈失其胃氣則血散魂離也。

其骨蒸勞熱之脈來,數大者,虛也。若見濇小而微者,死矣。

勞極之虛也,其脈來浮濡而微弱,土勞則關弦。火炎則寸數也。

若付(髟付)。失血者,芤而緩小則吉,數大而實則難已。中有畜血者,牢大乃其候也,沉濇而微者,困苦床枕矣。

故知小便淋閉,準頭色黃,脈見數大者生,濇小者死。

癲者重陰之症也,脈來浮大而濡者生,伏緊者不治。狂者重陽也,脈來浮洪而動者吉,沉急者死不治。

癎者虛病(病水火)之上鬱也,其脈之來宜虛而緩,弦而緊急者死不治。

肝氣下泄而為疝,其脈之來也,弦而牢急者生。弱而微者死不治。髒積腑聚之脈來也,實強者生,沉細者難已。

脹滿者,其脈來也浮大而洪實,沉而微細者無救。

心腹痛者,脈來細遲者愈,脈來浮大者難已。

頭痛之脈來也。弦而浮緊者生,弦而短濇者即死。

腰痛之脈來也,本為沉緊,浮弦滑實,不可見大,見大者不治。

卒中惡而腹脹之脈來,緊細者生,浮大者邪深也。腳氣脈之來也,遲數浮濡是也,芤則病進,髒象之應也。

若付(髟付)。鬼祟之為患也,左右不齊,前後不應,乍大乍小,乍數乍遲。脈外有動,緊大虛滑也。

五疸實熱之脈來也,洪數,然洪數太過則發渴而裏熱,難已矣,

女有痛經,關尺沉緊,左緊腹寒,右緊腑冷。

水病脈來,必為之沉大者、吉,虛細微小者,不治。

癰疽之脈來也,其狀有二,浮數為陽,遲石為陰,未潰者、脈當洪大,已潰者、洪大為殃。

肺癰之脈來也,寸數而實,肺痿之脈來也,數濡無力,癰色白,脈應短濇。浮大見則氣虧血失也。

腸癰者,實熱內結也。其脈之來,應滑數而兼散大,沉細微小者死不治也。

中毒之脈,尺寸數緊,若見細微者死不治。

金瘡膿血,其脈虛細,若見脈來急實數大者,死不治。

喉痹脈之來也,或遲或數,伏微細小者難已。

走馬纏喉之症,脈應洪大,微伏者治不已。

故多病(病水火)則脈滑,留飲則脈弦。熱則滑數,寒則弦緊。氣病脈濇,血病脈芤。病(病水火)滑而緊,核聚唯工。緊為食積,沉濇命損。濁遺之脈,微濇而弱。火盛陰虛,則芤濡洪數。三消之脈來,虛而浮大。細小微濇,治無已應。陰絕之脈,來不入關。陽絕則脈去,不至及關。

脈有伏而止歇者,髒絕也。散而脈無根者,不治。氣口急者,飧饕與飲傷於氣也,兼沉可療也。沉伏見濇見弱者,陳久之病也,雖治難愈矣。代脈至止也,髒絕傾危矣。散脈謂無根也,形因損以難醫矣。洪大而代也,邪勝氣衰。緩長而伏,血緩於風。沉滑之代,髒為邪遏也。數而浮散,血虛而少。散見動象,陰陽搏並也。

《太微.癸庚》

八脈之候,各有其征。

尺斜上外,尋寸陰維。尺內斜上,尋寸陽維。胸脅刺痛,眩僕寒熱。

尺左右彈,陰蹺可別。陽至而緩,陰至以急。寸左右彈,陽蹺抉訣。陰至則緩,陽來當急。癲癎瘈瘲,寒熱恍惚。

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堅實,沖脈昭昭。胸中有寒,逆氣裏急,疝氣攻心,支滿溺失。寸口丸丸,緊細實長,男疝女瘕,任脈知詳。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微動,督之可決,腰背強痛,風癎可憂。

帶脈如帶,關左右彈,帶下失精,臍病不眠。

髒有盡數,如物灰然,枯腐有方,象徵斯言。

心絕之來,前曲後居,轉豆躁疾,如操帶鉤,累累煞也。

肝絕之來,中外鼓急,循刃責責。急勁中空,如張弓弦。

脾絕之來,銳堅鳥喙。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絕之來,如風吹毛。如以毛羽,中人膚然。

腎絕之來,發如奔索,辟辟彈石,裏外顫顫。

命脈之來,如魚之翔,如蝦之遊,至如湧泉,挽之無機。

經曰:脈有逆從,逆者,背道而逆行。從者,從氣而順行。夫手之三陰,從髒而走其端。手之三陽,從乎端而走乎頭。足之三陽,從乎頭而走乎足。足之三陰,從乎足而走乎腹。何以其然則?天者,陽也,虛也,故求乎外而納之者。地者,陰也,質也,手三陰從其端而走手也。

天者,動也,和也,故運乎陰而活其道,手之三陰,從胸而走其端也。地者,靜也,鬱也,故同氣相結,而足之三陰,從足走其腹也。

天者,剛也,活也,故手之三陽,從手走頭也。地者,柔也,順也,故足之三陽,從頭走其足也。

何謂也,陽者,靃也,其運陰而動乎中和矣。

陰者,合也,其納乎陽而運乎橐鑰也。

故病於陽者,治其端也。病於陰者,治其肢也。

陰病積也,從支以踈,陽病鬱也,從疏以宣。

是以病鬱生病(病水火),病積結癳,病血脈而火盛皮革。病經筋而骨蹷自敗矣。

故病皮毛者,皮毛先並其邪,而內邪從之。

病肌腠者,外邪幹而鬱之,則內鬱之,則內淫從之,甚於寒熱,則瘰則鬁。

生於經筋肉穀。此手足太陰肺脾之邪所生也。

《太微.癸辛》

若付(髟付)。秉氣不同,則骨精血性各異,其異也,則肝類而魂同之。則心類而神宗之。則脾類而思生之。則肺類而魄從之。則腎類而志從之。則情類而識作之。則命類而性守之。

若付(髟付)。七神有其支,則氣清而空靈,則形活而感鐘。有專者,不病矣。無病者病居矣。

何謂焉?外邪從風從寒,內邪從怒從燥,思甚則燥。思甚燥,則氣急,則怒從。怒者,從洪而來也。先傷於胃,次傷及脈,次傷及形也。

故肝之魂,心之神,脾之思,肺之魄,腎之志,膻中之情識,命門之性,謂之七神。七神之為病也,有氣無形,故曰奇出之癆。

其癆之生也,始乎氣急血燥。怒、驚、憂、恐、哀、鬱、悲思者,乃其源也。是以苦役無神患,庻賈無形衰。因其於勞乎神也,無勞乎形也。

若付(髟付)。失其神,則精氣(氣火)渙然,而舉手無力也。

失其思,則盲目於燥而妄,亂無節。

失其魄,則滯弗通而疲之不堪。

失其意,則其忘則骨無氣而形墮落也。

失其魂,則筋骨無養,則心憊而嗜睡也。

失其識,則作無常,行無常性。

失其性,則舉弗經,而任乎兇狂。

其病也,神患心病,思患脾不營,魄患肺滯氣虧,志患腎陽散失,魂患肺瘀血泣,情識患經否絡鬱,氣逆血滯,性患癔厥,並土陽狂陰毒。

其在絡經與八脈,則陰陽維少陰太陽病,心患而神黯之。二蹺任厥陰少陽病,而魂淖(病卓)之。陽明沖太陰病脾,而思縈之。二蹺沖陽明病肺不收,而魄散之。沖帶太陽少陰病腎不斂,而志痿之。沖督三焦少陰太陽病膻中,情鬱而識朦之。督任少陰太陽病命門火衰,而性張之。

若付(髟付)。陰陽寒熱之病氣血,其來也,失神者並矣。眞炁不失。邪熱可並也。眞髒安,血無所患矣。

是以神之志靜,而心弗能也,思之欲安,而脾莫容也。魄之欲清,而肺先濁也。志之緣澹,而腎莫容也。魂之欲恬,而肝奚為耶。情之欲湛,而識動之也,性之欲安,而命門火熾焉。

故髒病則神逆,經病則神黯,絡病則神虛,溪病則志弱,穀病則神懼。何謂焉?此相勝而伏者也。

黃帝內經》上篇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類經 五卷 脈色類 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
古医学典籍《察病指南》(卷下)
中醫古書 三指禪
周慎齋遺書 卷二中醫古書周慎齋遺書
訂正太素脈秘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