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诗经》到宋词,开一条人生的秘密小径

    

文丨曾 瑞

 

童年的某个夏夜里,邻居老秋给我们讲了个故事。故事是说一个放牛娃,擅长编四言八句,其中一个特别触动我,道是:“东边一坨云,西边雾沉沉。明天要下雨,后天玩得成。”

幼年时,除了上学,我和弟弟每天要像大人一样下地干活,放牛、砍柴、打猪草、采茶、栽苕秧、掰苞谷、收稻子等等,大人要干的活,我们都得干,大人不干的活,我们也得干。唯有下雨天,才有闲空玩。所以,我小时候特别盼望下雨。这简单的四句,完全写出了我的心声,在幼小的我听来又是那么富有文采,令我特别佩服,深深难忘。

当夜,年幼的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最后竟悄悄起床,坐在黑暗中,从书包里拿出铅笔和练习本,开始写四言八句。因为怕打扰弟弟睡觉,我一直没开灯。月光从窗户照进来,屋里蒙蒙的亮。当时我有种自负的感觉,以为跟我一般大小的放牛娃能随口说出的四言八句,自己也一定能写出来。面对展开的白纸,我却久久不知如何下笔。

最后确实涂鸦了几句,至于涂了什么,我已全然忘却。而这件事,十多年后,在我记忆中仍然那么明晰。我甚至还能听见那夜窗外的虫鸣,还能体味到夜里一人独坐黑暗中的那种寂静,以及面对一张白纸时内心的虚空与亢奋。我想,那个夏夜,应该就是诗歌在我心中懵懂的开始。

小学一年级时,古诗就已经出现在语文课本上了。最早的是那首童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儿童六七个,八九十枝花。”说实话,我对之毫无兴趣。稍后有一首《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我读了也没什么感觉。

大概上了四年级,我们又学了《夜宿山寺》《登鹳雀楼》《静夜思》《锄禾》等诗。这些都是唐诗里脍炙人口的篇章,但对幼年的我,激不起一点兴趣,只当课文读,背得烂熟,也不解其意。我真正去理解唐诗的意思,是在高中以后。回头一读,原来当年学过的诗,应该这么理解,有种恍然大悟之感。

童年里,可以说没有一首古诗打动过我。倒是老秋讲的四言八句,唱的山歌,能触动我幼小的心灵。我出生在恩施山区,属于土家族。这个民族自古巫风很盛,能歌善舞,虽早已名存实亡,但很多歌舞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修房造屋上梁时,要唱上梁歌:“此梁此梁,生在何处,长于何方……”姑娘出嫁要陪十姊妹:“十姊妹来都请坐,听我唱个开台歌。说开台就开台,大家歌儿唱起来……”死人后要唱孝歌:“昨天嘛唱得那个虎上山哎,今天呐唱得那个龙下河啰,打个咿哟嘿,撒尔嗬……”平常在坡上干活要唱山歌:“太阳当顶又当台,只望情妹送饭来……”

老秋是民间社会所谓的能人,他口才极好,能讲很多故事,也会唱很多山歌。尤其是冬天的夜晚,农闲季节,夜深长,我和弟弟经常跑去他家,坐在火坑边,听他讲那些有趣的民间故事,唱好玩的山歌。

至今我还记得一些歌词,比如:“砍柴莫砍桐子柴,桐子打油划得来。夜晚挂在姐房里,郎做文章姐做鞋”;“昨晚恋娇去得黑,一无星子二无月。情姐问你哪门走,扯个活闪走一截”;“郎在高坡打石头,姐在河里看牯牛。一岩打在牯牛背,牛不抬头姐抬头”。老秋一边唱,小小年纪的我,就一边抄。这些质朴的句子,比课本上的古诗更令我动心。

我母亲没上过一天学堂,大字不识,但她自幼出门做生意,经见得多,学会了很多谜语。土家族的谜语,方言叫猜闷儿,也跟古诗一样,念起来朗朗上口。小时候,我们经常缠着母亲讲猜闷儿。

比如:“一根柱头落脚,上有金丝挽络。张郎问鲁班,鲁班说没做过”;“姜太公稳坐钓台,竹小姐高高在上。蜘蛛精命悬一线,铁拐李水里打仗”:“四四方方一座城,一股活水为城门。两个将军擂战鼓,日落西山才回城”。

我们往往猜不出,还是缠着母亲讲。因为猜闷儿的语言本身,跟山歌一样,虽是大白话,又比平常交流的语言富有文采,吸引了年幼的我。

我童年的诗歌教育,不是来自课本,而是老秋的四言八句和山歌,以及母亲的猜闷儿。之所以如此,我觉得,是这些东西与我的生活有关,而古诗与我当时的生活无关。幼小的我,还欣赏不了古诗的语言。

虽然,我也不懂山歌中的情感,也经常猜不到猜闷儿是什么,单是那富有文采的语言本身,便使我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平常生活的美。懂得对美的欣赏,应该就是诗意在我们心中萌发的时刻。一旦被某种感情击中,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写诗。

文学艺术上,有“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之分。据宋玉记载,在当时楚国的郢都有人唱“下里巴人”,听者数千人,唱到“阳阿薤露”,听者降至数百人,唱到“阳春白雪”,听者只剩了数十人。

此处的“下里巴人”,正是指土家先祖创作的民歌,后成为通俗文艺作品的表称。《阳春》和《白雪》是两首乐曲,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在战国时代成为楚国的高雅乐曲,后专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的文艺作品。就当今而言,也是看网络小说的多,读文学作品的少。

对美的欣赏,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内心渴求,至于能欣赏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个体的欣赏能力。幼年时,我的欣赏能力,仅限于山歌、猜闷儿,和四言八句。而那种内心的愉悦,却是终生难忘的。

上到初中,语文课本上出现了《诗经》里的《关雎》和《蒹葭》。诗中的意思我也不甚明了,但那轻松明快的节奏感,一下子吸引了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起来多么上口,多么明快。

年龄渐长,我才知道,原来《诗经》的国风部分就是两千多年前的民歌。当时的农人下地干活,或婚丧嫁娶,可能也跟土家人一样,就会唱这些歌。这样的作品,来自生活现场,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之会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

我读《诗经》,最喜欢的也是国风部分。这部分留下的作品最多,共160篇,像《关雎》《蒹葭》《击鼓》《静女》《氓》《女曰鸡鸣》《将仲子》《黍离》等,百读不厌。国风采自民间,质朴,简单,带有民间社会活泼泼的力量。

雅颂部分,是文人创作的。小雅里面,尚有民间的质朴,也有文人的忧思与讽喻。大雅几乎全在写贵族的宴饮生活,歌功颂德,带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形态。颂部分,留下的作品最少,仅有40篇,都是统治者祭祀宗庙的作品,我基本不会读第二遍。

诗人歌颂爱情、亲情、友情,都令人感动,一旦开始为某个政治团体服务,就让人反感。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或任何文学作品,不是为了寻求什么标准答案,更不能接受被某个团体的意识形态洗脑,只为感受文学本身的美,以及表现出的生命状态,从而懂得欣赏美,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最后完成自我。在此过程中,文学作品不会给你提供任何标准答案,但却是一条安全通道,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可以通过这条通道,走到不一样的地方。

土家民歌与《诗经》的国风部分比,文采显然不及,但那种活泼泼的民间力量却是一以贯之的。唐朝诗人刘禹锡被流放巴蜀二十多年,正是受到民间《竹枝词》的启发,写出了不少影响同时代人,并流传后世的名篇。且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句清新自然,晓畅如话,又蕴藉深厚。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也是受到了汉乐府民歌的深刻影响。稍后的魏晋诗人,诸如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都沿袭了这一传统。民间活泼泼的力量,总是能为中国历代文学,提供来自生活现场的烟火之气。

众所周知,中国文学有两大传统,一是《诗经》的现实主义,一是《楚辞》的浪漫主义。《诗经》大部分是民间的集体创作,带有北方黄土地的安静与内敛,展示着初民的朴素和简单。《楚辞》则是文人借鉴民间语言的独立创作,宏大而瑰丽,处处洋溢着南方江河山川草木的华彩。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的曹操、曹丕、嵇康、阮籍、陶渊明等,唐宋的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承过《诗经》的雨露滋润。受《楚辞》影响最重的,要首推汉赋,诗人中,像曹植和李白,也是典型代表。

文学作品,不管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如果缺乏对现实的关照,必将流于空洞浮华,形同文字游戏。《楚辞》虽文辞华丽,因有对现实的关照,而不空洞,方能垂耀后世,彪举百代。汉赋乍看巍然,文辞也如汪洋恣肆,比《楚辞》更其绚烂,因多无现实关照,一味猎奇搜艳,终无可观。

南北朝以来,骈俪之文畅行,宫体艳诗甚嚣尘上,诗人们纷纷追随皇帝左右,类同倡优乐工,文脉几乎丧尽。隋文帝有感于此,降旨扫除六朝浮靡之风。直到隋亡唐兴百十年后,才接上风骚之体、汉魏之骨,而有大唐诗歌的黄金时代。

中国古代,自商周开始,虽然时有战乱,总体而言,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农业社会,而逐渐形成一种儒释道相互交融的农业文明。古典文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所表现的一切,都是基于土地的,然后来思考人与自我、与他者、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大体而言,儒家解决的,正是人与他者、与社会的关系;佛家解决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道家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文化,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心灵。然而,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城市化的大力发展,加上人为的破坏,这片土地几乎斯文丧尽,文脉无存。

如今,将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得最好的,应首推日本,其次是台湾。所谓的发扬传统文化,并非读读古典诗词就算数的,一定是一种生活方式,不然,就流于空洞和虚伪。这当然不是要求读古诗的人穿唐装汉服,执古道,学古礼。如今有不少人在这么做,其实挺滑稽的。

这种生活方式,不必拘泥形式,而是心灵与精神上的契合。我们需要去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并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丰富我们的心灵,得到精神上的莫大愉悦。

而且,所读内容,也要有所甄别。古典文学,产生于皇权一统时代,其最高思想标准不外乎纲常伦理、忠君爱国。五四时期的一辈学人作家,诸如鲁迅、胡适、蔡元培、陈独秀等,都曾猛烈批过这种文化之毒,甚至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反观那一辈学人作家的思想,固然有新的进步,也难免过于极端,欲学荆轲,而又只刺孔子不刺秦皇,贻害甚深。试看今日,又在让孩童读《三字经》《孝经》等毒瘤文字,置五四一辈学人呼声若无闻,岂不悲乎。

我一贯主张,要先大量阅读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文史哲著作,再回头读中国古典文学,才有强大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方能明辨其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提到中国文化,总是被冠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形容词。其实,两千多年的东西,几乎都在为皇权服务,人的存在空间,极其狭窄。在本书中,我不讲中国文化,仅仅锁定于诗歌。

童年那个夏夜,诗歌在我心中懵懂的开启之后,直到高中,我才真正进入诗歌的世界。十多年里,不敢说读了多少,心底总算有了个大略。中国古典文学,除了《红楼梦》之外,我最欣赏的就是诗歌。某一天,我会写一本专讲《红楼梦》的书。而这本,是专讲诗歌的,我准备从《诗经》一直讲到宋词。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为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切,都基于“情动于中”。诗歌正是这种“情”之载体。读一首诗,除了意境本身的美,我们往往还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隐秘感情被别人说出来了。

我们读两千多年前《诗经》里的“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为什么会感动?就因为诗中的感情,暗合了我们自己的感情。

几千年来,日夜轮转,沧海桑田,一切都在变,但人类最本真的感情,没有变。这些感情是我们对美(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对生死的思考、对宇宙的终极关怀等。好的诗歌,一定是写出了人类最本真感情的作品。阅读它们,我们就可以把自己从现实中暂时解放出来。

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带领大家走进古典诗词,为愿意倾听的人开一条秘密小径。你们随时都可以在这条秘密小径上散步、遛弯儿,体验人生别样的趣味。

2019-6-24 于广州

© Copyrigh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典诗词系列邮票、原图卡欣赏
台湾古诗词系列邮票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回望...
《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集,唐诗宋词原曲
【了解古诗词,走近古诗词】
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看中国古典诗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