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血管靶向药物治疗骨科恶性肿瘤--(骨肉瘤/滑膜肉瘤/尤文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目前国际国内针对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治疗,仍应新辅助化疗结合外科治疗为主。针对恶性程度较高/潜在转移可能性较大的肿瘤,或已经发生远处转移之后的肿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手术治疗更是无法实施。自1971年Folkman教授首先提出了肿瘤抗血管生成的理论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肿瘤的生长与血管的生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军总医院骨肿瘤科针对此治疗盲点,经过近30年的探索,逐步进行临床个体化新辅助化疗药物结合血管靶向药物治疗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尝试,并取得满意效果。

 

 

目前,用于肿瘤治疗的药物大多数缺乏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大量骨髓及其他正常的增殖旺盛的细胞,产生严重的不良事件,使病人难以承受。其次是肿瘤细胞的不均一性及肿瘤细胞基因组的高度不稳定性,使得少数耐药细胞得以生存或肿瘤细胞在治疗中获得耐药性,继而对进一步的治疗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再则由于肿瘤组织血管结构异常及间质压力升高,使药物从血管进入间质进而到达肿瘤细胞的传递变得非常有限,局部药物浓度较低,从而影响临床疗效。

     相对于常规化疗措施的弊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策略有以下潜在的优势:

l  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因组较为稳定,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治疗不易获得耐药性;

l  正常成熟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处于静止状态,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出现许多相对特异的标记分子,如VEGF 受体、E-selectinTie 受体等,它们的表达较正常静止内皮细胞可高达50 倍以上,是潜在的抗肿瘤血管靶向分子;

l  由于肿瘤血管本身是药物的靶部位,因此,药物易于到达并在局部形成较高浓度;

l  从理论上推算,一个内皮细胞要饲养50100肿瘤细胞。因此,针对血管内皮细胞比直接针对肿瘤细胞更为有效;

肿瘤生长的血管依赖性为所有肿瘤共性,即使血液系统的非实体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在骨髓中也有大量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针对肿瘤血管治疗策略具有抗瘤的“广谱性”,适合不同肿瘤的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脏病变(九)
脾脏肿瘤CT诊断
本期:骨肿瘤编码知识梳理
FLI-1
病例赏析(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2016.5.30)
CT鉴别11:晕征中的点晕征、煎蛋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