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土高原上的别样风景——山西窑洞
源远流长的窑洞历史

窑洞建筑是由原始穴居中的横穴结构发展演变而来,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当时,远古的先民为了躲避风雨的侵袭和猛兽的攻击,在天然形成的山洞中居住。后来渐渐地演变为在一些山体与丘陵中开挖洞穴、装上门窗,即我们所说的“窑洞”。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山西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太谷白燕等几处龙山时期的窑洞遗址是在山西发现较早的实证,山西和顺、陵川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则是人工穴居的先声之作。

黄土地上的别样风景

山西窑洞之所以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远古寒冷的黄土生成期,从西伯利亚一带吹来的冷风中携带了许多黄色尘埃,降落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经过长期堆积形成黄土高原。这一地形给原始人类构筑穴居住室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此后,各种穴居住室也就应运而生。

黄土具有保湿、储能、隔热的功能,因此在其基础上建造的窑洞有冬暖夏凉、保湿恒温的独特优势。另外,窑洞的建造投入少、成本低、难度小,这也是其他房屋建筑形式所难以企及的。

山西处于地震多发带,所以对房屋建造的要求就更为严苛,多以木结构建筑和拱券结构建筑为标准。而山西的生土窑洞正是以完全依靠自身挖凿成型的原生黄土拱券作为支撑,故抗震效果较为理想,这也是山西史前黄土窑洞得以延续数千年并保留至今的原因。

各领风骚的山西窑洞

山西的窑洞可分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结构。其中,下沉式窑洞最为原始,靠崖式次之,独立式成型最晚。这三种形式在山西都有实例,如大同、运城、忻州、吕梁等地多为靠崖式窑洞,晋南地区则多以下沉式窑洞为主。窑洞文化以穴居模式为起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却历久弥新,足显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下沉式的“地坑窑”在各类窑洞中最具特色。它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天井状的大坑,然后在坑中的土壁上挖洞开窑,从而形成的一种地方色彩浓厚的民居。在我省平陆县有许多类似的天井院“地坑窑”,当地人称“地窨(yìn)院”,这一建筑结构的诞生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创造力。如今,“地窨院”凭借其独特的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陆“地窨院”一般长、宽均为三四十米,深约十米。建造方法多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挖一个深坑,形成露天场院,再在坑壁上挖窑。“地窨院”组成的村落不易被发现,只有临近院子时,才能看清其真实面貌。有首民谣评价其为“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说的是农民在院里坡前栽种树木,“地窨院”则被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却不相见,人声嘈杂却影踪全无。不得不承认,这种居住形式完美契合了当地地形特征,在山西众多村落景观中别具风情。

“靠崖窑”是依天然土崖所挖掘而成,是山区和丘陵地带常见的一种窑洞。这种窑洞以黄土高原上厚厚的黄土层为依托,从横断面处挖一个洞,在洞壁抹层黄泥,安上门窗,即可住人。条件好些的人家还会用一层砖砌在洞外面,称为“夹壳”。“靠崖窑”是窑洞中最为普遍的建筑形式。

独立式窑洞又叫“券窑”,即在无崖可靠的情况下,在平地上用土坯、砖头或石块砌成的窑洞。砖石券成的窑洞与纯粹用黄土建造的窑洞相比要讲究得多,造价也要更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券窑”是“靠崖窑”的升级版。

山西的窑洞发端较早、取材巧妙,且因地制宜、构筑合理,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它体现了山西位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征,开创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黄土文化”,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延续数千年的黄土窑洞建筑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有些窑洞区被成片地抛弃。合理保护、绿色开发、有效利用,这是我们对现存古窑洞必须要有的坚持和态度,同时这也会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远古穴居文化、了解窑洞建筑发展历程、开发旅游资源具有深远的促进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土高原上的别样风景——话说山西古窑洞
非遗地图|山西窑洞的别样风情
黄土高原上的建筑奇观
研学地理 |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探访地下的村庄
为什么我国黄土高原的“地坑院”民居,都会在院子里种一棵树?
【地理观察】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有哪些类型?地坑院又是如何挖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