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说《论语》:子张篇(十四)


  一、原 文  

子张第十九

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二、释 解  

子游说:“一个人在失去亲人的时候,既不要因过度哀伤而损伤自己的身体,也不要因居丧过度而丢掉人伦道义的担当。丧礼之本在于生者与逝者的精神交流,在于达成告慰逝者,承接逝者遗志的目的;在于觉悟生者的生命职责和义务,延续人伦文明的传承。因此,丧礼能达到传承孝道,寄托哀思,纾解亲人离世的哀恸之情也就可以了。”

  三、释 字  

《说文》:哀:闵也。从口衣声。

《约注》:哀:段玉裁曰:“闵,弔者在门也。引申之,凡哀皆曰闵。”舜徽按:哀之言爱也,爱其人然后闵之。苟无其情,则虽哭不哀矣。故古人直以哀为爱。《吕氏春秋·报更篇》:“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高注云:“哀,爱也。”是其义已。

《玉篇》:哀:乌来切。哀伤也。

《释名》:哀,爱也,爱乃思念之也。

汉字“哀”,从口衣声,或从心从衣,古文字中口旁、心旁往往通用。《说文》“哀,哀伤也。”由悲不自胜则有哀痛之声,故从口;又悲哀者之声如衣,故从衣声。本义是怜悯、同情,引申指哀痛、悲伤、哀求,又引申指悼念。由怜悯又引申为爱、爱惜。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子夏“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言说教导,让人们体悟并把握“仕之优”在于“学之优”,唯有“学之优”方可成就“仕之优”,即“学而优”是“仕而优”的前提,且是必要前提。本章通过子游“丧致乎哀而止”的言说教导,让人们体悟 “丧之本”止于“致乎哀”之情,从而把握从丧亲礼节的哀思中达成告慰亲人、承继亲人遗志的目的,以实现人伦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

子游说:“一个人在失去亲人的时候,既不要因过度哀伤而损伤自己的身体,也不要因居丧过度而丢掉人伦道义的担当。丧礼之本在于生者与逝者的精神交流,在于达成告慰逝者,承接逝者遗志的目的;在于觉悟生者的生命职责和义务,延续人伦文明的传承。因此,丧礼能达到传承孝道,寄托哀思,纾解亲人离世的哀恸之情也就可以了。”

本章需要注意“丧致乎哀而止”是从本上说的,是让人们从“哀”中把握“丧礼”之止的,即从生命情感的哀恸之中知“丧礼”之止,这和本篇首章子张“丧思哀”的从“丧”思“哀”之中,体悟“丧”之礼,把握“丧”之礼是不同的视角。同样,和《八佾篇》孔子答林放 “丧,与其易也,宁戚”的从“丧”的“宁戚”中体悟“丧”之礼,把握“丧”之礼是不同视角。因此,本章子游所言说教导是在 “宁戚”、“思哀”的前提之后,进一步的探本。有释者认为,春秋之时礼乐崩坏,丧礼常常是不及情而过于文饰,子游是针对这种丢本逐末而进行的言说教导,期望人们重丧礼之本而致于哀。但,细考文本,本章不包含这一视角,因为“致乎哀”强调的已经是“哀”了,“而止”是强调“丧”之止的。崔栢滔《论语大义》的大义阐微中解说:“子游的意思就是这样,他认为,父母之丧,孝子以能尽哀就可以了,不能过度的悲哀。其实,这里面还有这样的一个道理,如果因此而毁伤身体,甚至于毁灭性命,没有照看好父母给你的身体,就反而是对父母的不孝了。孔安国注说:'毁不灭性也。’邢昺疏说'此孝经文也。’邢疏又引孝经丧亲章注'不食三日,哀毁过情,灭性而死,皆亏孝道。故圣人制礼施教,不令至于陨灭。’”同样,姚中秋《论语大义浅说》中也作了同样的解说:“子夏、子游同属'文学’,故记子夏之学后记子游之学。子游娴熟于礼,尤其是丧礼。首章子张曰'丧思哀’,丧主哀,孝子居父母之丧,难免心中哀痛欲绝。子游作为礼学专家明确指出,哀戚当有限度。'止’意谓止乎礼,把哀戚之情限制在礼制范围内,不逾越礼制,过分哀痛,乃至伤身灭性。《孝经》说:'毁不灭性’,唐玄宗注云:'不食三日,哀毁过情,灭性而死,皆亏孝道。故圣人制礼施教,不令至于陨灭。’丧而不哀,非人也;丧而哀痛过度,亦不可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慎终追远(1—9)
心医202: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孝经 丧亲章第十八
【第66期】音频学《论语·八佾篇第26章》孔子对春秋末期的哪些乱象看不下去?
寿衣是如何穿戴的?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让人民的道德仁厚起来(1一9一1,讲于2021年2月14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