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井光进:中小学校长如何建构属于自身的理论体系?

无论是校长本人的成长还是学校制度机制的完善,都离不开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来支撑。

一位好校长加一套好机制,就是一所好学校。新时代的好校长不仅要有情怀、肯实干,更要有深度、有厚度,成为理念上、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引领者。学校的运行机制,则要适应教育现代化新形势,不仅务实、好用,更应管根本、利长远,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治理保障。因此,无论是校长本人的成长还是学校制度机制的完善,都离不开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来支撑。

第一,建构理论体系,应把握好理论、体系、建构三个层面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作为一位中小学校长,应当结合自身工作,不断对其理念、经验、变革等进行总结反思,建构起一套属于自身的理论体系。

从理论层面来看。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就没有坚定明确的办学方向。从校长岗位的职责来看,我们至少应当把握好如下三个方面的理论。

一是从治校育人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理论。

任何属于自身的理论,都应首先从实践中得来。与书本上的理论不同,对实践性较强的校长岗位来说,理论就是归纳总结,对学校发生的一系列生动变化和发生在教师、学生身上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进行总结解释,并完善提升。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引导教学和育人,就是每位校长应当掌握的理论所向。在这一过程中,要弄清楚理论与科学、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关系,做到紧密结合。

例如,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的核心要务。作为校长,就要把教与学、学与教的关系问题研究透彻。在教与学这对关系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两者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是基本原则。因此,基于以学生为主体,随之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并根据学生的成长所需,进而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以教师为主导,从“谁来培养人”的角度,提出教师第一,并进而提出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一项理论基础。只有弄清其脉络并掌握这一理论,才能在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二是经典的教育理论。

经典教育理论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不断采撷、阅读并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经典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等等;近现代的陶行知、张伯苓、蔡元培、叶圣陶等教育家也提出一些极具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从国际视野看,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基本理论,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熟稔把握经典教育理论,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功。

比如,在教学方面,那些耳熟能详的“概念名称”,校长应当把它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背景研究透。诸如我们经常提到并广泛实践的“探究式学习”是谁提出来的?一般认为,这个理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910年提出来的。再深入一步研究,杜威描述的探究式学习需要具备哪几个方面?一要形成假设,二要收集证据,三要得出结论,四要反思最初提出的问题,五要思考并改进整个过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校开展的探究式学习,往往缺少最后两项,而这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作为校长,如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概念而不明内涵,搞不清楚支撑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和背景,又如何能够引领教师成长呢?

再比如,我们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具体是按照什么流程组织实施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合作学习中心研究提出,合作学习包含了五个基本要素,即小组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互相促进交流、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人际交往技能和小组合作技能、小组内部的评价。作为校长,应当引导教师,用最简明的方式把这些流程、要素梳理出来。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判断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小组内每一个成员是否能够做到荣辱与共、合作共赢,在资源共享、角色分工、目标达成等方面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我们通过观察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可以发现,有时合作学习仅仅是以其中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为主导,并没有关注到其他成员和小组整体学习目标的达成。有积极性的孩子一直在探索,其他孩子并没有深度参与,甚至当了旁观者,有“合”无“作”。二是面对面地互动。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观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面对面互动。这种互动对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三是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可能有若干名,每个人的具体职责是什么,每个人是否尽到了他应尽的责任。这里的责任指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且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四是合作技能的提高。合作能力是一项关键能力。高质量的合作,根本上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具备合作技能。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教师按要求进行了分组,课堂看上去也很生动,但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一定理想。因为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提前培养或提升学生应掌握的必要合作技能,这才是影响合作学习质量的核心要素。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的校长来研究,进而形成基于每所学校独具特色的合作学习模式。五是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为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把控好合作学习的进程。比如,有的班分五个组、六个组,不同的组,其进度是不一样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运行情况没有进行过程性反馈和评价。事实上,这些都需要具体理论来支撑。这些理论支撑,需要我们的校长,需要分管业务的副校长来认真研究。

三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

从当下的教育实践看,掌握心理学基本原理非常重要。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有两个基础,一个是心理学、一个是伦理学。可以说,没有心理学就没有教育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数字化时代的挑战等,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师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显,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学校角度来看,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给校长治校育人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校长本人也需要利用心理学理论进行自我调适。管理学的理论无需赘言,特别是企业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都可以用来指导学校办学。

从体系层面来看。每项教育工作,都不是单项的理论来支撑,而是一个体系。

值得我们关注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和教学理论体系,熟悉掌握宏观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是基本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规律,这是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实用的各种理论,比如学习行为的改进、学习策略的提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质量的需要;学校管理理论,这是基于提升学校治理质效和办学满意度的需要。

从山东潍坊的实践来看,我们提出,新时代的校长,应当不断提升从严治党、现代治理、团队建设、课程领导、盘活资源、改革创新、自我发展等七项关键能力。提升这七项能力,首先要归结到理论和素养层面来把握。七项能力背后的理论支撑,就是我们需要建构的理论体系。

一是关于从严治党,基础是党建理论。

党建理论在学校治校办学中发挥着融合与促进这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二是抓党建促教学。我们不能把党的理论照搬照抄,把党的建设浮在面上,与教学搞成“两张皮”,这不符合育人规律和办学规范。所以,要从师生的视角,以师生能够接受认可的方式来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作用。

二是关于现代治理。

现代治理的理论核心是多元共治学说,指向治理目标的达成。在学校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过程中,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改进,就是推行扁平化管理。但是,扁平化不仅仅是减少管理层级,不代表放任自流、失去监管,而是一项系统变革。当前来看,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现代治理的最关键要义。

三是关于课程领导。

课程理论的基础就是课程论。校长提高课程领导力的前提,就是要深入研究课程,熟悉并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课程的设计、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各方面内容,并能指导教师有效实施。

四是关于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的核心是人,这里面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的理论,要做到眼中有人,坚持先人后事。作为校长,团队建设更多的是引领示范,不仅在治校育人上,更要在专业发展上,靠专业性赢得权威性。

五是关于盘活资源。

在财政投入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需要转型到理论认知层面,用发现与沟通的理论来指导如何盘活各项资源。比如,运用市场机制,设立教育基金等方式,用来奖励优秀师生、资助贫困师生,就是用市场思维办公益事业的体现。

六是关于改革创新。

如何深化教育改革,需要理论支撑和路径支持。教育改革需要迈小步不停步,渐进式推进,并且没有“少数服从多数”,必须强调公平。

七是关于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是强调校长的本体论。要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理念,具有开放的心态、求知的需求、发展的追求,加快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从建构层面来看。笔者认为,校长要建构属于自身的理论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学习与观察、反思与总结。

一是学习与观察。

学习主要是对理论的学习、经验的总结、现象解释等等。观察,则更为具体。做一个有心的校长,从理论的视角来认真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有很多内容值得研究。比如,研究学生的学习笔记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笔记记得很全面,有的学生记得很概括,而有的学生不太注重动手。与学习成绩联动起来看,那些学习成绩很突出的孩子,他们的笔记往往是能够抓住学习中心、重点,明确核心概念,并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一定记得有多详细。而学习成绩不好,但一直很用功的孩子,他们的笔记往往记得很全面,但却看不出重点。如何通过观察,来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学习笔记,能够引发深层次的学习方式变化,这需要校长来推动。再比如,加强对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观察他们的课堂教学特点、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总结形成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要知道,教师的经验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诸如此类,如果我们的校长能够去认真研究总结,就能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是反思和总结。

事实上,形成理论的过程就是一个边反思、边总结的过程。核心有三个方面:一是转化。把我们学到的理论、上级的要求、外地的经验等转化成教学实践,并进一步深化为理论指导。二是整合。如何整合盘活现有资源、利用好现有的人才、提供更多有效制度供给等,需要加大各个方面的整合力度。三是迁移。无论是提高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成绩,还是教师有效开展跨学科教学,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这需要校长在宏观上进行架构。

建构理论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明确起点。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要对自己和现有的理论基础有个清醒的认知。没有大量阅读过经典的理论书籍不要紧,关键是要清楚我们每个人的起点在哪里,朝哪里发力。二是完善结构。建构理论体系之前要想明白,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规模的学校来说,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建构的理论体系应当基于学校的治校育人实践和个人成长需求,明确这套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这是基础。三是建立模型。作为校长,我们头脑中要始终装着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能是理论的,也可能是实践的,这就是所谓的体系的概念。有了模型和内部结构框架,就有了治校办学的思路和理论体系,需要做的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四是更新行动。学以致用,学习和把握理论的目的就是用于指导行动,检验的标准也是是否用于指导实践、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还要看是不是有影响力,引领了同行和师生。

总体来讲,在建构理论体系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大与小的关系。理论体系的建构和知识的积累,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是积少成多,逐步丰富起来的。比如,我们的学校经常开展各类小课题研究,但小课题研究透了有大功效。二是虚与实的关系。理论研究源于实践,但要高于实践,一定要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也就是,既要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务实管用,也要仰望星空,能够引领预期,达成愿景。务虚是为了更好地务实,要务好实需要务好虚,把事想透再去做。三是真与假的关系。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在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哪些是假理论、哪些是真理论。这既需要群策群力,也需要校长的“火眼金睛”。四是快与慢的关系。建构理论体系是一个过程,师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不可能一蹴而就。理论体系是在在长期实践和不断反思总结中形成的,要有耐心。五是短与长的问题。理论建构既要短期计划,更要长期打算,需有恒心。校长要静下心来把学校当做终身的依靠,把教育当做终身的事业,“用整个的心办整个的学校”,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成长规律,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

第二,建构理论体系,当前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建构理论体系,需要适应新时代需要,基于当下正在推进的教学改革任务来实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校长应重点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是育人观的更新。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导向都是立德树人,实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追求的。但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却打着抓质量的幌子,转向单纯抓成绩、就成绩抓成绩、分分必争,导致越抓越硬,越硬成绩越下降,问题就越来越多。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了5个方面14项重点任务,对下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的应试教育倾向,提高育人质量。这就是说,建构理论体系首先应摆正育人观。

二是学习空间的再造。

从理论上讲,学习空间的研究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学习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时空限制,学习空间指向学习者中心,呈现出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个性化的特点,可以在不同情境中随时随地发生。如何优化学习空间和资源环境配置,加快数字化场景、体验真实情境、实现做中学和创中学,实现向学习社区转型的空间改造,这将是未来校长的一项重要能力。

三是跨学科育人。

素养导向下,必然需要学科之间的协同,跨学科育人将是未来的方向。以作业设计为例,可以建立一个跨学科的作业设计协商制度,各个学科教师拿出固定时间,集体会商近期某个班级的每位学生应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以及如何通过作业设计实现跨学科育人。还有我们的课后延时服务,也是实现跨学科育人的一个阵地,需要在校长的指导下,各个学科教师集体参与研究。

四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建设。

越是强调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学校就越应摆脱原来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样态的传统教学模式。素养导向如何体现在课堂上,特别是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如何实现课堂层面的一体化施教,这需要校长们深入研究。当然,要树立大课堂观念,不仅仅是原来的传统教室,至少应该是“四个课堂”,即教室课堂、校园课堂、家庭课堂和社会课堂。因此,实现家校社有效协同共育,是建构校长自身理论体系的重点所在。

五是寻求改革新突破。

教育是一项常做常新的事业。我们要思考,新一轮的教育变革空间在哪里?教师育人的内动力在哪里?课堂提质的驱动力在哪里?教学策略改进提升的突破口在哪里?教学全流程优化的切入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值得来研究。当然,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需要从理论视角来深入谋划。

六是投入和资源保障收紧的背景下教学质量提高。

财政经费、教师编制等各方面的政策越来越规范,靠不断增加投入要素来提高教学质量,既不合适也不可能。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我们如何来提高教学质量?更多需要向内发力,向内涵发展要质量,向专业水平提升要质量,这需要理论体系的同步转型。

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实际,也有属于自己的问题,需要校长领衔来具体化研究,并探索出属于自身的理论体系。

第三,建构理论体系,需要明确的几点认识

我们之所以倡导每一名校长都要建构属于自身的理论体系,目的就是引导校长向深里做、向实里做,扎扎实实提升自己,实现人与事业共同成长。

一是,理论厚重,并能不断创新,是校长赢得持久尊重的关键,也是成就一所伟大学校的根基所在。

作为校长,如何赢得师生和社会持久的尊重,单靠满怀激情地做报告、开讲座、为师生办实事等等,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自身深厚的理论素养,用理论的体系化、建构性、逻辑性,给予他人以启发和影响。

二是,听再多的报告、看再多的文章,也替代不了静下心来系统阅读几本教育学的教科书。

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陈鹤琴等人所著的书,这些经典的教育著作一直没有过时。我们平时听的讲座、报告,里面的观点、理论,很多都是从经典的教育著作中摘取的。这些经典理论历经岁月沉淀和实践检验,对当代教育发展仍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多阅读这些经典的教育著作,从中总结提炼并加以系统化改进,归纳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去。

三是,任何理论都不是终结性、完成式的,都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因此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

不能因为自己办学经验足、资历深、见识广就陷入“经验主义”泥潭,固步自封。理论创新是无止境的。校长要有开放的心态,乐于并善于寻找行业制高点,乐于并善于发现并学习一些先进经验,并不断改进完善。

四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将会变得更系统、更理性、更有效。

如果校长没有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科学理论的有效支撑,他的治校办学实践就会很难得到固化和传承,形不成文化上的力量。实际上,理论和理性是结合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就会成为一个富有理性和智慧的人,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倡导校长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其前提是要认识到,纯理论性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践问题。强调理论,不是指单纯花费时间和精力组建团队去做纯理论性的研究。教育理论很难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是不是适合并能够指导具体实践。校长理论体系的建构,一定要基于每个学校的办学实践,基于自身的能力素养、知识体系。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校长,其建构自身理论体系的目标都应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每一位师生成长得更好,办好适合每一位师生发展的教育。

作者系潍坊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潍坊一中党委书记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来稿精选 | 陈如平:一所学校,如何在大批新建中小学间脱颖而出?
当校长具有设计思维,学校将如何蜕变?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教育要搞真科研
《“和合”思想在“建构式生态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考察报告文章
[心得体会]当生命处于“校长状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