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最留意一件事,母亲的话确实没错

终于看到林黛玉初到荣国府了。

说是“终于”,其实是不确切的,毕竟她第三回就进京了;但从主观感受上,相信有不少读者与我一样,最好是第一回就让她与宝玉相会。

事实上,全书的灵动润泽也正是从第三章开始的,前两章主要还是铺垫的意思。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咱们就来简单回顾一下林黛玉进荣国府的过程,挑几个有意思的细节聊一聊。

 

对外祖母史太君的殷切相召,林黛玉起初是不愿意去的,因为慈母新逝,就只与父亲相依为命,感情上依恋父亲;同时也考虑到母亲死了,自己又远离身边,父亲可怎么办?

不过她父亲力劝她去。

林如海对黛玉说,自己已经快奔五了,不会再娶继室,而黛玉年幼多病,“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以后可怎么办?不如赴京投靠外祖母、舅家去,倒正好可以减轻他的后顾之忧。

由此也可见,林如海实在既是一个好父亲,又是一个好官,更是一个好人。只可惜,这样的人却没有好结局。

可怜黛玉小小年纪,与父母感情极深,不忍远离原是常情, 同时却也颇识大体,依言忍痛含悲,在贾雨村的护送下进京了。

古代交通不便,加上南北路途遥远,林黛玉从来没有去过外婆家,这样一比较 ,我们可比她幸运和幸福多了——在外婆家逍遥,是多么珍贵的回忆啊!

当然,近些年来的孩子们也不太能常去外婆家了,不是因为交通,而是因为教育“内卷”,假期都上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去了啊。

总之,林黛玉对外祖母家的认识都来自母亲贾敏的讲述,一个中心意思是“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但如何不同,黛玉终究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

如今母亲不在了,她再也听不到母亲对娘家的回忆了,而要以自己的体验去印证母亲的话了。

这种“不同”之感,黛玉已在荣国府派来接她的几个三等仆妇身上感受到了:吃穿用度已是不凡。这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从而更加细致地观察到了荣国府的与众不同之处。

事实上,“找不同”几乎成了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最在意的事情。因为只有找到不同,才能针对性应对。这可是事关第一印象的大事呢。

怎样好半天才到荣国府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我读了无数次,也没完全弄清楚黛玉见到外祖母前走了怎样的路线;直接说相聚吧。

黛玉从未见过外祖母史太君,不过见到她“便知是她外祖母”,这凭的是对她的年龄(鬓发如银)和核心地位的判断(两个人搀着),同时或许也有一种血缘亲情的天然吸引。

当时的场景特别感人,黛玉正想拜见,已经被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她叫的是黛玉,哭的是黛玉可怜,但同时又何尝不是在叫她疼爱的女儿,哭早逝的贾敏?

看到这场面,听到这叫声和哭声,除了黛玉毫无疑问“哭个不住”,“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我们大可认为,这其中不少并不是真的在哭,只是应景而已;但我却是乐意相信,大多数人(这里都是女子)的眼泪是真实的,当年见过或者服侍过贾敏小姐的,为她的早逝而哭;没有见过的,为贾母的儿女情深而哭。

大哭了一场后,免不了介绍见过府中的重要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和王熙凤等人,大舅舅贾赦和二舅舅贾政则没见着。

等等,是不是漏了一个人?对的,贾宝玉!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相逢,岂能遗漏?

其实岂敢,只不过正是因为太重要了,所以打算另文单独介绍。

在已见过的诸人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无疑是王熙凤。

当时她迟到了,虽然应该不是故意的,但就几个重要人物都早已在迎接远客这个角度来看,终究是迟到了,但王熙凤一点也不低调,反而人未至笑语先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她迟到了,生怕别人不知道她是迎接远客诸人中的重要一员。

 林黛玉对此的心理反应是“放诞无礼”,应该也是她感受的外祖母家与别家很大的“不同”。 

她的打扮也与众姐妹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特别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形象太鲜明了。

而更“不同”的是,悲伤的外祖母一见到她来就笑了,并在介绍她时说,“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

而王熙凤一正式开口说话,就让黛玉觉得她的与众不同实在是有道理的: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赞了黛玉,捧了贾母,抬了“三春”,又悼了贾敏……如此周全!

与众姐妹不同处,还有她掌握的权力和权变(也就是她最重要的不同):

她告诉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又回禀王夫人,在她吩咐给黛玉找料子做衣裳之前就已经预备下了,只等王夫人过目确认。

林黛玉应该从中初步感受到了王熙凤在荣国府中举足轻重、近乎“生杀予夺”的地位,以及争强好胜、卖弄聪明的风格(料子未必已经备好,但不妨这样说)。

当然不同之处是很多的,比如饭后吃茶,在荣国府是先上茶漱口,再盥手,然后再捧上吃的茶。这并不合黛玉家中之式,若不是黛玉细心观察,一端上茶来就喝,那非出洋相不可。

当然,反过来,在荣国府众人的眼里,黛玉其实也很是不同

比如王熙凤的感受,一见之下赞美黛玉是她从未见过的标致人物,有捧贾母的意思,但基本上也是真实观感;

再如去长房拜见尊长时,邢夫人留饭,黛玉说:“舅母爱恤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真是入情入理,叫人心中舒坦;

去二房时,王夫人客气让她从正房炕上主位,黛玉却只肯坐椅子,“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小小年纪,实在太“会”了!林家的家教,实在太好了!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就说到这里,下次专门谈一谈黛玉和宝玉的“两玉初会”。

《红楼梦》故事精彩纷呈,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看到别人,看到社会,看到人性,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网图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中黛玉身份远超宝钗,林父去世后,黛玉地位急转直下
黛玉在母亲去世后本欲守制读书,是什么让林如海改变了主意?
初入贾府小心翼翼,后来暴露刻薄“本性”,林黛玉究竟为何如此?
林黛玉母亲贾敏金尊玉贵,贾家四春差在哪?以春入名:是不堪之辱
林黛玉性格问题让木石前盟夭折贾母点出王夫人真实意图,不简单
林黛玉的母亲是谁?她是怎么死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