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细节中培养日常生活的“智慧”

【题记】

由于水是一种密度更大的流体,使我们受到影响的地方比较多,而且作用也大,所以只要习惯于忍受不同温度的水之后,对于空气的温度差不多就没有什么感觉了。

——[法]卢梭《爱弥儿》P4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最近在看一本书《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范梅南的这本书值得向朋友们推荐),里面的一个教育帮带吸引了我――

托尼想隐藏一把刀,恰好被父亲杰夫看见了。父亲想生气,但还是克制住了。只是说:你知道在我们家不准许玩小刀。请你把小刀还给杰夫,好吗?

其实真正让父亲生气的并不在小刀本身,而是父亲学得孩子开始对自己有所隐瞒,这是不好的。但经过与母亲讨论后,父亲觉得孩子大了,应该有一些自己的隐私,于是他智慧地处理了此事。

第二天,父亲把托尼叫到一旁。他说:“我不知道拥有一把小刀对你这么重要。我想你年龄已经够大了,可以拥有一把小刀了”。然后,他递给托尼一把小刀。“让我来告诉你怎样来用这把小刀,这样我们就不会伤着了。你知道怎样打开,怎样切割吗?对了,你做得很好……注意总是要这样拿,不要对着自己的身体方向来切东西。”

托尼爸爸给也他儿子拥有一把小刀的责任。也容让孩子可以拥有自己的秘密。因为这位父亲甚至看到了在托尼的独立性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秘密的重要性。

可别小看了这一教育故事。父亲教给孩子托尼的日常生活的智慧。

所以,对于现代人而言,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者社会教育,为了提升日常生活智慧,都要注重无相的教导:要在生活中陶冶,要从许多好的故事、小说、文学和生活体验中陶冶心性,启发智慧。正如于丹在《庄子心得》所说:在生活中,技巧有时并不重要;我们内心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还是再说一个生活教育的例子吧。

威尔逊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情况,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他骄傲地说会照顾自己。在走以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威尔逊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也没有带手电筒,这是时经常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威尔逊高高兴兴地走了。过了两天,等他回来时,妈妈问:

“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脱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手电筒,才能够出去,这两件事搞得我有些狼狈。”

妈妈说:“脱衣服带少了呢?”

“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与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这里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如果下次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对吗?”

“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你就没有想到它吗?”

“我想到了带手电筒,老师也告诉我们了,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我下次野营时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妈妈出差前列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掉东西了。”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其一,妈妈检查威尔逊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和手电筒去野营时并没有提醒他,而是就这样让他走了。

其二,威尔逊野营归来后,妈妈问及“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如果下次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和“手电筒是怎么回事,你就没有想到吗”这样三个问题。

故事给我们什么启迪?从教育的角度说,教育不是替代,不是告诉,而是引导经历、体验和感悟。生活的课堂认为:过程即教材,经历即课程。它强调了课程教材开放性、活动性和现实性,它把课程教材建立在学生的经验的基础上,扎根于学生的经验中,让学生在学程中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使课堂教材真正万户学生生活意义和生活经验的源泉。

所以,正是威尔逊“少带衣服”的经历才使他懂得了山里和平原天气有所区别的知识,也增长了出外旅游(做事)的经验;而正是忘了带手电筒,才使他真正意义上懂得了事前列清单做计划的重要性。如果妈妈事先告诉了他,威尔逊能有此番真切和感悟吗?

很多前看到《读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记不得题目什么了,但情节依然清晰:说是一个青年人我出远门,向一位一直在外闯荡至今却在家赋闲的老人请教。这位老人说了,你坐火车,要怎样怎样,才能防止被偷盗;怎样怎样才能防止被人拐骗,等等。可是,当年青人踏上旅程时,事实却与老人说的十分不相符──换句话说,老人的所谓经验没有一条用得上。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是把自己的理解、感受与生活中获得的所谓经验原封不动地“塞”给孩子,强加于孩子,而是要寻找好的教育时机,悟到孩子产生某种理解、感受与体验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必然会有的效果。这样的教育,孩子学习着,也生活着,同时也在磨砺着人生的一小步!

缺乏生活智慧,就会经不起诱惑而误入歧途。因此,我们要重视无形的教导,在潜移默化之中,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有着深邃的人生智慧。我认为,只要你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种无形的能力的养成,孩子也就不怕世途的险恶了。

一般地,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如下生活智慧:

一是信心。

信心是一个人能肯定自己,不怕失败,勇于面对挑战的心理力量。有了自信,才不怕尝试,才能应付将来困难的危机。信心是培养出来的,是一种实力,而不是口头传述的语言观念。你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待人处世,看出他的优点,给他鼓励;安排参加活动,指导他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机会。当孩子累积相当的成功经验之后,就会建立起自信心来。许多老师和父母,求好心切,一时给孩子订的标准太高,又经常对孩子的表现加以批评和挑剔,孩子反而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安全感,这样很难培养信心。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怀疑时,自信心也就自然地展现出来。请注意,信心不是自负自傲,而是心平气和地肯定自己。因此,对孩子成功时的赞美必须对事不对人,中肯而不夸张。时时刻刻发觉孩子的优点,予以肯定是培养信心的起点,给他接受挑战的机会,帮助他获得成功的经验,是孕育信心的有效途径。

二是热忱。

热忱即热心、热情。没能热心就不能承担重任。缺乏热心不但不能贯彻自己的计划,在上也会显得孤立。时下游手好闲的人、眼高手低的人、做事虎头蛇尾的人随处可见,那是因为缺乏热忱和责任感所致。孩子天生是热心有责任感的,只要大人做家事时肯让参与,孩子自然流露热心。如果父母自己就慵慵懒懒,不做家事,不以热忱待人,孩子的热心就会慢慢冷却。多年来,我的孩子跟我们一直做家事,共同分离生活的经验,也培养了自动自发的责任感和热心工作的态度。在我的辅导经验中,养尊处优的孩子总是缺少承担和坚忍的气度;缺乏多方面生活经验的孩子,经常表现着逃避和消极的行为。古时禅门非常重视日常事务的磨练,而且要训练到无论什么事才能称心顺手去做,没有半点怨言,不留丝毫怠惰,这样才使一个人充分觉醒,孕育出刚强而温和的个性和智慧。

三是孩子的主动精神和好奇心。

孩子的主动精神是心智成长,不断求新上进的力量。这是大家所知晓的。所以父母总是耳提面命,要子女自发自动。殊不知自动自发的态度,并不是用语言训诫所能养成的。这也是要从家庭气氛中去陶冶薰习;父母每天好学不倦,言谈之间表现主动求真、求知,孩子们自然主动好学,求真求实。孩子的好奇和好学是天生的,如果你不去压抑他们探究的天性,自然流露着主动求知的态度。不幸的是:许多父母用成败的眼光来批评子女,以成绩的高下来责备督促,而不是主动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困难。结果孩子们的挫折扩大,困难没有解决,对学习也就厌倦起来。如果你关心孩子们学习的素材,对它也有兴趣,孩子们会觉得学习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

四是同情心。

同情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来源。我认为有同情心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别人、尊敬别人、关心别人。同情是指对别人心情和思想的感受能力。同情心好的人,比较能够宽容别人,给别人自尊的机会。同时,也能跟别人分享生活的悲苦和喜乐。佛家把同情解释为慈悲,它的本质为:慈是给予别人喜乐的能力,它的本质是服务。悲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它的本质是救拔。孩子们若能学习这种能力,他的人生是健康的,待人是和睦的,处事是有眼光的、有步骤的。教导这种同情的能力,当然不能以“你要有同情心”一句话语来传递。同情是一种无相的能力,当然要价无相的教法中去启发孕育。当你有助人的行动时,孩子的眼睛已经亮出了仁心之光;当你为社会诚心付出关怀与服务时,他们的心地,已播下浑厚高贵的性德。有同情心孩子必然成为明白事理、有所成就的人,当然也会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家庭成员。但这一个条件,那就是父母必须先学习同情和助人,而后方能教子女学会此一高贵能力;当然老师必须具备慈悲的襟怀,才能点燃孩子的人性光明面。别忘了自己要教子教孙,千万不可放逸。身教是无相的,它在无形中才好子女和学生,也会在无形中教坏他们的。

最后是心怀希望。

你要让你的孩子心怀希望,让他们从自信中确立希望。要让孩子们从日常生活中,从书报、杂志及新闻资料中,学习到黑暗过后一定是光明,问题总有方法可以解决,麻烦一定可以克服。他有信心、有希望、有毅力去寻找答案,克服挑战。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孩子们幸福与成长的保证。希望就像是心中的太阳,它使孩子温暖,给孩子勇气和奋发的豪气。但是,请切记!希望绝非野心的欲望,如果是这样你教给孩子的是占有和欲利。那就会把孩子心灵涂上又饥又饿的地狱。你必须心怀光明磊落的希望,时时表现着信心和悦乐,肯上进、肯努力,这样才能培育他们充满希望的心境。我常常对我的孩子说:“把挫败的泄气丢到垃圾桶里去!打起精神,寻找成功的经验,继续干下去!”孩子挫败时不宜责罚,而要帮助他把困难和盲点找出来,加以改正。我称它叫“捉臭虫”。我跟我的孩子总是在乐观之中去捉臭虫,以希望的心怀为未来作憧憬和努力。

在我看来,父母和老师都应以日常生活的智慧为重。因为它是教育的根,是文化的本,更是一个幸福的活水源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云晓|让孩子在试错中走向独立
教育的不幸在于消灭了很多孩子与生俱来的灵...
读《教育机智》随感
坐不住的孩子怎么教育
糊涂智慧比聪明更重要
【一个中国父亲的育儿智慧】当国内很多父母都在抱怨中国教育制度 宁波微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