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工作缘何变成艺术:渗透游戏态度

【题记】

  • 从心理学上看,工作不过是一种活动,有意识地把顾到后果作为活动的一部分;当后果在活动以外,作为一种目的,活动只是达到目的手段时,工作就变成强迫劳动。工作始终渗透着游戏态度,这种工作就是一种艺术──虽然习惯上不是这种称法,在性质上确是艺术。”——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之《第十五章,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P22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月第一版。

作为父母,我们有理由对着今天的玩具摇头、叹息,我们有理由对塞满孩子们书架和生日礼物单的种种游戏感到不满,因为,当玩具上总是附有说明,孩子们只需根据他人的计划去游戏时,有一些东西已经失去了。

在我小的时候,我会用木块、粗铁丝和铁皮等做成一把枪,我会用电池、电线和线路板板做成自己的“遥控节日灯”,我还会把柳条编织成伪装的帽子,加上土制地雷,和伙伴们玩起“打日本鬼子”的游戏……

当世界已被创造,角色已被指定,故事的情节也被想象出来后,孩子们如何成为能游戏的“主宰”?

但是,一次我参加一个东港幼儿园的“中小幼联合教研”活动中,有幸听了一堂《吹泡泡》的科学游戏课,又一次焕发了对“科学游戏”的兴趣与思考。

老师告诉我:他们的《吹泡泡》科学游戏源于对孩子们日常玩耍的观察与提升。吹泡泡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孩子们经常会在户外玩“抓泡泡”“吹泡泡”的游戏,有几个小朋友发现在太阳底下泡泡是彩色的,还有的说:“我吹出来的是大泡泡”,“我吹出来的泡泡小”,还有小朋友说:“我吹出来的泡泡是一串一串的,”有的却着急地说:“我怎么吹不出来大泡泡呐?”“这有什么奇怪的?”另一个孩子举着他的吹泡泡工具说:“我的吸管粗,你的吸管细呀!”吹泡泡的工具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粗细不同的吸管能吹出大小不同的泡泡,那么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一样吗?”……

不断的探索、发现成为他们的需要。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在认识几种常见图形的基础上,于是一位教师设计并施教了中班科学探究活动——《吹泡泡》。

现将活动的部分内容实录如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老师说:“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吹泡泡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抓泡泡的游戏好吗?”于是活动开始了。

探索泡泡和工具的关系。在幼儿用圆形工具玩“吹泡泡”游戏的基础上,出示其他图形工具(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等),启发幼儿思考:请大家猜猜看,这些工具也能吹出泡泡吗?这些不同形状的工具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呢?小朋友猜想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后,老师表扬道:“小朋友说得真好,想得真多,老师都来不及听了,我们把你猜出来的结果记在带问号的格子里,好吗?”(出示记录板,并进行一些如何记录的指导)等孩子们记得差不多了,老师问:“你们想不想去吹吹,看看到底吹出来的和你想的是不是一样的?”

在这过程中,老师不断的提醒一些孩子每用完一种吹泡泡的工具后,马上就把结果记在吹泡泡的格子里,接着再换另一种。等同学们玩得差不多了,老师就问:“现在,我们来哪个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什么了?”有的孩子说:“我发现了,原来不管是用哪种工具吹泡泡,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自己制作的吹泡泡工具。老师说:“刚才我们玩的吹泡泡工具是老师做的,我这儿还有一些铁丝,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个呢?”于是发放铁丝让学生自己制作吹泡泡的工具,并自我尝试、探索吹出漂亮的泡泡来,这时学生的更浓了。最后还进行了集中讨论:有些小朋友吹出泡泡来了,还有些小朋友吹出泡泡来,大家看看问题出在那里了,帮他想想办法,我们再去试试看。

一堂课在小朋友兴趣盎然的玩中结束了。

认知特点规律告诉我们:这个阶段的孩子,当他们的猜想与亲眼看到的事实不一样时,会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从而引发更强烈的好奇和进一步的探究心理。这个时候,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目的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亲历发现过程的关键。令人欣喜的是,教师并没有急于帮助幼儿得出结论,而是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发现过程,给孩子们较大的探究空间,让孩子们不断的尝试,而后教师才及时引导孩子观察,鼓励孩子讲出看到的事实,敢于推翻自己的猜想,逐步学会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在这一方面,我们家长是应该向幼儿老师学习的。许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喜欢抓住时机,运用十分简易的材料和工具,通过一个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鼓励孩子进行探究。

但是,一些家长有时难免急于求成,让孩子不能地得出科学的结论时,就有些不耐烦了,要么是怪孩子“笨”,要么就是把结论告诉孩子,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要学会等待,给孩子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一天不行就两天,两天不行就三天……

孩子们早上进校后,队伍自动整齐排列

总之让我们记住:孩子的好奇心就像一朵小小的火苗,让我们小心的呵护它。

对于这个活动本身,我们也可以作一定的延伸。那就是和孩子一起来研究:什么样的液体、什么样的工具才能够吹出更大更圆的泡泡。通过一个时期的研究,孩子会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如果吹泡泡的圈圈太大会怎么样,太小会怎么样,肥皂做成吹泡液会怎么样,洗衣粉做成的吹泡液又会怎么样,吹泡液的浓度与吹出的泡泡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让孩子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地明白:各种各样的材料的性质决定了泡泡的大小与质量。

十九世纪法国教育家弗里德克·福禄倍尔说:“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何况借助于游戏中,我们的亲子活动也落到了实处。只要你愿意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个奥秘就永远能吸引着你的孩子不断去探索。关键就在你的心态和方法了。

当年,陶行知先生曾经带着他的孩子们去钟表店一天,目的就是观察钟表店的每个钟表的零件如何相联,如何运转的,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道路啊。

(写于2005年,略有改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吹泡泡》教学设计
把快乐尽情释放:50件你可以在暑假带孩子做的事
简单小技巧,竟然能把泡泡玩出这么多花样!
幼儿做泡泡教案(全文完整)
《肥皂泡泡》绘本故事教案
一个关于小鸡的微项目化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