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业成绩好不好,认知考察是一招

【题记】

◇ 培养和教育孩子是一件造就他人的善行,对孩子有信心也就是对造物主有信心。而且,所有的培养和教育的信念就是:让他(她)的潜能得以开发,让他(她)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益而自己也快乐富足的人。——斯宾塞

一、说不清、道不明的“学习好”与“学习差”

学得快、学得好、记得牢、负担轻,这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培养提升孩子学业水平的理想追求。

但是,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家长对孩子评价还存在模糊性,由此引起教学与引导的盲目性。

比如,有的老师和家长总是说“这小孩太笨”、“那小孩聪明”,这种评价带有明显的遗传主义色彩,这会使我们觉得“教学无能为力”。其实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即智力是随着教育、环境的影响 发展变化的。

又比如,有的老师和家长喜欢这样评价孩子:“这孩子接受快,一听就懂”,“那孩子接受慢,说了好几遍,还是不会”……但如果寻根究底,他们又对其中的心理原因说不清楚。

再比如,即便有的老师或家长对成绩不好的孩子知识缺陷是了解的,但补了旧知,新知又呈现新问题,“补差补差,越补越差”,又使他们苦恼不已。

由于评价学生认知的模糊性,因此教学总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时他们拿出唯一法宝“多练”,认为“只要多做一些题目,他们成绩总会上去的”。确实由于练习,学生学习成绩上去了一些,但这是靠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代价换来的,而且学生学得呆板,不利于今后在初中的学习,这可能从一些初中教师那儿得到反应。

纵观中外当代教学论及认知心理理论的发展,基础教育教学已开始从带有明显“官能主义形式训练”的思维能力培养向以“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良好认知素质”的新的教学观念转变。

这就涉及到学生认知素质的考察评价问题。

通过分析考察学生个体及群体的认知素质,可评价前一段时间学科素质教育的成效,也可发现学科教学中失误,特别是学生认知缺陷,以期为后继教学中的如何辨症施治、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认知素质”及考察因素

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遗传的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人的社会化学习、交往和实践而形成的具有社会价值的身心组织要素、成份、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对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加工和塑造,又是社会文化素养在身心结构的积淀,并呈现于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模式。

一般来说,素质是由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不同层面构成。

认知”是儿童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凡是儿童在客观世界(事物)产生的感知、记忆、领悟、判断、推理、形成概念、辨别符号真伪等均称为认知。

根据上面认知与素质的概念,我们可以一致界定一下“认知素质”的内涵。

所谓认知素质”,是指以儿童个体先天遗传的自然要素为基础,在后天环境特别是教育影响下,通过儿童个体的社会化学习、交往和实践形成的关于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即信息加工三个主要认知过程)水平、认知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因此,认知素质的形成过程就决定了必然具有一定社会性、稳定性、个体性等基本特点。

由于认知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核心,因此,认知素质的培养可为儿童素质提供生长点,也为促进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带来巨大潜能与后劲。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功的认知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者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控制加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加工,这些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因此,考察学生认知素质就是要考察上述五个方面,以下将分别加以阐述。

陈述性知识指关于事实和信息的知识,合适的有组织的陈述性知识对解决新问题有重大作用。

【程序性知识】使用陈述性知识的速度或规则,是以“如果/就”的产生式对问题加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控制加工】即信息加工能力的差异。心理学家已经研究或修订了几种能够区分特定信息加工成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和与个体言语能力差异有关的控制加工(注意、复述、组块、工作记忆中操作信息、编码、搜寻长时记忆的认知任务等)。人类信息加工的发展性研究表明:有效地使用控制加工比个体认知机制或记忆结构差异更能影响个体解决认知任务的成绩。显而易见,个人从童年以后生理结构或硬件(如短时容量)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像复述、编码等认知加工却能在一定程度内发生变化(这里包括学习能力丧失和智力低下的儿童)。

【认知策略】即影响学习者选择、获取、组织或综合新知识的思维方式,这些策略表征学习者为获取既定目标而制定的尝试计划)。

【元认知】指个体对他或她自身认知加工的认识和通过定计划、选择和监控来控制这些加工的能力。具有良好元认知的能力的学习者在问题解决中更能联想起与该问题有关的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必要时能想起利用适当的控制加工和认知策略,因此,元认知效能帮助学习者或控制前面所讨论的各种认知因素。

三、“认知素质”定性评价例谈

一般地,一个较好的评价方案,从理论上讲应包括如下方面:由若干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由若干具体指标的权重所构成的权重系统;由各评价指标具体内容构成的评价内容系统;由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评价标准构成的评价标准系统;由各项指标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的工具构成的评价方法系统。

但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人力有限,我们暂时还不能搞这样完备细致的评价方案。我们只能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考察方法来实施。

所谓“定量评价”就是我们平时对各科的学业测试。一般说来,学生成绩较高的学生其认知素质就高一些;

所谓“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

目前我们只局限于对学生认知素质进行“评语式”的评价上。现举数学学科中的一例加以说明。

比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进行四则运算时,速度的悬殊是很大的。同时做5道题,快的8分钟,慢的20分钟,其中慢的也有我们平时认为的“好学生”。这究竟是怎么原因呢?我们必须通过定性评价进行,这样有利于针对性开展工作。

通过我们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不外乎下列原因(依据上述五个方面):

1、陈述性知识有缺陷。特别对基本的100以内加减、表内乘除的口诀等不熟练等,也有的对运算定律搞不清,不能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运算。

2、程序性知识不熟练。如对运算顺序理解不深刻,多位数乘法、多位数除法的试商的方法等技能技巧不熟练等。

3、控制加工能力不强。有的两步可以写一步的,因为工作记忆能力、编码能力不强,只能多练一遍,无意中延长了时间,不能使思维过程压缩、简约化。

4、策略性知识没有运用。没有按有关的策略分析各数之间的联系运用最简捷的方法。对简算、特别是在运算过程中不能运用估算法,及时发现错误,从而缩短难处时间等。

5、元认知。在计算中没有能力协调上述四者之间的羳,控制自己的思维朝最简便、最快捷的方法上去追求,没能及时发现错误,没有排除干扰使自己的思维集中在“化归”意识上。

试想,如果我们对每个孩子的学科(如数学、语文等)有这样一个关于“认知素质”“评语式考察”,这无疑更有利于老师、家长对症下药,辩症施治,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科学化辅导,也无形中提高了辅导的效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认知迁移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第六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教育心理学电子题库【2015完整版】
知识分类理论
2014《教育心理学》押题试卷(二)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