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质教育背景下以“学会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施策略探寻

【题记】

◇在教育上,我并不相信信累斯顿的教条,“孩子们生来就都是好的”,我宁愿相信孩子都是有缺陷的,但这些缺陷是可在后天的教育中加以弥补的。——斯宾塞

◇其实,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事情也像这样,乐观的心理总会带来快乐明亮的结果,而悲观的心理则会使一切变得灰暗。不仅如此,这对他以后的生活也有很大影响。——斯宾塞

◇培养自信,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得到肯定和赞赏,即使同时指出不足也不要紧;消灭自信,最好的办法也莫过于经常性的否定和指责。——斯宾塞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因此,主体性是人的本质。

杜威先生也指出:教育并不是一处“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我们提出素质教育以“学会学习”为中心,也就是要教师在心目中、在课堂素质教育过程中时时、事事、处处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我能学”“我会学”“我要学”,教学相长,师生各自自我完善。

一、学习素质内涵与因素厘析

之前,我在公众号里发布的《素质教育背景下以“学会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学习素质”的概念。查了一下百度,没有这个词条,就算是我的自创吧。

“学习素质”就是学习主体(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主体内部形成的关于学习方面的综合能力。它不是知识的积蓄和量的累积,它应该是学生主体侧面(认知、动机、兴趣、意识、主体性等)和它的客体侧面(客体化的教育教学内容)相互作用,通过主体的不断体验,逐步积淀而形成的。

学生的“学习素质”是一个综合体,既有认知心理系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智力和能力等,又有情意系统──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良好“学习素质”的关键就是要“学会学习”。即做到爱学、勤学、善学、乐学。这也是“现代型学生”的重要特征。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就要以“学会学习”为目标,努力探索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策略。即教师要“学会指导”。“指”即“指示、指令、指点、指引”,“导”即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并在此过程中,自我完善为爱教、勤教、善教、乐教的“现代型教师”。

实施素质教育,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学习素质”的形成规律,制定切实的举措,才能引导教师不断地对照自己的教学现状,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从而最终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素质”,只是我们教学实践的切入口之一。它与“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等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共同构成整体──活生生的“人”。

我们通过对“学习素质”的诸方面的考察,把下列五个方面确定为培养学生“学习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它既是教育目标,又是评价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指标):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3.注重学生思维品质训练;

4.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策略;

5.促进学生知情建构发展。

二、从上述从五个方面来探索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方面 激发学习积极性】

━━关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心理状态。这种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与客观的学习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它反映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跃、情绪良好、兴趣高涨、意志坚定等方面。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如果小学生缺乏学习积极必,学习任务就不可能完成,达不到预期效果。可以说每个学生是根据他自身所具有的学习积极性来组织和推进学习的。教师只不过是起着指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积极性表现过程。为了使学生学习富有成效,教师总是想方设法把唤醒、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自己教育、教学过程的首要位置。

学习积极性由许多心理因素构成。根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习积极性的源和基础是学习需要,学习情绪是学习积极性的晴雨表,而学习动机与目的则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就是学习积极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构成为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心理成分。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策略━━

1.教学方法新颖生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

教学方法力求新颖生动。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方法的新颖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新颖程度高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性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使问题含而不露,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对于问题情境,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方法往往解决不了,而须要开动脑筋,激发内心情感体验,努力克服困难,拨清疑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有两种方式:①.言语提示方式。即由教师动用语文手段在讲述有关教学内容时,渲染气氛,隐含问题要求,促使学生边听边思考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听课思考的学习积极性;②活动引导方式。即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活动而导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竞赛能唤起学生的某种优越感和要求别人承认的内驱力,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竞赛可以有个人间的竞赛,集体间的竞赛。一般认为,适当通过学习小组和班级之间的竞赛,能促使学生和谐、上进的气氛中学习。小学生大都具有不愿落后,要胜过同学的心理。因此为了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适当开展竞赛是有效果的。可以搞一些学习的基本功竞赛。如数学计算技能竞赛、生字默写竞赛、书法竞赛、查字典竞赛等,都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4.充分利用学习反馈

学习结果,包括让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决课题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等等。

实验证明,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和进步程度,或者通过自我测验了解结果,会产生一定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提高。这是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高低和教师的评价,可以按照需要修改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措施,可提高学习热情,上进心,克服学习中的缺点,以达到学习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自我反馈就是指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自己的活动结果的反馈方式。在学习过程中督促小学生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自我反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5.正确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批评

在小学教学中经常采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就是奖励和惩罚。一般说来,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性。因为表扬、鼓励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批评、指责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小学教育中,对小学生要实施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应注意以下事项:(1)要促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2)评价要客观、公正和及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表扬和批评要讲究方法。教师在表扬时,要培养其自信心。在批评时,不要伤害学生的自信心。(4)表扬和批评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对小学生的表扬和批评必须注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气质、性格的特征。

【第二方面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关于小学生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从心理学来说,它是一种自动和自控的能力系统。由于习惯实际上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为完成某种动作的一种需要,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易言之,习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定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这样,当个体在同样的刺激情景作用下时,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会自动地出现,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由此,也不难看出,学习习惯的形成,无非就是引导学生长期实践和应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使他们形成稳固的学习行为。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诸如课前预习功课,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等都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能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能避免注意力的分散,使意识专注于学习之上,因而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反之,诸如先玩耍后做作业,躺在床上看书,不按笔顺要求写字,文具簿本信手乱丢等都是坏的学习习惯。坏习惯不仅徒增学生的身心负担,有损其身心健康,而且也会降低学习效率。也正因为这样,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十分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如:古今中外对学习习惯的论述颇多。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以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念与习惯形成的。”“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我国孔子曾说:“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叶圣陶先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好习惯。”这是因为,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以是论述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策略━━

1.日常生活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1)越早越好,逐步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否则将是麻烦的。比如,学生写字的姿势一旦形成了弯腰驼背的习惯,家庭作业一旦形成了马虎了事的习惯,即使花费几倍精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纠正,有些人甚至会保持终生。清初王夫之的“养习于童蒙”的见解,是非常有见地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提出新的培养要求,以发展其良好学习习惯。如对13年级的小学生,应以培养他们专心听讲、写字姿势正确的良好习惯为重点;到了4-6年级,就可在此基础上提出上课前预习,作业整齐、规范、细心、迅速等要求,以使他们在小学毕业前养成“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作业,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教育,启发自觉。尽管有些习惯是由于无意重复所养成的,但人的大多数良好习惯都是有意识养成的。而要使学生能有意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必须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此种学习习惯,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养成此种的欲望;其次必须每天早起跑步锻炼和早读的习惯,那就要有坚持精神:不但每天都要早起,不能赖床,且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都要自觉坚持,不可寻找借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换言之,要使学生自觉做到“我要干”,而非“要我干”。

3)从“小”做起,贵在坚持。诸葛亮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聚沙成塔,积腋成裘”,以逐步帮助学生全面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怎样才能使强化有效呢?首先,要步调一致:各科老师要一致,班与班之间要一致,教师与家长要一致。

5)整体培养,相互促进。除了学习习惯外,对中小学生来说,要养成的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查在上述诸多习惯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

2.教学过程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也是课内外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使学生各科学习能够课内外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依据以下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提出要求,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养成专心听讲、认真看书、、思考质疑、独立作业、书写整洁、积极应试、更正错题等良好习惯,对每一种习惯要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具体指导。

2)要常抓不懈,严格训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从一年级就抓紧训练。必须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由“扶”到“放”,严格训练以至习惯成自然。

3)要言传身教,当好表率。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受教师习惯的影响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以身作则,无论看书、讲话、还是板书、批放作业,都要为学生做好示范。

4)要认真评比,开展竞争。对学生的习惯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要做到七结合:行为考试和书面答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班主任与科任相结合;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要通过竞赛的形式,比一比,看谁进步快。

3、小学生课堂学习常规的制定

我们通过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小学生课堂学习常规,使之成为学生课堂学习必须依据的“法律”,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小学生课堂学习可订立如下课堂常规:1.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具,文具盒放在桌子的右上角,书本放在课桌中间。2.上课铃响后,要立即进入教室,头朝里安静地伏在课桌上。教师进入教室时,老师宣布“上课!”,班长喊“起立!”,老师喊“同学们好(早)!”,全体同学喊“老师好(早)!”,等老师回答“请坐!”后方可坐下。3.教师开始讲课时,迟到的学生从后门进入教室,站在后面,经老师允许后,方可入座。教师询问迟到原因时,应如实说明情况。4.上课必须坐端正,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不随意讲话,不随便离座,不看与本课无关的书报。回答问题举左手,向老师发问时举右手,得到老师允许后,方可发言。发言要使用普通话,力求简洁明了,清晰宏亮。答完后得到老师允许后,方可坐下。5.注意学习卫生。即眼睛离书一尺,指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坐姿端正。6.要自觉保持安静专心致志地学习,不得随意离开座位和讲话,更不准抄袭别人的作业。不准高声喧哗和离开教室。7.上体育课时,人严肃认真,注意安全。口袋内不要装刀子或其他有碍活动的物品,不穿不适合体育活动的服装。8.下课铃响后,教师宣布“下课”,班长喊“起立!”,全体学生起立后,教师喊“同学们再见!”,全体同学喊“老师再见!”,待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教室。

【第三方面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关于学生思维品质━━

“学习素质”作为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一种智力因素。即观察感受能力、良好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与能力的核心。

思维是人类大脑的一种高级而又极其复杂的运动,它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与信息加工。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把从外部世界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产生了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而形成认识,并指导自己的今后实践活动。通过思维,人们可以认识感觉器官所不能直接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思维品质是个体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状况、品质和差异性。如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批判性、灵活性、广阔性、组织性与创造性等。

━━训练思维品质的方法策略━━

(一)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脑子经常放不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进行思维封闭训练造成了学生思维定势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封闭状态逐步转化到开放状态。方法有:1.一题多解;2.一法多用。即将所学方法不限制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使用,不就事论事地使用,而是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使用,甚至跨学科使用。3.捕捉有用的信息,富于联想。语文、数学、自然、音体美等诸多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联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于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哪怕是蛛丝马迹,也可能成为有用的信息,从而解决所需解决的问题。

(二)克服思维的惰性状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概念、语词不求甚解;做练习时,依葫芦画瓢,不去领会其本质。这反映学生在思维上的惰性。这种惰性不能简单地归之为学习态度问题。他们步想问题,但不会想,也不愿多想;他们肯钻研,但不知怎样深入下去。

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试用下面的途径来进行:

1.通过辨异对比教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通过变式教学,加深理解解题方法的本质因素;3.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善于分析与识别具有本质的因素,等等。

(三)克服的思维的僵化状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呆板,清规戒律太多,传授知识方法过多地或片面地强调程式化或模式化,容易造成学生套公式、套模式解题。同样,灌输式和注入式教学也会导致学生缺少应变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寄于思维的敏捷性之中,主要表现为在善于迅速地引起联想,建立起自己的思路,同时双能根据情况的变化,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及时地和比较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

这一方面的方法策略主要有:

1.提供联想机会,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2.利用变式教学,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思考能力;3.指导学生灵活使用所学知识(包括概念、术语、公式等)、方法(包括解题方法与思维方法等);4.通过多角度提问,加快学生思维的节奏,等等。

(四)克服思维的凌乱状态,培养思维的组织性

“题海战术”导致学生一味做题,不善于把所学知识归纳整理,较多地信赖教师的复习与总结,最终导致学生知识杂乱无章,思考问题脚踩西瓜皮,凌乱不堪。

教学策略是:1.提倡反思与写读书笔记;2.从纵向整理知识结构,搞清知识的前后逻辑关系;3.从横和整理知识结构,使思维系统化,融汇贯通(以上几点要注意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进行)。

(五)克服思维的保守状态,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多问问为什么?

2.要提倡多思,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3.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哪怕是只有一点点新意,也要充分肯定。

【第四方面 指导学习方法策略】

━━关于学生学习方法策略━━

心理学家梅耶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包括记忆术、做笔记、在书上评注、画线等活动。丹塞路认为: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知识的获得、贮存及信息使用的一系列过程及步骤。

我国学者综述外国种种定义后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和技巧。”这个定义把握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强调策略的运用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它实际上把学习策略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为内隐的,包括元认知、认知策略;另一部分为外显的,即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是比较全面的。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教学策略━━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逐步渗透的方法,结合活动课专题讲座,努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策略,以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具体方法有:

1.引导分析、比较,选择最佳学习方法。

2.指点学生把大的学习任务分块解决。

3.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因为提问既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点突破”的高效学习方法。

4.指导学生经常反顾,进行阶段归纳小结。

5.指导学生制定长短目标。

6.指导学生学会休息与调整。

7.介绍脑的科学知识,加强营养,注意用脑卫生。

此外,各学科还在不断探索符合本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但总是目标是:以最少的脑消耗,获得最高效的学习成果。

【第五方面 促进学生知情建构】

━━关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情意模式━━

以上我们论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AB属于情意方面,CD属于广义的认知方面。

但如果只强调前两方面,可能导致课堂气氛活跃,但学而无思”(为乐而乐、乐中无思、思而无乐)

同样,片面强调后两方面,可能导致学生“学而无乐”(苦而废学、苦而强学、苦成怪才)。

所以,前后四个方面必须在这里得到归结!这就是我们现代教育强调的“情知对称”说。

【情意模式】是学生的一种以往的情感、意向等方面的体验与当时的教学气氛发生联系的情感状态。如果把学生看作“电脑人”,自以为教材内容的难度、编排都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的,因此只待教的活动一开展,学的活动不会顺其自然地进行,就象电脑一样,自动启动内部已有的程序,接受当前规范的信息,就会造成“无情教育”带来的悲剧。

【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的内部状况。学生是否能接受外部的知识信息,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一内部结构的原有条件,即是否有与外部信息发生联系的“固着点”。如果把学生当作“容器人”,教师不管学生将他发出的信息内化还是同化,不管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欲传授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关系,只是一股劲地填充。只能是“无效教育”。

━━促进学生认知建构、情意发展的方法策略━━

1.重视上述四个方面的每个方面。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思维品质训练与指导学习方法策略这四个方面不能偏废。片面强调每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将会导致“满盘皆输”,就谈不上教学生“学会学习”,也谈不上培养良好的“学习素质”。

2.每个教师都要为下面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一条重要建议。他说:“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象汇合成了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那末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勃勃。这种竞赛是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整整一个领域。这种竞赛表现为:每一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则进入四年级的儿童,遇到这样一个教师集体,那里所有的教师都是很有天才的,至少也是热爱自己学科的人,他们都关于点燃学生对自己的(各自都认为是最有趣的)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那末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确立起来。”

3.寓“活动”内容于学科教学中,是培养情意的重要策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启发与提问的九条策略与方法
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浅谈初中学生教学方法
如何培养专心倾听、勇于发言的学习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