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远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叶圣陶“帮助者”教育思想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题记】

教学的过程,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即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完美结合过程也就是学生“试去理解”、“揣摩”在前,老师的“帮助”──学生揣摩不出之后的帮助在后的教学过程。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叶圣陶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圣陶

叶圣陶,苏州甪直人。他是一位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教育家楷模,他的一生是力主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一生。在他七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通过大量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的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与精辟深邃的阐述,他的超凡智慧仍对新世纪教育具有振聋发聩的巨大影响叶,是当前推进教育创新的宝贵思想财富和精神资源。我必须说,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有强烈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努力汲取叶老教育思想的精髓,努力践行叶老为人生的教育思想,不断地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艺,永远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品质得到和谐的发展,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帮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大家知道,教育的主体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体现者,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其教与学活动的承担者、体现者是教师和学生,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也不能替代,不能剥夺;同样,这一过程中,教师也是主体,教师并不会因为学生是主体而退到次要的或者枯枝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合作探究、共生共创的过程。要有效直至高效地实现这一“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必须做到两个“要不得”:一是教师就像往口袋里放东西一样,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要不得的;二是仅仅让学生跟着自己走,让学生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课堂教学也是要不得的。

叶圣陶先生历来反对“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他说:“……三十年来了,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老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样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我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回事吗?”,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

那么,叶圣陶先生提倡什么样的教学呢?他主要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谈的。他认为教学的过程,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即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完美结合过程也就是学生“试去理解”、“揣摩”在前,老师的“帮助”──学生揣摩不出之后的帮助在后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也是新课程十分倡导的教学方式。

叶老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叶圣陶先生的这些教学观点中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帮助者、协调者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所谓“帮助者”,是指在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之后,教师要给予评析、补充、纠正,让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得到调整,学习方法不断得到完善;所谓“协调者”,是指老师要给予归纳、融合,努力协调调好各种学生学习是“生成”的资源,保证与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正如德国教育家特尔哈特所说: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的确不能直接传递信息;相反,当我们帮助他人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思维成果进行协调时,我们的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践行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例如,我在进行“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原先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然后来回答它的一些特征(如圆柱有两个底面,都相等;一个侧面,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等等)。在这样的教法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所以采用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走在前,学生在后面跟,步步为营,教师到达的目的地,学生随之而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想把自己所领悟到的知识倾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在学习了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后,我注意做好“帮助者”的角色,教学中放弃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模式,“由扶到放”,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思考特征──学习交流──提升概括”中通过合作、交流与探究,得出圆柱的特征,使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在真正的互动交流中,学生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也学会了探究。

在现代教学论中明确主张师生之间应进行全通道式的多项交往。它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更强调生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师生之间的问答变成同学之间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的互动”才堪称真正的“师生互动”。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叶老的有关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的教学观,让课堂教学呈现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三大特色。

二、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大家耳熟能详地叶圣陶先生最著名的论断应该是──“教师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段话是在谈怎么“讲”与怎么“教”时说的:“‘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的这个标的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这一段话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同样具有重要启迪。就要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来说。如果“举”好这个“一”是十分重要的。在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有许多困惑需要解决。比如,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是从儿童经验出发,还是从数学问题出发?活动设计如何发挥教材的核心价值,又要兼顾数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活动设计怎样既要实现知能目标,又要兼顾情感与目标,即如何整合地实行三维目标?强化实践活动的生成,预设要不要,“设”什么,怎样“设”?如何让数学实践活动在回归生活中体现学科性,即生活味与数学味各占几成?探究很重要,接受还要不要,接受中有没有探究?学生应该有一个自由的学习状态,纪律还要不要,纪律与自由是不是相互排斥的?在保持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教师如何有所作为?活动一般由老师来设计,学生能参与设计吗?如此等等。上述困惑其实在提醒我们: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理清各种关系,只有着力研究如何把握各种关系,在行进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再向纵深推进。有时候,平衡了可能就是创新。

在对数学实践活动设计中的种种矛盾的揭示后,我想,我们在“举一”时要努力寻找“中间地带”──努力掌握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平衡艺术。如何把握平衡,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求简”原则,以“简”的思想调适矛盾,使设计中看似矛盾的因素统一和谐。

“反三”中,叶老也提醒我们:教师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师先牵着他走,扶着他走;进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知道学生应该怎样学才能像吃东西一样,完全消化,化为血肉;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东西,一辈子受用不尽。” 老师在上课时就不能光灌输,要多启发,多引导,发挥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考的角度,学会自学的本领,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并让他们习惯成自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帮助作用。

在谈到作文教学时,叶老强调要“训练”。“训练”什么呢?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是反复训练,但是,这种反复训练决不是现在盛行的“技术主义”、“题海战术”,而是着眼于学生思想成长、心灵发育、感情充沛的增加“底气”的训练,是实实在在“为人生”的训练。这样训练的结果,不仅使学生写作能力有大长进,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作为“人”的成长和成熟!曾有人对叶圣陶先生的“训练说”大加诋毁,那其实是没有搞清楚叶老“训练说”的内涵。试问:这样着眼于学生人生底气的“训练”何错之有?!

我们平心静气地想一想,有哪一门知识、哪一种技能的获得不需要“训练”呢?具体知识技能的“训练”,非但应该,而且十分必要。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关键是要选好“料”和把好“度”。这要求教师跳入“题海”,精心选择,让学生的练习做到“举一反三”。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教育思想最精华的内容,就是把握了教育的本质──“为人生”。这一思想深刻地阐明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在于以育人为本,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现代中国人。也正如叶老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力的发展建立在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当有问题出现时,人们在寻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隐藏在最底层的习惯心理,潜意识的作用。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第一次,他们把一只活的青蛙丢进一个水已沸腾的铁锅里,在生死一线的时刻,青蛙以超凡的速度跳出了铁锅,免去了被煮熟的恶运。

第二次,铁锅里放的是冷水,青蛙被放进去后,伸展四肢,在铁锅里游来游去,逍遥自在,心理学家给铁锅慢慢加温,水中的青蛙却浑然不知,当它感觉到浑身凝固,想奋力挣扎,早已失去了挣扎的力气。

这样的一个过程,令人不寒而栗,却常常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一点一滴的加温,却又无声无息令人毫无防备,总有一刻,量变达到了质变,犹如加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煮熟了那只青蛙的最后一股热量,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它一直存在。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便接受着环境的熏陶,良好的环境与恶劣的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失去了最初的清醒与辨别。

这个逐渐渗透的过程,便形成了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习惯,生活的习惯、学习的习惯、思维的习惯,教育的习惯……每个人都逃不脱习惯的控制,于是心理学家们认为:习惯成性格,性格成命运。

毎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总是从数学学习习惯这一关键入手,找到一个“习惯养成”的突破口。比如新接的一个班我就是从演算的草稿本抓起的。

我发现学生的草稿本使用很不规范,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不用,在书上、课桌上乱涂乱写;而一下课,有的学生偷偷使用计算器,有的学生就看别人的得数。怎么办?我就从细节抓起,课堂上让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我的要求进行草稿演算,课堂作业也尽量放在课堂上完成,让他们学会独立作业。改变的过程是艰难的,不谛于那只想要从逐渐沸腾的铁锅里跳出的青蛙的艰难。

当一个人在大脑中有观念形成的时候,并不代表他就能成为了想象中的人,他必须把自己的观念转化成行动,只有将行动多次重复,才能形成习惯。国际上有一条衡量习惯形成的标准:一项习惯的养成需要二十一天连续不断的重复。

“千万不能小看这二十一天。”我跟学生讲,“让我们一起努力,越过这21天年极限,让一个新的自我出现在班级上。”

“二十一天中你要面对的敌人是无形而巨大的,可能是外界的干扰,也可能是来自自身的惰性。”我告诉学生,“要靠人管,更要靠自己的自我约束。”

我曾看到这样一段话:

三等教师用大量的时候管学生;

二等教师用少量的时间管学生;

一等教师教会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我不想做三等教师,我们必须向“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最高目标努力迈进。

叶老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我们作为担负教育的一线老师必须深刻领会叶老“习惯养成”的思想精髓,要知难而上。学生是需要我们呵护和提醒的,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考虑,以学生为本,那么孩子就会在我们的教育下不断成长,即使有反复,但总的趋势也是螺旋式上升的。

有人会说,我现在开始抓学生习惯的养成,晚了吗?我想,还不晚。其实师生每天成长的路不就在我们的脚下吗?就看你每天播下什么了。

总之,我们要牢记叶老“执一不二,光之守,不求变、不知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的教导,努力在数学教学中践行叶老的教育思想,并且与时俱进,将叶老的思想更加发扬光大,为最终实现教育“为人生”的崇高目标,实现新课程倡导的“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念,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本文曾获苏州市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题论文评比一等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圣陶谈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叶圣陶关于小学自主读写教学论述(四)
永远的叶圣陶——解读教与学的关系
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圣陶关于读书的名言
学生教师论文,为了“不需要教”的“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