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多一点科学精神

读丁肇中的演讲稿《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很有启发。

他说,中国人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却很少落实到行动中去。我们太过于清谈,而忽视了探索和实验。而这,对于科学发展来说,是最大的不足。

从中,我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过于迷信人文,而忽视了科学精神。

“格物致知”出于《大学》,“格物”就是探究事物本身的原理;“致知”是找寻事物内在的规律。但是,中国人没有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外在事物的探究上,而是把“格物致知”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由小事推绎到修身和国家治理上来。至于如何观察自然,找寻事物的规律,却研究得少,而说教和礼治的东西谈得多。在传统文化中,修身的最简捷法门是什么?静坐,排除杂念,达到一种无我的状态。所以,传统文化注重沉思,注重修身,而轻视实验和探索。

人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素养,二是科学精神。

我是学文科出身的,本身喜欢读一些杂书,而不习惯于动手。也就是说,凡事,总是想得多,而做得少。就是读书而言,读的众多书中还是文史哲偏多,对于数理化一类的科学书籍读得并不多。高三分科后,就再也没有认真研读过物理化学,机械的做题也抹杀了我求知的兴趣。现在,想来,在我自身的素养之中,缺少了科学精神这一课。

一个好的科学家,一定是在实验室里泡出来的,只有实验,才会分清黑白,弄明白对错。当然,实验也不是盲目的摸索,还需要科学家有一定的知识准备,更包含着科学家的“眼光、勇气和毅力”。可以说,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就是这些科学家一点点探索出来的。特别是工业文明,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实,不仅仅是纯粹的科学家,任何一件事情,要把它做得更精细,更完美,或者换一种思路和角度,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实验和探索。“想”和“做”之间有着长长的距离,唯有架起“想”与“做”之间的桥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科学如此,人文也不例外。即使做一个技术工作,也需要在实践中去创新和打磨,才会成为最优秀者。

丁肇中在演讲中指出“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他还说,“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当然,这个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只有怀疑求真,才会把知识化为能力,把思想化为行动,才会有所发现和创造。

负责教育科研工作几年,也让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更多的思考。教师的成长,首先是专业的发展。但是,专业发展绝非简单的培训和学习,不是简单的传授就可以完成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的主要路径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要学会反思,梳理工作中的问题,然后拎出来,找方法和路径,不断地实验和求证,找到正确的东西,就一直向前走,就会看到光,从而找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教师专业的成长如此,其它专业的人也如此。因为,凡事只有敢于怀疑,善于求真,勇于实验,才会看到真相,发现光,找到方向,也只有如此,才可能会为他人和社会做出一丁点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议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
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
科学素养之我见——观点综述与体系架构
教师的素养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