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下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下篇,下篇比较长。以上故事就不一一介绍了,故事主意皆归于善良。

如果再细细推论,那么做善事,有真的,也有假的;有直的,也有曲的;有阴的,也有阳的;有对的,也有错的;有偏的,也有正的;有浮夸的,也有充实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有难的,也有容易的;都应当仔细辨别。

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费了一番苦心,却没有任何益处。

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从前有几个读书人,拜见中峰和尚,问道:“佛家讲究善恶报应,如同影子跟随身体。但是,现今某某做了不少善事,他的子孙却并不兴旺;某某做了不少恶事,却家族鼎盛。佛讲的好像没有什么道理”。


中峰和尚回答:“一般人限于成见或偏见,还没有打开正知、正见的眼睛,往往会把善的当作了恶的,而把恶的当作了善的。不去怪自己善恶不分,反而怪上天的报应不准确”。

大家听得有点云里雾里,问:“怎么会把善恶弄反呢?

中峰和尚就让大家举几个他们认为善或恶的例子。


有人就说:“骂人打人是恶,对人有敬爱有礼就是善”。


中峰和尚说:“其实未必”。


又有人说:“贪财、非法占有是恶,廉洁、坚持操守是善”。


中峰和尚说:“其实也未必”。


其他人又举了很多例子,但中峰和尚都说未必。

中峰和尚说:“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仅利于自己的,就是恶。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么,礼敬别人,也未必是善”。

所以,我们做善事,能利于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诚。如果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由于私心就会伪善。发自内心的行善,就是真善,而模仿别人,做形式上的表演,就是伪善。

为善而不求任何回报,就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就是伪善。这些情况,都应当自己仔细的考量。


那什么叫做端、曲呢?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这个人很老实很谨慎,就认为他是善的而肯定他,但从前的圣人宁愿欣赏有个性又有原则的人。

那些活得很小心谨慎的所谓好人,虽然大家都喜欢他,但由于是没有原则的老好人,圣人反而认为他会败坏道德。

圣人眼里的好人和一般人认为的好人是完全不同

以此类推,世间对于善恶的种种判断,没有一件是没有差错的。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都与圣人的看法相同,而和一般世俗人的见解全然不一样。

因此,凡是要行善积德,绝不可以只依赖自己的眼睛所见、耳朵所听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从内心最隐秘、细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加以洗涤、净化。

纯然的救世之心,那就是“端” ;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媚俗之心,那就是“曲”。纯然是爱人的心,那就是“端” ;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嫉愤之心,那就是“曲”

纯然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 ;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玩世之心,那就是“曲”。像这些细微的区别,都应当仔细分辨。


那什么叫阴、阳呢?

凡是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就是阳善;做了好事而别人并不知道,就是阴德。积阴德,会得到上天的回报;积阳善,会享受世间的名声。名利,不过是一种福报。但是,名声也是造物所忌讳的。

世间那些名不副实的人,多有意想不到的灾祸。有些人没有过错却莫名其妙地背负恶名,他的子孙往往飞黄腾达。阴阳之间的平衡,实在太微妙了。


什么叫是、非?

鲁国的法律规定,凡是本国人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俘虏过去做臣妾的女子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赎了人回来,却不接受官府的奖赏。

这个事听起来好像很高尚,但是,孔子听说以后,很不高兴,说:“子贡做得不对啊,圣贤做什么事,都是为了改变不良的风俗而对老百姓产生教化的作用,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去做事。

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领了赏金就被指责为不够清廉,那谁还愿意去赎人呢?我很担心以后不再有人愿意向诸侯赎人了”。

后来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作为答谢,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救掉到水里的人了”。


世俗的看法,肯定认为子贡不要赏金的行为很高尚,而子路救了人接受酬谢有点庸俗。
而孔子的看法却和世俗相反。

启示:我们讨论行善,不应该只是看行为本身,还要看这个善行是否会有弊端,不应该只看当前,还要看到长远。

不只要看个人的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当时的行为虽好,但他的流弊足以害人,那么,虽然看起来是做好事,其实却在做坏事。

在当时的行为也许不是那么好,但它的影响却会为别人带来好处,那么虽然当时看起来不像是善行但其实已经是了。这里只是讨论了一种情况。

其他好像不义的义举,好像不合乎礼而实际合乎礼的礼,好像不讲信用而实际却合乎信用的信,好像不够慈爱而实际却是大爱的慈爱,都应当细加辨别。


什么是偏、正呢?

从前,吕文懿辞掉宰相的职位,要回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声望犹如泰山北斗,受到大家的敬仰。不想他刚回到老家,就有一个喝醉了的同乡,在吕家门口破口大骂。

吕文懿并不生气,交代自己的仆人说:“不要和喝醉了的人计较。”关上了家门不再理会。第二年,这个人犯了死罪,被送进了大牢。

吕文懿后悔地说:“如果当时我稍稍计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追究一下他的责任,小小的惩罚,会让他戒掉大的过错。

我当时只想自己心存厚道,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好心做了坏事。


又有坏心却做了好事。比如某某富豪,有一年闹饥荒,穷人大白天就在街上抢夺粮食。富豪告状到县衙,县衙不予理会,穷人更加肆无忌惮,这个富豪私下找人,把抢粮食的人抓起来羞辱、责罚,终于平息了抢粮风潮。

如果没有这个富豪的行动,就会酿成很大的社会动乱。所以,善事是正,恶事是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那些好心办了坏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坏心却办了好事的人,是偏中正。这是我们不可不知的。


什么叫做半、满?《周易》说,善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成就你的名声;恶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不会造成杀身之祸。《尚书》说,商纣王的罪恶,就像穿钱一般,已穿满了一根绳子。

这就好比把东西装进容器一样,勤加积累,自然就会满;怠惰而不去积累,自然就不满。这也是一种说法。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想要布施却没有什么钱,拿出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捐给了寺庙,庙里的主持亲自为她做了忏悔。

后来,这个女子进了皇宫变得富贵,拿着几千两的银子捐给庙里,主持却让他的徒弟代为回向。

女子就问主持:“从前我只捐两文,师父您亲自为我忏悔,现在我捐了几千两,师父却不为我做回向,这是为什么呢?

主持回答:“从前你虽然只捐了两文,但布施的心十分真切,非得老僧亲自为你忏悔,才能报答你的功德。现在你捐的财物虽然巨大,但布施的心却不如上次那么恳切了,所以我让徒弟代为忏悔就足够了”。

这样看来,几千金,只是一半的善,而两文,却是完满的善。积善的功德大小,并不在于金钱数额的大小。


钟离权传授炼丹术给吕洞宾,其中有一个绝技是“点铁成金”,可以用来帮助别人。但是,吕洞宾想得很深远,他问钟离权,“点铁成金后,会不会过了一段时间,又变回了铁?”钟离权回答:“五百年后,又会变回铁”。

吕洞宾立即说:“如果是这样的,就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我不能去做这样的事情。”钟离权赞许说:“修仙要积累三千件功德,你这一句话,已经抵了三千件功德。”这又是一种说法。


做善事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的结果。如果心里总觉得自己在做好事,那么,即使你做得非常勤勉,也只是一半的善。

比如,我们拿财物帮助别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向内看不到我们自己,向外看不到所帮助的人,向中间看不到所布施的财物,那么,就是做到了“三轮体空”,也做到了“一心清净”。

如此一来,一斗米就可以种下无限的福泽,一文钱就可以消弭一千劫所造的罪孽。

如果我们做了善事,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总是想着要得到报答,那么,哪怕施舍了万两黄金,还是不能得到圆满的福报,这又是一种说法。


什么是大、小呢?

从前卫仲达在翰林院任职,有一次,不知怎么回事,总之是他的魂魄出了窍,到了阴曹地府。那里的判官对他进行审判。

怎么审判呢?根据记录簿审判。原来主管阴曹地府的阎王,让他的手下大大小小的鬼记录每个人在世间的善恶行为,每个人都有一本善行的册子和一本恶行的册子。当卫仲达的魂魄一进地府,鬼吏就拿出了两本册子,他一生的善恶,都明明白白写在那里。

关于卫仲达恶行的记录簿,堆满了庭院,数不胜数,而关于卫仲达善行的记录簿,只有一小卷轴,筷子般大小。但有意思的是,当拿秤去称的时候,恶行簿却比善行簿更轻。


卫仲达很疑惑,问阎王:“我还不到四十岁,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过失、罪恶呢?”
阎王回答:“只要一起念,如果是不正当的念头,就已经犯下了罪过。不一定要真正付诸行动才是过错。一念之差,也是过错”。


卫仲达又问记录簿里记了些什么?阎王回答:“朝廷曾经想大兴土木,修建三山石桥,你上疏劝阻这件事,以免劳民伤财,你的奏疏草稿就在簿子里”。


卫仲达说:“虽然我说了,但朝廷并没有采纳我的意见,于事无补,想不到还有这样大的功德”。


阎王说:“朝廷虽然没有听从你的建议,但你的这个念头是为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着想;如果朝廷听从了你的建议,那么,功德就更加大了”。

什么是难、易呢?

儒家先圣强调,自我克制“要从难以克制处下手”。在孔子论述里,如何“为仁”,也说要从难处开始。

像江西那位舒先生,拿出两年教书挣得的钱,帮助别人偿还官府的田赋,使得一对夫妻不至于被拆散。

又如邯郸的张老先生,拿出十年的积蓄,代人交还赎金,还救了别人的妻儿。这都是将难以割舍的东西施舍给别人。

这些都是在难以忍耐的情况下而能够克制自己。上天必定会降给他们丰厚的福泽。凡是有财有势的人,要想行善立德都很容易,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弃。

贫贱的人要行善修福是很难的,很难而去做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梳理一下大致有十种:

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一个人的志向有可取的地方,就应该引导和扶持,较方成就他。或者称赞鼓励,或者为他提供帮助,或者与能辩自论码级诗,一定要使他有所成就。


人们一般不喜欢异类,乡里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善人就会成为异类受到排斥。所以,在世俗社会,善人常常难以立足。

何况有才华的人又往往刚正不阿,不讲究世俗的礼仪等形式的东西,被容易受到指责,做善事易失败,行善的人经常受翁改译。

受翁改译的意思:翁指:老者,父亲,老人,改译乏指就是将原句的结构改变,适当增减某些信息,适应目标语言的语言表达习惯,以便利于读者理解。

在古代,受到那些德高望重的人能够改变这种风气,辅助洋人行善,这样的功德十分宏大。

什么叫劝人为善?

生而为人,谁没有良心? 只是世路漫漫,很容易迷失。

我们和别人相处,方便的时候一定要尽力提醒对方,让他从迷惑、迷雾里拨清真相,好像有人在长夜里沉睡做梦,我们让他唤醒过来;又好像有人陷于烦恼的纠缠,我们给他一剂清凉剂让他跳出烦恼的泥潭。

这样的恩惠最为博大,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意思是我们用言语可以劝解眼前的人,收效虽然很容易,可是所及到的地方不远不广,印了书劝人,能够广泛普及,时间也久远,可以造福无量。

什么叫敬重尊长?

家庭的父兄、国家的君长,以及一切年事高、德行高、见识高的人,我们都应该恭敬对待。在家里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柔声下气,养成习惯,以成本性。这叫和气感通上天。

在外侍奉君王,每做一件事,不要以为君王看不见而恣意妄为。每刑讯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而作威作福。侍奉君王就像侍奉上天一样,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点最能影响人的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断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


什么叫爱惜物命?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恻隐之心。求仁的人追求的就是这个恻隐之心,积德的人积累的,也是这个恻隐之心。

周代的礼法,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用母的。孟子说君子要远离厨房,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因此,古代的君子就有四不食之戒:

第一,听到宰杀的声音不吃,第二,看见了宰杀的场面不吃,第三,自己喂养的动物不吃,第四,专门为自己杀的动物不吃。修行的人如果不能彻底断了肉食,那么,不妨从这四不吃做起。

日积月累,慈悲心就越来越增长。不应该只戒掉杀生,对于一切的存在物,都应当有所爱惜。为什么呢? 因为人世间,我们感觉到的一切,其实都有灵性。

我们抽丝的时候要煮茧,锄草耕地的时候要杀死小虫子,我们为了自己的衣食,杀死了不少无辜的生命。

所以,糟蹋衣食的罪孽,实在和杀生是一样的。至于手下误伤的,脚下误踩的,不计其数,都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古人有诗:“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多么仁慈的心。

善行无穷无尽,很难一一罗列,不过,如果真正从这些方面去做并推而广之,那么,德行是可以完备了。

在现代的社会中行善也要分情况,行善的过程中要恰当,适度的保护自己要量力而行,世间险恶太多,这让又我想到了道德经。

道德经里告诫后人,这世间遭人羡慕嫉妒恨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你的特质和成就明显的高于身边的人。

比如说你的颜值,身材比身边所有的姐妹都漂亮,都优秀,你的财富收入比身边所有的人都高,你的才华总能轻松的碾压身边的人,那么你遭的诽谤,白眼儿,绯闻流言自然就多。

另一类更惨,不见得真的比他人优秀,但是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纯洁干净,比别人善良深刻,比别人清高孤傲,自命不凡,这也属于被泼脏水的对象。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恨,嫉妒是比身边比自己强的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这就叫做羡慕嫉妒恨。

所以古圣先贤才教导我,我们要见贤思齐,看见人家比我们强,要向人家看齐,向人家学习,而不是羡慕、嫉妒恨。但是迷途众生,刚强难化,所以老子告诫大家要做好两件事:

第一,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说,你要学会自己掩饰你的荣誉,你要自己掩饰你的才华,掩饰你的名。生自己掩饰你的财富,学会扮猪吃老虎,闷声发大财,低调内敛。

第二,知其白守其黑,明明自己很聪明,但是也要装的傻一点千万别给自己设定从明智慧的人设,明明你很白很完美,但是也要往脸上抹点黑,表现出自己的缺点,大智若愚。

君子自污是一种智慧,圣人曰:留三分贪财好色,以防与世俗格格不入,剩七分一本正经,以图安分守己谋此生。

圣人又曰:漏三分茫然无措,以瞒天地人泯然于世,藏七分众醉独醒,以致人智己看破红尘。

大白话就不一一译文了,知行合一了自然能领会古人其中深意,随着阅历也会渐渐成为富有智慧的人。

我是明明,请记得,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郭继承老师讲解《了凡四训》之积善之方员工有感
有关善的格言(日行一善格言)原创
《了凡四训》释义(三)
善恶报应影随形  勉己劝人常行善
了凡略传三| 积善之方
古今格言——行善积德格言警句(好文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