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刚大夫讲糖:(含语音)"慢慢"控糖路,糖友莫走极端
糖友控糖,莫走极端!
在人们既往的认识中,身体健康就是“吃喝拉撒睡一切如常”,没有啥不舒服的,还能吃能喝能干活,那就是“正常人”。只有明显的不舒服了才是病。比如,鼻塞流涕就是感冒了;口眼歪斜、走路跑偏就是中风了;太能吃能喝还消瘦可能就是糖尿病了,古称“消渴;经常胸闷胸痛可能就是心肌梗死要出人命啦。以至于在很多人的心中,“不难受”就不找医生,觉得那是一种晦气。
几曾何时,出现了“亚健康“这个名词。就是指还没有出现“病”的不适症状,但是,已经到了很容易出问题(“病”)的状态。比如,血脂高了,脂肪肝了,都不会有症状的,但是肯定对身体有很大影响;没有头晕头痛等症候的血压在150/95mmHg的时候,很多人就不当回事;血糖没有达到10--12mmol/L以上的时候,就没有“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的症候,按照古代的“消渴”定义,就很难说是得了“消渴”的病。病毒已经进入人体,但是还没有“泛滥成灾”,如果是乙肝病毒的话,只要肝功能正常就不是“乙肝”病人,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是新冠病毒测试阳性,但是没有不舒服的反应,现在就叫“无症状感染者”,而不像乙肝病毒那样称为“新冠病毒携带者”。
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等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属于“非传染性疾病,是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慢性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由此引发的死亡人数,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27%。

为了更好地应对头号杀手对人体的损害,医学界对导致其发病的诸多高危因素提倡要进行了“多维度”“强有力”的打击。

“多维度”就是要从多层面重视和管理,包括血压、血脂、血糖、体重、尿酸等等,而前者也曾被称为“死亡四重奏”,就是通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四大吹鼓手,借以提高人们的重视。“多维度”还涉及到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情愉悦、睡眠充足以及戒烟、限酒、控糖等生活细节,前者也曾被众多科普大咖命名为“健康四大基石”。近年来,国家又推出“三高共管”的倡导,提高“健康素养”的认知与行动。“多维度”既涉及到医疗行业,又涉及宣传、科普等政府职能。
“强有力”打击,更多的是指管理的深度更加严格。在医学层面,首先将几十年前人们意识中的很多“亚健康状态”直接定位为“病”,以提高大家的重视程度。比如“高血压病”,不管你有没有症候,只要血压达到140/90mmHg及以上,就是“高血压”,是一种病态了,而2022年的新指南,更是将高血压的诊断节点下调到130/80mmHg;不管有没有三多一少,只要血糖多次达到一定数值(空腹7.0,餐后或任意时间11.1,糖化血红蛋白6.5),就认定为是糖尿病,而远离了“三多一少”的“消渴”范畴定义。体重增加到一定程度,也不再叫“肥胖”而是“肥胖病”。“强有力”打击,其次是对相关指标的控制程度更加严格,比如,血压控制指标要降到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指标已经远远不是医院化验室提供的“正常参考值”;血糖的控制目标也是越来越希望更严格的控制,尤其是并发症少的年轻人。对于生活方式管理方面,更是出台了“公共场合禁烟”和“酒驾入刑”的严格要求。

糖尿病的科普阵营,自然要回归糖尿病的控糖科普方面。
如果站在既往的“病”--“亚健康”--“健康”的认识上,出现有症状的并发症以及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才归为“疾病”的话,血糖偏高而没有症候的那种状态,比如餐前血糖在5--10mmol/L左右的时候,是没有明显三多一少症候的----这种人们意识中的“亚健康”状态,到底如何应对?

主次分明

陈刚大夫,公众号:陈刚大夫讲糖陈刚大夫讲糖:(含语音)控糖主角,医患双方应该主次分明
我曾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控糖主角,医患双方应该主次分明”。里面提到,在得病的初期(常常有三多一少的明显代谢异常),或者外伤、手术、妊娠、感冒、腹泻等等“特殊时期”,或者合并中风、心梗、糖尿病足等并发症,治疗的主角都是医护人员。因为,这些情况更多的是接近上面提到的“病”的范畴,有明显的症状和不适,需要更积极地医学诊疗。而在糖尿病的整个病程中,更多的是“平淡而漫长的抗糖之路”,这个时期的控糖主角则是糖友自己。文章中是这样说的:“在这个漫长的控糖过程中,糖友就是主体,“医护人员”只是为你出谋划策,为您加油助威,而已。” 而这个时段,更像是上面提到的“亚健康状态”,糖友的症状(三多一少)是没有的,也可能有一些症候,比如四肢麻木、视物模糊等等,但是去医院看几次,也没有多大改善的慢性并发症的一些表现。此时的血糖变化,可能会在5--10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波动在5.5---7.5%甚至到8%左右。
在这个平淡而漫长的控糖路上,糖友才是真正的主体,医护人员只是为你出谋划策,为你加油助威而已。但是,这才是关乎糖友若干年后健康走向的重要时段。
二十多年的糖尿病诊疗经历,发现这个时段的糖友,可以归类为三种状态:
1、放纵型:那就是一句话可以概括,不管不顾,爱咋地咋地。表现就是饮食、运动方面,毫无节制。或者有所控制,但也达不到最基本要求,仅仅是不喝糖水饮料而已。用药方面,忽而吃、忽而停,可以是忘记了,也可以是明知道就是不想吃。监测方面,自己没有血糖仪,或有血糖仪也是一个月监测不了几次,医院就诊更是“不难受不去”,几年也不一定去医院体检和筛查并发症。这一部分人,在农村还是很多的。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的重视,完全放纵型糖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是距离规范诊疗相差甚远。临床上经常看到血压很高的,不头晕头痛就不吃降压药的;还有认为过节吃药晦气而不吃药、没药了也不去买药的。
2、规范诊疗型:此类群体大多属于积极学习和配合型,饮食运动比较规律,基本按照医生的指导,体重良性改善,规律用药。自己检测血糖并记录,及时与医生沟通,定期医院就诊检查相关指标。此类人群中,不乏优秀的控糖达人,监测血糖甚至佩戴动态,记录生活的点滴,寻找饮食、运动、体重、用药与血糖之间的相关性。有些优秀的1型糖友,通过自己的摸索与经验总结,远远超过了医生的“大众性指导”,个体化经验非常丰富。
3、糖奴型:这一部分糖友临床上相对是少见的。但是,也绝非让你“孤陋寡闻”。信息化时代,使得很多行业兴起,比如直播、抖音、快手、公众号等等。糖友微信群就成了很多糖友“抱团取暖”的地方。糖尿病是慢性病,长期的血糖控制不良是导致并发症的重要原因,积极的控制血糖就成了很多人行动的理由。于是,就会经常见到很多这样的情况:
A、过分看重血糖,因为恐糖,导致“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甚至有“半年没吃过肉”的,导致体重越来越瘦,失眠、焦虑甚至出现痛性神经病变的,月经不来了,头发掉了不少......
B、每顿饭都用称称量,监测餐前餐后血糖,甚至佩戴动态,做着不同形式的“记录”,一天24小时中,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到“血糖”的思考和行动上,“低了就加餐,高了就爬楼梯,追打胰岛素”,有一天打八正针胰岛素的糖友,何其悲?   有些人血糖可能很漂亮,也可能成了“群”中的“控糖大咖”,岂不知一天围着血糖转,会减了太多的人生乐趣。

C、这部分人,大多数对血糖要求严格。有糖友并未使用降糖药物,岁数也到了70岁左右,就是对餐后血糖不能降低到8mmol/L以下而苦恼。我曾经诊治过一个“慕名而来”78岁的老阿姨,拒绝吃药,拒绝4针,就是能接受“低血糖高风险”的预混胰岛素,她哭诉说,“没有一个医院能把她的血糖调整好”的,经过“沟通”过程才知道,她的目标是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于是,我也无能,不能使她满意。---医患结合,在目标上就“分道扬镳”了,结果可想而知。

TIR,是近年提出的糖友血糖控制目标的一个概念,即血糖3.9--10mmol/L这个目标范围内的时间占比。大于70%,是对大多数成年糖友血糖控制目标的要求,而对于老年人和低血糖高风险的,TIR大于50%就是“达标”。很多人就是对偶尔的餐后血糖超过10mmol/L而不能接受不知TIR70%的目标,就是指在没有低血糖的情况下,血糖超过10的时间可以“不超过”30%,也就是一天允许7小时的时间血糖超过10mmol/L。如果你心中允许24小时中有3个小时血糖超过10小时,那个分值就是87%,如果学生高考总分是750分的话,这个分值就是656分了,你说这能上啥样的大学?如果认可,这会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不认可,还恼恨自己不争气,是不是太傻?

D、“抱团取暖”的微信群、直播间,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很多“专家、教授、调糖大师”的阵营,有的还自寓为“逆转大师”,兜售各种各样的理念和产品,比如“变了样”的低碳饮食(吃牛肉蔬菜不吃主食的减肥法)、能够果腹不易饥饿的“魔芋#粉”、有修复胰岛素功能的“苦瓜#素”、平稳血糖的“蔬菜#面条”......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蛋”,有人肥胖,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真的可能出现了不用药而血糖良好的“临床缓解”,但也可能就是个“托”,几千上万的人民币就被转移了。我就知道有被“转移”了数万块钱的糖友。可怜、可恨的是:骂完了这个骗子,就又投入到另外一个骗子的怀抱,岂不知很可能就是换了个“马甲”。
------
平淡而漫长的抗糖路,糖友应该是主角。因为糖尿病这个不能治愈的“点”,找医生也治不好,再加上“微信群”中有很多人倡导“糖友才是自己治疗的主导”----导致对医生的认可度乃至就医意愿下降了,很多人去医院检查时,也不去糖尿病或内分泌科,而是接受“糖友群”中的指导,或者通过那些可能有优惠政策的“体检中心”,已经是大错特错了。

《陈刚大夫讲糖》经营7年了,我都是亲自执笔,真心希望有更多的糖友能树立正确的控糖理念。医患结合、防治结合、中西结合、效价结合、远近结合,要走科学规范的路子。
放纵不管,肯定不对。但是,过度也是错。有糖友说,我想更积极的控糖有啥过错?我想说,你的“过度干预本身”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你所得到的良好血糖对身体的获益!
有人佩戴上了动态血糖监测的设备,一个晚上能醒来10多次看血糖,你说这样的佩戴动态,好还是不好呢?

洋洋千字,汇成一句话:慢慢控糖路,糖友,你莫走极端!

我在中国抚宁,助你抗糖!

中国抚宁的宁海大道,看红叶的时间到了。抚宁人民欢迎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糖尿病这个基础没打好,血糖就不好控!
糖尿病防控高血糖,必须主动出击,听陈大夫讲
糖尿病患者不都是胖子,减肥也不一定就适合你!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如何效能更高?听陈大夫的降糖艺术!
糖尿病好大夫陈刚:抗糖应该有“粗调”与“细调”之分
陈刚大夫讲糖:血糖高,它可能只是个样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