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刚大夫讲糖:重阳节登高望远,再看“健康天平”
九九重阳节,就是今天。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十一假日回了趟老家,父母康健,甚安。顺祝福天下父母万寿无疆!

(我的家乡中国抚宁)

重阳节,咋就想到了“健康天平”呢?

因为,陈刚版本的“健康天平”恰恰像一座高山,也可以说是糖尿病人的健康管理之山,但绝对不仅仅局限于糖尿病哦。
健康天平”说的是健康问题,这绝对比只盯着血糖要高明得多。
我一直告诉大家,血糖只是健康相关的一分子,还有血压、血脂、营养、心态,等等。我们糖友在看待糖尿病的时候,应该越过血糖,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格局不同,处理方法肯定就不一样。

山顶之巅,是健康诊疗的终极目标,说到底也就是三个方面:
1、寿命长一些;
2、活着的时候生活质量高一些,无疾而终是一件幸福的事;
3、为健康而付出的,要能负担得起。

最近公布的中国人死亡原因的排名是这样的:
第一名:中风;
第二名:缺血性心脏病;
第三名:肺癌
阻塞性肺病和感染.....

对于糖友而言,有几种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等)和终末期肾病是可以导致死亡,再加上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致死原因,“组团”成为糖友“活得久”的障碍。
而对于糖友更多的是慢性并发症,如果我们把“糖尿病性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排除在外,比较经典的慢性并发症则包括:眼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和牙周病等等。而这些慢性并发症就是导致糖友“活得不好”的主要原因。眼睛看不见了,脚烂了,痛性神经病变那个疼痛,胃轻瘫时的呕吐等等,能说活得舒服?

假如这些导致“短寿”的致死疾病和导致“遭罪”的慢性并发症都不出现,那该多好啊!肯定不用花钱,何来“治不起”?

说到“治得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要再次重申了一个国人很容易犯的错误:
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到头来一股脑儿送到医院。
太多太多的人,不注意日间保养(或者说是舍不得),却换来“提前报废”时的哀叹!-----这不也是理财的一种失败吗?


糖尿病人要想活得久、活得好、治得起,还是有章可循的:那就是如何避免出现那些“致死病”和“遭罪病”呢?

对于糖尿病四大急性并发症而言,积极的监测血糖就是最佳的预防。也可以这么说,急性并发症,不是血糖太高,就是太低了。
除了日常监测科学规律之外,一旦有“风吹草动”的不适(比如感冒、牙痛、呕吐等等),一定要先测血糖。做到这些,急性并发症的绝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


而对于糖尿病经典的慢性并发症而言,血糖控制才是最关键因素(当然,血压、血脂等因素也绝对不可小觑)。所以,就先说说血糖问题。
至于血糖的管理目标,我经常说的就是:“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使得血糖尽量达到或接近正常,即餐前不低,餐后不高”也可以用这三个指标来表示:“没有低血糖”、“糖化达标”、“血糖波动小”。
由于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设备的问世和近几年的使用,血糖波动的重视程度更加彰显。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近期2-3个月血糖控制状态的,但它有明显滞后性,曾经被称为糖尿病血糖控制“金标准”地位因此受到了冲击。这位来者就是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并提出了一个概念:“血糖达标范围内时间百分比”,简称“TIR”

记得在很早很早(至少十七年前),我就提出过一个理念:血糖相关的慢性并发症,除了和血糖的高低有关之外,更多的是和高血糖的时间相关。
我提出:如果把血糖大于10mmol/L作为高血糖切线(美国等国家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中,餐后血糖最高值低于10mmol/L),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常常需要累计3000天左右的高血糖,也就是3000X24小时。所以,我们糖友要时常估算自己一天24小时中有多长时间是高血糖状态?假如没有低血糖,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都在5--7mmol/L,餐后2h血糖都在6--10mmol/L。即使餐后2小时血糖不一定是血糖的最高值,一天24h中的高血糖时间也不会超过6h。假如一天有6小时是高血糖状态,其他时间是达标的,那么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时间就需要3000X24/6=12000天。
我经常在线下“讲糖”时说,“30岁的糖尿病,要想活到80岁,就要在后面的50年中,尽量不要让高血糖的时间累计到3000天,否则即使活着,可能也活不好---并发症很多也很重”。这与相对于70岁才诊断的糖尿病人而言,要困难得多。所以,老年人血糖目标宽松(低血糖的高危害是另一重要原因),年轻人血糖目标更严格。
这个“加严格”不只是体现在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上,还涉及血糖的波动性以及“血糖达标范围内时间百分比(TIR)”上。由于实时血糖监测技术的问世,很多人就制定了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上的“更高要求”即,没有低血糖、糖化达标,血糖波动小且更高的TIR。
这个TIR,就是我上面所说的一天24小时中,有多长时间血糖超标的范畴。“3000天时间上的假设”属于“陈刚大夫胡说八道”也好,真理名言也罢,但是道理就是这样的。

这其中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人生本是丰富多彩的,喜怒哀乐充斥其中。我们允许一时的血糖跨域(哪家过年不吃把饺子呢),但一定要有一个账本: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温水煮青蛙,想蹦已晚。

血糖很重要,但是,必须重申:血糖只是健康的一份子。影响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健康因素排名中”,名列前茅的还有血压、血脂、吸烟、体重、环境污染,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导致的疾病谱及贡献力度也有着明显不同。

中风和心脏病是死亡的最大原因。如果站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对血压、血脂、吸烟、体重等方面的管理,都要“重于”血糖。血压、血脂、血糖、体重,曾被戏称为“死亡四重奏”。
所以,近年来的指南在提出“个体化”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综合治疗”。这种基本的综合治疗就包括:降糖以外阿司匹林的使用、血压的达标维持和相对更严格血脂管理目标。
血压、血脂、血糖、体重,是导致致残致死疾病的四大“吹鼓手”,也被列为生活方式疾病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生活方式疾病?
就是发病及控制结局都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疾病。
生活方式有哪些?行走坐卧、吃喝拉撒,以及心态、睡眠、生活节奏等等。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愉悦心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被成为健康四大基石。做好这些,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以及肥胖等等都会明显改善,即使不能达到“裸奔”,用药剂量也会减少很多。
健康天平,生活方式就是那个底座,就是健康的根基!

合理的饮食在内的诸多因素,是健康的根基。一天的能量摄入是身体代谢的需要。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年轻的新糖人,因为害怕血糖高,就“勒紧”脖子不敢吃,其实这就是知识匮乏、观念错误的外在表现。要知道“合理的饮食”,既要关注血糖,更要关注体重、关注身体需要。
对于糖友而言,把该吃的吃上,如果血糖高了,不是吃多了,更多的原因是自身代谢的异常(喝糖水血糖都不高就不是糖尿病了),是病,此时需要的不是“不吃”,而是“加药”。
当然,相同的食物,不同的吃法血糖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就属于“血糖微调”的内容,更需要慢慢学习和摸索。
也有人不想改变饮食运动等生活,只是希望有什么“灵丹妙药”,效果更是可想而知,即使血糖还可以,也会用上比他人多得多的药量。


还有愉悦的心态问题。有句俗话叫“心宽体胖”、“瘦者多火”。所以,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对于糖友,胖者减肥,瘦者调心”
网络上,有很多人纠结自己的胰岛功能、糖尿病分型、对餐后血糖是8的结果的很不满意,甚至一天能测十几次血糖的,还有人的治疗导致“瘦的更瘦”(本来就不胖,因为不敢吃而越来越瘦),非肥胖糖友居多。
勿做糖奴!是我特意写的文章。不过,钻牛犄角的人,很难认识到,更是难回头,倒是旁观者觉得“我就是高人

重阳节,登高望远,盼福祈寿。
登高,可以一览众山小,更利于纵观全局;盼福祈寿,定要立足世外的看问题,分清主次与先后。


医院的医生都很忙,即使糖友住院了,也很少有医护人员详细讲解控糖中的诸多细节的。所以,更多的知识来自于自学。

本篇谈的是格局,抗糖细节需要慢慢填空。

我在中国抚宁,助您抗糖!


(抚宁紫金山的黎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降血糖,关键一个字,做到了糖尿病并发症远离你
血糖达标,为啥还得并发症?帮你揪出幕后黑手
控糖新指标TIR备受瞩目,引领血糖管理新思路!
一篇说透202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让您血糖达标,无并发症!
2022最新血糖控制标准新鲜出炉!(老年版)
基础胰岛素平稳控糖,糖尿病患者受益良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