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双减政策,教师流动,校额到校比例逐步提高,家长焦虑能缓解吗?

北京是双减政策的试点城市,2021年8月17日,北京市跟双减政策相关的部门,还有教培机构代表新东方一起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在8月18日,又在媒体上全文刊登北京双减政策。



政策的内容各大媒体都刊登了,我主要聊聊这些政策中的看点。

校外培训机构管理


教育部有校外培训监管司,那在市教育局,就有校外培训工作处。对线上线下培训情况,每周进行执法检查。

建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把资金、机构、学生、老师、课程各项都全部管理起来,动态掌握这些信息,看看有没有超前培训,有没有境外教育课程,有没有其他各种违规情况。

不再审批新的义务阶段的培训机构,对现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要重新核查登记。

最后,还有价格指导,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收费将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遏制高收费,预收费要有预收费的管理办法。严禁资本化运作,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加强广告管理。

从政策来看,感觉上政府已经面面俱到,都考虑到了。不过我稍微担心指导价。因为在房地产行业也实行过指导价的事情,但房东和买主齐心协力把这个指导价规避过去了,或者说更加重了买主的负担,因为可贷款额度少了很多。

这个校外培训如果市场被遏制,那指导价就有意义,如果没有遏制,转地下,这个指导价很有可能是一纸空文,反而是一对一老师价更高。

教育均衡


北京市双减政策是校内外同时发力,有堵有疏。

疏主要是教育均衡,有以下几个措施。

持续深化集团办校,学区制管理,老师跨学校、跨学区流转起来。

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空中课堂”“双师课堂”等建设。

深化高职招生考试方式改革,探索过程性平均,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俗称校额到校),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

这几段内容都比较虚,不知道政府后续会不会有细则出来,每个措施其实影响都很大。

比如,学区制管理。2021年的幼升小,东城区、西城区的家长猝不及防,在整个学区内摇号,打破了学区房的概念。这几年,北京上小学的人非常多,过几年会有回落,到时看看是不是还坚持这个政策。这个政策对学区房是个致命打击。

教师轮岗。这件事已经说了好多年,不少教育界人士希望中国能学习日本的教师轮岗制度,但一直落实得不好。2013年出台的“县管校聘”基本也是念歪了,本意是想让优秀的城镇教师去农村学校,结果是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跑到了城镇学校。

上海出台了细则,要求老师10年内必须要有流动记录,尤其是新评上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0%左右要去支教。

还有提高校额到校的比例。校额到校在北京实行了2年,今年是第三年。高考需要2022年才能看出分晓来。

北京的校额到校实行比较早,但比例不如上海高,上海达到了50%~60%。看来北京要进一步提高比例。这个我非常赞成,北京、上海这种大都市,完全可以做到教育均衡,不需要搞重点学校了。

还有规范高中教学秩序等等,这个就是初二的提前招生,2+4项目,还有跨区掐尖等。

这些措施都不错,不过,最关键的一条,北京中考分流比例不知道有多少,如果比现在低,那家长可能还是需要抓紧的。

学生减负


学生减负方面,作业要校内公示,在课内布置,难度不超标,作业全批全改,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控制作业总量。加强作业设计指导,作业分层、个性化。

学生作业减负是这次双减政策的一个重要事情,但难度还是比较大。因为老师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多布置作业容易,少布置作业难。

而且,用时间来控制,其实很有难度。比如,语文布置一篇作文,很容易把所有的作业时间全部用光,但这种又不能不布置,因为完全放羊就学不好了。所以老师们在这块需要补上,设计出比较好的作业来。我其实是相信,好的作业或者引导,能让学生学得更好,过多的作业效果是相反的,但这个对老师要求比较高。

课外服务


在北京中小学实行课外服务,这对北京家长来说,是个很好的事情。课外服务分两大块,一块是体育运动,另外是各种各样的活动,是菜单式的。

这里夸一下清华附小。清华附小这块做得比较好,也比较早,活动很多,老师水平也不错,家长也不要操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课外活动。几年下来,可以很好地培养自己某个方面的特长和兴趣。

北京做这件事应该没有太多问题,估计将来音乐、美术也会纳入中考。

全国如果都能达到,那中国的教育水平可以说是世界发达国家了。

总结


在新闻发布会上,第一个提问的记者问的就是,减负了,家长的焦虑没有消失,问这个是怎么考虑的?

发言人说了半天,希望家长跟学校要更多的交流沟通,培养孩子,但如何减轻焦虑,并没有讲出来。

我觉得是讲不出来的,更应该看效果,看后续。

作为家长,虽然政府说,希望能减轻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精力,我认为最好不要减轻。自己的孩子还是需要花费精力的,只是我们的精力要用在培养人身上,而不是用在刷题、考高分的事情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双减”后的中国教育如何重归正轨?
西城六十六中初一在读家长分享就读感受
《小舍得》爆红:除了逼孩子,家长还能做什么?
从北京辗转南京,这位妈妈长文亲述小升初择校经历!
随笔|| 是谁在伤害素质教育
缓解教育焦虑离不开社会“减压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