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减政策下,家长如何当好老师——《学习治疗手册》读后感

看到一则新闻,有位妈妈,觉得自己女儿14岁,1.58米,太矮,希望女儿能长高一些,让她每天跳绳3000次。女儿膝盖疼,但妈妈还逼着她跳,认为她在偷懒,结果发现女儿得了胫骨结节骨骺炎。妈妈非常后悔。

现在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少了很多,家长们也非常焦虑,很多家长摩拳擦掌地准备自己干了。即便不是亲自上阵教孩子数理化(一般家长,在初中以后也教不了),也想平常监督一下孩子的学习。

但自己管,很容易会管错,跟那位让女儿跳绳的妈妈一样。跳绳这件事还简单,到医院检查一下就出来了。如果在教育上出错了,大部分的家长一点感觉都没有。每次我总是说,不懂的家长管还不如不管。

家长要自己管的话,必须要武装自己,先学一点教育相关的知识。即便有校外培训,家长也应该学一点知识,其实校外培训解决不了大部分的问题,只是家长觉得花了钱,孩子的时间也被占了,心里就觉得安全了。

学习治疗手记

我最近在看一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学习科学实验室主任宋少卫写的一本书《学习治疗手记》,这本书不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宋老师本科是自动化专业,学的是人工智能,研究生是心理学专业,自己创造了学习治疗的理论,实践了近20年。

自动化这个专业很有特色,这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专业,钱学森创建的。它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控制论。《学习治疗手记》也有这个鲜明的特色,这是其他书很少见到的。

很多关于教育的书,其实都是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我对这类书不是太感兴趣,因为如果心理学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教育会变得非常简单,事实上,各个学科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特点的。《学习治疗手记》也认可心理、情绪非常关键,但并没有止步在心理层面,而是讲到了学习的方法论。

学习系统

宋老师认为,学习出问题,是学习系统出了漏洞。

比如马虎,这只是一种现象,后面有心理、认知、动机、情绪等等各种原因。按照宋教授的分类,马虎有4种原因:

信息识别有问题,执行不精确;

逻辑加工能力不行,不能准确对比、判断、分析、推理;

价值观偏差,用马虎来掩盖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认真;

知识漏洞、程序缺失,就是某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把马虎的真正原因找到,再对症下药,就比较容易提高成绩了。

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比20年前有大发展了,我估计大部分家长也会认同,机器跟人的工作机制差不多,或者说,人的工作和学习机制跟机器差不多。

人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得外部信息,等同于机器通过传感器或者外部的声音、视频或者键盘输入来获得外部信息,信息在人脑里,通过程序定制,进行识别驱动、语义解析、逻辑加工、价值决策等学习活动和输出。

这个系统有5个部分,每个部分出错,都会让学习出现问题。另外,人脑跟机器不一样的是,这些活动还受情绪、动机等影响,所以表现出来就会千变万化。但事实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两个例子,也许是同一个原因。

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最主要原因,理论简洁明了,但又直指本质。

案例分析

喜欢这本书第二个原因是:书的主体全是案例。就是说,刚才的理论大家如果不想看,可以跳过,下面的案例就非常好懂。

我有时候不太爱看案例的书,因为觉得很水,信息量不大,都是凑字数。但这本书不太一样,每个案例都是精心挑过的,一个案例针对一种情况。大概有30多个案例,学生学习上常见的问题基本都囊括了。

关于教育、学习方面的书我看过不少,但这本书我看了还是有收获。

有个小男孩,作业特别磨蹭。磨蹭是现代孩子很容易犯的毛病,一般来说,主要是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者他做完作业还有好多事等着他干,所以磨磨蹭蹭。这里,宋老师提了另外一个可能性。这个小男孩从小特别受宠爱,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做了,所以程序定制能力特别差,遇到事情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更不用说时间安排。所以,书里的解决方案是让孩子每天做点家务,培养程序定制能力,并加上其他辅助手段,这个孩子慢慢就不磨蹭了。

有的小孩写作业、考试容易出错,抄题都会抄错,如果小孩没有经过整理训练,整个书包,或者自己的用品都是乱糟糟,也会造成这种结果,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先学整理东西,培养程序定制能力。

有些小孩字大小不一,写得乱七八糟,容易写错。这个可能是他的识别驱动出了问题,家长要帮孩子在识别信息上多下功夫,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多抄多写。

还有一个学生有阿斯伯格症,认为自己对的事就坚持,有些偏执,不会跟人打交道。后来宋老师发现,这位学生的母亲永远是微笑,据说父亲比较严肃,板着脸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是博士,因为妈妈觉得爸爸太严肃,所以任何时候都是微笑面对孩子,不管是生气还是伤心。

宋老师认为,学生不会跟人打交道,跟父母的表情有关。本身阿斯伯格症就不太能理解别人的表情和动作,我们理解别人主要是靠语言、表情和动作,表情和动作占主要因素。阿斯伯格症患者要跟人更好地交往,父母的表情应该更生动一些,甚至夸张一些,让孩子能知道别人的情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但父母都是同一个表情,这方面的训练就大大缺失。

我看到这里还吓了一跳,感觉自己家也是差不多,家长没有太多表情,是不是对孩子有点坏的影响?后来想想,自己家孩子没有阿斯伯格症,家里人虽然情绪平和,但还是有激动、生气之类的。还好!

这本书的例子覆盖比较全,估计每个例子的挑选都考虑了好几个维度,所以信息量不小。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有学习一开始不行,有努力了卡在瓶颈上,有原先成绩很不错,后来急剧下降;有女生,也有男生;有爷爷奶奶的教育问题,也有父母的教育问题;有学霸,也有学渣;甚至语数英等各个学科也涉及到了。

今天跟人聊天,我说我们小区里的小孩没有课外培训之后,在小区里成群结队地玩疯了。有人说,那这些孩子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这些都是清华老师的孩子,大部分人上大学应该没问题。不懂教育的看着孩子不学习胆战心惊,懂教育的知道,把握好几个关键点就不会出大问题,学习好坏有时跟学习时长没关系。

当父母是一项技术活,需要后天学习。如果想要自己家孩子优秀,父母需要自己先变得优秀。

家长们加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大后才知道,我可能是阿斯伯格……
「不想跟亚斯儿一组......」老师如何因应学生的质疑?
被劝退多次、被同学老师骂智障的自闭症学渣,如今逆袭为漫画家,只因父母作对了这一点!
家长群里最讨厌的几类人,有位一直没发言的家长说:我出5000
现在的家长给孩子起名字,没点儿“恶搞”精神都不敢称自己优秀!
「案例」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不能正常学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