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复戡《大篆范本》欣赏,初学者可收藏临摹!
userphoto

2022.11.25 黑龙江

关注



朱复戡(1902—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祖籍浙江海宁,而诞于上海。中岁尝罹痼疾,既愈,四十后更名起,号复戡,别署伏堪。复戡行而义方晦,世或以为两人。幼承庭训,四五岁即蘸水于大砖练字,稍长得翰林王秉兰授以《说文解字》,并摹习《石鼓文》。七岁在怡春堂笺扇庄挥写《石鼓文》集联,适为吴昌硕先生所见,大加赞许,以小畏友称之,由是神童之名不胫而走。缶翁爱才,时加提挈,后并绍介加人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俾广见识交游。题襟馆为沪上著名文艺社团,会长为俞语霜,副会长为任堇叔,昌硕先生被推为名誉会长,名誉副会长有曾农髯、李瑞清、王二号、吴待秋、冯超然等,会员皆一时俊彦,以复翁年最幼。十六岁,其篆刻作品人选扫叶山房所刊《全国名家印选》;十八岁有正书局为其出版字帖;而商务印书馆出版《静龛印集》时,年方廿二。南洋公学总理张美翊跋其所制砚铭云:『朱生百行过访,为我琢砚,仿苻秦广武将军碑制铭刻字,使冬心、叔未诸老见之,当畏此后生。』年轻时即以书法篆刻腾誉海上。后游学法国,于艺事益博采兼收。二十八岁,应刘海粟之邀聘,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后又推为中国画会常委。五十年代初,移居济南,从事美术设计工作。晚年还居海上,欲以余力为弘扬中华文化献其所长;八十四岁为徐葳女士刻『葳娘』一印,并附诗于印侧云:『沉醉一生书画刻,欲攀峰顶岁云迟。晚来红粉感知己,勖起消沉老艺师。』心境可见也。

翁于书,余最倾服其金文及草书。金文喜作商末周初之体,气势雄劲,凝重浑穆,每以增点填实及加重捺刀之法调节字之重心;或将笔画改正为斜、变直成曲、易方为圆;而挪移偏劳,变正为反、易左或为上下,亦常用之。非于彝铭烂熟胸中,不易为也。而作草之巧于虚实、浓淡、收放,妙于长短相间、屈曲绕缭、大阖大开,虽至耄耋之年,仍气吞牛斗,阳刚之气,慑人心魄,揆诸历代草书大家,亦不多觐。

复翁篆刻,初受吴缶翁、赵撝叔影响,渐而规矩秦汉,上溯两周;中岁为嘐城汪氏忒翁治印至多,变化彝铭以人玺,曾辑成《复戡印集》,马公愚先生序之,称其拟玺乃千载一人。复翁亦自珍重,于『沥水潜龙』一印自跋云:『假令簠斋见此,必以为金邨出土三代物也。』『潜龙泼墨』则附跋曰:『混列簠斋印举,亦当巨玺杰出。』夫子自道,皆非妄语。沙孟海先生谓此谱『中多拟玺之作,峻茂变化,殆欲雄梘—世。』堪称确评。复翁亦能画,偶亦为诗,以影响言,当数书刻。

著作,书法有《朱复戡大篆》、《朱复戡草书千字文》、《朱复戡修改补充草诀歌》,篆刻有《静龛印集》、《复戡印集》;及一九八六年选辑上述两谱、益以新作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刊行之《朱复戡篆刻》;综合诸艺者有《朱复戡金石书画选》。

翁有《白头吟》诗,节录如下:『我本江南—布衣,自幼爱好金石刻。闻之先辈谆谆言:刻石先须通字学。埋头苦读许慎书,象形会意细咀嚼,九千三百五十三,连首带尾腹中纳;信手写来大小篆,史籀李斯似旧识。汉魏以降重行草,草书本由篆书出,以篆作草宗张芝,出入羲献复颠旭。学画初学阎立本,山水独喜荆关法。浸淫於兹年复年,怡然自得忘岁月。举目但觉远处清,揽镜忽诧头毛白。欲登造极学至老,孜孜一生废寝食。……』艺益求精,至老不懈,令人敬佩。

一九九四年一月十四日 马国权


在二十世纪中国书画篆刻界,朱复戡是一位极有分量的大家。他涉猎广泛,马公愚对朱复戡作过如此评价:“他渊博多才,工诗文,精金石,擅书画,精研六书,博览群籍,融会贯通,识力兼臻。凡有所作,无不古浑秀穆,度越前人,别开蹊径,而自成宗派,实千年来一人而已。”

要了解朱复戡先生的艺术成就,不妨从其书法、绘画、篆刻三方面入手。

朱复戡篆、隶、楷、行、草诸书体俱擅,尤以篆书及行草书最具代表性。篆书是朱复戡一生研究和创作的重点,其研究和创作涉及石鼓、秦诏版、小篆及青铜铭文。他的书风雄浑厚重,笔力扛鼎,具有博大凝重、庄严肃穆之庙堂气。挚友刘海粟对其篆书评价极高:“笔墨之间,渊然有思,醰然有味,游神于三代,冥心于造化。”

朱复戡的篆书得益于对古文字的考证和研究。他不但关注《毛公鼎》《散氏盘》《大孟鼎》及《虢季子白盘》等青铜铭文,对秦汉简牍、陶文、砖瓦文等也有自己独到见解。秦诏版在我国书法史上影响巨大,朱复戡通过深入揣摩、学习,他写的篆书无论风格还是技法,深得秦诏版精髓,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已经超越了秦诏版,作品厚重、正大、高古,富金石气息,在临写及创作上,可谓无出其右者。值得一提的是,秦诏版出土时,作品缺失严重,文字短缺11字,朱复戡先生经过研究考证,为之补缺,这是篆书发展史上的一个伟绩。又如《泰山刻石》,由于历经二千余年的磨劫,几乎分辨不出所书内容,仅剩九个半字,朱复戡先生凭积年学养,修复了《泰山刻石》,全文共223字,这一事件引起海内外的轰动。可见朱复戡先生在文字学及篆书领域的功底。

在草书创作领域,朱复戡先生也是成就非凡。他擅章草、大草、行草诸体,尤其是他的“以篆入草”,一改原有草书飘逸灵动、秀美婉转之书风,使得草书更显浑厚、古朴。朱复戡还以篆隶字法相渗,兼取“二王”架构,使其草书的笔法与字法更加丰富多变,真正把“碑学”与“帖学”融为一体。朱复戡先生对草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汉魏以降重行草,草书本由篆书出”,“书刻先须通金石”。他对草书的审美取向,受到过海派巨匠吴昌硕的较大影响。

作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书画篆刻家,吴昌硕的艺术得益于《石鼓文》,取法于秦汉篆隶碑版,书风富有金石气息及汉魏古风。朱复戡先生曾经告诉别人:“我把说文解字9353字,记得滚瓜烂熟,又把石鼓、诏版朝夕暮写,有此基础再上溯三代金文。吴老的金石良言,我实践了一生,受用了一生。”

“碑学”自清中期鼎兴以来,社会上学碑之风盛行,不少书家在学碑同时,吸取了“帖学”风味,这一“折中”的方法,其实代表了民国以后的书风走向。尽管朱复戡书法以“碑学”为立场,但在其学书道路上没有放弃过对“二王”帖学的汲取。如他所作《论二王书》题跋,就有对“帖学”的一些看法:“二王之中,右军笔笔沉着,特重结体,大令轻巧取媚,尤乱法度,故献不及羲;又如逸少沉着雄健,子敬潇洒奔放,故若能合而兼之,何可胜蓝。”从朱复戡的行草作品中,我们发现,他对“字法”的取向,源于对“二王”结体的借鉴和吸取。

朱复戡的篆刻,早年受吴昌硕、赵之谦影响,同时旁及皖浙名家,风格上趋向于流丽娴雅。中年后,他宗法商周秦汉,向源头取法,印风高古浑厚,并具自家面目。马国权先生在《近代印人传》中对其篆刻作如此评述:“金文喜作商末周初之体,气势雄劲,凝重浑穆,每以增点填实及加重捺刀之法,调节字之重心,或将笔画改正为斜,变直为曲,易方为圆。至耄耋之年,仍气吞斗牛,阳刚之气慑人心魂,揆诸历代书法大家,亦不多见。”朱复戡先生以三代金文、秦诏刻石,从源头至原创变化入印,凭其扎实的文字考证,成为印学开派的又一金石大家。

朱复戡先生是一位全能大家,诗书画印俱全。偶尔绘画,品格极高,所绘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均以篆书线条出入,体现了中国画高古雄丽之风貌。朱复戡先生文学修养深厚,诗词功夫了得,故在其绘画中,多擅以自作诗词为画中题款,诗、画、书法均属上品。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布衣朱复戡的书法世界
吴昌硕写意大篆【石鼓文】朴厚矫健放纵恣肆 | 书法作品欣赏
王友谊大篆书写西泠印社记
《趙叔孺篆書選》
朱复戡金石大篆欣赏
档案 | 朱复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