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自然共舞,清华装配式建筑作品分享:打造具有热带特征的居住社区
userphoto

2022.10.22 浙江

关注
作为建筑界的乐高,从古希腊庙宇到榫卯结构木屋,装配式建筑并非一个新的概念。装配式凭借其快捷,节省人力,成本低廉,批量复制等优势在全球市场上的发展持续火热。直至今日,装配式建筑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装配式设计的实际项目中。




背景介绍


Q:能否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该项目的主题背景?

这个studio的主题是由客座教授Johann von Mansberg用自己工作室面临的实际项目确定的。场地位于海南蜈支洲岛海上度假区,附加条件为做模数化设计。地段选定在海南省旅游热门岛屿蜈支洲岛,这是一个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小岛。组内的设计任务共计有三,其一为对冬夏两个码头的设计,其二为在山坡地带为游客设计一定规模的住宅以提供留岛过夜的居所,其三为在山顶地段设计一定的招待和活动综合体。我选择的是任务二。



Q:在设计开始之前,你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背景知识搜集呢?

首先在这样一个自然要素非常强势的场地,对于地段的深入了解是必要且重要的。Johann教授在授课期间,曾两次前往场地进行踏勘,传递回了很多现场的照片。透过这些照片,可以看到教授对于这个场地关心些什么——包括地形地势,动物植物,场地现有建筑,场地上人的活动以及状态等一些现状且细节的事物。教授的照片就像一个不断调焦的放大镜,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在不断地进行着放大聚焦。我们对场地的了解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的。


还有一份当地规划局提供的带有高程的场地cad。这份cad绘制得极为详细与精彩。我们拿到它的第一个晚上,大家就合作把场地的三维模型搭建了出来。接着教授要求我们搭建不同比例的实体模型以便在不同尺度上感受场地。之后针对于场地本身,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文献的阅读,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包括周边的珊瑚礁情况、海水污染情况等等。至此才可以说是对场地建立了基本的认知。接下来是对于装配式建筑的一个认知。教授找了两个他的建筑师朋友,对于装配式建筑进行了两场lecture。同时我们搜集和查看了很多装配式建筑的案例,特别是在热带地区的做法。无论是在防水、保温隔热等方面和我们认知的差别还是蛮大的,这也是在丰富兵器库的一个过程吧。至此才算是准备好了,具备了切入设计的初始条件。




概念提出


Q:请问为何将该项目作品取名为"DANCING WITH NATURE",设计的概念初衷是什么呢?

设计地段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利用好这些资源,从场地最原生、原始的要素中获得启发,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做这个设计的初衷。正如Johann教授的课程要求,在设计中要特别关注该方案与周围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设计的轻盈和重力感的平衡,设计在自然环境中留下的痕迹,社群感的营造带来的优势,以及如何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这些因素的考量。基于此考虑,我提出了与自然共舞这一概念,命名为"DANCING WITH NATURE"





方案深化

「 规划设计 」


Q:能否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在该项目规划设计中你的设计想法?

也是由于对不同尺度的场地模型的搭建带给我的启发,我觉得要想在这个场地上做出一个在地性的建筑并且营造出舒适的社区属性,在不同尺度上的规划和设计是同样重要的。于是我的设计先从社区尺度的规划出发,结合对于场地类型学的概括以及对于场地的拼贴印象,提炼出线性这一类型。继而制作了若干尺度模型来推敲建筑高度、密度和场地地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最舒适的体块排放节奏。这一步就是对于社区也就是宏观一些的规划尺度的考虑。



Q:请问设计中出现的"DANCING CURVE"与自然界中存在的"LANDSCAPE LINE"具有怎样的关联呢?

我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场地的连续线性景观要素,提出了这样一个社区尺度的集合住宅的规划和设计,创造了一种基于场地要素的新类型。该形态具备延展性,未来也具有可以继续扩展和线性延伸的可能性。却又不是完全顺应场地自然曲线的一个设计,而是有一定的人工味道在里面。提取自自然又加以了一定修整。



Q:项目规划方案中,都包含了哪些功能属性,同时具备怎样的特色设计呢?

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私密空间,也就是住宅部分。一部分是公共空间,也就是广场部分。住宅部分可以参考内部和外部效果图,旨在打造一种舒适温暖的带有明显热带特征的居住体验。其中部分住宅两栋之间通过楼梯和连廊连接在一起。这些连廊、楼梯以及底层架空的空间都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可以供大家小憩、闲谈。广场部分则是结合地形,顺应山坡的走势进行了一个生态化景观设计。住在山上住宅里的居民,在攀爬上下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不同等高线上不断变换的景观,所谓一步一景。整个广场又可以拆解成通行空间、停留空间、景观空间。通行空间以功能性交通为主,停留空间则是供大家在树荫下小坐,景观空间是由当地特有的植物和水景打造的体验空间,同时该广场在集水和生态保护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 建筑设计 」

Q:在建筑设计阶段,请问你的设计与自然环境又产生了怎样的对话,在绿色环保上做出了哪些尝试?

从形式、结构、材料、取景各方面都在试图与自然环境进行对话,也因此促成了一些绿色环保方面的尝试。在我看来,尊重自然环境,减小对于地基、当地生态、场地原貌的破坏就是一种绿色环保。由于该地段雨水和阳光充沛,就决定了建筑在形式的设计上必须要考虑对阳光、雨水的利用。于是太阳能光板、集水屋顶形态、排水系统都充分考虑了这两点自然要素。漏斗式的格栅屋顶,既能够保证对雨水的收集,也有利于绿植的攀爬和生长。在结构上,首层架空,既能保证通风,同时也能够对自然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以一种最为轻盈的方式在山丘上生长。

在材料上,选择了环保的合成木材。通过对于木材的排布和格栅的细化来体现建筑在材料使用上的层次。取景则是完全顺应地势,设置了一个广场和一条小径。尽量少地砍伐场地上的树木,同时扩大化“水”这一自然要素。既能改善场地的微气候,也能够丰富景观的层次,同时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贡献。而在建造技术上,也可以将预制好的板材直接带到现场进行拼装,降低了工程成本。



Q:请问能否为大家具体讲解一下在该项目中,是如何实现装配式设计的呢?

主要就是对于不同材质和细节的一种考虑。项目材质分为实木板、格栅、玻璃三类。彼此之间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和细部构造,营造出了丰富的立面效果,对应的功能上也是有私密与开放的区别。立面与内部的平面功能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在风景秀丽的一侧也是会更倾向于选择较为开放的立面来收纳来自场地的馈赠。



总结

Q:能否为大家简单分享一下通过此次设计你学习到了什么,同时在你看来该设计的实现对当地居民,对社会具有何种意义?

我最想提到的是Johann教授切入设计的方式。他的观点是设计应该开始于对现场条件、岛屿历史、当地气候以及对这片得天独厚的地段文化影响的深入研究。相应地,教授让我们制作了一系列拼贴——利用来自地段的各种元素的图片,并将这些可以唤起与地段情感连结的图片组合起来。最终成果都是从地段分析和拼贴图像发展出来。这种理性的感性设计还是第一次接触,并且我也很认可这种设计方法。希望以后在研究生的学习中可以继续运用这种设计方式。

设计地段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如何利用好这种资源,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在设计中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通过我的设计希望达到的目标。感觉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笑)

图文来源 / Salt

编 / 金小小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筑设计不是在场地中随便扔个box——说说场地设计 | 建筑学院
你移居岛屿,或者海住进你心里 |绿地·海玥公馆
预制化空间设计 装配式建筑
给'树'让路
[分享]装配式建筑BIM高效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电气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