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作者:江育仁 (不清楚的自己baidu)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小儿生机蓬勃,生长发育旺盛,不断需要较多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机体所需;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功能相对薄弱。这是存在的一对生理上的矛盾,当这对矛盾一旦失去平衡,则发生脾胃运化失健的病理变化。调整这个矛盾,使之平衡统一,因此说:“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一、运脾法的意义
  调理脾胃,首重运脾,运脾之法有深远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意义。
  儿科之圣,北宋医家钱乙特别重视小儿脾胃病,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论证》中论及脾胃病变提出了“脾主困”的重要学术思想,认为脾胃病的证候特点是脾气困遏,运化失职,升降失司。他所创立名方益黄散,广泛用于食不消、吐泻、疳证、慢惊等多种疾病,该方组成以陈皮、丁香(木香) 、青皮理气助运为主,加炮诃子暖胃,甘草和中,主旨在于舒展脾气,恢复脾运(益黄散又名补脾散,全方未用一味补脾药)。钱氏另一名方异功散,是在补脾的四君子汤中增加陈皮一味,使之成为补运兼施之方,产生“补脾而能流动不滞”的功效。清代名医陈复正将仲景枳术汤易为丸剂,内加藿香、砂仁,“ 为伤食运化之良方”。叶桂在论述小儿病证经常强调脾升胃降、运化有常的重要性。吴瑭则反对小儿用药过于呆补。综上所述,可见历代医家的学术观点中多有“运脾”的内涵。
  小儿脾胃病的病因很多,因小儿脾胃薄弱,多种因素均易于损脾伤胃,轻则令其受纳、运化失职,或升降失常,重则久延不愈,可造成脾胃虚弱,纳运无力,其则病及他脏及全身,产生种种变端。与过去常因饮食不足而发病的情况不同,现代小儿脾胃病的发病原因,或由于婴儿期未按时添加辅食,断乳后脾胃不能适应普通饮食,或由于母乳缺乏,又未能掌握人工喂养方法,或由于家长不适当地给小儿增添所谓高营养食物、补品,徒使小儿脾胃负担增加,或由于家长恣意纵儿所好,使之贪吃零食、偏食、饥饱不均伤及脾胃,或过量过长时间服用对胃肠有损伤等副作用的中西药物等等,这些原因造成目前临床上小儿脾胃病的通常病变。
  小儿脾胃病的病理机制无不与脾运胃纳、脾升胃降的功能有关,诸如:脾运失键,胃不受纳,造成厌食;食积中焦,运化失司,是为积滞;脾胃壅滞,气机不利,引起腹痛;升降失常,浊气逆上,产生呕吐;脾失升清,浊污下流,形成泄泻;脾运失职,气血不充,发生贫血;运化无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疳等,此皆脾胃病变。从临床常见的小儿脾胃病的证候分析我们发现某些病证与过去有所不同,如疳证,表现为气血虚衰的干疳目前临床已经少见,以运化功能失调为主的疳气证占了大多数;厌食病中亦以脾失健运证居多。  
   治疗小儿脾胃病,必须掌握证候实质及其转归,时时以维护脾气为要。欲使脾健当以调和脾胃、扶助运化为主要的治疗法则“, 脾健贵在运”正是针对这一治疗宗旨提出的指导原则。运脾法,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运”,有行、转、旋、动之义,有动而不息之特征。运与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运化水谷以敷布全身。从现代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特点看,饮食不足者少,伤于饮食者多,造成滞胃困脾,受纳运化失职,这类病证只能用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法则治疗,若不适当地施以补益,则犯有“实其实”之戒,反臻病情加重,即使对于那些已属脾胃虚弱的病证,也应采用补运兼施法治疗,否则易以造成补而不受。
  二、脾健贵在运的治疗法则
  “脾健贵在运”的指导思想应用于临床,要求就脾之所喜而去脾之所恶,按照脾胃病各种证候的特点,又采用相应的调治方法,以达到脾运则健的目的。
  在运脾的治疗中,首重苍术。苍术味微苦,气味芳香而性温燥,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正合脾之习性。前人论苍白二术,黄元御曰:“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治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张隐庵进一步指出:“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兼施,则相兼而用??”在多年的临床中,我们以苍术为运脾主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成多个方剂,或作煎剂便于加减灵活运用,或作散剂、合剂、糖浆、冲剂便于久服,用于多种小儿脾胃病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以往有人虑及苍术辛烈刚燥,恐有劫阴之忧。叶天士认为:“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我们在临床上通过数以千计的病例观察,并未发现因使用苍术而伤阴耗液者。因此,只要是脾失健运,而无阴伤见证者,即可应用。
  临床常用之运脾及补运兼施法如下。
  1. 运脾化湿法
  用于湿困脾土证。证候表现:胸闷纳呆,脘痞腹胀,口腻不渴,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厚腻等。盖湿浊之由来,有外感时令之湿,有内伤生冷瓜果之湿,有脾弱失运而留滞中焦之湿。脾性喜燥而恶湿,湿阻中州则脾气困遏,导致脾阳失展,运化无权,产生本证。
  湿为阴邪,非温燥之品不化。湿浊化,脾运复,则脾健矣。苍术燥湿运脾,宣阳化浊,是为运脾主药,其他如佩兰、藿香、扁豆、白豆蔻、厚朴花、半夏、车前子等,皆属常用之品。若湿蕴化热者,又可适当配以生薏苡仁、青蒿、六一散、黄芩等清化之品。
  2. 运脾和胃法
  用于乳食积滞证。证候表现:脘腹胀满,嗳气酸馊,泛恶厌食,腹痛泄泻,大便腐臭,夹不消化食物,时时啼哭,睡眠不宁,舌苔多垢腻,起病前常有饮食不洁史。证由乳食过量,壅滞中脘,积而不消形成。脾性喜运而恶滞,乳食壅滞不化,则脾气困遏,浊气不降,清气不升。
  治宜在调节饮食的同时,予以运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品,常用药:苍术、山楂、鸡内金、神曲、谷芽、麦芽等。积重腹胀者加莱菔子、槟榔、莪术之类,方如消食之保和丸、消乳之消乳丸。
  3. 理气助运法
  用于气机不利证。证候表现:纳谷呆钝,脘腹胀满,叩之如鼓,嗳气腹胀,大便泻后或矢气后胀痛减轻,舌苔多薄白。本证由气机壅滞,运行不利产生。临床常与其他证候相兼出现,如湿阻气滞、食积气滞等。脾性喜舒而恶郁,中焦气机不利,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脾气失展。
  气滞不行,当理气导滞,开郁助运,常取香味运行之品。常用药:陈皮、木香、枳壳、槟榔、丁香等,方如木香槟榔丸。若是患儿胃阴不足,恐香燥伤阴,则取药性平和之香橼皮、佛手片以缓运宣通。本法常与其他运脾、补脾、疏肝、理气之法配伍应用,既运行脾气,又利于其他药物之吸收利用,尤防补药呆滞,故运用此法最为广泛。
  4. 温运脾阳法
  用于脾阳不振证。证候表现:面黄神疲,怯冷乏力,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食后饱胀,口泛清水,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病因多由寒凉损伤脾阳,或久病、素禀脾土虚寒。脾性喜温而恶寒,火不暖土,阳气不振,失于蒸腾鼓动,则水谷难以熟腐转运。
  阳气不振,阴寒内盛,治当温运脾阳,以驱阴寒之气。温运脾阳法属补运兼施,温脾为补,因温药性行通利,与补气养血滋阴诸药之呆滞不同,自有温通助运之功。常用药: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方如附子理中丸。
  5. 益气助运法
用于脾虚失运证。证候表现: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毛发不泽,精神不振,乏力易汗,纳呆厌食,大便不化,食后作泻,易患外感,舌质淡,苔薄白。此证常由厌食、泄泻等病久延不愈,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保养失宜形成。其证属虚,当以健脾益气,但小儿运化力弱,忌用壅补,纯补则更碍脾运,而采取补运兼施的益气助运法,使补而不滞,生化有源。
益气助运法一般以四君子汤为基础,与以上运脾化湿、运脾和胃、理气助运、温运脾阳法合用。方如异功散、资生健脾丸。临床应用时,补多运少或补少运多,均需按辨证情况酌定。
  6. 养胃助运法
  用于胃阴不足证。证候表现:纳谷呆钝,口干欲饮,夜寐不实,大便干结,尿少色黄,手足心热,唇干不润,舌质红而少津,舌苔少或花剥。胃阴不足患儿素体阴虚,胃为阳腑,体阳而用阴,阴分不足,胃失濡润,亦不能受纳和熟腐水谷。胃阴不足治当养胃,但宜清补而不宜腻补,过用滋腻则足以碍胃,因而于清润补养之中又宜佐以助运之品,以行药力。
  《类证治裁》说:“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指出了清补润养之常用药物。所配伍运脾之品,亦需选用平和之品,如谷芽、麦芽、山楂、香橼皮、佛手片、山药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运脾法研究进展
小儿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
第十五单元厌食(一)概述
小儿厌食的问诊
治疗痰症常用效方之“二陈汤”
胃以喜为补,小儿厌食症外治法合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