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球专业化学品产业解读系列之八:你的坚持,终将美好!中国开启专用化学品领域的逆袭之路!

中国化工企业在专用化学品领域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在特殊化学品市场已经奠定了全球化的优势,再加之过去几年中,中国政府对环保政策的政治压力,也给中国头部化工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成本优势拓展,一系列措施下,中国化工部分企业在专用化学品领域已经形成了全球顶尖水平。如万华化学的MDI产业,目前产能已经达到210万吨/年(包含BC30万吨),未来宁波和烟台的基地将对MDI产能继续扩能,新增产能80万吨/年,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MDI生产企业,产能将超过科思创和巴斯夫,并且,万华化学还在坚持海外市场的调查,计划在海外建设分公司,这样一来,万华化学在MDI产业上,将成为全球霸主,并且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另外如钛白粉企业龙蟒佰利,60万吨硫酸法产能本身已是全球最大,仍在氯化法路线上不断突破,新建的30万吨的氯化法产能投产以后再加上收购云南新立的6万吨装置,未来钛白粉产能将达到百万吨规模,仅次于全球龙头科幕以及合并后的特诺和科斯特。在海外巨头鲜有扩产动作的情况下,来自中国的出口变化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全球钛白粉市场的定价,这也正是科幕等海外巨头希望中国竞争对手加入他们的“价值增长计划”的主要动机。

在制冷剂行业中的东岳集团和巨化股份、聚氨酯的四大巨头、工业硅行业的合盛硅业、染料行业的浙江龙盛等,这些中国本土化的化工企业,目前已经演变成世界细分化工行业的巨头企业,而这些企业,都将成为中国化工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当海外巨头纷纷将策略重心回归到面向终端领域的利基市场,跨国化工企业与包括中国化工企业在内的新兴市场参与者的竞争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

目前中国本土化工行业的细分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大的市场体量和一定的全球化影响力,但是仍未具备向全球跨国企业发起冲击的绝对优势,而这一优势便是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平头哥借用申万统计的,国内研发费用排名30的上市化工企业,有万华化学、金发科技、荣盛石化、鲁西化工、中化国际、玲珑轮胎、巨化股份、新和成、安道麦、卫星石化、龙蟒佰利、中材科技、新安股份、中国巨石、兴发集团和扬农化工等,这些企业是中国化工企业走向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图1:申万化工2018年研发费用TOP30上市公司

以万华化学为例,公司已经在MDI行业奠立了自己的绝对核心竞争能力,而近些年除了在石化领域切入碳二和碳三业务,以完善自己的聚醚产业链之外,公司依靠研发在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品领域取得成就同样让人瞩目,不仅在HDI、TPU、改性MDI和TDI等领域基于异氰酸酯的积淀取得突破,更是潜心十余年,成功的完成了光气法PC、异丁烯法MMA、SAP等先进材料的工业化,此外IPDI、IPDA、聚醚胺、尼龙12和柠檬醛等众多自主研发的精细化工品也将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而万华化学仅是中国化工企业成功崛起的一个典范,未来我们将看到一大批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本土企业向世界舞台的冲击。

中国化工企业凭借实力积极加速海外并购以获取技术能力的提升

由于中国化工企业的规模化优势前提下,目前已经积攒了诸多的资本实力,正在积极寻求海外市场的并购,一方面扩大在全球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寻求更好的技术能力提升途径,以及技术资源的补充。近几年来,很多领先的海外巨头因业务过于庞大且复杂,导致整体的协同性较差,而这些巨头将重心聚焦于战略性板块,而部分非核心业务资源被剥离甚至对外销售。

这样虽然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巨头企业的发展包袱,但是也给新兴国家带来了产业并购及技术资产提升的机会。平头哥认为,对于中国化工企业对海外企业的并购活动,是实现中国企业技术路线弯道超车的捷径,并且经过近几年的收购活动,也收到了一些成效。如中国化工对海外老牌企业的收购活动,从2006年开始相继收购了蛋氨酸厂家安迪苏、罗地亚的有机硅和硫化物业务、全球最大金属硅供应商和硅铁合金供应商挪威埃肯、非专利农药巨头安道麦、新加坡光伏解决方案供应商REC、高端轮胎企业意倍耐力、全球最大橡塑机械企业克劳斯玛菲,以及2016年对全球农药巨头先正达的收购。

另外,万华化学通过对匈牙利博苏化学的并购迅速切入到TDI行业;龙蟒佰利通过收购亨斯迈的TR52业务提升了油墨钛白粉的生产技术水平;浙江龙盛通过收购德司达,掌握了从染料设计到成品各个阶段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金正大通过收购德国康朴进入了园艺产品和特种肥料领域;而在新材料领域,港股公司昊海生物科技通过收购技术领先的Aaren、Contamac等一系列人工晶状体材料企业,成为全球眼科材料的顶尖企业。这种通过海外并购以获取先进技术和产能并实现产业升级的例子近年来屡见不鲜。

WIND数据显示,从2013-2018年,由中国买家发起的并购交易数量以22%的CAGR逐年增长,并成为全球化工并购交易中最大的发起国,而欧洲化工企业成为主要对象。而欧洲化工行业的现状是巨头与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并存。以电子胶黏剂为例,德国汉高虽然是行业巨头,但高达60%的细分市场为中小企业所占据,且构筑了较高的竞争壁垒。这些欧洲新材料和精细化工领域的隐形冠军未来都将是中国化工企业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的并购对象。

图2:1990年以来中国企业为收购方的跨国并购案例数量和金额

虽然中国化工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取跨国巨头企业的相关技术和相关业务份额,进一步增强全球化的影响力,但是也存在并购后的业绩增长陷阱,主要是体现在并购实现多元化的盈利增长盲区。平头哥通过对跨国企业巴斯夫的增长历史研究发现,巴斯夫是业务板块调整及业务多元化后陷入增长陷阱的主要代表。

巴斯夫从1990年开始调整业务板块,通过收购来提升化学品、塑料、特性产品、农业与营养品、石油与天然气五大核心板块的专业化和市场地位。但产品系列趋于更加多元化之后,尽管巴斯的营收从1995年的236.37亿欧元增长至2000年的359.46亿欧元,但净利润却从1995年的12.63亿欧元下滑至2000年的12.4亿欧元,与营收增长形成很大的背离。

这一阶段的巴斯夫盈利能力的减弱,主要是因为研发能力下降所致。巴斯夫的研发投入从2000年的15.26亿欧元下滑至2003年的11.05亿欧元,大幅削弱了在特性产品、功能材料和农业解决方案业务等高附加值创新产品上的盈利能力。

针对这一阶段性出现的问题,巴斯夫在2004年调整了发展战略,加大以终端客户为导向的研发投入,开拓附加值更高的新产品范围。此后巴斯夫的营业收入从2003年的333.61亿欧元上升至2017年的644.75亿欧元,净利润从2003年的9.1亿欧元上升至2017年的60.78亿欧元。

图3:巴斯夫新策略下的高附加值业务营收快速增长(百万欧元)

平头哥认为,通过对巴斯夫多元化业务发展带来的盈利增长陷阱,以及对巴斯夫所采取的相关拯救措施,也给中国化工企业带来经验借鉴:重视优势业务和研发创新并举,才是企业长期快速发展的关键所,才是企业规避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增长陷阱的解决之道。 

本周通过四篇文章,平头哥研究了中国化工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核心发展动力所在,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技术创新是核心关键,大家会问如何创新?创新的方向在哪里?下周平头哥将通过几篇文章,对中国化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支持,希望为中国化工企业的国际化远航开启指路航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化工巨头如何布局中国市场,未来有何发展战略?
跨国化工巨头投资中国市场面临机遇与挑战
国内外化工巨头巴斯夫、赢创、科思创等发布2018半年报
化工巨头巴斯夫一季度净利超84亿元,同比降28.9%|巴斯夫|欧元|化工巨头
丁建生的这40条商业思考,解释了万华化学为什么被誉为“化工界华为”
行业大洗牌!巨头并购启动,资本抄底的时机到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