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武汉 | 漫谈黄鹤楼故址

黄鹤楼故址今位于“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所在的这座高台子处,在此高台的台基上,镌刻有黄鹤楼故址五个字,此字面临长江与武昌桥头堡。20世纪50年代,黄鹤楼故址这灵动潇洒的五字是由当时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所书。此五字石刻现已成为地理标记,它为广大游客指明了古代黄鹤楼所在的具体位置。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与其所在的高台子

自古以来,“江夏”之意就如同“江汉”。“汉水”因“夏水”来汇入江,亦称为“夏水”。春秋战国时期,约在今天武汉城区的古地名为夏汭。夏即夏水;汭,水的弯曲处。《左传·昭公四年》:“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次年“薳射以繁阳之师会于夏汭。”杜预注夏汭:“汉水曲入江,今夏口也”。南北朝齐人刘澄之《荆州记》:“夏水入江处,谓之夏汭,盖夏水之尾也。汉末谓之夏口,亦曰汉口,亦曰沔口。沔之下流为汉,夏水亦会,三水共出此口也。”

“黄鹤楼故址”五字石刻

承载黄鹤楼的武昌蛇山亦名“江夏山”,虽不高峻,但它与龟山相邻并紧锁长江而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说蛇山就是“武昌城城根”或“武昌城脊梁”,历代所建武昌城池的座标一直都没脱离蛇山。到东汉时,江夏一带已发展成“南援三洲,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贸)迁有无”的繁盛港埠(蔡邕《汉津赋》)。

据有关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刘联合在长江中下游的赤壁打败了曹兵就在这次战后的第15年,魏、蜀、吴三雄并立,曹操屯兵江北,虎视耽耽,随时准备进兵江南。孙权此时固守江南拱卫都城武昌(今鄂州市),始于“吴黄武二年(223年)城江夏山”江夏山乃武昌蛇山古地名之一,城名“夏口城”,该城乃为武昌筑城之始今之武昌,两汉时属江夏郡沙羡县。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近江水段板筑土石结构的“夏口城”,方圆仅二、三里,实为地形险要的军事堡垒,相传“黄鹤楼”即是当时建在城墙内较高处并紧靠城墙的“瞭望哨所”。

夏口即夏水入江之口,原指汉阳。孙权在大江南岸“城江夏山”后,便将江夏郡治所及其“夏口”之地名,一起都转移到了长江南岸的这座新建之城。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孝武帝置郢州,州治设于拥有黄鹤楼的城中,于是便在夏口城的基础上修葺扩建,并改名为郢州城。

到了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其治所亦设在拥有黄鹤楼的城中。从设置江夏县开始,荆楚的政治文化中心已顺长江下移到了江汉交汇处一带时,郢州被改为鄂州。

随着隋、唐时期的经济迅速发展,江夏县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提升,至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始置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的治所,当年也是设在拥有黄鹤楼的江夏县县城中。

武昌城大规模以砖石筑垣,始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是武昌古城建筑史上继孙权始筑“夏口城”,南朝刘宋修葺扩建“郢州城”之后的又一件大事。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儒,为方便百姓生活,决定在原郢州城垣的基础上,进行较大规模的改扩建。《唐书·牛僧儒传》记载:“僧儒陶甓以城,五年毕。”甓即砖的古称,武昌自此便有了砖城。至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宣告完工。这次改扩建的城周已达15里,史称“鄂州城”,原郢州城垣则从此告废。

牛僧儒在改扩建“鄂州城”的同时,他还将当时沔州所属的汉阳、汉川两县划为了鄂州管辖,这在武汉城市发展史上,是首次将长江两岸的地域,统一在一个行政建制之下进行管理的尝试。

夏县城这时因同时拥有鄂州武昌军节度使的治所,从此,鄂州城便兼有了“武昌”之称谓。最早见有李白《送储邕之武昌》诗为证:“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古代著名的《江汉揽胜图》中,描绘了武昌城垣和黄鹤楼等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七·江南道三》记载“隋平陈,改郢州为鄂州。州城本夏口城。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显而易见,当时的黄鹤楼因为是建在黄鹤矶上而得名,属于军事性质的燎望哨所。

从魏晋到南北朝,分裂、战乱持续了三百多年,隋、唐统一全国后,才出现了一个较长的和平时期,黄鹤楼因而也从军中哨所,演变为开放性的旅游胜地。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拍摄的照片,清晰可见武昌城的城墙雉堞、黄鹤楼、以及楼上的“南维高拱”大字匾、楼下的旗杆、胜像宝塔等

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写了著名《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极高,如严羽就曾在《沧浪诗话》中毫不吝惜地称赞道:“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黄鹤楼与崔颢,就像滕王阁与王勃,敬亭山与李白,寒山寺与张继,他们相遇相知,彼此成就,相得益彰,成千古绝唱黄鹤楼有了崔颢的这一首好诗而冠古今,以其“尤著特色”而“号为天下绝景”。

传说,诗仙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意欲提笔作诗,但突然发现了墙壁之上已有崔颢洋洋洒洒题写的《登黄鹤楼》,他连称“绝妙”,并脱口而出说了四句顺口溜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说罢,他便搁笔不写了。后来,有好事之人便在黄鹤楼的东侧,兴建了一座彰显李白性情豪爽的“搁笔亭”,从而把这个故事敷衍成了千古佳话。

黄鹤楼是诗仙李白抹不去的江夏记忆,黄鹤楼能够为李白如此高密度地关注,足以表明黄鹤楼在盛唐时期的人气就已非常旺盛。

中唐时期,黄鹤楼已被称许为“荆吴形胜之最”。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阎伯瑾(今亦称阎伯理)应鄂州刺史穆宁之命撰写《黄鹤楼记》,此文中有:“耸构巍峨,高标巃崇,上依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舒,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可谓“危乎,高哉!” 今天重温《黄鹤楼记》,仍然能想象出当年黄鹤楼的宏伟气势

黄鹤楼在唐、宋时所凝聚而成的“诗词文化”,独步天下,真可谓已做“天下极致然而黄鹤楼之后的坎坷遭遇,却命运多舛、,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维修了10次,因此,历史上便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在清同治黄鹤楼下的城墙外清晰可见有许多易燃物

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守土官郭柏荫主持重建的黄鹤楼,乃是在我国帝制时代所建的最后一座,很可惜已毁于清光绪十年八月初四日(1884年9月22日)。这天傍晚七点半钟,武昌城汉阳门外董家坡民房(即张姓骨货作坊)失火,因当时的北风劲疾,火势肆虐,不一会大火就延至城内,殃及蛇山名胜,将建成只有十六个年头的清同治黄鹤楼彻底焚毁了。所幸的是,这最后一座古代黄鹤楼的铜铸侥幸下来,至今仍然保存于现黄鹤楼公园内。

晚清《点石斋画报》刊载的《古迹云亡图》,描绘了“清同治黄鹤楼”被大火焚烧的场景

关于黄鹤楼名称的来历,有“因得名”和“因仙得名”两说

“因得名说最早的记载在盛宏之的《荆州记》中“江夏郡西大江有黄鹤矶,后人建楼,既俯矶上,故不更别名耳。”《荆州记》约成书于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年)。《荆州记》虽然没有直接指称“黄鹤楼”,但说到后人在黄鹤矶上建楼,因以为名,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黄鹤楼。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也有记载“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明史·地理志》江夏县中记载:“东有黄鹄山,下有黄鹄矶,临大江。”

到了近代,民国益阳文士员在他的《武昌要览》也记有:“黄鹤楼在汉阳门内黄鹄山(一名黄鹤山)头,因山得名”黄鹄山与黄鹤山都是现如今武昌蛇山古称之一历史上因“鹄”、“鹤”二字可通假,于是就有了黄鹄和黄鹤的这两种称谓史料记载“黄鹄山蛇行而西,吸于江,其首隆然”,呈“黄山鹄立”之势,被称为黄鹄矶。古黄鹤楼虽屡建屡毁,但始终都是在黄鹄矶上,古人因矶名楼故称黄鹤楼这些都是“因山得名”的有关记述。

但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因仙得名”说,其主要的流行说法,来源于《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楼。辛氏市酒山头,有道士数诣饮,辛不索资,道士临别,取桔皮画鹤于壁,曰:客至拍手引之,鹤当飞舞侑觞。遂致富。十年,道士复至,取所佩铁笛数弄,须臾,白云自空飞来,鹤亦下舞,道士乘鹤去。”之后又有《南中记闻》补充说:道士去后,“辛氏舍宅筑楼以供纯阳吕师”,即“八仙”中的吕洞宾,随之发展成“楼三层,层层供奉吕仙,角巾羽服,横笛,制甚古。”而且还在黄鹤楼旁兴建了一座“吕祖阁”,阁内供奉的“吕祖卧像”远近闻名,因口碑相传有求心应而香火始终旺盛。

南宋张栻《南轩集·卷十八·黄鹤楼说》记载“楼旁有石照亭,不知何妄男子,题诗窗间,遽相传曰:此唐仙人吕洞宾所书也。文人才士又为之夸大其事这说明了南宋初期,黄鹤楼跟吕洞宾扯上关联。之后的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四十五·吕喦》记载“后南游巴陵,西还关中,冲升于紫极山。一云历江州,登黄鹤楼,以五月二十日午刻升天而去,不知何年《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于是黄鹤楼便成为吕祖吕洞宾的升天圣迹之地

吕洞宾故事于元、明、清三代流传甚广,后来者居上在晚清民国期,因吕祖信仰在武汉三镇民间非常接地气,所以,“驾鹤仙人的黄鹤楼故事由于忌讳无趣几乎再没有人而多话,因此,吕祖吕洞宾黄鹤楼以及与江城老百姓便结下不解之缘

因仙得名的另一则源于费祎”,唐代阎伯瑾(今亦称阎伯理)在他的《黄鹤楼记》中写有: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费祎三国时期很有名的蜀国相臣他和大名鼎鼎的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费祎为人忠诚善良,性情温和,因其明义理而又正直深受诸葛亮的好评。费祎后来在蜀汉举行的岁首大会时被郭修所杀但许多人同情怀念他,便说他去世后成仙,曾驾黄鹤州城西南隅稍作休息,于是乎费祎休息过的这个地方就被称为了黄鹤楼。“费祎登仙”也只是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之一。

根据《南齐书·卷十五·志第七·州郡下·郢州》中记有“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边江峻险,楼橹高危,瞰临沔汉,应接司部。此文中所写乘黄鹤过黄鹄矶的仙人,名字子安但遗憾的是没说明什么。显而易见,费祎子安这两位仙人是不可淆的虽然他俩与黄息息相关,但记述他们的文字有所不同一是子安乘”,费祎驾

崔颢《登黄鹤楼》诗句中的昔人到底其实,这首诗中昔人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人应该是指传说中的人。关于这个传说中的”,历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昔人是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昔人是费祎”。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确切答案,现在已经很难从文献料中了,但是通过研究李白的诗作,似乎可以窥探到李白中的黄鹤仙人到底是谁

李白面对崔颢的黄鹤楼没写出崔颢更精彩的七律大作,但在李白其它的诗中,他曾多次写到了黄鹤与黄鹤楼。如李白《望黄鹤楼》诗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巗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还有一首李白的《江上吟》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根据李白在这两首诗中所向往并讴歌学飞术和仙人乘黄鹤,我们完全可以认定李白心中乘黄鹤仙人就是子安

李白的诗句仙人有待乘黄鹤”与崔颢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都跟《南齐书》中的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基本上相一致,其重头戏就落在了一个“乘”字上。

黄鹤楼因山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有特长,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交相辉映直到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清黄鹤楼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东方:黄鹤楼
黄鹤楼:无数次浴火重生,只为见证千年往事
明代何景《送卫进士推武昌(鄂州)》赏析
10首黄鹤楼诗词:日暮乡关何处是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19):鄂州(武汉)之武昌篇
【随笔】独上高楼(游黄鹤楼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