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系茂兰:无悔的人生

    昨天,有一位学生问我,是什么力量让我能够笑对困难。我说,是要培养兴趣和热爱。其实,还有一方面,就是要有一颗不服输的心。我没有要标榜自己的意思,也没有什么值得我去标榜的,但最近老是在想在茂兰时的那些日子,又把当初写的一篇《情系茂兰》翻了出来。本来是以嬉笑的口吻写的,不知怎么回事儿,看着看着,竟然热泪盈眶。也许是失落,也许是感激,或许,正是那一串长长的思念,排着队从脑海中走过,转着圈,不愿意走远。所以,修修剪剪,又将那个茂兰的故事,再次托在眼前。

    1989年7月我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毕业,到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当时我根本就没听说过荔波县,更不知道茂兰保护区在哪,只知道茂兰是一个新建立的保护区,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是喀斯特森林,那里急需要科研人才!通过打听,我知道了茂兰保护区是在荔波县境内,从贵阳到荔波要先坐火车到独山,然后再乘客车到荔波,得两天时间才能到达。我收拾起简单的行李,满怀一颗好奇的心奔向荔波。经过七八个小时的火车,再坐四个小时的客车,才到达荔波县城。那时的县城不过是一个小镇,一小片低矮的瓦房中间或穿插着几幢小平房。街上的稀泥仍然粘满每个行人的脚底,稍不注意,整只脚就会深深地陷到稀泥中去

      茂兰保护区管理处就设在这里,但因为六月才刚刚成立,没有自己的办公楼,只是在县林业局借了一间会议室作为办公室。单位也就七八个人,就挤在这间小会议室里办公,根本没有什么科研设施,更谈不上实验室、标本室了。由于没有职工宿舍,我与一起分来的另一位同志住在经过简单打扫的县苗圃报废的农药仓库里,仓库的隔壁是苗圃一老职工家的牛棚,每当夜静更深时,我房间明亮的灯光从裂开的墙体透射进牛棚,引起了老牛们的好奇,粗重的呼吸带出的水汽很快将糊墙用的旧报纸湿透,满屋子顿时弥漫开甲烷和牛粪的臭气。天棚上不知住着多少老鼠,晚上总是在那里不停地打闹,象是在对我这位不速之客示威。

工作和生活就从这些惶恐和好奇中开始。

1989年9月,我有幸陪同中国地质科学院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先生到板寨、洞多一带考察。袁先生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和丰富的知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我开始对喀斯特环境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袁先生还告诉我们,IGCP299国际学术会议将在荔波召开。为了迎接IGCP299会议,我与贵州农学院、贵州水文一大队的专家及本单位的几位同志一起到保护区内做样带调查,因为想采标本,我就一直走在最前面,一边拉测绳一边采标本。当我手脚并用爬到一个3米多高的陡岩顶,准备登上岩石时,突然看到了一条眼镜王蛇。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毒蛇像泼水一样把毒液喷射到我的脸上和眼睛里,我的眼睛顿时就看不清东西了,巨大的恐惧霎时笼罩着我,立即大声向山下的同事们求救,同事们赶紧手忙脚乱的把我抬下了石崖,用水给我冲洗了脸部和眼睛,还让我吃了一大把蛇药。也许是受到惊吓的原因,我当时感觉特别困,很想好好休息一下。有经验的同事却让我千万要顶住,说一睡着就可能醒不过来了。大约20分钟后,我觉得脸上像被开水烫了一样,火辣辣地痛,接着慢慢感觉到呼吸困难。因为是在山里,交通不便,等到被送进医院,已过了近20个小时,脸部的皮肤已经开始坏死,眼睛也基本上看不见了,在医院里住了20多天,才勉强好点。很多人都认为我再也不敢进山了,但还没等脸伤完全好,我又走向了森林。

根据工作需要,1990年我到尧古管理点工作,住在覃家奎家,没有电,不通路。主要是开展巡护管理,每天爬山涉水,查处各种违法事件,不厌其烦的向群众宣传保护区的政策,记录在山里看到的动植物资源。但我的梦想还是搞科研!那时我每月只有70多元工资,也会大方地从中拿出二三十元来买一些必需的科研器具和药品;从医院的废物桶中找出一些青霉素药瓶,冲洗干净当作标本瓶。1993年发表了我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又调到了管理处科研科工作,算是真正走上了科研之路。

 在茂兰的二十几年间,主持了中国西南野生动物研究青年基金课题茂兰喀斯特林区几种猛禽繁殖生态观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课题茂兰自然保护区猛禽年动态变化研究、贵州省林业厅课题黔南野生黑熊、豹猫资源调查贵州野生灵长类资源调查黔南州部分、国家林业局、贵州省林业厅任务贵州野生猫科动物资源调查贵州野生动物资源普查的黔南州部分、岩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课题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贵州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茂兰喀斯特林区部分隼形目猛禽繁殖生态研究、香港观鸟会课题茂兰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南地区陆生贝类资源调查表层岩溶生态系统水分储集运移和植被响应研究、IGCP379项国际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对比研究、IGCP448国际岩溶生态对比研究、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茂兰昆虫研究、国家林业局GEFSRG-9805项民族文化与传统生存方式对茂兰保护区的影响、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西南岩溶石山区岩溶水资源潜力及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IUCN物种保护委员会课题贵州白颈长尾雉资源分布调查研究等若干项科研课题,以及贵州省林业厅组织的贵州赤水原生林区综合科学考察贵州习水原生林区综合科学考察都匀斗篷山区综合科学考察贵州瓮安朱家山林区综合科学考察贵州石阡佛顶山区综合科学考察贵州台江南宫林区综合科学考察贵州麻江老蛇冲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贵州正安桴焉林区综合科学考察兴义坡岗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等保护区考察。

为了弄清荔波地下生态系统和喀斯特洞穴发育,在荔波县就考察了148个岩溶洞穴,通过初步研究,发现茂兰保护区拥有目前中国最为丰富的洞穴脊椎动物和洞穴无脊椎动物,一些洞穴动物类群完全生活于黑暗的洞穴环境中,已演化为典型的真洞穴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都有,包括盲条鳅、金线、洞穴盲米虾,洞穴蜗牛、放光虫、洞穴扁虫类、涡虫类、洞穴蜘蛛、盲步甲、弹尾类、洞穴盲蛛、洞穴潮虫等。

退化喀斯特地区的植被要恢复,首先必须要弄清喀斯特地区的岩溶作用与碳循环规律、小气候动态变化规律及种子传播规律,为此,开展了长期的观测。观测点设在茂兰保护区的白鹇山,观测工作需要每四个小时要采一次数据,从洼地底部到坡地到垭口有三个点需要同时观测,由于观测仪器少,又比较落后,只能来回走,每个观测点每次观测约需半个小时,所以基本上得不到休息。如果遇到气候变化快的天气,连续观测结果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中有一次连续观测了72个小时。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基本弄清了茂兰自然保护区乃至黔南州和贵州省的野生动物资源家底,发现并发表了不少动物新种或新纪录种,摸清了诸如蛇雕、凤头鹃隼等保护动物在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活动规律,填补了此方面研究的空白,揭示了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规律,为保护区制定保护管理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喀斯特环境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增加了茂兰自然保护区及荔波县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我们的一项关于古环境重建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的研究空白,原来我们在做古环境研究时必须到美国、法国或英国去对人家的岩心或冰心样进行对比,每年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现在我们的研究比国外的研究更准确了,现在变成别人来对比我们的石笋样了,变成了外国人把钱送到中国来花了。通过对小七孔地下水的水化学变化监测,发现了小七孔六十八级瀑布的钙华的发育规律,为喀斯特景观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岩溶洞穴的形成、变化以及发育规律的研究,了解地质地貌变化与植被变化的关系,解译贵州石漠化地区石漠化过程和治理模式。独立或合作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研究论文,撰写出版了《荔波洞穴研究》一书,为揭示荔波地下的秘密提供了重要资料。

2001年,根据工作需要,我进入了茂兰保护区管理局领导班子。努力探求新模式新方法,调动当地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从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中得到好处,使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通过到山头地块与群众交谈,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抚育和管理经济林木,讲解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不仅使群众学会了种植技术,还改变了他们对林业发展的看法。在农村发动群众建造沼气池,既减轻了农村烧柴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也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情况,还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在200多平方公里的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里,居住着8770多人口。千百年来他们与森林相依为命,森林给了他们一切,森林也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交往。要想管好这片森林,我们改变了管理方式,变堵为疏,变管理者为组织者。解决当地群众的生计问题,帮林区农民致富。时至今日,当地林区农民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护好他们的家园,才会有持久的收益。农民们从砍树人变成了树人,一发现有毁林、偷猎的,或者有形迹可疑的陌生人进山,会想办法尽快把情报传到管理局。村民不仅不砍树了,还主动清理防火带里的杂草。发生山火,我们局的人还没赶到,村民们就先扑上去救火了! 

2002年,茂兰保护区开展了少数民族社区参与喀斯特森林湿地管理的项目,在拉桥寨搞试点。调查发现,村民对保护区的破坏主要来源自毁林开荒、烧炭卖、打猎、砍柴烧火等,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钱给孩子上学、买生产生活必须品以及生活必须燃料等。通过发展农村沼气建设、节能节柴灶建设等,大大减少了生活用柴的消耗量;帮助他们提高土地单产;引导和扶持他们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民族手工艺等;引导他们结合生态旅游开发,将游客领进寨子,吃农家饭,住农家旅馆。这使当地群众有了比靠卖炭、卖野生动物高出几倍的收入,也使群众认识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靠山吃山,一旦没有了森林,不光会没有了水,自己也会断了财路。通过宣传教育使群众认识到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增强保护意识,主动保护森林。

   如今茂兰保护区已经被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重视,经费、工作条件都得到了保障,还成为了硕士、博士们的成长摇篮,每年都有毕业生将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定在茂兰。茂兰已经与国内40多个单位、国外15个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硬件上也有了巨大的改善,环保护区公路解决了区内的交通问题,使保护区内的各村都通了柏油路,各寨都修了进寨公路。管理局建起了办公楼、家属楼,配备了较好的办公设施,为今后的保护区发展建设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后的茂兰,需要开展的研究更多了,不仅要探究喀斯特环境的发育、演变规律,还要摸索退化喀斯特生态恢复和石漠化治理,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发展道路。现在把科研与社区发展联系起来的做法,将会是茂兰的又一亮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佛山发现亚洲最古老洞穴 距今已有570万年
茂兰自然保护区
贵州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
高铁57分钟到荔波!穿越山河去看的世界自然遗产有多“绿”?
贵州隐藏仙境,入选世遗名录和选美中国,却美得低调鲜有人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