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兰”说贵州

谈起贵州,许多人对贵州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状态下甚至马上会联想起那些略带贬义或调侃的成语,什么“夜郎自大”呀,“黔驴技穷”呀,总之一句话,好像贵州就是一个“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那么贵州的实际情况是不是呢?事实上只要你现在到过一次贵州,你就会发现,其实贵州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大自然的宝藏。不仅已经实现了连续多年的GDP增速排名第一,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战略让贵州走在了科技与生态的前缘,县县通高速,组组通硬化路,加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真山真水好气候,已经让贵州成了世界生态旅游的圣地。能够有这样一些变化和成绩,不仅是贵州人的努力,贵州精神、贵州速度在发力,更重要的是贵州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就是老天爷留给贵州的优势。生物多样性丰富,气候条件优越,给贵州的可持续发展留足了空间。

不想吹嘘贵州已经如何如何了不起,毕竟贵州依然处于贫困地区,贫困面大,贫困深,几乎没有太多的资格谈先进发达。但是贵州确实具有后发优势,也不枉刘伯温的“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别的都不提了,言归正传,回到主题,就是一个“兰”字,让你随着兰花去领略贵州的那些人与事。也许,真的会冲击你的习惯记忆。

大家都知道兰花是一个古老的物种,整个兰科植物就是一部神奇史,不仅形态极丰富,生活条件也复杂多样,有地生兰、附生兰、腐生兰,有香味的、无香味的,有叶的、无叶的,地上的、地下的,单朵花的、多朵花的,唉,总之多了去了。有些种类为了更好地适应水分的季节性亏欠,还进化出了多种抗旱机制,要么专门准备一个储水器官,如石豆兰、石仙桃、鹤顶兰、贝母兰等。有的专门准备一个“水分工厂”,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如铁皮石斛、万带兰、香荚兰等。那些不怕太阳直射的多花兰将叶子变成革质,而生长在阴暗的地方的种类把叶子变成了纸质。所以,生境的多种,就决定了兰科植物的多样。贵州,恰恰就是生境多样的代表。

贵州“天无三日晴,因为贵州处在印度洋气流和太平洋暖流的交汇地带,往往在贵州区域形成一个准静止锋,所以在这一带的降水量平均值较大,降水量一般都10001300毫米,还有2000毫米的,降水的时比较多,阴雨天比较长就形成了所谓的天无三日晴这些降水增加了空气的湿度,却因为喀斯特岩石透水的原因而不形成明显的积水,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需要。贵州的这些降水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特点,就是降水大多数发生在晚上,白天不影响光和作用,晚上有大量水分补充,倒是两不耽误,倒更加有得于植物的生长。丰富的植物与丰富的昆虫总是相辅相成,而昆虫正是兰花花粉传播的使者。如果没有昆虫,兰花想正常繁殖可就难了,那个花粉团是不可能实现风媒的。因为潮湿的空气,使得那些悬崖上、树干是都成就了一个个小的生态系统,比如在茂兰保护区里,有时一棵树子上就能发现好几种兰科植物,更不用说岩石上了。

贵州的地势西北高低,最高点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在黎平的清水江出省处才137米,北部的赤水和南部的红水河谷的海拔也不过两三百米,整个一个贵州就是处在一个大斜坡上。加上喀斯特地貌占了国土面积的73%,而这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就是漏水和两层空间结构,使得贵州的地表破碎,小生境更加复杂。贵州的山地和丘陵地貌占了国土的92.5%是个典型的之所以说它“地无三里平”。不平也就罢了,小生境还极为丰富,各种悬崖绝壁、石坑石缝、洼地盆地、槽谷漏斗比比皆是。这就给有着不同喜好的兰科植物都创造了喜欢的生境,各取所需。像那些陡崖上,许多植物在那里都难以落脚扎根,不管是硬叶兜兰、带叶兜兰还是白花兜兰,倒在绝壁上长得欢,几乎形成了大片大片的纯居群。那些地层稀少的山坡上,时常因为一场火而让许多木本植物难再生长,就算是这样的恶劣环境,那黄花白芨还是能在那里生长,而且长得很好。有些种类在贵州的数量非常稀少,甚至有人怀疑已经绝迹,因此在野外调查时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但是有时候就是那么神奇,真正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干热河谷的裸岩上,几乎就是寸草不生,但这坚强的兰花却不嫌弃,也许在你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它们的影子。我本人就有极深的体会,那一次在花江河谷考察,那里可是严重的石漠化区域,形容生境最简单的词汇就是“苍凉”,但就在我爬上一块本以为不可能有高等植物生长的大石头时,没想到那上面的石缝里却开着一朵美丽的巨瓣兜兰。据同事们说,前段时间发现贵州地宝兰的情况也特别有趣,本来是想在牂牁江河谷旁找一个地方上个“野厕所”,看那些光光的岩石,认为不会有生命的迹象,但却抬头就看到了3株用心找了几年都未能找到的贵州地宝兰。

山地可以适合多种植物选择自己适合的生境生长,但却难得像平地区域那样形成规模。再来看看贵州的地质结构,除了黔东南不属于喀斯特,还有就是及习的部分区域属于丹霞地貌以外,其他73%的土地都属于斯特地貌。喀地貌的典型特征就是漏水,使得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转换迅速,缺水少土的现象非常明显在这种区域,对于生产粮食来说,土地生产力是比较低下的,不适合人们通过规模化农业生产来实现致富。生活在这里的人经济发展受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都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另一方面,贵州的少数民族多数都具有原始的生态观,在生产活动中更是计口而耕,少有扩张意识,因此说“人无三分银”也是正常的。受到社会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正是这人无三分银给贵州的兰花惹了大祸。

相对封闭、原始的贵州曾经是兰花的天堂,人们与兰花可谓相安无事。

1980年的土地下放与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大地上刮起了一阵强劲的风,这风之强劲,不亚于又一次“文化大革命”,只不过这一次的革命对象不是人们,而是资源,是环境,是人心。

为了吃饱肚子,毁林开荒变成了理所当然。不断变换的政策让人们对“长远”和可持续失去了信心。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的记忆还没有退去,包产到户让人们终于又拿到了控制权。那些山上的木材只有让它们变现或变成自己家的房子才更可靠,要不然过几年政策一变,又不知道变成了谁的,或是还能不能砍。于是,树木变成了村庄的房屋,甚至连生长树木的土地都变成了能产粮食的农地。当然,这样的彻底改变,让依赖于森林生存的兰花变成了肥泥。

在大公无私、阶级斗争、斗私批修的大形势下压抑太久的人们,终于有充分的理由为了自己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铆足了劲儿寻找各种路子,只要能赚到钱,管它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人们发现兰花的开发利用成了赚钱的好途径,贵州的兰花也同样遭受最濒临灭绝的厄运。那些倒卖兰花的商人和兰花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涌来,用花花绿绿的金钱让当地人去山上帮采兰花。已经熟视无睹的当地人并不认为这兰花有什么价值,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小草”也能赚钱的人们,就如同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野大陆时的那些印第安人将金银珠宝拿来向船员们换取美丽的贝壳,这些坚实的贵金属最后成了毁灭印第安人的导火绳和财富支撑。当然,兰花商人们不会来毁灭当地人,最多是让他们自己去毁灭他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让他们在那里穷困地自生自灭。

山上的兰花被成捆成捆地挖下来,任由那些“兰客”们筛选,那些所谓的价值不大的兰花就这么成堆成堆地抛弃在街头路边,不但闻不到丝毫花香,往往还散发出阵阵恶臭。就那一阵疯狂的劲风,春兰险些挖绝,那些与春兰长相略微相似的种类也成了春兰的陪葬品。

除了观赏兰花,那些药用兰花也不走运。本来当地人历来就有利用兰花作为药材的历史,曾经采药都是需要了才去采,采集时也会采大留小,也算给自己的将来留有余地,但人心的不足,贪婪的占有欲,让那些采集都几乎都是斩草除根式的挖取。就在那几年,其中一个兰科植物很丰富的县,仅铁皮石斛一项,就从开始的每年产十几吨到后来的十来斤,甚至在野外找一整天也难得再找到其踪影。为了上山挖白芨,那山坡上布满了人影。花叶开唇兰(金线莲)被当成了宝贝,当然不会放过发现的蛛丝马迹。鹤顶兰也被切成段晒着,果上叶(石仙桃、石豆兰类)的果也成了中药。似乎全民懂医,一夜之间这兰科植物都变成了救命仙草。黄草坝不再看得到黄草,石斛谷也不再产得出石斛。

再好的环境也经不起不断的折腾,一方面人们已经有了醒悟,另一方面野生资源已经枯竭,不可能再赚到什么钱。但兰花热没有减,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把采集野生资源变成了开展人工繁育种植。

兰科植物的种子细小,又因为没有胚乳而难以成活。如果通过组织培养等技术,人工帮助胚芽成活并长成幼苗,那兰科植物的快速扩繁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每一个成熟果子里都藏着好几万粒种子。

赤水河畔那坚硬的紫色砂页岩,用几个线卡或竹钉就可以将小金钗石斛苗固定,就成了天然的兰圃,既不与农业争取地,也不需要去刻意施肥,甚至就不需要人去管理。只待那又粗又壮的“金钗”长成,就可以换成钱。当然,那诱人的花朵也不闲着,要么授粉结果,要么就成了具有保健作用的茶饮。

安龙、贞丰、兴义、兴仁的铁皮石斛种起来了,就在那小树林里,地面的石头上是铁皮石斛,那些树干上也长满了铁皮石斛。说来也简单,只要将那些已经长成的小苗儿用绳子固定在树上,很快那些长出的气生根就自己会把植株固定了树干上或石头上。那开出的花既可做药,也可以做菜做茶,那生长三年的茎已经看不到叶子,全身已经呈现了白铁皮的颜色,练就了仙草的本领,当然就到了成仙的时候。这仿野生的铁皮石斛可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这回的黄草坝不再是徒有虚名。荔波、独山、平塘、沿河的铁皮石斛种起来了,用本土的物种育出的土著苗放到野外,不用担心造成基因污染。那些本土种对环境更加能够适应,只要有了种源,合理的采收,就可以达到一劳永逸,至少可以连续采收十来年。这回的石斛谷也有了石斛。

贵州的天麻是全国有名的,都知道有德江天麻、大方天麻,其实黔西、思南、正安、桐梓等地的天麻质量都很好。这是贵州利用最悠久的物种,早已经摸索出一整套繁育栽培的手段。

白芨也好,红花白芨也好,只要有了合适的环境,就能达到产出的高效,而且质量也能得到保证。剑河种了,施秉种了,思南也种了,从此不用再费力气去山里挖野生。

盂兰喜欢阴凉,那些密林下面或果园里,当然可以套种上盂兰,把地力的产出再次提升。

贵州这么好的气候,这么适合兰花生长的环境,当然不能失去发财的机会。广东的企业来了,福建的企业来了,本土的企业当然也没有闲着。金蕙花卉、绿缘花卉、养珍谷,这些以兰科植物培育为主的企业如雨后春笋。

要想让贵州的生物多样性得以保证,让生物多样性更好地为生态建设服务,光能赚钱是不够的。对于那些因人为活动影响造成的资源枯竭的种类来说,扩繁放归是恢复种群的重要途径。不光铁皮石斛有放归了,白花兜兰、金线莲等也开展了放归。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毕竟做了,而且已经建立起了新的居群,新居群已经开始开花繁殖。

贵州的“贵”字,中国的一个宝贝。对了,这兰就是贵州的宝贝中的宝贝。所以连省委省政府订立的发展目标中都缺不了兰事,涉及了十二大产业中的两大产业。总有理由相信,贵州的兰事总会做好,会越来越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斛和铁皮石斛有哪些区别?
中国兰科植物 - 石斛属
紫皮石斛兰是什么 紫皮石斛介绍大全
石斛兰花开6瓣,可入药
保护野生兰花
石斛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