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仁、义、礼、法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云:失道而后德,失德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里有几个概念,分别是道、德、仁、义、礼。这里的仁、义、礼,与儒家中讲的有些许区别。

道:为世间万物之源,是创造万物的根本,万物变化之总纲。

德:是顺应道而去做事的行为,昭示着道、体现着道。

仁:是一种社会意识,仁的时代,普遍地爱所有人,没有区别对待的对象。

义:是维护等级秩序,对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

礼:是义的表现形式,是对社会活动的进一步约束。

法:是对社会活动进一步约束,属于强制约束、底线约束。

从社会发展来看,道时代之人,是最纯真之人,依道而行,合道而为,属于老子眼中的理想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欲望的诞生,人们已经无法感悟到道,所以用德以教化世人,进入了德的时代。进而欲望再次加剧,则进入仁的时代,仁相当于原始的平等的社会。再往后,欲望进一步加剧,进入义的时代,变成了阶级的社会,有了阶级矛盾,社会就会混乱,义是人们之间能够维持既定的关系,不互相侵犯,是维护等级秩序的。但随着欲望的膨胀,人们需要借助于侵夺别人,来满足他的欲望,这时候义在维持社会秩序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需要礼来帮忙,这就是失义而后礼,是义的表现形式,是对社会活动的进一步约束。发展到现在,礼崩乐坏,大家都已不知礼、不守礼,所以逐步进入法的时代,可以勉强理解为法治社会。所以,从道到德,再到仁到义,再到礼到法,是社会进一步倒退。

当今社会,人们在物欲横流中,失了本心,没了使命,不知为何而生、为何而活,盲目而不知所措,混混沌沌度过一生。所以当今社会,急需找回真我,修正言行。六个层次中,循序渐进而行,当先守法,再习礼,再修仁义,然后感悟道,最终返璞归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心得
《道德经》“上仁”、“上义”“上礼”怎么解释?三者孰高孰低?
道家讲述的道,德,仁,义,礼
《道德经》这一章告诉我们,为何时代是在退步而非进步!?
对道德的一些思考:道是永恒,德为显化
【知识杂坛】几个法理概念的拆字释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