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685(2009)06-0073-05
    Web 2.0为青少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媒介实践图景。青少年对新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是什么?这种满足和传统媒介时代、Web 1.0时代造成的满足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会产生什么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在不干扰受访者的情境下探求询问,并充分尊重受访者的经验陈述,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为此,本研究者于2008年12月5日至12月25日在北京、沈阳、广州、上海、南京等5个省市选择30位年龄为12-18岁的青少年(受访者性别及学历分配如下:小学生2个,初中生18个,高中生10个),通过对30个案例的深度访谈和个案分析,以及网络日志和媒体报道资料,从新媒体交互网络技术的特征入手,采用“使用-满足”的传播理论,分析青少年受众对新媒体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进而考察这种动机和需求带给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青少年使用新媒介的概率
    Web 2.0技术使网络媒体更有效地发挥了交互技术优势,广泛催生了博客、播客、SNS交友网络、搜索引擎、即时信息(IM)、网络电视等一系列全新的媒介景观,为每一位网民都提供了参与的可能。他们在最大限度上享受着媒介技术变革带来的舒适,同时,也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与其他成员在较大社区空间中共享信息与意义,渴望借助对数字内容的传播能力,以“我”的标准建构这个世界并与他人互动。
    虽然以信息交互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每一位网民都提供了参与的可能,但是现实中参与的主体却是青少年。2008年10月28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向媒体发布了《中国未成年人权益状况报告》。该报告显示,31%的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参与论坛,24.5%的未成年人有自己的主页,28.9%的未成年人有自己的博客。①
    在创造网络内容方面,中国24岁以下的网民占到了52.4%,而以论坛、BBS、讨论组等为主要网络使用功能的青少年网民占到了36.9%。比如,在“百度贴吧”这个最大的中文社区平台的用户中,72%为青少年学生,其中,初高中学生占63%。除多种Web 2.0新媒介技术应用形式外,颇受青少年热衷的还有对SNS的应用。2008年4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超过一半(55.9%)的青少年网民声称在网上结交过新朋友。②根据中国人搜索行为中心对“百度贴吧”、“百度圈子”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人最喜欢加入各种圈子。1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平均加入8.7个圈子,16-18岁网民平均加入6.4个圈子,而41岁以上的空间用户则很少加入圈子。
    交互技术进入新的网络阶段,以其为核心精神的新媒介大量研制开发,不仅改善了交互形式、手段和质量,还使人类传播能力蓬勃发展。
    青少年使用新媒体“使用-满足”动机
    (一)“使用-满足”理论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立场上,认为人们观看、阅读和收听媒体信息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和心理需求,通过分析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传播学者施拉姆把“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随着新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使用与满足”这一开放性的传播理论也不断地深入发展。Web 2.0技术催生的新媒介景观提供了更多的传播需求上的满足,这不同于使用传统媒体的满足。
    对青少年而言,使用新媒介的动机和获得满足是什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曾于2007年7月对未成年网民进行过调查: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用途排在前面的依次为:网络音乐91.4%、网络影视79.6%、即时通信74.6%、搜索引擎70.7%、网络游戏67.1%、网络新闻64.6%、电子邮件46.6%、网络教育28.0%、写博客22.6%、网络购物8.9%,等等。由此可知,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内容动机主要是娱乐、资讯、沟通。本文遵循“使用与满足”理论在Web 2.0新媒介时代的新架构,选择新媒介的交互技术特性入手展开分析。
    (二)青少年新媒体“使用-满足”访谈资料分析与解释
    笔者通过对青少年网民进行深度访谈及参与观察,发现青少年使用新媒介的满足感和新媒介本身特性有着明显关联,新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必须考虑新媒体的特质,这既是新媒体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媒体优势的发挥,受众的使用与新媒体自身功能的开发相互作用,使得新媒体的形态不断走向成熟。
    1.平等参与的满足
    访谈结果显示,无论是创建Blog,使用手机上网,还是加入圈子、Facebook与Twitter,受访青少年从中渴望的基本诉求都离不开“参与”二字。而“平等参与”实现多对多的传播正是Web 2.0时代新媒介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在访谈中,很多青少年网民表示“校内网”、“抓虾网”、“土豆网”、“豆瓣”、“Myspace”、“Facebook”等都是他们的最爱,至于为什么喜欢这些新媒介社会化网络,不少受访者形容说,这是一种“通过参与,穿梭在社会”的满足,如果参与的手段和形式不断升级,他们就会对这个媒介服务表示肯定并加强依赖:
    ——“每天上什么网?上‘校内’。上网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开‘校内’。”受访者小游如是说。除了浏览好友们的主页,小游还经常玩各种附带的游戏。现在她热衷的,是到校内网的“爆笑理发屋”去给好友选择一个好玩的发型。玩得很High。(17岁,北京)
    ——“我喜欢开心网,因为能参与玩的项目很多,可以在别人的页面上留言,可以跟想打招呼的人打个招呼,还有各种各样的好玩游戏,比如买卖朋友,争抢停车位,还有保龄球、宠物、拼词等等。”(15岁,沈阳)
    ——“人人都多少有点‘宅’的时代,我们与朋友之间的社交在虚拟的空间里才是最活跃的。令我们感到轻松又开心,可以看朋友的照片,点击每张照片上的不同人,又可以进入他的页面,在他页面的照片上,又可以选择点击进入他朋友的页面,好爽。如果想要联系他,就POKE一下他。”(16岁,广州)
    ……
    在上述多种Web 2.0新媒介技术应用形式中,最受青少年热衷的当属SNS的应用。③由于Web 2.0时代的新媒介特性,社会性参与一直是受众的主要价值诉求。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正处在介于成人和儿童的人生历程中,对未来缺乏明确的定位,更渴望通过社会性网络和朋友甚至和有共同兴趣的陌生人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自我认同。
    2.“个性化”的满足
    在Web 1.0时代,媒介使用者没有具体的面貌和个性。Web 2.0则赋予了用户控制权,受访的青少年网民们形容说,使用新媒介让他们的媒介生产潜能获得释放。
    (1)晒,HANGING OUT
    新媒体交互网络技术极大地发展了青少年个性化传播的能力,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新的日常用语——晒。
    “晒”是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表现最为积极的行为。青少年展示欲望强烈,他们热衷于在网上搜罗各种图片,并且乐于在空间上分享自己收集到的美图、趣图。除了乐于“晒”图,他们还乐于“晒”空间的模版和背景音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统计,④2007年6-12月内有33%的青少年网民更新自己的博客空间,远高于23.5%的平均水平。访谈中,很多青少年表示,他们就是喜欢“晒”的感觉:
    ——“Facebook满足了我们的内心愿望。如果我放上一张自己的照片,列出一堆我的喜好,我就能展示出一幅关于我是谁的图画。”(17岁,广州)
    ——“以前用QQ空间,但是发觉慢慢不喜欢了,自从被朋友邀请到facebook,注册一看,原来是一个这么富有个性的地方,时尚简洁个性的页面设计,加上独有的搜脸功能,第一次上facebook就被她深深吸引了。”(15岁,北京)
    ……
    青少年希望自己不比别人差,希望得到周围积极的自我评价。新媒介提供给青少年“晒”的能力,在心理学上满足了他们的“自我认同、自我提高”需求。
    (2)DIY微内容
    “微内容”是web 2.0时代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它强调媒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生产任何数据。交互信息环境放权给青少年,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生产信息内容。正因为如此,受访的青少年对新媒体的这种个性化功能感到非常满意。
    ——“上个星期,我就和来家里玩的同学在电脑上PS了好几张图,做上漂亮的公章,署上‘魔法学院魔法师公证委员会’的字样,在图片的一侧,放上自己的头像,一张证件就制作完成了,很容易的。”(15岁,北京)
    ——“起初是对播客感到新奇、好玩,后来试着把我特别喜欢的曲艺、民俗等内容灌制到网络上让大家欣赏,很有成就感。”(16岁,南京)
    ……
    (3)个性化搜索和收藏
    不仅“晒”和“DIY媒介微内容”是一种个性化控制,搜索行为本身也是一种个性化控制。在网络信息海洋中,新媒介搜索引擎帮助青少年以“我”的标准重组了这个世界,这同时也是一个重新建立自我的过程。
    ——“最喜欢‘酷狗’,可以毫无限制地搜索音乐,一个上午,一个下午,直到晚上才停下。各种各样的专辑,各种各样的组合、男女歌手,同步有歌词,还有MV,还可以卡拉OK……希望我每天都能够在酷狗的陪伴下快乐着。”(15岁,沈阳)
    ——“昨天在网上搜索一个阿根廷作家的作品,突然闯入了一个阿根廷人的网站。它的名字叫“Sedna星球”,让我觉得很有趣。我喜欢搜索,去哪里由我自己决定,我可以任意闯进未知的领域,看我想看的东西。”(17岁,广州)
    在人机交互设计方面,青少年热衷的各种新媒介在可以依靠青少年自己智慧决定的地方,都几无例外地交给青少年使用者自主决定。交互网络技术赋予了青少年追求个性化传播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自我。这对本来就追求个性化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满足和快乐。
    3.“共享”的满足
    Web 1.0中网站技术人员的主导地位、搜索引擎的非智能化和沟通机制的匮乏,都严重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共享,但交互技术催生的web 2.0网络环境使密集的信息反馈成为现实,比如,Youtube的核心理念就是“共享”,任何用户都可以把自己创作的视频短片发布到互联网上,让全世界网民分享。新媒介交互技术的密集反馈性鼓励了青少年在信息互动中进行共享,因而受到青少年的热烈的推崇,在对青少年网民的访谈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1)寻找同好
    青少年受制于社会活动范围的限制,网络成了他们信息交换的平台。在交互信息环境中,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相同话题的人汇聚到了一起,这是个理智、情感和智慧聚集和分享的“聚众”过程。在访谈中,有两位受访者道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乐于和“同好者“分享”:
    ——小学三年级的豆豆非常喜欢“虹猫蓝兔”,他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视频截图技术,于是他在博客上热情地写道:“欢迎大家的到来!!我现在上三年级了,希望大家喜欢我,豆豆喜欢和大家交朋友!本空间提供虹猫蓝兔视频秀11个视频截图,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和大家共享!”(10岁,北京)
    ——高三男生小鹏特别喜欢豆瓣,因为他总能在豆瓣中找到兴趣相同的书友和影友,“当我用豆瓣的时候,还有一个功能特别贴心,就是它会推荐给我相类似的图书。比如我读余华,它会在旁边给我推荐《活着》《许三关卖血》等……”(16岁,沈阳)
    (2)密集的反馈促成共享
    在web 2.0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可以方便地对他人整理的信息内容发表意见。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密集和及时的信息反馈是一个不断缩短反馈循环路径的结果,有助于互动共享。
    ——受访者小田是韩寒的粉丝,他描述了自己对百度贴吧密集反馈效果的满意度,“我在第一时间弄到‘韩寒作客鲁豫有约’的视频,在把它贴到吧台上的当天就有了17230次的点击率。”(16岁,上海)
    ——“我喜欢myspace,安装了在线聊天后,各种信息,包括请求加为好友的,在空间留言的,在我的博客里评论的,都会在第一时间反馈过来。”(15岁,北京)
    “百度贴吧”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的青少年群体,与其鼓励积极反馈和共享的技术基础有关。比如,百度的“高考吧”共有主题数227322个,帖子数1943873篇,作为精品共享被置顶的《联名宣言:大型互动——2009高考决心书》,截止2008年12月22日,点击量为16361,回复量为712次。
    为了鼓励信息反馈,交互技术还提供了物质奖励来吸引青少年网民,比如“Baidu知道”、“Yahoo知识堂”、“新浪爱问”等采取的“代币、积分模式”进一步鼓励了青少年的传播共享协作能力,大大促进了合作共享的效率。
    青少年新媒体“使用-满足”动机下的新媒介素养观
    青少年对新媒介“使用与满足”引发了他们传播能力的多元生长。传播能力高的人,可以有效地传播;传播能力低的人,会造成很多麻烦,甚至会出现破坏社会准则的反常现象。这迫切需要媒介素养研究者思考如何在传统批判范式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转型。从发生学意义上看,媒介素养的基本含义是“批判性思考能力”和“传播能力”。有传播学者运用米德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观点,提出“传播能力”是,“‘关系的参与者’对于使用互动来满足他们的关系和个人需求程度的理解,以保持他们关系的可靠性。”⑤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倾向于强调抵制媒介文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在Web 2.0交互网络技术所催生的参与式媒介景观下,强调“批判性思考”的媒介素养除定位于社会批评外,也应承担起对“传播能力”的研究,由传统媒介素养研究范式开始向新媒介素养研究范式转型。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强调新媒介素养的时候并不是要否定或者舍弃传统媒介素养,而是更要关注青少年在新媒介“使用与满足”中的道德失衡和行为失范,对“缺乏能力”加以引导。总之,是在传统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媒介素养要求,两者是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取代。
    (一)“恰当”传播,担当起自己的“角色能力”
    2008年8月,某校初中几个“90后”女孩制作了《青春无悔——毕业留念》半裸专辑相册在网络上传播,引来一片哗然。不久,腾讯空间上又出现一对来自北京的双胞胎姐妹“包包和阿紫”,她们自称为90后“贱女孩”,在网络上发布18岁成人宣言,图文并茂,言语中既讽刺老师,还鄙视父母,甚至为陈冠希“平反”……交互技术赋予青少年“DIY微内容”的传播能力,但是有传播能力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合格的传播者。
    “传播能力”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恰当”地担负起自己的“角色能力”。对传播而言,“角色能力”是指无论在任何传播情境中,人应该学会保持自己的特殊属性,即那个独特的自我,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不悖离社会的正常价值规范。在交互信息环境中,媒介素养的目标是提高青少年在传播中的“角色能力”。不经核实、道听途说的信息和不适合传播的信息只能对青少年和社会有机体带来伤害。因此,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我们需要鼓励、引导他们“恰当地”传播。
    青少年是技术幻想的一代,他们对新媒介景观分辨能力差,好奇心强,易冲动,如果不正确引导,容易沉迷于失范的传播行为中,甚至引发道德失衡乃至网络犯罪。交互网络技术撤除了对青少年群体的门槛限制,给予他们平等参与的机会,赋予他们DIY多媒体生产内容的媒介技能,青少年在传播中也需自觉担负起自己的“角色能力”,这才是一个有责任的数字公民应有的信息素养。
    (二)防范“传播能力”引发性犯罪
    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青少年拍摄友人进行性行为已蔚然成风,而且这股歪风正不断蔓延。有专家认为,现在的青少年轻而易举便能从互联网或手机接触到色情信息,因而逐渐对大胆吓人的影像或片段感到麻木,加上学校的性教育不足,他们根本不会意识到拍摄别人性交有什么不妥,当然更不知道传送色情影像可能犯法。中国港台地区和内陆青少年模仿艳照门传播手机图片就已经是个危险的信号,成年人模仿纯为玩乐性质,他们有辨别是非能力,但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对传播、分享不健康的性内容感到好奇、上瘾,就会引发更多的青少年性犯罪事件,这是媒介暴力在交互信息环境中的新案例。
    青少年在交互网络技术环境下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传播能力,这种传播能力给青少年性教育带来了棘手的新问题。对此,迫切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艾滋病人群年轻化和青少年性犯罪人数增多这一现实来看,开办针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电视专业栏目、专业报刊、专业网站已经迫在眉睫。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媒介应该是大有作为的。在传统受众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把矛头对准媒介呈现的性和暴力内容;在参与式受众时代,行为失范的青少年成为性和暴力内容的传播者,媒介素养教育也亟需做出研究范式和实践策略的转型。
    (三)构建传播知识和开放的学习模式
    根据当前交互网络技术对青少年传播能力的影响,媒介素养教育应注重培养青少年构建传播知识的能力,鼓励青少年享受学习,提倡有“生产力”的开放的学习模式,使他们具备在未来更进步的交互网络技术中游刃有余的传播能力。⑥在交互网络技术的世界中,构建好传播知识,青少年才更容易通过丰富的网络链接找寻相关的内容,通过标签(Tag)来分类、发布和收集内容。
    除了构建传播知识外,还要鼓励青少年去实践有“生产力”的开放的学习模式。美国学者哈罗德·英尼斯曾指出:“新的传播技术不仅给予我们新的思考内容,而且给予我们新的思维方式。”⑦随着交互式信息环境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环境发展,并将会形成更高层次的虚拟信息空间,这直接触发了有“生产力”的学习理念。对青少年来说,交互网路技术这场社会变革中孕育着学习模式的变革,有效地使用交互技术催生的博客、维基、RSS、网摘等一系列社会性软件,可以全面提高学习的效率,给学习带来内在动力。2007年,美国ISTE更新了教育技术学生标准,提出了新的技术素养模式,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应该知道并有能力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数字世界中有效地学习、有生产力地生活……”。⑧这种教育策略对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者要对交互信息环境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谈网色变,要有良好的技术教学技巧,帮助学生构建传播知识和有“生产力”的学习模式,加入交互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传播能力。
    (四)学校、家长和社会力量从“知识提供者”转向“媒介促进者”
    我国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借鉴欧美国家的“批评性思考能力”的理念,还要学习日本在“传播能力”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让学校、家长和社会力量从“知识的提供者”转向“知识的促进者”。日本媒介素养教育注重对学生媒介制作能力的培养,“童眼看世界”是松下电器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展的学生课外DIY型教育活动。松下电器向学生们提供相关摄影器材及相关用品,让孩子们通过孩童的独特视角去触摸世界,培养媒介信息的创造力、交流技巧。⑨当前,我国中小学在开展参与式媒介素养方面出现了向“媒介的促进者”转型的端倪。比如,沈阳浑南新区动漫基地从韩国引进了专门教儿童做动画片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并成立“博士兔快乐动画教室”,免费让孩子来这里学习。
    对媒介新技术的使用和意义的理解最终依赖于下一代,今天的青少年在最高程度上享受着媒介技术变革带来的舒适。对他们而言,很多奇异的技术是他们的第二天性,而对于他们的前辈来说,同交互网络技术对话,就如同有趣的科学幻想。因此,两代人相互学习的同喻文化常常会出现在媒介素养的策略实践中,媒介素养教育若想在青少年传播主体性空前发展的交互信息环境中发挥优势,学校、家长和社会力量就要抓住三喻文化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宏观规律性,从单纯的“知识提供者”向“知识促进者”转型。
    注释:
    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未成年人权益状况报告》,2008-10-28.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08-4-25.
    ③SNS即Social Network Software的英文缩写,即社会性网络软件(服务),它依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的六度理论。该理论认为,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08-4-25。
    ⑤Carina P. Sass, On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n Kathryn Carter, Mick Presnell, Interpretive Approaches t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p. 146.
    ⑥传播能力的概念本来就包含着知识和行为两个维度。西方传播研究者一直将“知识”和“行为”研究结合起来,赋予能力研究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重活力。
    ⑦[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9页。
    ⑧Intem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The Next Generation.
    ⑨裘涵、虞伟业《日本媒介素养探究与借鉴》,《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NU1DA201001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正当其时
元宇宙元年之后,我们如何应对“变化之变化”?
陈昌凤:信息洪流中,应该提升的四种能力
网编知识系列网络编辑应掌握的技巧
“标题党”与媒介生态恶性循环
我国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及其传播学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