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学家说 | 柯伟业(美国):汉学——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userphoto

2022.05.05 北京

关注

柯伟业(Michael Cavayero)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国际交流项目博士后

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特聘教师

Q

您觉得“汉学”是什么?这门学问的困难之处在哪里?

柯伟业:以我个人粗浅的理解,首先面临的困难莫过于如何消除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语言通常是与某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缠绕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承载了文化与文明的古老介质,它和本国人形成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就中国而言,只有充分通晓其语言,如现代中文、古代文言文等,才能真正契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参透华夏民族建构的哲学理念和创造的灿烂文化——这对一个土生土长的西方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如果将某种文化比喻成一个漩涡,那么语言可以是该“漩涡”的入口:假如我们通过语言进入到这种“文化漩涡”里,通过语言去理解中国文化,那么每人都有成为所谓“汉人”的可能,而不仅局限于“汉学家”的身份。

纵览中国历史,很容易观察到“汉文化”一直是一种多元文化,而且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某些深远影响的人物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不是拥有纯正“汉人”血统的“胡人”。美国犹太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Schafer](1913-1991)(图1)曾说:“汉文化”是依靠文化“继承”而不是“血统”而发展的。继承什么?继承的正是语言以及语言所包罗的文化价值观和认识论,即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与分析方式。

(图1 薛爱华[Edward H. Schafer])

(图2 薛爱华致《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和《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编辑们的公开信,1958年4-6月)

“汉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具有动态性的,因此,我同样认为,“汉学”也是一种对汉文化的继承,为中国与他国“文化漩涡”的沟通理解提供了动态的可能性的空间,而汉学家则是这个空间里的“动能”,促成二者在其中的协同。

就我个人在中国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而言,我从来不会特意强调自己的国籍和文化背景,这些问题也不会成为我做研究时的潜在立场和出发点。我的理想信念是:促成两种“文化漩涡”之对立的消失——我认为这也是汉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可以达到的最理想状态。

—— 摘自“世界汉学家口述史”访谈片段 ——

来源 | 中国文化译研网
文 | 王立倩
图片 | 柯伟业
视频 | 万国松
编辑 | 王立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荷兰著名汉学家解读中国当代诗人于坚作品
西方藏书票 | 汉学家眼中的中国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中国古典意象的呈现与超越
从薛爱华到宇文所安:汉学视野下“文化南方”研究的转向与发展
世界汉学档案 | 《西班牙汉学家档案》(二)
我和一位美国汉学家的奇幻交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