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剧《传闻中的陈芊芊》与小成本网剧的突围之道

注意,「神剧」的神是神经病的「神」。

这部神经病剧《传闻中的陈芊芊》几乎可以被评为2020年春夏国产最佳下饭剧、最佳小甜剧、最佳一口气七集剧、最佳男主靠想象恋爱剧、最佳笑到头掉剧、最佳无脑黑色幽默反讽剧,以及最穷网剧之一。

即使虐文大师匪我思存是总策划也无妨,即使同档期内有同一男主主演的《韫色过浓》也无妨,即使道具低廉布景简陋也无妨:好笑、神经病、反讽三大关键词带着这部小成本网剧在一向严格的豆瓣网友那里取得了7.6的好成绩——远超一般国产网剧的平均分。

当我凌晨三点看完了所有更新,在床上抓耳挠腮来回翻滚的时候,我飞快打开了百度,企图搜索出这本原著小说,来弥补我此刻的空虚寂寞。

没想到,居然没有?

这部剧,竟然不是一部IP剧?

很好,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对网上流传的几个传闻中的「原著」版本做了细致深入的田野调查,从作者查到时间,发现所谓的原著小说《传闻中的三公主》是根据剧改写的小说,IP确实从未存在过。

也就是说,这确实是一部传统模式的、编剧制作导演拍摄网络播出的、非IP网络剧,而且制作成本低、没有酷炫的可以在四海八荒打架的特效、没有一呼百应哥哥pick你的流量明星、没有脆皮鸭能顶半边天的原著的粉丝基础——一个样样不具备的网剧,就这样在播了四集之后迅速火出圈,到十几集依然热度不减。

这对当下的网剧而言几乎是个神话。

毕竟上一本延续这种无ip的电视剧模式顺利火出圈的还是《延禧宫略》,可毕竟《延禧宫略》还有明星和于正,开播之前也算是话题十足。

严格来说,低成本的甜宠言情剧出圈的不少见,前有《太子妃升职记》的鼓风机和影楼道具服饰,后有《锦衣之下》的五毛特效,但这两本都是IP,而且都带有一定的另类、女性迎合的色彩。而《传闻中的陈芊芊》则是将这些元素放大到了极致:女权、现实、搞笑、荒诞。

于是一个爆款剧就这么诞生了。

在国产剧,尤其是古装剧已经被ip包围,甚至被耽改分了一半天下的当下,可以说《传闻中的陈芊芊》为整个行业做了一次有益的示范:小成本网剧要如何破圈?国产甜宠题材的天花板在哪里?假如没有ip,网剧要如何发展?

这些问题都能从这部剧里来说道一二。

   本篇推送使用说明  

《传闻中的陈芊芊》的异军突起或许是一个信号:国产风格的甜宠剧早已到达上限,无论是背靠多么强大的IP,又或者有多么流量的演员,归根结底如果缺少足够的路人缘、或者只是单纯继续在「霸总」「小奶狗与小狼狗」「邻家大哥哥」这些传统人设套路上做文章,那剧本身可能依然会停留在圈内人自娱自乐的层面。

这部剧不应该仅仅看到女权和女性迎合,更应该看到一些视频行业的现存逻辑与未来趋势。

一段新概念、一篇新报告、一些主观看法,大家一起讨论,做一次行业洞察。

 本篇推送涉及知识点?

#IP与IP行业现状、视频网站与中国视频生态格局、网剧现状特点与未来趋势、网剧破圈的关键所在。


📽

   IP与网剧市场现状与未来  

# IP概念外延与网剧去IP的可能性

混合所有制的传媒市场背后预示着我国目前已进入“混态融合”时代,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更为明显,小说、动漫、影视剧、游戏,乃至一切娱乐形式不再孤立发展,而是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协同,构建出了一个泛娱乐产业生态圈。IP经济已成为中国文娱产业发展的新形态。

而IP这个知识产权的概念对我们今天特定的文化现象而言,就过于宽泛而无法准确定义。就今天的市场环境,对IP进行了重定义:IP特指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符号称为“文化IP”。从消费者角度看,文化IP代表着某一类标签、文化现象,可以引起兴趣,用户愿意追捧,可能转化为消费行为;从运营商角度看,文化IP代表着某一个品牌、无形资产,可以通过商业化运营、产业化融合,转化为消费品,实现价值变现。

在中国当代传媒市场的语境下,文化IP已不再局限于文学、动漫、影视作品,诸如清明上河图、曾侯乙编钟等国宝重器,敦煌飞天壁画、秦兵马俑等景区文物古迹,Line Friends表情包,马拉松、世界杯等顶级赛事均可成为文化IP。文化IP的核心属性是内容和流量(粉丝)。文化IP以其优质的原创内容聚合初代粉丝,通过衍生为影视剧、游戏等方式指数级扩大粉丝群体,同时反哺原始文化IP。两者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生态链条,文化ip的价值最终得以转换、放大、变现和生态化。

早期IP因改编剧而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随着IP的概念拓宽,「去IP」反而成为当下视频行业的核心:虽然纵观2020年上映的剧集,80%都是IP改编,但业界对IP唱衰的声音也不少,更有甚者提出「订制IP」的理念,打着IP的旗号做着编剧的事,实际上早已与IP最开始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 电视剧产业的此刻与未来格局

一个月前,中国电视剧发展论坛联合清华大学教授发布了《2020中国电视/网络剧产业报告》,对中国电视剧、网络剧进行了深度阐释,并对电视剧产业的热点与未来趋势进行了前沿预判。

🚩第一,行业导向和行业调控会继续强化。从治理和导向来看,视频行业关注“四剧一酬一假”:对娱乐性较强的古装剧、偶像剧都做了调控、对宫斗剧的限制这几年应该说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一些比较经典的老剧在翻拍时有了更多限制、抗战剧在过去被认为是特别稳妥的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作品也需要作出一定的限制和审核:未来电视和网络剧行业的社会效益目标和责任,会有增无减。——简单来说,保持大方向不动摇,限定制作成本、转化评价体系、加强节目审核。(靠!这还搞啥剧啊!)

🚩第二,影视行业继续面临深度调整。目前这个深度调整还未完成,恰恰屋漏偏逢连夜雨,受到疫情影响,行业很可能出现重新洗牌,特别是传统的电视剧企业受到冲击较大,而与网络平台联系紧密的影视企业会获得新的转机。

🚩第三,电视和网络剧的数量仍然会持续下降。虽然2019年影视剧集数量已经回落至万集左右,但是2020年很可能会低于1万集。由于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上新剧的数量都下降,特别是电视平台的电视剧购买力严重下滑,加上资本的撤离,电视剧和网络剧的数量下降几成定局。

🚩第四,头部内容依然严重稀缺。一方面,电视和网络平台的上新数量下降,另一方面各平台对头部产品的需求却在急速上升。但是目前来看,真正能够引起观众大范围关注的头部内容依然严重缺乏。所以抓头部内容、提高头部内容的质量将是影视行业的当务之急。

🚩第五,网络平台话语权继续上升,台网合作将更加紧密。虽然网络平台的购买力、影响力都在持续上升,台网有一段分化趋势,但下一阶段,台网会走向互相借势借力,可能出现分久必合的趋势。电视播出的共振效应,对头部内容会带来更大的影响,二者联动,可以共同使头部内容发挥更大效益。

🚩第六,主旋律重点剧、头部商业古装剧、高强度类型剧、专业化职业剧将是中国电视/网络剧的四驾马车,支撑电视/网络剧的基本格局。每年献礼的重点剧目,会得到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头部大制作的古装剧则往往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高强度的类型剧和专业化的职业剧是这些年头部内容的重要类型。

🚩第七,网络自制剧在形态、类型、产品方面会更加创新。未来影视企业或将会去开辟一些全新的类型,比如互动剧、短剧、迷你剧,将电视剧与游戏结合,将电视剧与移动终端结合。未来,可能这些类型会形成新的形态,为整个影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本节涉及知识点:IP的新变化、文化ip与网络剧、电视剧视频行业的发展趋势等

本节用法: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完整的「电视剧视频行业发展趋势」的答题模版,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这个报告的内容,自己进行整合,形成「现状+趋势」的小专题。

可摘录内容:文化ip定义、报告标题、报告内容标题、内容关键词。


📽

   《传闻中的陈芊芊》的破与立  

# 破圈关键点一:消费者迎合

要迎合消费者,就首先要知道今天网络剧的消费者是什么样子的。

主流消费者毋庸置疑是女性,如果进一步细分,这类女性消费者又会被分为具有一定女权主义倾向的消费者、喜爱看言情剧放松型女性消费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女性消费者、有少女心的女性消费者、饭圈追星爱好者等等。如果想要把这些消费者结合在一起,关键词也非常明晰:女权、甜宠、反讽、磕颜。

如果搜索《传闻中的陈芊芊》这部剧,大部分文章和评价都聚焦于这部剧背后的女权价值,无论是花和虎两座城互为硬币的两面、互为性转以此来批判讽刺单方极权,而倡导性别平权,还是对冠姓权的讨论——这当然是优质的内容,也是我们希望在影视剧里看到的价值:但是只是肤浅的做性别的对调,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甚至大快人心的方式去说道性别平等,这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消费者迎合。

只不过这种迎合很巧妙,反讽又搞笑。且恰到好处的展现了当下中国社会男性与女性激烈的口舌对立——一种正面的、激烈的交锋,虽然有女尊,甚至过度女权的嫌疑,但这种荒诞、戏剧性的呈现,仔细思索也是有几分道理的。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爽。

爽文爽剧,目标消费者当然喜欢,如果在爽文爽剧里面再来点价值,可以小小的思考一下,甚至可以发个社交媒体,让自媒体有文可写,那就太妙了。

《传闻中的陈芊芊》就深谙这一点。

# 破圈关键点二:思考但不宜过深

一部剧可以带来思考,甚至必须有思考。如果只是停留在甜宠,那么小姐姐们的墙头一天一个,今天还是总裁真帅明天就是哥哥爱我,这不行。21世纪光靠男人的脸已经不足以征服小姐姐们了。

还得有文化和内涵。

但这种文化与内涵不宜过深。娱乐的属性就当辅以娱乐的话术——以梗带内容,用反讽说现实,用搞笑带价值:这套逻辑在奇葩说最为常见:之所以姜思达、马薇薇他们受欢迎,不过就是因为他们能在几句嬉笑,一些娇嗔之间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啪的放到你的面前。这种方式被《传闻中的陈芊芊》学去之后,虽然缺了点火候,但比起以往的甜宠剧,已经是进阶了好几个层次了。

另一方面,作为甜宠剧的《传闻中的陈芊芊》,它的目标受众本来可能也不是喜欢看《梅尔罗斯》这类严肃沉重剧的人,只有目标受众、剧的风格调性与实质内涵保持了高度统一,这才是一部协调的剧。

而协调的剧,才不会让人有负担。《延禧宫略》是这样,陈芊芊也是。

# 破圈关键点三:重新定义甜宠与内容

《传闻中的陈芊芊》有多少话题热度呢?

不多不少,一个「女权」就足以吸引无数自媒体包括我本人快马加鞭追热点,一张关于绿帽子和冠姓权的截图就足以刷屏社交媒体,这中间当然有不少批判的声音,但绝大多数还是我刚刚所说,于情理上的、于观感上的、于娱乐角度的觉得「爽」,觉得「有价值有内涵」。

这种「爽、有内涵」是与「甜宠」本身相悖的一个观点。

大家想想以前看言情剧,最常听到的词是啥?

「苏」

怎么苏呢?

壁咚摸头吻睫毛、锁骨手指和喉结。就像澎湃描述的当代甜宠剧生意场:“给十八线小编剧几万块钱,写个多角恋粗糙剧本,加点“虐恋情深”“追妻火葬场”“霸总壁咚”之类的佐料,找几个演技“麻麻地”的鲜肉小花,轻轻松松,一两个月就能拍出个二三十集,拍完轻轻松松就能卖给平台,对于影视行业的生意人,这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因此,我们看到了“承包鱼塘”的土味霸道总裁,看到了“加油,鹿小葵”式的纸片励志女主,看到了“她爱朕、她不爱朕”的恋爱脑康熙帝。”

当你能出三分力气得八分收益时,还会花十分力气去赚那十分认可吗?

所以大部分网剧除了「苏」,一无是处。

“互联网时代,“网生”一切。我们看的是“网生内容”,追的是“网生明星”,读的是“网生小说”,而“网生”之所以能站上潮头,是因为其野生野长的强劲生命力,能够对旧的规则旧的内容,有所打破,有所重建,“破局者”才是网生内容的第一定义。”

  晚 安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都是丁禹兮的甜宠剧,《韫色过浓》比《传闻中的陈芊芊》差在哪?
盘点被观众吐槽大结局仓促的八部电视剧,你看过几部?
近期电视剧排名,《陈芊芊》排名第二,热巴新剧第四,第一名竟是他!
9部倍速撒糖的甜宠剧!《韫色过浓》首集亲《离人心上》第二集成婚这部第四集就圆房
赵露思新剧播出,一连看了8集才明白,为啥她是“甜剧女王”
她,还能风光多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