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墨
莫言的人生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塑造而成的。
他出生在农村,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苦难。那个年代,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是常态。
然而,莫言并没有被这些苦难打倒,反而将其视为创作的源泉。
就像他在小说中描绘的高密东北乡,那片土地上充满了贫穷、饥饿,但也孕育了无数鲜活的故事。
据统计,约有80%的莫言作品都带有他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农村生活的影子。
他从苦难的生活中挖掘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韧性。
这体现出他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把苦难当作成长和创作的财富。
莫言的人生态度是多面而独特的。
记得他曾说:“人活着遇事千万别焦虑不安,焦虑来焦虑去,根本于事无补,再大的事情都要以平常心对待。活得通透的人,面对挫折,坦然面对,面对困境,沉着应对,面对非议不放心里,任何时候都要活得云淡风轻自在洒脱。”
人活着,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焦虑不安似乎成了很多人的常态。
然而,焦虑来焦虑去,就像在原地打转,根本于事无补。
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你所忧虑的事,99%都不会发生。”
这深刻地揭示了焦虑的无意义性。据一项心理研究表明,过度焦虑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降低人的决策能力。
就像面临考试的学生,如果一味地焦虑自己能不能考好,而不是静下心来复习知识,那么这种焦虑只会让他们在考场上更加紧张,发挥失常。
再比如职场中的人,担心自己能不能完成项目任务,如果只是陷入焦虑的情绪中,工作进度不会因为焦虑而自动推进。
所以,我们要明白,事情不会因为我们的焦虑而改变,与其焦虑,不如直接面对事情的本质。
那些活得通透的人,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坦然面对;面对困境时,沉着应对。
他们深知生活就像一场旅程,挫折和困境是不可避免的风景。
苏轼就是这样一位活得通透的典范。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到偏远之地。
但他并没有被挫折打败,在黄州时,他写下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诗句。
他坦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生活的乐趣,研究美食,创作诗词,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他的这种态度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境,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在逆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除了挫折和困境,生活中还会有来自他人的非议。
活得通透的人面对非议从不放在心里,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能因为别人的几句话就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孔子就是一个面对非议有着非凡气度的历史名人。
在他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思想时,遭到了许多人的不理解和非议。
有人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他的学说也多有诋毁。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这些非议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依旧坚持讲学,整理典籍,最终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他曾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待非议的豁达态度。
又如,唐代诗人李白,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独特的行事风格也引来了不少非议。
他不屑于遵循官场的繁文缛节,一心追求自由的诗意生活。
有人认为他过于张狂,不懂得收敛。但李白依然我行我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以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非议的不屑一顾,在文学的天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
焦虑是没有意义的,它只会消耗我们的精力和情绪。
而像那些活得通透的人一样,坦然面对挫折、沉着应对困境、不把非议放在心上,才能让我们活得云淡风轻、自在洒脱。
这种平常心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剂,能让我们在酸甜苦辣的生活中品味出独特的滋味,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悦,享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