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墨
一段非常现实的话:“一定要记着,人老了以后,不会再有谁想跟你亲近了,因为你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你不要总是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发消息,真没几个人稀罕你的问候......甚至连你自己的亲儿子也不会待见你。”
在当今社会,我们似乎能看到这样一种令人心酸的现象:许多老人在步入暮年后,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人渐渐疏远。
就像有位老人感慨的那样:“人老了以后,不会再有谁想跟你亲近了,因为你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据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约有百分之三十的老人表示在自己年老后,与亲朋好友的联系明显减少,他们主动打电话、发消息,得到的回应往往也是敷衍了事。
在家庭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些老人的亲儿子,因为工作忙碌或者自己小家庭的琐事,对老人的关心也大打折扣。
有的老人满心期待儿子能回家看看,可儿子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即便老人主动联系,也得不到儿子的热情回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对人的价值的单一认知。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一个人的价值往往与他的社会地位、财富、能力等挂钩。
当老人退休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可能下降,财富增长的能力变弱,身体机能的衰退也让他们在很多事情上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有能力。
于是,在这种价值评判体系下,他们被认为没有了“利用价值”。
然而,这种价值评判是片面的。老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或者功利性的利用。
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这些经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
就像那些古老的家族中,长辈们的经验能在家族决策、传承家族文化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且,老人给予的情感关怀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对晚辈的爱往往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念。
对于老人自身来说,不要因为外界的这种冷漠态度而自怨自艾。
他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多元价值。
比如,老人可以参与社区的文化传承活动,将自己年轻时的手艺、故事分享给年轻人;也可以在家庭中,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为晚辈提供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建议。
对于年轻人和整个社会来说,要认识到老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当老人打电话、发消息时,我们应该怀着感恩和尊重的心去回应。
就像孔子倡导的“孝悌”之道,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
亲儿子更应该意识到,父母的养育之恩重如泰山,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情感是家庭的宝贵财富。
社会和家庭都有责任为老人构建一个温暖的老年环境。
社会可以通过组织更多适合老人参与的活动,如老年大学、社区文化节等,让老人有更多的社交机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家庭中,晚辈应该多花时间陪伴老人,倾听他们的心声。
例如,在一些幸福的家庭里,子女会定期组织家庭聚会,让老人在家庭的氛围中感受到温暖。
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倡导一种尊重老人、珍视老人价值的文化氛围,让老人在晚年不再感到孤独和被冷落。
人老了并不意味着就应该被冷落,被认为没有价值。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我们错误的价值观念导致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认识老人的价值,无论是老人自身还是社会和家庭,都要积极行动起来。
老人要积极展示自己的价值,社会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家庭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只有这样,才能让老人在晚年感受到温暖,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更多的温情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