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点”的写法

学习“点”的书写要求和运笔方法吧!


1. 逆锋起笔,向左上轻入笔。


2. 折笔向右下,按笔铺毫略顿笔。


3. 至点末处,提笔调整笔锋。


4. 右下按笔,回锋收笔。




几种常用的点


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

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左向点——范字【并】

①蒇锋逆入。②顿笔涩行。③拓笔。④蹲笔。⑤衄锋向上收。⑥挫锋至点的中部。⑦提锋纵笔出钩。



左向点——范字【以】

写法与左向点相同,只是运笔方向相反。



侧点——范字【兵】

①藏锋逆入。②向右下顿笔。③拓笔。④蹲笔。⑤回锋向上收笔。



左点——范字【崇】

①顺锋入笔。②渐行渐重。③向右下顿笔。④回锋收笔。


'其'字这个呼应前半部分是跟左斜点一样,然后就顿笔往右上四十五度挑出 

然后右边的就是跟右斜点一样,顿笔之后往左上四十五挑出

'其'字左斜点和右斜点也可以作呼应,如'渠'字的木字底的左右两点


竖点是逐渐收小,不要出锋太快,尤其是初学


左斜点是逐渐加力然后顿笔再逐渐往回收


右斜点是直接下笔然后逐渐加力之后就往右下收


这个点难度有点大,就权且当作旋转的右呼应点吧,,可以用于这个字的情形

点的基本写法


“点”是楷书笔画中最小、最不起眼的笔画,但不要小看,它是非常重要而且变化很多的一个笔画。传说东晋王献之小时候练书法很勤奋,练完了三缸水。有一次写一个字忘了写点,父亲王羲之见了就顺手在上面补了一点。后来王献之的母亲见了这个字后说:“吾儿写完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可见点有多么重要。古人有“点不变谓之布棋”之说。意思是说点不能像棋子一样大小、形状划一,到处乱摆。点是形式多样、态势多变的笔画,不同的字、不同部位的点态势各异。常见的有右下点(也叫侧点)和左下点。

看一看,想一想:下面这些的点是否相同?


写侧点要注意:①先逆锋左上起笔,然后转锋向右下行笔;②行笔中逐渐按笔;③提笔(笔锋提至中心处);④自右向左圆转收笔。(如上图)


       侧点非常饱满,坚实,像一块从高空坠下的石头。南宋著名词人姜夔还是一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著的《续书谱》, 有这样一段话:“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他把点比作人的眼睛和眉毛,具十分形象妥帖,又说明了点画的重要性,千万不能把侧点写成了凹腹的样子。

        用钢笔写右点,要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钢笔字的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在右点的基础上变长一些,就成了长点,如“头”和“食“的最后一笔。写长点,行笔应慢一些。当点在字头居中出现时,人们习惯将点的收笔处与下面笔画连接起来,这就成了竖点,实际上竖点是有点变形的右点,因此,这种点形态比较直。


练一练:





点的写法: 


欧体的点,三边的线呈弧形,这样的形态,使人觉得丰厚、有力、饱满,欧阳询说:“点如高峰之坠石。”意思是说,点要写得厚重、峻拔、有飞动的气势。
⒈点的形:
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因而点要写得有形可象。一如王羲之说:“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


瓣,或如栗子……。” 宋姜夔说:“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元陈绎曾说点有“偃、仰、向、背、飞、伏、立等势。”   清冯武说:“点有尖、秃、斜、正,随字势而用之。”







⒉为什么“永”字八法中,说“点”是“侧”?
宋陈思在<书苑菁华>中说:“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问曰: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只言点,则不明顾右无存锋向背坠墨之势。若左顾右侧,则横敌无力。故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笔诀云:侧者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矣。”由此可见,“侧”说的是“侧下其笔”,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惟笔软则奇怪生”的“造妙”功能。也正是如此,点的变化也才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细究其意,对于我们写好“点”,无疑会有很大的启发。
⒊点的写法:
落笔成点,点是一画的起笔,也是一画的收笔。王羲之说:“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孙过庭说:“翰不虚动,下笔有由”。还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下笔”也就是落笔,“有由”也就是要有“意”。俗话说“落笔生根”。由此可见,一“点”是一点也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⑴、“逆入平出”、“万毫齐力”,起笔用逆锋,是为了取逆势,用笔取逆势,是在行笔前使笔锋有转折,有转折笔锋就能铺开,能铺开笔锋就能着力,而且均衡,笔锋能均衡着力,行笔也就能与纸产生磨擦,有磨擦行笔中就能如逆水行舟有涩势,笔有涩势,笔就能被掌控,笔能被我所掌控,笔也就能稳稳当当地“为我所用”;反之,就是“我为笔所用”。
⑵、行笔。
⑶、回锋收笔,这叫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运必有止。藏头护尾,使劲力内含

2、点与点的组合(结构)
㈠、点作为偏旁部首:
⑴、两个点的组合;
⑵、三个点的组合;
⑶、四个点的组合;
㈡、点在一个字中的组合。
先来说说点作为偏旁部首中的两个点的组合。
两个点的组合,有横向的组合和纵向的组合。
横向的组合有:


纵向的组合有:


两个点组合的要领一是呼应,二要变。呼应,一是用笔的呼应;二是点与点也要呼应。有呼有应,点才会有生气,有生气,点才能“活”起来。二是“变”。唐太宗李世民说:“点贵于通变。”李阳冰说:“点不变谓之布棋。”棋是棋子。写出来的点,没有变化,都是一个样子有什么意思?点要有变化,就象是鱼身上耀眼的鳞片,又象是鸟儿身上美丽的羽毛,错落有致,相映成趣。

四个点的组合,大体有这样四种情况:
(注:博中范字均引用自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⑴、、顺两对点:
“顺”的意思是“趋向同一个方向。”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说:“顺点之法,势易疏缓,必位置却好,潜相起伏,则疎而实密。元陈绎曾说:‘灵’‘巫’等字用之。”


⑵、拗两对点(背四点):
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称此为“拗两对点。”“拗”的意思是不顺。亦称“菱米点”。并说:“拗点之法,势易迫促,必重蹲而劲出,短而有势,望之落落,则密而仍疏也。‘兆’、‘率’等字用之。又称“背四点”。“背”,本来说的是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背”也就是背对。相背也就是背对着背。背对背的双方要对称才好看。清蒋和<书法正宗>:背四点,左右相配,‘黍’、‘羽’等字用之。

⑶、悬珠点:
珠,我将它理解为露珠。悬珠就象是垂叶欲滴的露珠。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悬珠之法,点各下悬而微长,无左右牵连之势,以其着大划下,但宜上下相承,不宜左右相顾。犹直波之不相衄,以避右竖之势也。‘無’、‘庶’、‘黑’、‘熏’等字用之。

⑷、联飞点(连飞点)
“联”有“连结”的意思;“连”有“相接”的意思。用在这里也就是说这四个点的笔势是相互连接的。用笔是“顺带”的,因而气息自然也是相通的。唐张怀瓘<玉堂禁经>中说:“灬,此名联飞势,似连绵相顾不绝。法以暗衄而微着,势以轻而潜进,乃右军变于钟法而参诸行法;则<乐毅论>,‘燕’字、‘無’字,时或用之,为后遵用,守而不替,至于今矣。”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联飞,四点相通,偃前以后横(起偃煞横)。”宋<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中说:“联飞点,口诀云:暗衄微注,轻揭潜趯,笔锋连绵相顾不绝也。<禁经>:‘联飞如雁阵当秋’是也。古经云:<乐毅论>‘燕’、‘然’字用。又虞永兴‘兼’字用其半势,盖中断也。”也称“缓雁阵势。”


以下几种仅供参考:
①、聚四点:
  “聚”是“集合”的意思。“聚四点”,顾名思义应该是四个点集合在一起,而事实上是一个撇和三个点的组合,这也许是便于记忆和传授的缘故。聚四点的名字是清代的书法家蒋和给起的。蒋和说:“聚四点,上点似横撇,冒下三点。‘舜’、‘受’等字头用之。”“冒”有覆盖的意思。


②、各自立势点:
  “势”是“表现出来的情况。”“各自立势”,也就是每个点都 有自己的形势,互不相同。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烈火异势>中说“灬此名各自立势。势则抵背潜衄,视之不见,考之则彰乃钟法。即繇白“然”字下是耳。后王逸少用之不怠。隶用之>。”亦称“四点向背势。” 

③、烈火点:
   “烈火”的意思是“火势猛。”是形象的说法。烈火点的形是外两点相向向内,上合下开,中间作两直点。唐张怀瓘<玉堂禁经>中说:“从,此名烈火势。出于正体。书于铭石时,或用之。法以发势築,迅疾而劲侧:‘从’字头,‘僉’字脚用之。亦称”急雁阵势。”宋<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烈火法,口诀云‘衄锋(笔锋既上又下)暗按。’<临池诀>云:‘须各自立势,抵背潜衄’。所谓视之不见,考之弥彰。古经云:钟书‘然’字用。”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烈火,外相向而偃,内相随而仰。”
④、三往一覆点
  “往”是“去,到的意思。”有往必有覆,如潮涨潮落,是自然的道理。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三往一覆之法,须重蹲潜出,借势点之,势尽则反揭蹲抢,意在连贯。上势散者下势欲其紧也。‘然’‘爨’等字宜之。”(例字:然、照)

⑤、连波省点:
  “波”是“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省点之法,势欲其疾,锋欲其利。刘德升行势也,右军<吴文墓志>‘勳’
⑥、横波点:
  “波”是“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横波之点,顺笔邪(斜)叠而行,无左顾右盼之势。如波浪之逞风,其势一向而自为起伏也。也有宽促二势。‘烏’、‘為’等字用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举要》(1--4)
吉峰书法讲座/点的写法
怎样写好隶书
钢笔楷书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的写法
硬笔楷书笔法解析(一)
“永”留千载:为您细说「永字八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