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火力覆盖全球的法国海基战略导弹家族

  


法国上世纪70年代核试验照片,自从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核国家后,法国就一直坚持独立于北约的核政策。

    将于明年服役的M51战略核导弹是法国核武库中的拳头产品,其主要用来打击地面硬目标,比如藏身于地下掩体内的敌方指挥中枢和导弹发射基地;另外,在针对软目标吋,单艘巡航的凯旋级核潜艇可以一次性摧毁160座城市的能力是对手必须考虑的。

  世界第四核武库

  按照一些西方机构公布的数字,当前法国拥有的战略核武库世界排名第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欧洲核武排名第一,现役共有三百多枚战略核弹头,先后有M系列海基潜射型战略弹道核导弹和ASMP、ASMP-A空基战术中程核导弹两种打击手段。其中尤以海基战略导弹承担最为重要的威慑核打击任务。

  将于明年服役的M51战略核导弹是法国核武库中的拳头产品,其主要用来打击地面硬战略目标,比如敌方的指挥中枢和导弹发射基地。M51导弹对付坚硬地下掩体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另外,由于携带分导式多弹头,在针对敌方软目标时,单艘巡航的凯旋级核潜艇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一次性摧毁160座城市的能力是对手必须考虑的。即便规模较弱的法国核力量仍很难在类似于俄罗斯那样的首次核打击中生存下来,但它华竟提供了一种二次反击的可能手段。这就是海基战略威慑存在的价值。

  因此,法国从成为核国家初始就对潜射核力量极为重视,在上世纪90年代放弃陆基战略导弹后,战略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就成了法国国防战略中无可辩驳的中坚。

 重锤M51

  


新型弹道导弹的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效果图

    M51导弹开发项目是从1992年开始的,这一年法国国防部第一次提出发展新一代战略核导弹计划。根据当时的研究报告,M5型导弹将从1993年起正式开始研制,计划大约用15年时间开发出21世纪法国战略核力量的中坚。最初的M5导弹开发计划兼具潜射与陆基发射两种功能。但随后因为经费问题而暂时搁置。1996年2月,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重新制定了未来战略核力量发展规划,这使得M导弹的研发工作再次启动,并得到正式批准。

  新的研制型号被定为M51。在初期阶段的论证过程中,M51导弹被取消了陆基发射功能。经过近两年的概念设计,1998年M51导弹进入正式研制阶段,并与法国“阿里亚娜-5”型运载火箭项目同时进行。M51导弹在开发初期的四年内共动用了一千多名各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其庞大的开发工程也造就了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复合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第一级固体推进器的直径就超过2米,高近6米。

  为了能够让M51导弹尽快装备在法国新一代凯旋级导弹核潜艇上,法国国防部决定缩短开发时间,项目开发经费也因此得到节约。凯旋级导弹核潜艇、M45导弹和M51导弹三个配套开发项目的初期总体投资被缩减到8亿多欧元。

  2000年,M51导弹系统开发在布雷斯特市附近的长岛潜艇基地正式开始,将来还要在此完成全系统的集成工作。导弹的测试试验全部在法国国防采购局所属的比斯卡罗斯导弹试射中心进行。法国国防采购局使用已经退役的“吉姆诺特”号潜艇进行试验,并研制出一整套综合性试验设施。试验前期,M51导弹的发射模型“若娜斯”、“维吉妮”和“马嘎里”在土伦共进行了8次发射试验,全部取得成功。

  2003年11月27日,M51导弹的第一级固体火箭推进系统开始研制,2005年10月17日,开发工程结束。

  2006年11月9日,大西洋比斯开湾东岸附近的比斯卡罗斯导弹试射中心。这一天,法国国防部进行了M51战略导弹首次不携带核弹头的发射实验。、在完成了最后的检査之后,上午9时45分,M51导弹离开发射架呼啸着直插蓝天,耀狠的白色尾焰迅速划出一道弧线,向附近的大西洋上空飞去,在不到180秒的时间内,M51导弹的三级推进装置将负载推入亚轨道弹道(其远地点高度两倍干国际空间站),15分钟后,导弹弹头以25马赫的极高速度再入大气层、准确飞向位于大西洋北部美国东海岸附近的预定打击点。试射全程由法国国防采购局的雷达和遥测设施监控。

  2007年6月21日上午10时14分,法国海军第二次成功试射了一枚M51导弹。这枚M51洲际导弹仍从比斯卡罗斯发射,最后落入离美国东海岸的北大西洋海域。

  2008年11月13日上午10时5分,法国海军第三次成功试射M51战略导弹,这一次是在导弹核潜艇上发射的,基于临战状态。

  


下水瞬间的法国上一代战略核潜艇无畏级,在该级艇上,法国海军解决了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所有难题。

    由于使用了新型试验设施,M51导弹的试射次数比M45导弹研发过程中40次的试射次数有大幅度减少。在2010年服役之前,M51导弹计划进行十次试射,这些水下试射将都在法国沿岸海域进行。首批型号为M51.1的导弹从2010年7月开始部署凯旋级导弹核潜艇,预计法国海军将会在凯旋级第四艘“可畏”号上首先装备M51,目前“可畏”号的最后船体分段装配工作已经完成,准备在2009年下水海试,除“可供”号之外,M51还将陆续在其它三艘凯旋级核潜艇上部署,直到完全取代M45导弹。

  到2015年,EADS阿斯特留姆空间运输公司将启动开发M51.2型战略导弹,并采用全新的TNO核弹头,替换M45和M51.1所使用的TN75型热核弹头。TNO核弹头具有更好的隐身性能和更加强悍的突防能力,爆炸威力估计达到100千吨当量,该型核弹头仍由目前负责开发TN75核弹头的法国原子能军需事务局和法国原子能总署研制。

  目前,法国共生产了64枚M45导弹,16枚装备在凯旋级导弹核潜艇上,与M45导弹的服役情况基本相同,法国预计第一批生产60枚M51导弹,其中15枚装备在导弹核潜艇上。量产后的M51导弹发射情况基本如下,2007年6月21日已经发射1枚;2008年发射广2枚,预计2009年再发射2枚,2010年不发射,此后从2011年到2015年的五年间预计每年发射10枚,剩下的最后5枚将在2016年全部发射完毕。

  两级中程导弹时代

  


凯旋级核潜艇的弹道导弹枪位置示意图

    从发展轨迹来看,法国潜射弹道导弹基本采用的是“渐改”的研制策略,即换代产品大部分都是上一代导弹的升级型号,对于战略导弹这种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价值的武器系统而言,“渐改”有效降低了开发时间和经费、且在可靠性上让人放心。即将服役的M51潜射洲际导弹的设计理念与系统技术即与M系列导弹的历史一脉相承。

  基础工程M1

  M1导弹为法国弹道导弹研究公司(后改名为法国航空航天公司)研制的两级固体潜射中程弹道导弹,也是法国的第一种海基弹道导弹,1965年5月开始研制,1971年12月服役。总共32枚导弹部署在“可畏”号和“可怖”号导弹核潜艇上。1975年后逐步被性能更好的M2导弹所取代,其主要作战任务是战略核打击,综合性能类似于美国“北极星”弹道导弹,只是尺寸和重量稍大一些。1971年,每枚M1导弹的价格为0.94亿法郎。

  M1导弹弹体呈圆柱形,头部为圆锥状。弹体从头至尾由核战斗部、仪器舱、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级间段和第一级火箭发动机五个舱段构成,仪器舱位于第二级火箭发动机上端,内部装备有自动监控惯性制导系统、EMD“人马座”弹载数宇计算机及其它控制设备。其基本技术参数为弹长10.4米,弹径1.5米,发射全重18吨,射程2500公里,命中精度为1-0.61公里。核弹头采用单枚爆炸威力500千吨梯思梯当量,重700公斤的MR41型核弹,该弹头无突防措施。

  M1导弹的推进装置为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燃料均采用聚氨基甲酸酯/过氯酸铵/铝粉混合固体推进剂,推进剂总重10000公斤,第一级火箭发动机推力为441千牛,第二级火箭发动机推力176.4千牛,两级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都为55秒,发动机壳体由E玻璃纤维/环氧树脂缠绕制成。导弹的制导方式为单纯的惯性制导,可直接从潜艇的水下发射筒发射。每艘导弹核潜艇装两排发射筒,每排8个,共装16枚M1导弹,可在15分钟内全部发射完毕。

  法国开始研制潜射型弹道导弹遇到的最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水下发射。在研制M1导弹过程中,法国先进行了缩小模型导弹的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之后,再进行全尺寸模型的陆上发射筒弹射试验,用沉箱从水下弹射全尺寸的导弹模型,然后用有真实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的导弹模型进行了11次发射。最后再由试验潜艇进行水下发射试验。

  法国从1968年4-7月共进行了四次M1导弹的陆上发射试验,其中两次成功,一次部分成功,一次失败。之后进行的首次水下发射试验即获成功。导弹服役前又陆续用训练弹结合作战时使用的测试和发射程序鉴定导弹和潜艇的适应性。1971年5月28日,法国从作战潜艇进行水下发射试验取得完满成功。M1导弹水下发射试验的经验无疑为以后M系列导弹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M2射程提高

  


M51导弹发射试验时的测量船“蒙日”号

    M2导弹为法国航空航天公司在M1导弹基础上改进的两级固体潜射弹道导弹。1969年开始改进工作,1974年正式服役,部署在“闪电”号、“可畏”号和“可怖”号导弹核潜艇上,总服役数32枚,其中“闪电”号携带16枚。该型导弹的作战性能相当于美国“北极星”A2。M2导弹从1976年开始退役,至1979年完全被M20导弹所取代。1974年,每枚M2导弹的价格为0.94亿法郎。

  M2导弹从头至尾由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级间段、仪器舱和战斗部五个部分构成,外形与美国“北极星”导弹很相似。其基本技术参数为弹长10.7米,弹径1.5米,起飞重量20吨,射程3000公里,命中精度1000米。采用的核弹头与M1相同。推进装置为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型号904,推进燃料与M1导弹相同,推力441千牛;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型号“里塔” 2,采用燃料是高比冲端羧基聚丁二烯,推力314千牛,工作时间52秒。发动机壳体由高强度、耐高温、性能优良的S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复合材料制成。

  M2导弹的制导方式仍然是单独的惯性制导。导弹偏航与俯仰通过流体二次喷射控制,滚动依靠两级固体火箭控制。发射时利用空气压缩将导弹从潜艇发射筒中弹射出去,发射前先装定各发射诸元,然后等待导弹飞出海面一定高度后第一级发动机点火,当第二级发动机终止推力时,弹头与第二级发动机自行分离,并沿再入弹道飞向打击目标。

  相对于M1导弹,M2导弹有了较大改进,性能上的最大提升就是射程增加到了3000公里;从技术上讲,M2导弹缩短了仪器舱长度,采用了部分潜入式喷嘴、新的第二级发动机和高比冲推进剂,并用耐高温玻璃纤维壳体材料减轻了发射重量。

  M20更强突防

  


M4、M45、M51导弹(从左至右)与人的比例参照及导弹在核潜艇发射筒的存放状态示意图。

    M2导弹的换代产品M20仍然是在M2基础上研制,1971年开发工作开始,1976年1月正式服役,到1980年4月先后装备于“可畏”号,“可怖”号、“雷鸣”号、“无敌”号和“闪电”号五艘导弹核潜艇上,每艘潜艇配备M20导弹16枚,其主要作战任务是用于攻击陆地战略性目标。到1991年为止,总共100枚M20导弹全部退役,由M4导弹接替战略核打击任务。

  M20导弹外形与M2导弹基本相同。其基本技术参数为弹长10.4米,弹径1.5米,起飞重量仍为20吨,射程3000公里,命中精度提高到800米级。

  单枚配装的核弹头最初采用100万吨当量,带有突防装置的MR/TN60型热核弹头,从1977年开始改用120万吨当量的TN61热核弹头。新的战斗部重量更轻,精度更高,而且是加固的,能够抗高空核爆炸效应,比如X射线效应和电磁脉冲效应。M20的动力系统与M2导弹完全相同,但其惯性制导系统性能有所改进,偏航与俯仰可通过流体二次喷射控制,滚动则依靠两级固体火箭控制。

  三级远程导弹

  


导弹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再入大气层时的壮观图景

    M4的技术革新经过M1在及后续改进型上的积累之后,法国海军从1975年开始研制一种全新的三级固体远程弹道导弹M4。M4导弹项目的主承包商为法国航空航天公司,欧洲动力装置制造公司(SEP)负责推进系统,机械电气通用公司(SAGEM)负责惯性平台,马赛尔-达索电子公司负责弹上的数字计算机。M4弹道导弹也是法国第一种分导式多弹头潜射战略导弹,可携带6枚分导弹头。

  该型导弹分别有M4A和M4B两种型号,其中M4A于1985年5月开始正式服役,M4B导弹于1987年服役。到1993年为止法国海军共部署了64枚M4导弹,其中M4A导弹16枚,M4B导弹48枚。所有导弹分成4套(每套16枚),轮流装备在“刚毅”号、“雷鸣”号、“可怖”号、“无敌”号和“闪电”号核潜艇上。其水下点火深度达40米,并且是离开潜艇发射筒后立即点火,导弹的发射速度明显提高,同时也增加了潜艇平台的作战隐蔽性。

  M4导弹的外形设计类似于美国的“三叉戟” I。其基本技术参数为弹长11.05米,弹径1.930米,起飞重量仍为35吨,M4A的射程大于4000公里,M4B射程大于5000公里,命中精度为400-300米范围内。M4A型导弹携带6枚加固的TN70热核弹头,M4B型导弹携带6枚有一定抗干扰能力的TN71热核弹头,每枚子弹头的爆炸威力高达15万吨当量。法国海军共为M4系列导弹定购了112枚核弹头,其中2002年时的在役数量只有16枚,其他弹头已被封存。

  该型导弹的制导系统首次采用复合制导方式,即惯性导航加星光定位或子午卫星修正。惯性导航系统由惯性平台和数宇计算机组成,其中惯性平台采用3个先进的液浮陀螺和3个摆式加速度计,大大提高了平台导航测量精度;高效能的数字计算机可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导弹姿态数据,使控制系统把导弹准确引向目标。

  推进装置为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第一级和第二级发动机串联,第三级发动机在环形仪器舱中间,并四周安装有制导设备,两侧安装用于释放弹头的两台发动机。第一级火箭发动机推力为686千牛,第二级为294千牛,第三级为98千牛。推进剂均采用端羧基聚丁二烯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潜入式柔性接头单喷嘴结构简单,减小了各级发动机之间的距离。

  现役导弹M45

  按照惯例,M4导弹服役后法国海军即着手在其基础上研制升级型号,新的M45远程导弹1997年3月开始正式服役,1999年全部部署完毕,从2010年起将逐步被M51导弹取代。M45的基本技术参数为弹长11.05米,弹径1.930米,起飞重量仍为35吨,射程大于6000公里,命中精度200米,巡航高度为1000公里。

  该型导弹进一步提高了射程,打击范围从5000公里增加到了6000公里,由于射程提高,M45的惯导系统采用了外部信息导航校正技术,因此命中精度也提高到了圆概率误差200米;但最大的改进则是携带6枚采用隐身技术的TN75型热核弹头,每个弹头的爆炸威力为110千吨当量。与TN71相比,TN75核弹头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敌方导弹防御的潜在可能,这与上世纪90年代的国际形势和技术发展趋势是分不开的。法国海军为M45导弹总共订购了224枚弹头,但到2002年时服役数量只有32枚,其余弹头被封存。

  进入洲际导弹时代

  虽然性能有大幅提升,并且是法国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导弹,但正在研制中的M51仍是M45远程导弹的改进型。其基本技术参数为弹长12米,弹径23米;弹体全重50吨,发射重量56吨,与M45导弹35吨的发射重量相比,M51的发射重量增加50%,这意味着更大的负载;巡航速度15马赫;命中精度200米;最大巡航高度1000公里;射程8000-10000公里之间,M51导弹的射程变化主要取决于载弹量的多少。

  推进装置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每个火箭发动机均装备有潜入式柔性接头单喷管,所有喷管都采用了电驱动控制,与现役M45导弹所目的液压驱动喷管控制装置相比,导弹的喷管控制装置占用空间更小,需要的维修保养也相对简单。M51导弹每级火箭发动机能够产生180吨的推力,可让导弹达到15马赫的飞行速度。这种发动机与“阿里亚娜-5”型运载火箭的辅助推进器相同。固体燃料推进剂采用的是高氛酸氨碳氢燃料,燃料呈黑色橡胶状。

  M51导弹的弹头采用了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MIRV)技术,这种技术是多弹头发展的更高层次,也算是多弹头重返大气层载具的功能强化版。与多弹头重返大气层载具的最大差异就在于MIRV可以设定攻击目标的多寡。每枚M51导弹将携带6-10枚分导式多弹头。2010年服役的M51.1导弹所携带的TN75弹头重115公斤,每个重返大气层载具重230公斤,其再入飞行速度极快,因此也就拥有更好的突防性能,这已经于1995年最后一次大气层发射试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M51导弹还能够在高空引爆弹头,不完全释放核爆对目标的破坏性影响,而能依靠产生的电磁脉冲来削弱地面的电子系统。

  由于TN75弹头是为M45导弹的再入剖面设计的,无法充分发挥出M51导弹的性能,因此,经过初期服役阶段的磨合,从2015年起服役的M51.2版本将采用爆炸威力为100千吨当量的TNO新型核弹头。新战斗部将使用一个巨大的模拟设施进行研制,该设施目前正在建造中。EADS阿斯特留姆空间运输公司将重新设计M51导弹的上面级,以适应重量更大的的TNO核弹头、导弹和新型潜艇的软件系统、以及调整后的弹道。

  M51的制导方式采用的是更加先进的复合制导,为惯性制导加星光定位(或子午星光修正),星光定位属于天文制导系统。由于弹体结构采用轻型环氧/碳化纤维材料制成,整流罩也是复合型碳化材料,这样就使得整体重量减小,导弹在飞行过程中更易于调整姿态,并最终准确击中目标。

  新一代导弹的发射方式仍然为法国海军已经沿用几十年的垂直冷发射。核潜艇在水下约40米发射,导弹利用高压空气从发射筒喷射出去后冲出水面,待飞出水面几十米高度后,第一级火箭发动机自行点火。当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终止推力时,弹头与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分离,接着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点火,当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终止推力后,弹头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分离,此后弹头会沿着再入弹道飞向预定打击目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第四:细说法国海军新一代M51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巨浪同仁)
布拉瓦:坎坷经历与魅惑螺旋
高卢鸡的应激反应,法国进行“阵风”战斗机发射核导弹实验
俄罗斯装备志——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
2017年美国核力量概况
转载 探秘——2015 年美国核力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