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JT伤寒论慢慢教(第十期)10.1.2

10.1.2调胃承气汤VS大承气汤VS小承气汤详解

各位同学,那我们呢,就继续来过这无聊的人生哦,来把调胃承气汤的条文来做一个复习跟预习,来看一下它的一些特征。因为调胃承气汤的条文啊,的确也就是张仲景的书里面写的是最差的,因为它的辨证点都给的不完整。但是呢,虽然不完整,到最后的最后我还是会觉得张仲景这本书哦,写的很好的。怎么讲呢?因为,当我们呢在(你们关冷气的话就要开窗啊,不要只做一半),那个到最后的最后啊,你会发现说,这些条文都读完了之后,你在分辨的时候并不会真的那么的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刚刚给我们的一些东西都已经够,已经让我们能够有能力把白虎跟承气汤掰开了对不对?那现在我们只需要去认识清楚什么是大承气汤证,什么是小承气汤证,然后呢把调胃承气跟这些掰开,这样就可以了嘛。因此就是,在这个看起来很类似的这个症状的这个领域里头,其实大概就这四个,四个坑给你放东西。那光是用消去法到最后就会知道用什么了哦。所以,倒不是那么的,到最后不会并让人觉得那么的难开的。

调胃承气汤VS谵语(桂林本6-306-31条复习)

6-30】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6.31】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甘草、芍药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那么,呃,我们之前教过的调胃承气汤的条文,我想同学都忘得差不多了吧?从前太阳篇上过的调胃承气还有谁记得是哪一条呢?这个,比如说那个6-3031条哦讲同一件事,那6-3031条它是讲说,呃,这个人呢,因为阴阳两虚啊,所以脚啊,缩起来伸不直啊,脚抽筋啊,那这个样子的话,他要用这个甘草干姜汤先恢复他的阳气,然后再用芍药甘草汤来滋养他的这个阴哦,这样子的一个做法。

那当然我们在教那条的时候重点是放在说,张仲景是给我们示范一个呢要先救阳再救阴的一个治疗原则。所以那个时候调胃承气汤几乎是完全忽略的。那他说,如果这个人胃气不和啊,消化轴就已经开始热化了,“谵语”也就是在人这么虚的时候,却发生“谵语”的现象,他就说用调胃承气汤,也就是消化轴热到一个程度的话人就会,可能就有“谵语”的这个问题。而在这个情况下,“谵语”,我们刚讲到不属于白虎汤的证,对不对?因为那是消化轴中间的,所以用调胃承气汤。可是因为这个人是很虚的一个人,所以在第六卷的这一条哦,调胃承气汤它是少少喝,只是喝一点点,把那个热清掉,让大便不要结起来,只做到那个程度就可以了。不像我们刚刚读的那一条,调胃承气汤是顿服,就是本来可以分两碗都一次把它喝掉哦,那那个是喝得很猛的。

调胃承气汤VS发烧(桂林本7-41条)

7.41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那这个另外呢,7-41条哦,这个7-41条其实也是本身条文有它不完善的地方,他说,一个人呢发完汗之后,如果是怕冷的,那是人虚了;但是如果不怕冷反而是发烧的,只是热哦,他说这是实,所以呢要用调胃承气汤。那这个地方其实,同学可能会觉得,哎呦,这样子给一个东西不是太粗糙了嘛!但是张仲景用了一个“但热者”,一个“但”字,其实就是要你去排除别的东西啊。如果他有脉洪大,又口渴,那到白虎汤那边去了;如果他是这个脉是沉沉塌塌的,有什么别的东西,那可能是什么发汗之后哦,这个真武汤证也会发烧啊,对不对?可是真武汤的发烧,那个人本人烧到几度他也不觉得热啊,所以就这个条文也不合,对不对?所以如果你用了消去法把其他汤证都拔掉了,那剩下来那个人就是发烧而本人觉得热,那调胃承气就对了嘛。所以这样的情况还是能够处理得来的。

调胃承气汤VS脉(桂林本7-66条)

7.66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然后呢,我们之前还上过这个7-66条,他说一个太阳病哦,如果要自己好的话,就不吃药自己好的话,他这个脉啊,无论是浮还沉啊,或者是寸口跟尺脉,它都会先缩进去,因为这个抵抗力要凝聚起来,然后一次呢发抖,出一身汗,然后好。那这个是“阴阳脉俱微”哦,寸口到尺脉都缩下来的话,会有这种自解的可能。他说如果呢,只是阳脉,就是你的表面或者是寸口的脉先缩掉的话,那是要出汗解的。那他如果这个阴脉实,如果这个人的这个,你把他的这个脉啊按到底,或者是把他的下焦脉,是有一团东西的,那就代表他的那个病邪其实已经缩到消化轴,有一坨东西出来了,那你说一坨东西这个实脉哦,按着很有底的这种脉,有没有可能是别的可能啊?有可能啊,癌细胞也是阴实脉啊。问题是癌细胞不会三个钟头出现啊,就是那么大坨的长不到那么快啊。所以那就是大便啊,大便会,癌细胞不会啊。那就消去法嘛,所以这种时候就要用下法。

那当然这是一个已经是太阳病的框架里头的,那这样子的话用调胃承气就够了哦,不是真正的标准的阳明的那个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那种很清楚地那个大便干在里面的那个状况。因为用了调胃承气汤,无论如何哦,它是会啊,会让大便,拉稀的哦,虽然不是那么的猛,但是还是会拉稀的。

调胃承气汤主证(桂林本7-777-959-729-73条)

7.77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7.95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之。若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所以然者,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那这个,然后呢,7-77条还有95条哦,其实77条跟95条,在太阳病本身我们在读这两个条文的时候,我们在太阳病学习它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学习张仲景说的这两条是陷阱题。也就是说77条他讲说啊,这个“伤寒十三日”,已经“过经,谵语”了,就是它已经过了太阳的区块了哦,然后呢,开始要谵语了,他说,“有热”,那他说如果这个人发烧谵语呢,照理说症状一定是“小便利,大便当鞕”,因为要变成阳明腑实病的话,那一定是身体的消化轴不断在抽水嘛,对不对?所以,这个“小便利,大便鞕”,这是一个必然的过渡的阶段。

他说,但是呢,这个人在拉肚子,他就说,哦原来是这个人啊,之前啊已经被人家误下过了,所以人已经打到很虚了,所以脉呢把起来就觉得没力没力的,但是,就是说,照理被误下变得很虚的人脉要空荡荡很没力的,可是现在把起来这个脉是正常的,代表他本来是很没力的脉,但是他因为他里面有实对不对?所以一正一负相消,变成把起来是普通的脉。他说,已经被误下之后,竟然不是很虚的脉而是普通的脉,它代表已经是实了,所以可以用调胃承气。就是他是在这个脉络下讲,这个陷阱题,如果我们直接要说调胃承气的主证的话,你就把它还原嘛。如果这个人没被误下过会怎么样,那脉一定就是很实的嘛,对不对?所以,脉是开始往实的方向发展,就是还原就对了。

7-95条也是要做一个还原的工程哦,那他这个,他也是说,如果这个人呢是因为之前被误吐过、误下过,而且很凶的误吐误下,然后这个人的状态呢,就一直呕吐啊,就是看起来像柴胡证,但是不是。那我们把那个误下的误吐的部分如果都拿掉的话,他讲的是什么?就是调胃承气汤证会怎么样?会这个地方塞啊,就是这个“心中温温欲吐”,“温温”也可以是指一种情绪哦,就是,就是好像一个人很不甘心,心里头生闷气那种感觉,就是那个烦闷感,那个肚子胀的感觉就是这个中间这一块,哦,那种胀啊闷啊心烦的感觉。所以我们把这两条还原的话,那调胃承气的主证就出来了。

9-3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9-72】太阳病二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阳明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9-73】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那再来呢,调胃承气汤,像我们9-30条刚刚讲了啊,那后面还有什么呢?9-72条跟9-73条是调胃承气汤的。那你看哦,9-72条它讲说,太阳病啊,发了汗没有解掉,而这个人是“蒸蒸发热”,你看这个热像啊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这个人发烧发的他本人觉得好烫啊,那个头上汗啊都好像要冒出烟一样那种感觉。那这个“蒸蒸发热”其实这个陈述时不会写在白虎汤的条文的,就是白虎汤的条文它发烧对不对?本人也觉得热没有错,但是那个烧是烧在温度计上的,就是你量是39度,可是这个调胃承气的“蒸蒸发热”你可能量也是39度,但是你看起来就比较猛。哦,就是那个人本人感觉到这里面是在怒火中烧啊,哦这样的一个感觉。所以,然后呢,它73他讲说,“腹胀满者”,也就是说,当这个系统,已经偏到这个承气汤的系统的时候,其实烧得那个猛的感觉会出来,肚子开始发胀发硬的感觉都会出来,所以从这样子的一些条文的内容东一点西一点,我想我们要分出白虎跟调胃承气是不难的。

承气汤药味的剂量

那接下来我们只需要再对于大承气跟小承气做一个认识的话,那这样子我想,阳明病的这些方剂哦,开起来就不太会失手了。那我们哦,现在用到承气汤的这个剂量,因为如果以台湾人来讲的话,大黄——三个承气汤,我们大黄大概顶多用到四钱了不起了吧。哦,已经会拉得很厉害了。那这是台湾人哦,如果是大陆人或者是吃的很辣的人大黄都可以往上加。那我们,像我的话,大黄一钱就已经拉得很凶了。当然酒洗过的会好一点啦。然后呢,芒硝的话,大概加几个茶匙就可以了吧,也用不到那么多了。那枳实厚朴的话,就是少量的话就来个三四钱,多的话呢五六钱到七钱差不多了,就是现在我们这些用承气,大概这个量的范围就够了哦,倒是不用开到那么的重。这是大家今天的体质上的状态了哦,所以就知道一下。

三承气汤主证对比(桂林本9-31条)

9-31】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梗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那这个9-31条,他说,“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这个条文是这样子哦,因为我们今天是看《桂林古本》,所以很轻松,就说它的整个逻辑是很好理解的。他说啊,你得阳明病对不对?你一把,呦,这个脉已经有底了,变成实脉了,那实脉一出来你就会想到说那一定就偏到承气这边来了,对不对?不会是白虎啦。然后呢,他说可是这个人呢,虽然有流汗,可是他并没有很激烈的要掀棉被的那个状态,就是没有很怕热,那这是怎么回事啊?他说,但是呢,这个人,张仲景说,你不要看他没有掀棉被觉得他不够热不能用承气汤,我给你多一点参考点你去注意一下,张仲景说,你看这个人啊,身体一定是很重的,那这个身体重在前面几个阳经的篇章里头,身体重大概是两路,一个是热邪哦很强的时候,比如说像是大青龙汤也会身体重对不对?那这个身体重呢是热邪太多的话,这个人的气啊就不通了,那气不通被阳气壅塞、郁住了,所以这个人的身体就没有办法很轻了,所以就会有身体重的感觉。

那另外一路的身体重是什么呢?是柴胡龙骨牡蛎汤的身体重,可是柴胡龙骨牡蛎汤的身体重那是灵界的现象,就是说人的身体有一个能量的模子,是我们的灵魂要举起手来,然后这个肉体的手才会举起来,那可是灵魂啊,因为今天撞邪了,被鬼踢到了,所以灵魂受伤了,所以手举起来的时候很重,那那个是完全不同路的啊。所以柴胡龙牡汤那个是鬼压身的重,这个大青龙跟这个阳明病呢,这个是热邪,气不通的重。

那这个“腹满”是当然对不对?你要用承气汤的话,他一定大便干结在里头,所以当我们要用大承气汤的时候哦,其实要用腹诊时可以帮忙到的。就是调胃承气汤因为它的那个大便只是处在很热将要结硬的状态,所以腹诊只是那个人会觉得胀闷满,然后觉得大便好像一两天没大便了,就是调胃承气汤差不多是这个状况。可是大承气汤,因为大便已经干在里面,所以你在肚脐的左右侧这个大肠的地方,你用手去按,那真的是有压痛点的,就是你如果手法再灵巧一点,可以摸得到他肠子里头有一坨什么东西哦,就是这是压得到的。因为,大承气汤你如果喝了一碗之后啊,他拉了肚子,你还要再摸两下,就是摸一下说,哎,他到底还有没有,如果还摸得到,还可以再下第二次哦,就是这个,真正的标准大承气汤用腹诊是蛮方便的啦。那这个,所以呢,“腹满”按得到这个肚子胀有形的东西,这是大承气汤很好用的一个鉴别方法。而他另外有两个形容是“短气”跟“喘”,其实“短气”跟“喘”啊,是一个不直接但是间接证明这个人有燥屎的一个鉴别点。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人的大便干在大肠里面的时候,大肠跟什么相表里啊?跟肺相表里,所以它的肺一定会产生一种燥热不堪哦,呼吸不顺,像是麻杏甘石汤证那种喘,所以,就是自然而然那个大肠之燥会变成肺燥,那个人无论如何是,就当真的是大承气汤的时候,有喘的样子出来的时候其实是蛮容易鉴别的。但是相对来讲,像白虎汤证不太喘,白虎汤证那个呼吸就有一定的深度。

然后呢,接下来啊,他就说,“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就是说当你想到是不是要用那个攻里的药,当然这个已经超过了调胃承气的守备范围了哦,这个时候已经到小承气跟大承气的守备范围了,那这个,这个,他说“潮热”那个发烧变成啊发一阵高烧慢慢退,可能一天有一次到两次哦,这个潮热像海潮一样定时的。那当然,潮热如果再标准一点就是黄昏前会潮热啦,不过如果这是在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高烧一阵一阵的,那当然,同学你想说,一阵一阵那不是跟小柴胡汤一样吗?那不一样哦。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那是烧一阵,就是有一些烧然后会会冷一阵的哦,就是它的那个感觉,病人主观的感觉是有热有冷的,那这个东西潮热的话,你就会发现它这个烧是病人主观的感觉都一路是热的哦。那相对来讲,白虎汤证的烧就是稳稳的,你知道就是,三十九度就一整天都三十九度,都没有潮的,哦是平的,哦是这样子。所以就是这些这些点你去互相鉴别就很好抓,所以就再补一个白虎汤的发烧是稳的,哦这样子。那到了承气汤的发烧才会有这种高潮的现象开始出来,那他就说一旦有潮热你就知道,它不是稳热对不对?稳热是白虎汤,它在阳明之表,那已经变潮热这代表已经往里面收敛了哦。就是这是一个鉴别用的。

然后呢,但是潮热是不是够我们开大承气汤呢?对不起,不够。他要需要一个更好的鉴别点是什么呢?“手足濈然汗出者”,也就是真的这个热都收敛进去了之后哦,这个人往往不一定会发高烧,不一定,因为热全部闷到最里面了。但是相对来讲,消化轴的热闷在里面,脾胃主四肢,就是这个人可能,就是大承气汤同学要记得,大承气汤的证就是这样子,以发烧来讲往往没有白虎或者是调胃承气那么高,这个人说不定也不出大汗,可是虽然不出大汗,你看他的手脚都是一滴一滴汗在冒,也就是说这个汗从手脚冒,乍看之下好像是比较偏末梢对不对?实际上是热收敛到最里面去了,就是在躯干冒的时候反而没有完全收敛进去,冒在手脚的时候反而是收敛进去了。那就是学承气汤需要知道的鉴别点哦,大家这个要记得哦。那就是如果手脚的汗冒得这么凶的话哦,那就确定是大便已经干硬在里面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大承气汤。

他说,如果这个人出很多汗,可是微微的发烧、恶寒,那这个发烧之中掺杂着恶寒,恐怕还有太阳表邪哦。再说这个“外未解也”,这个“外未解”的话不可以用,不可以用到这个攻击性的里药。他说“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那这是一个很好的鉴别点哦,就是那个发烧一定要这个东西(手做波浪状)开始出来了,它才代表这个东西已经归并到那个地方了,所以要等他有潮热,不要把人打坏。然后呢,他说如果他的热还没有潮,就是很多条件开始一一的出现了,但是条件数量没有完整到你可以用大承气汤的时候你怎么办?他说,那你就可以用小承气汤啊,就是稍微用小承气汤让——他说如果是“腹大满不通”,也就是这个人他并没有那个热像,没有那个燥像,可是他只有大便出不来,就是大便他想把它打出来的话,那用小承气汤,因为小承气汤不是那么解热,它就是通便,所以条件不全的时候你用小承气汤。他这个“微和胃气”其实就是让你大便拉的下来,他说不要让他狂拉大拉哦,所以那我想这一条写的算是非常漂亮的,就整个过程非常戏剧化,清楚地跟我们表述了张仲景他想要告诉我们的这个鉴别的重点。

宋本与桂林本条文比较

那么,惨烈的宋本啊是很要命,这个“脉实”的地方哦宋本写什么?“脉迟”啊,上课迟到的迟,然后呢,“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写说“虽汗出,不恶寒者”,那个时候,你知道宋本这样写的话,你知道历代考据家是为那一个字发疯啊?为了“虽”。就是“汗出,不恶寒”听起来不是理所当然嘛,它“虽”在哪里?所以,你知道历代就为了这个地方都疯掉了哦,然后到最后他就,所以历代说,哦这个是张仲景的倒装语法,所以要给它改装成“阳明病,虽汗出,脉迟,而不恶寒者”但是也是可以用大承气汤的,然后说这个脉迟其实是因为湿邪太重啊,是挂到太阴。所以呢,这个东西呢所以就是到后来逻辑是乱掉了,就是宋本说“脉迟阳明病”这个状况——但是宋本说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那是温病的湿温啦,就是苍术白虎汤证啊,但是跟我们现在讲的话题其实是有点脱开的,所以就知道一下就好了,如果是读宋本的话,脉迟代表他这边湿气非常重,那湿气在里面闷烧,那白虎汤加苍术哦这样子。但是跟后面的条文就全部都脱开了,就是反正是现在用桂林本就比较轻松了啊。

那这个大承气哦,跟这个小承气呢,这个在用的时候我看什么地方要注意一下啊。就是我们今天的人如果怕用了承气汤虚掉的话,其实是有很多的调节法的哦,一个代表性的调节方剂我下次再给同学好了。这个,比如说承气汤、大承气汤这样下下去,人可能会被打虚对不对?那如果你怕被打虚的话可不可以加人参啊?可以,其实可以。那你怕这个人津液干掉,你可不可以加一些滋津液的药,可不可以加当归啊?那可以。就是加了人参、当归,还再加姜枣的话那叫什么?叫黄龙汤[1]嘛。陶节庵《伤寒六书》的黄龙汤。那这个,如果你说这个人,历代到后来还有什么增益承气汤,你可不可以加玄参、麦冬啊,加一点润药?哎,也可以啊。所以,你看这个人气已经很虚了对不对?你就补气药加下去,血很干的补血药就加下去,那津液不够的那润药加下去。就是虽然加了之后会变得比较不是那么猛,但是以现在人的体质来讲呢,哦,我觉得有时候是有需要的哦。所以这些加味的话,我们知道一下就好了。

那这个,那这个基本上呢,承气汤到了大承气汤的时候,这个人的舌苔那一定是很干燥很黄的,甚至有一些医术都是说大承气汤的舌苔是已经起芒刺了,舌头上看得到刺了,不过这姑且不论了哦。也有人没有这个刺的。那这个大承气汤呢,肚脐左右你还可以用腹诊,摸得到硬块的哦,那摸得到硬块的话用起来就比较安心。那脉呢,你说白虎汤的脉是洪大对不对?或者浮滑,那么调胃承气汤其实张仲景的脉象写的很淡,勉强要说就是阴脉实,对不对?就是说你把得到这个脉有一点底了,但是也不敢写得太露骨,因为调胃承气到底是一个过渡阶段,写得太露骨了怕被搞错。那到了大承气汤证的时候这个脉是什么?沉实,就是按到底下有硬硬的哦,沉而实的脉,大承气汤的脉是这样子。那大承气汤的发烧呢,一般我们给它定义的这个发烧的范围是从潮热到日晡所发潮热这一个区块比较是接近大承气汤的。那还在稳稳的烧的时候那不见得是大承气汤,那这些鉴别点我把它弄出来的话,临床也就不会太辛苦。

小承气汤试探法(桂林本9-32条)

9-32】阳明病潮热,大便微梗者,可与大承气汤;不梗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梗,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梗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那到了32条,张仲景呢就让我们更加得不辛苦了,这怎么讲啊?呃,张仲景他说“阳明病潮热”,好了,阳明病它已经开始有潮热了,已经进入可用大或小承气汤的这个守备范围了,然后呢,“大便微鞕者,可以大承气汤”,那这个可以给——这个,张仲景为什么要写“微鞕”啊?那是这样子哦,并不是说这个状况那他大便不硬,而是啊,历代的研究、使用经方的人哦,有的时候在大承气汤证,用大承气汤在下的时候哦,会发现有那个大便哦,是硬到掉到那个便桶里面有哐啷一声的,那就是说那个就是很硬的,那相对于那个掉下来会哐啷一声的,一般干掉的不够看,所以说“微鞕”就好了哦。就是大便已经蛮硬了,这样子就可以了。他说,如果大便不硬的话呢,你不可以给他大承气汤,那么现在张仲景出一个状况给你看哦,他说,现在这个人已经六七天不大便了,其实六七天不大便在《伤寒论》里头没什么了不起的,《伤寒论》里面动辄就半个月一个月不大便呢,哦,其实历代经方家在临床也时常遇到那种一个月不大便的。

那我看到那个故事就觉得很奇怪哦,我这个人天天大便都觉得大的好像还蛮多的,这个一个月不大,那这样要怎么塞啊?我是过了发育期都不吸收的,总觉得吃多少拉多少,哦,就是不觉得大便可以密度那么高哦。那这个他们实在是太厉害了哦,古时候的人的肚子。那这个,他就说,到了六七天不大便你会怀疑啦,是不是这么久不大便它已经烧到够干了,要用大承气汤啊?但是呢你只是怀疑,不能就这样开药啊。那张仲景也很呵护你,他说你不敢开大承气你就给他喝一点小承气看看啦,用小承气去试探一下,你知道,连张仲景都这么说,意思就是说,在有潮热而六七天不大便这个症状之下,其实谁晓得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啊,对不对?你如果要证明有燥屎的话,到西医去拍X光片那就知道了。这个不然的话,张仲景是不知道的。那这个张仲景不知道的话,他说没关系,不知道我们可以探他一探,就用小承气汤来探燥屎,我们说小承气并不会让大便变得很软化,对不对?因为它芒硝没有嘛。可是它会让肠胃蠕动啊,是不是?那他说,如果你放了——给他喝几口小承气汤哦,如果他呢噗噜噗噜开始放屁了,那就是有燥屎,可以用大承气汤了。因为呢,如果喝了小承气汤哦,如果他大便还不够硬的话就直接就拉了嘛,那如果他大便够硬,那像小承气汤蠕动肠胃哦,当然你用小承气汤厚朴枳实比较少,也不会把那个人扯烂掉,也不会把那个肠子扯烂掉,如果是用到大承气那么重的厚朴枳实,那大便跟肠子那样大动一下的话它会扯伤,所以呢这个肠子微微的蠕动啊,东西想要下来,可是大便已经干掉了,那大便下不来,那屁就找缝钻啊,所以大便不出来屁出来,那就证明大便已经干在里面了,可以用大承气了哦。

所以张仲景为了呵护他本人以及读者各位的医术不足所想出来的办法。那他说呢,如果你这个小承气汤喝下去之后啊,等着等着没有很猛烈的屁,当然一个两个屁那也是会有的啊,不要算哦,就是没有一连串的屁,那你就想到说,那张仲景说,这个人啊,你就不可以——你这时候没有一连串的屁你要小心。诸位呢,他即使现在一时之间大便还下不来啊,但是它只是最前面那一块是干的,后面一串都是稀的,这样才会没屁可放,所以如果没听到屁你就不可以用大承气汤,因为待会它这个小承气汤啊,它后面那一堆稀大便还是会把前面那块硬大便呢推推推推,推到这个口口。那到时候你大便的时候,你第一坨大便会把你弄到很惨烈的叫出声音,因为刮得很可怕,但是那一坨扑棱掉下来之后就哗就狂喷了,所以这个状态之下就不可以再用大承气汤,哦,所以他说这个一定是出头硬后面就稀了,所以不可以攻之,他说“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所以攻下去之后啊,那这个人整个消化道就被你打到死死,像要死掉一样了哦,就完全不会动了,那肚子就一直胀在那边,然后吃也吃不下,那如果你要给他喝一点水,那水又是冷东西,喝了之后就一直打嗝给你看,就是这个人消化道被你打得太虚了,所以这个时候不可以用,用了大承气汤会有这些这些后遗症。

然后呢,他就说,如果呢他是,他说,如果你之后用了大承气汤之后呢,那这个,他说你如果用大承气汤用错了,肠胃道虚在那对不对?那东西吃进去就堆到堆到,那可能呢,不久之后哦你这个病邪又回来了。你又开始发烧了,然后大便又不通了,他说,这个时候呢,你就用小承气汤就可以了,不要再用大承气汤了哦。他就说,总而言之小心谨慎,用了小承气汤没有狂放屁的人你千万不要用大承气汤,就叫你记住这句话就对了。哦,所以张仲景就教我们这个测试的方法。那我们也把它记下来啊。哦,临床上大概就是这样在运作了的啦。

谵语郑声VS阳明死证(桂林本9-33条)

9-33】阳明病,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那这个9-33条啊,他说,阳明病呢,“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哦,他说阳明病如果这个人啊,热量很足,热邪很重的时候,那这个人他会发出的,发生的状况比较会是偏向于谵语,谵语就是这个讲话呢,是没有逻辑,好像在讲疯话一样哦,但是他还是很能讲,只是可能是跟你看不见的人在讲。那这个他说如果这个人虚的话哦,他反而不会有这种言语错乱的现象,但是会有  后接JT-Typhoid96-10-73-4

JT-Typhoid96-10-73-4

郑声的现象,那郑声是什么呢?这个郑卫之音啊,在古代是所谓的中国的靡靡之音嘛是不是?那靡靡之音就像我们今天的流行音乐一样,靡靡之音的特征是什么呀?就是啊它的歌词啊,词的密度不高,就是总是会有几段歌词是一模一样的歌词,一直重复着唱着,哦,这是靡靡之音的特征,所以呢如果这个人讲话的时候啊,是不断地在重复的,就是“我啊我,我跟你说啊,你要听啊,听到没?要听啊。昨天你妈啊,你妈去菜市场啊,在这个市场啊,买了一个啊,她又买了一个白菜,哦,白菜,还有黄瓜,黄瓜,还有萝卜……”,哦这种就是郑声,就是他对于自己的那个讲话的状况哦,没有很大的关照能力,所以他讲过的话自己没有很强烈的意识到,那这个东西是一个人虚了会这样子。像我现在在处理有些就是大家打给我的那个上课录音稿,我就觉得我上课都在郑声,哦,就是,这个你知道,就是上课其实我自己本人是需要很用力的听自己讲课才行的,因为我自己在跟你们讲话的时候我自己没有听到啊,我上完这堂课我就以为我没讲,我忘了,然后呢下一次就再来讲,所以大家上这个《伤寒论》慢慢教啊,就已经经历了一年多的郑声表演哦,那这个,我想大概是因为这样才教的那么慢嘛,不然还可以快一点哦。那这个,他就说,郑声就是语言重复,叫做郑声。哦,当然也有人会说这个小小声讲话叫郑声,不过呢,张仲景讲这个“谵语”“郑声”也好,是到底在说什么呀?我觉得临床上的意义就是说,如果一个病人跟你讲话开始出现这个特质哦,你就要知道这个人已经相当虚了,那在这种相当虚的状况,你到底还能不能用下法就要考虑,万一你逼不得已要用下法的时候哦,你的这些补药啊什么都要加足,说不定人参、附子都先放好,就是你不要用寒下法,搞不好要用温下法,哦,就是这些这些需要考虑的点就要注意了。

那么,呃,那这个,他接下来就说“直视、谵语、喘满者,死”,其实直视、谵语跟喘跟满是四件事情哦,不是三件事情,他就说,如果一个人哪,他的阳明病的状况是眼睛发直哦,就是眼睛已经不会动,或者向上翻了之类的,这个眼睛不能够转动,然后呢还谵语,并且他会喘,而且它身体是肚子很胀的,这种人没有办法救了,他为什么会说没有办法救呢?因为,在阳明病哦,或者是在大承气汤的使用范围里面,其实到最后要固护的是什么?是人的津液。就是身体里面一定到最后还是要有点水分人才能够活的,那如果一个人的眼睛发直的话,就代表他的肝跟肾已经干掉了,就是肝肾之阴已经没有了。那么你想啊,阳明病本身就是消化轴在烧对不对?所以脾胃之阴也没有了,那么脾脏这个区块没有水了,肝肾之阴也没有了,那心脏本来就是火脏,不关系到水的对不对?那剩下来这个“喘满”,大肠塞满大便,肺也干到会喘了,那五脏都干掉了。那这样的话,你下完以后什么也没了。所以,五脏都已经干掉的人没有办法处理的很好哦,所以就算是下也要用补药了,因为一下的话他就会,就会脱气而死了,因为他身体没有阴的时候没有办法抓住元气的,你一下他元气就散掉了。

热结旁流VS急下存阴

然后另外呢,他说“下利者,亦死”,这个东西是这样的,我们之后在下堂课哦,处理这个大承气汤条文的那个总整理的时候,会看到说,有的时候用大承气汤,那个人的症状不但不是大便大不出来,反而是下这个绿绿黑黑的水,这个绿绿黑黑的水是什么东西啊?其实人体啊,这个既然有能力把这个汗从皮肤表面手足四肢逼出来,对不对?当然也有能力把这个汗从肠道里面往内灌,就是当大便干在里面的时候,肠道会不会想要自救啊?会,所以肠道也本身在往内部出汗,想把那个大便顺下来,那那个时候在《少阴篇》称之为热结旁流,就是大便干在里面,大便不通可是肠道在往里面灌水,所以你会拉出绿绿的水这样子。那这个东西,这个机能哦,在《少阴篇》是立刻要用承气汤下下那个燥屎,不然的话,身体的那个水会因为这样子肠道想要自救而把那个人抽干,所以叫做急下存阴,哦这样子的一个状况。

而这里下利呢,其实就大概是类似这个《少阴篇》说的那个状况,就是当一个人的肠道哦,已经虚到极点的时候,它想要,它想要丢一点水出来自救,可是因为人已经虚到会脱液了,就是他的身体已经虚到抓不住水了,所以呢,他的这个肠道里面的水哦,就像一直滴下来好像下利一样。那这个状态的话,我不晓得哎,我好像记忆中什么,什么中国古代的那种情色小说哦,说什么男人在床上什么,有一个状态会死在床上,那叫什么啊?就是什么射精之后那个津液不会停,然后那个男人就虚脱,那叫什么?我也搞不清楚,反正就是那种状况,就是那个那个叫脱精吧大概,那这个这个叫脱液,那这个状况那个人大概都没办法活了哦。那为什么不能活呢?就是当一个人的肠道已经处在脱液的状态的话,你就算用个枳实跟厚朴它也不会动了。所以那个大便就是,要怎么处理?送西医院开刀,谢谢,哦,就是这时候中医这边差不多……因为中医用药是要激发人体自己的机能去做事情的,那那个肠子已经坏到它的,已经虚到这个你枳实厚朴也不会让它动的那种肠子的话,那就西医院开刀了哦,我们就不要再逞强了。

阳明短脉与治法(桂林本9-34条)

9-34阳明病,发汗多,若重发汗,以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那这个,再来呢,9-34条哦,他说,“阳明病,发汗多”,啊,这个宋本是没有“阳明病”三个字的,宋本就是直接就从“发汗多”开始了哦。他说一个人呢如果发汗很多,“若重发汗,以亡其阳”,那“谵语、脉短者,死”,就是这个人呢,已经在发烧了哦,然后呢又有一些傻瓜哦,竟然在阳明病用太阳药让他来发汗,不晓得这种人现在我们班上多不多啊?哦,家里面什么人发烧了就葛根汤主之啊。啊,不晓得你们会不会做这个事情哦,很难说的。我觉得学《伤寒论》哦,大概——不要说你们哦,就大部分的学习者就是只熟悉《太阳篇》的头几个方了啊,后面就都,都不会了。那这个,他说你一直发汗一直发汗,那这个人阳气也不够了,津液也不够了,那他如果——那这样人干掉了之后,消化轴那边在阳明病的那个热根本没有解掉哦,发汗不会解阳……就是用太阳表病的那个发汗法根本不会解掉阳明这个中心轴的热,只会让它越来越干、越来越热,于是这个人谵语啦,那谵语了之后把个脉,看一下他到底还能不能救哦,就是一般我们正常的人得阳明病是长长一条的,可是他这个脉啊,你一把发现说,哎,这个脉的跳动点啊就只有关脉有个点,这寸脉、尺脉都没了,那这代表什么?代表这个人已经干掉,就是短脉是干到这条脉已经快要出不来了,所以这个短脉是这个人津液已经严重不足的现象,那当然你一定要,要治的话哦,你就是,比如说,退烧你就先绕开那个承气的什么大黄、芒硝,你用柴胡白虎汤,然后重加西洋参补津液之类的哦,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然后呢,设法把他这个脉要补回一条才行,他说“脉自和者,不死”,就是如果他的脉还没有被搞成短脉的话,那还有的救哦,但是被搞成短脉的话人就已经干掉没有了,不过这件事情这个“短脉必死”这件事情是在以阳明病为前提哦,那你不要说一般看杂病也在说“短脉必死”哦,我们现在很多人啊,这个一把他的脉啊,寸脉没有因为气很虚,尺脉没有因为肾很烂,那逍逍遥遥的活走在街上买东西哦,这个没有什么,这个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哦,很普通的事情。

大承气主证VS伤温互补(桂林本9-35条)

9-35】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那这个再来9-35条,他说“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好,前面那个人用过吐法、下法,不管怎么说这个人没好,然后呢,五六天到十几天之间呢,他都没有大便了,哦,真的是厉害厉害,然后呢,“日晡所发潮热”哦,他到了黄昏之前下午三四点开始呢,就发高烧,然后“不恶寒”,那这是很标准的对不对?十几天不大便啦,发潮热啦,哦那这个“独语如见鬼状”,就是比谵语还要更厉害一点,哦,他开始跟你不认识的人聊天了,那“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就是当他发作这个高烧,这个乱讲话的时候啊,他只认得他在讲话的那个空气中的人,你叫他爹啊娘啊的他不认识你了,哦,他已经完全偏到那个世界去了。

然后呢,“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就是这个人呢,手脚啊在衣服啊床铺上面乱抓乱摸的,然后整个人呢,受一点刺激马上举大大的震动一下,因为你看他跟不认识的人讲话,你要把他拉回来嘛对不对?那叫他一下他就大大的受到惊吓,就是这些这些症状都出来了。然后“微喘”,然后又“直视”哦,“直视”又来了哦,代表这个人肝肾之阴已经干掉了啊,那“微喘”我们也知道大肠已经完全干掉了人会喘,那么这个时候到底能不能救呢?基本上还是用大承气汤哦,可是你还是要用脉确认一下,就是这么严重的,这个东西症状是保证是已经偏到大承气那边,这是已经没有怀疑了,问题只是在于这个人能不能下而已了。所以你把他的脉,他说如果这个脉还勒成一条的,那这个人没干透,还有救;如果这个人的脉已经把到有摩擦感了,那这个人大概已经干掉了,已经干透了,那干透的话你再用下法哦,再抽掉一点水,这个热大概不行了。所以呢,脉来讲的话,有一条的还行,然后涩脉就不行了。那他就说,如果不严重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那个人只是发烧、乱讲话,只在这个框框里面,就是一直不大便,日晡所发潮热,发烧,谵语,只是这四件事情的时候,那,那或者再加个喘好了,那只是这样的话,那还有办法哦,那就用大承气汤主之。那当然在宋本里面就有写说,如果是吃了一服就拉肚子了就不要再吃了,因为那个人很虚了,不要一下再下了,不要去数他还剩几颗大便了哦,就是,这个就是要保存性命为主要。

那这样,我们这个读到这个地方啊,什么谵语啊什么的条文,就可以看到哦,有一部分的所谓的伤寒温病派的争端的存在了,就是当一个人啊好像跟看不到世界的人讲话,在谵语的时候,其实在温病学的这个辨证框架里头呢,常常会说这是什么?“邪入心包”嘛对不对?热邪入心了所以这个人才会发狂,因此在温病的世界有的时候就会喜欢用那种清心包火的药,比如说什么紫雪啦,什么安宫牛黄丸之类的东西哦,来清心包热。但是我们读《伤寒论》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今天不谈温病的领域,如果是伤寒的领域,我想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这个认识,就是说,它这个人之所以会神智混乱、谵语,是因为他消化轴有那么多大便干在里面干烧,才有那个热,那个毒,才会神昏对不对?所以这种时候,心包里面的那一点邪火,那只是最后最后的结果了,它真正的热的来源在那边嘛对不对?你有听过说,有人告诉你说,“我们台湾的核电厂要爆炸了,快逃”,你说“没关系,我现在关灯”,这没用吧?就是重要的是那个能量的来源才比较要紧,所以伤寒派的人就会说,这种时候你不管那个人神多么昏乱,你不要糊里糊涂只在搞心包有什么东西,你要把这个消化轴的大便清掉,整个热的来源没有了,那这个人才能修得好对不对?所以,伤寒的老师教到这里就会骂,温病派就是这样子什么,遇到神昏的时候就什么用那些没有什么用的牛黄啊什么的。

但是,现在要把话反过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已经严重到这一条的症状的时候哦,就有可能会有另外一个结果,就是他用了大承气汤,大便下下来了,热有些退了,命是保住了,可是这个人继续在发疯,那这个东西就是要用温病的药了。因为代表那个热邪已经哦,就是那个热邪还黏着在不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我们姑且说是神经好了哦,我不知道那什么东西,但是以这样的——如果用了大承气汤这个人神智还没有办法恢复的话,那个时候要用什么?那种有犀牛角跟羚羊角的方子,那个时候就有用,哦,所以就是说,伤温之争有的时候它并不是一个非常互斥的选项,而是一个互补的选项,哦,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知道一下。

小承气汤(桂林本9-369-379-38条)

9-36】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9-37】阳明病,谵语,发热潮,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9-38】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然后呢,这个9-36条,这个,如果你9-36条只看最后三句话,“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其实听起来是蛮属于大承气汤的范围哦,所以在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哎,这里为什么要用小承气汤啊?是这样子,首先这一条里面呢,并没有高烧潮热的描述,也就是它缺了一个发烧的那个从蒸蒸发热变成潮热的那个过程,所以这个人现在就热可能不很多,就光是一个大便干哦,这是一点;另外呢,就是这一条的语感跟语法来讲的话是,这个人他出很多汗,然后呢,因为他一直出汗,所以就一直把肚子里面的水抽干哦,胃中是指肠子,然后呢越抽大便就越干,他说抽到后来大便一定就会鞕掉,鞕了之后就要发谵语了,所以当你不,就是这个便秘谵语在这条里面是讲说最后会变成那样,那在他还没有变成那样之前你看那个人哦,好像已经几天不大便了,然后一直在出汗,一直在一直在出汗这样子,那你就会知道说他大便一天比一天干,但是明显的热还没有出现,那这个时候就小承气汤,因为这个东西如果是跟热有关系的是调胃承气跟大承气,但是跟热没有什么关系的,就看到他水越抽越干,那这个是小承气汤。所以在这个逻辑之下,我们说没有腹证,没有很清楚的腹证,也没有很清楚的高烧,但是你知道这个人就是处在没有大便大出来,然后一直在出汗一直在抽掉水的状态,那这个时候就用小承气汤哦,就是逻辑的进退之间大概这一条还可以帮到我们一点。

然后呢,下面一个9-37条呢,就是历代哦,有的时候有一点争论的哦。因为历代的这个注解的人哦,是会用那个39条反过来杠这个37条,说是不应该用小承气汤而应该用大承气汤。这个,他说这个阳明病啊,是谵语并且发潮热,其实谵语跟潮热两个都并存的时候,以症状来讲已经很合乎大承气汤的一个,一个机转了,但是呢,他讲说他的脉啊,“滑而疾”,他的脉是滑脉,而其跳得是很快,很有力,那这个快而有力的滑脉,我觉得比较精确的思考是这样子,如果那个脉还是滑脉的时候哦,他还不够实,因为真正的沉实脉把起来不滑,钝钝的,所以当他还有疾而滑的脉的话,因为我们刚说津液完全烧干是脉短脉涩对不对?那相对来讲,滑而疾代表他脉又不短又不涩,所以他这个人还没有烧干,而且不够实,就是没有真正呃燥屎形成,那这样的话呢,用到小承气汤也好,反正呢,用了小承气汤后如果你看他只放屁不拉屎,那你还有转方的机会嘛。那所以这一条大概可以从小承气汤开始使用哦。我们大概理解,这样来理解。

那至于这个9-38条啊,他说,服了承气汤之后哦——哦对了,这个38条在宋本里头啊,是紧接着37条,就是宋本里面这两条是同一条,所以呢,宋本说“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之后就说,“应与承气汤一升”,就是说啊,因为这个病很难真正鉴别说保证就是小承气不是大承气,就没有办法分得那么清楚,所以说给他一碗小承气汤,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啊?是这样子,因为标准的小承气汤的煮法是煮成1.2,那个1.2除以2分两次喝,每次只喝0.6碗,也就是标准小承气剂量是0.6碗而已,就是半碗多一点,可是这里在宋本里面写的是,你小承气汤就给他一整碗,其实你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这个描述之下就是说啊,其实张仲景他没有很觉得这个保证是小承气,所以就用小承气但是加量,哦就是一个介于小承气跟大承气之间的状况,然后呢,他就说,这样子用了一个重剂量的小承气之后你就来等,等到个什么结果呢?他说“不转矢气,明日又不大便”,其实这个东西以张仲景的逻辑,同学听得懂他在讲什么嘛?因为一般来讲,如果他转矢气了,那就可以用大承气汤了对不对?如果他不转失气,那他就会大便嘛对不对?就是转矢气的人要用大承气汤,然后不转矢气他就会大便,可是他又不转矢气有没有大便,这代表什么?代表——然后呢代表他说如果说这个人其实已经虚到没有津液可以用了。

所以说,脉一把发现说,哎呦,这个脉啊微涩,呃,微涩到底是微加上涩还是微是修饰涩的啊?我也不敢讲那么笃定哦。就是脉把起来有点涩的感觉还是脉把起来又没力又有涩的感觉,总之是这个人是已经很虚了,虚而且没有津液了,那这样子的话就难治了哦。因为——那这个因为他如果单纯转矢气那大承气汤就可以下去哦,但是又不转矢气又不大便,那这个人是肠胃已经不太会动了,才会有这个状态。那么,这个难治呢,张仲景就写说,不可以再给他喝承气汤了,因为承气汤下去肠胃都不会动的人你再去下也没用了。那但是呢,呃,后来那个陶华啊,陶节庵就在《伤寒六书》里头给他补啊,《伤寒六书》里头就补了一个这个黄龙汤,那黄龙汤就是承气汤里头再加当归、人参嘛,就是你虚嘛,我们加嘛,那大承气汤可不可以加甘草?其实以现在人的体质来讲可以加甘草,因为不要它那么猛哦。那黄龙汤也是有加甘草啦,这是大承气汤的结构再加上一些调补的药哦,让他这个,让他这个哦先补得好一点,那还是有机会下得来的啊。所以基本上,我们要承认这个,承认这一条的这个可能性哦,就是也不一定是会死啦,就是难治而已。然后呢,——助教要不要换带子啊?哦,换一下。

 

JT-Typhoid96-10-73-5

大承气汤(桂林本9-39条)

9-39】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尔,宜大承气汤下之。

9-39条呢,他说哦,阳明病啊,如果是“谵语,有潮热”的状况呢,呃,他说反而吃不下饭,“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如果吃得下饭的话,那就只是硬而已,用大承气来下他。其实这条哦,单独来讲,意义没有很大,为什么呢?因为,除非他吐,不然的话都还在可以用大承气汤的范围里头。因此他说,他只是在说明说哦,一般来讲阳明病就算有燥屎哦,那堆积在肠道哦,他的胃还是吃得下东西的,但是如果呢阳明病已经严重到谵语、潮热,并且没有办法吃下东西的话,他就说这代表胃,胃中——当然张仲景的胃中是指肠子啦——就是里面都堆了五六枚燥屎,那至于说这个五六枚到底有什么意义啊,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他只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已经堆满了,那这个五六枚的这个意义可能是说,张仲景啊他在用了下法之后啊,这个人病人果然拉出五六大坨的什么东西,所以张仲景就想到里面大概有五六枚,就是从结果来测原因了哦,可能是这样子的一个状况。

那么,那这一条的没有意义的点呢,是他堆满了我们也是用大承气,没堆满也是用大承气,所以没差。他一定要分成两个来讲,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东西,那他就说,如果是能够吃得饭的话就没有堆满只是硬而已,那这样子的话就可以用大承气下之哦。那当然如果是也——但是话说回来了,这一条就是在逻辑上面会变成有注家拿来杠这个9-37条,因为呢, 9-37条他谵语、潮热是用小承气对不对?那9-39条呢,谵语、潮热就用大承气了,那这个9-39条也没有讲这个脉是怎么样啊,所以有人就说,如果谵语、潮热在9-39条是可以用到大承气的话,那9-37条也可以用大承气才对。那也有人会用9-37条去杠9-39条,说其实啊,那个后面那个“能食者,但鞕尔”,那个没有真正的五六枚燥屎,这个“宜大承气汤下之”你要改成“宜小承气汤下之”,就是说,就是他们会这样子互相杠来杠去的哦,就是条文有这样的问题。可是呢,我是觉得说,9-37条本身我不想找它的麻烦,因为“滑而疾”的确不像是大承气汤的脉,哦,所以这个我们不要找它麻烦。那相反的,我们来看9-39条的话,如果一个人只是谵语、有潮热,而吃得下饭,然后大便几天不出来,那到底是要用大承气还是小承气啊?我觉得在这个没把握的状态那还是老方法啦,小承气先喝一喝嘛对不对?下得来就下对不对?下不来再说。哦,大概还是有这样子的调节方法哦。所以,就从这样的角度呢,可以认识这个承气汤的这个比较主要的辨证条文。

浅议日本粗放使用承气汤

那至于说那个,承气汤啊这个方子哦,尤其是大承气汤,我想我们,呃,中国的医家,其实用药呢总是喜欢温和一点吧,所以就像是我们在医阳明病的时候哦,其实多少都会有一种期待,就是会觉得如果能够在白虎汤就把他医好了,大便就下来了,就不必动到承气汤了嘛,就是多多少少是有这样的期待之心存在的。那么相对——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思路来讲的话,其实就算到今天我们读《伤寒论》啊,承气汤也都学了,可是到底会不会很爱用,我想也没有人是爱用的嘛,哦,就是总是觉得逼不得已再用。可是呢,相反的哦,这个,看那个日本古时候的那个记载,就会觉得,好像日本人对于承气汤很爱用,就是日本人又爱用吐法又爱用下法,那这个是不是他们那个地方药材不足哦,很多药他们那边不生产还怎么样,所以吐法、下法就用的很密集。像是这个日本人的话,他们那种用承气汤的比较粗的地方就是比如说,大黄这个药本身就是很强的破瘀血的药嘛,所以它就算,它不是真正的像——因为张仲景用承气汤是很谨慎的,同学看他这个描述就知道对不对?没有那个,病邪没有到位千万不可以拿来,不可以用这个下法,可是日本人用得就很粗。就好像有承气证用承气汤那是通大便,没承气证用承气汤那是化瘀血,人家就这样子来搞,所以他们会,比如说,一般发狂就承气汤就下去了,就是,就是治发狂嘛。

那就又说,哦,怕虚啊,那加点当归啊,那甚至是,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治痔疮对不对,都说痔疮是湿热之邪与风气什么纠结不清,又要用祛风药,又要祛湿药,又要要去热药,那日本人的话治痔疮,就大承气汤加乳香就下去了,哦就是,根本就是用得就很……然后就,怕虚啊,没关系加点人参啊对不对,然后呢,不然的话你又怕人打死,没关系跟四逆汤一起用啊。所以就是,就是承气汤就用的很顺,反正就是破瘀血嘛哦,就全身都打通了。那这个或者是小承气汤他们也是这样子啊,他就觉得说,哎呀,反正中风嘛,那血也不通嘛,跟小续命汤一起用就对了哦,就是,大概就是有这样的一种很爱用,当然这是古代啦,今天也不会这么,哦今天也不会这么爱用了。只是说,我们今天一般临床上面的话,用承气汤我想在台湾吧,那都是很保守的哦,比如说尽量用这个,要用大承气汤你也加一点甘草啦,来用这个退一步的这个三一承气汤哦,就是三承气汤合一个承气汤叫三一承气汤,我们这边的这个用法上面来讲是相当的保守的。

那这个承气汤这个名字哦,反正就是“承”这个东西嘛,就是好像一个位阶比你高的人给你什么东西你要这样子接下来,对不对?所以从高的方向顺接到下的方向就是“承”的意思哦。所以承气汤就是把这个塞住的这个东西顺顺的给它给接下来,这样的一个语感哦当做方剂的名字。那么,我想当然对一些同学来——我想对一些同学来讲哦,这样的一些条文的分析,其实上起来是比——呃,可能会比较无聊一点点的啦,不过我是希望说即使有一点无聊哦,这个地方我们这样子做几道粉刷的工作的话,那阳明病的一个辨证的方向,我们就能够抓出来,那用这些方子就,就不会失手哦,那这样就好了。那不过,说来说去我还是说,在台湾啊,也不会有机会给你失手啦,就是用得到承气汤的机会还是少哦,到底,到底还是少。

那这个哦,至少我们现在白虎汤跟调胃承气已经掰开了,那大承气它的守备范围我们也开始抓出来了哦,那小承气汤本来就是陪伴大承气汤的,那这个热像没有那么明显的时候,可能就可以用小承气汤,那热像、燥像都很明显的时候,那就比较会用到大承气汤哦,那大概知道到这样也可以了。哎,今天比昨天的课竟然早上完哦。(本课完)

(远征整理—云起校)


[1] 黄龙汤【来源】《伤寒六书》卷三。【组成】大黄芒硝各3 枳实 厚朴 人参 当归各2.4甘草2【用法】以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功用】清热泻下,益气养血。【主治】肠胃燥热,气血两虚。下利清水,神昏谵语,腹痛拒按,身热而渴,神疲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沉细数者。【方论】方中以大承气汤之大黄、芒消、枳实、厚朴荡涤胃肠实热,急下存阴;人参、当归双补气血,扶正以助祛邪;桔梗宣肺而通大肠;生姜、大枣、甘草和胃气而兼调诸药,共奏抉正攻下之功。【加减】年老气血虚者,去芒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夜读伤寒-215
张仲景辨阳明腑实八法
医圣“张仲景”通便最为峻猛的方剂
卷四74,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篇
伤寒论第215条
伤寒论 第220条诸家解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