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食用菌11

第十一讲

茯苓菌的人工段木栽培

茯苓,又名云苓、安苓、白茯苓、松木菇。茯苓是常用中药之一,茯苓由野生变为家种,在我国已有四百年的历史。过去,茯苓的栽培,一直是采用老式的内引法,产量较低、质量也很差。

近两年,据报导日本从茯苓中可提炼出一种珍贵的药物,因此茯苓菌价培增,不少商贩四处抢购。货源奇缺,有的出价每斤6-8元仍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请你注意这条信息,大力发展茯苓生产。

国一、茯苓的形态结构

茯苓属于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卧孔属,它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

菌丝体呈白色棉绒状,它在松根及树的死亡部位蔓延生长,分解和吸收养分,养成菌核。

菌核由大量的菌丝聚集组成,里面贮藏着大量的营养物质,是药用的部份。菌核的形状不定,有扁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也不一样,小者如拳头,一般重2-3公斤至10余公斤,偶有达50公斤以上的。菌核新鲜时表面淡褐色外皮棕褐色至黑褐色,极度皱缩,内部成白色或粉红色的粉质物。在条件适宜时,从菌核上可长出子实体和菌丝

子实体形如蜂巢,附生于菌核表面,初为白色,呈海棉状渐成浅褐色。孢子成熟时,从管孔中弹射散出,孢子为长椭圆形至近圆柱形。子实体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菌核的阶段它可以由菌丝体直接产生。

二、茯苓菌对环境的要求。

温度:茯苓菌丝在15-35C之间都能生长发育,且以22-28*C为最适宜,低温5*C--高温35*C以上,菌丝生长便受到抑制,但也能耐o'C以下的短期低温。菌核的形成在白天高温,夜间低温,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最为有利。子实体在24~26°C时发育正常、迅速,并能生产大量的孢子。

湿度:人工栽培茯苓菌,土地的湿度为25%左右为宜。如湿度低于15%,菌丝生长受到抑制,水份过多就会 被溺死,茯苓结苓后,对于水份要求迫切,春季或秋季如遇到天早应进行喷水防旱

空气:茯苓菌丝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因此,茯苓场地必须选择在空气流通,排水良好的沙土壤,如土壤板结,就要经常松土,才能满足菌丝的正常生长

光照:茯苓在生长过程中不需要阳光,但光照可起到调节土壤度,促进菌丝生长的作用

营养:茯苓生长过程中,需要的营养物质为:碳源、氮源、水份与少量的矿物质、生长素等。马尾松均已具有这些营养物质。

PH值:茯苓菌丝适宜在微酸性的环境中生长。PH5一6较为适宜,土壤中的酸碱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茯苓菌丝的正常生长。松树适合于酸性土壤生长,凡松树生长最良好的地方,也适宜于茯苓生长。

三、苓场的选择及整地

选地,以排水良好,东、西、南向坡地为适宜,北向较差。坡度以10-25度为最好,土质以松的红壤土为好,新开地比熟地好,粘土、沙硬土不宜采用。

整地:选地后,要消除杂草与石头,深挖1.5尺,四周开排水沟,每亩施六六六粉5-110斤,以防白蚁为害筒木,下种前十天,要把已经整好的地进行数次翻松,打碎泥块,彻底消除杂菌、石头、杂木根,以防菌丝分散影响产量,收获茯苓后,苓场还可以种经济林。经三、五年后又可以再种茯苓。

四、伐木备料(栽培茯苓仅可用马尾松、红松木,杂木勿用伐木季节与整枝:春植在冬至后伐木比较适宜,秋植在小暑前后进行,木料伐倒后,要立即削皮去枝,让木料冒油,伐下的木料要削皮三方,左、右侧各留一条两指大的皮引线(1-3寸)要削至木质部。

段木与架晒:伐下的木料,经稍干后,把它切断,长度为2尺为宜,段木切断后,要把它全部井字堆垒于向阳山坡处,进行架晒,堆底部要加垫去光树皮的木垫或石头,待段木断面处有裂缝即可接种。

五、茯苓的接种方法

下种季节:桂东南比桂西北气温高,春植茯苓在清明节后进行,秋植茯苓各地气温相同均可以在立秋前进行。

菌种鉴别:菌种新鲜、生活力强,并且具有茯苓的特别气味。另外,较老的菌种,除去革质化菌膜后,还具有茯苓气味颜色仍新鲜菌种还可以使用。

接种方法:段木接种要掌握“一干两好”,即段木要干透,菌种要好,防虫工作要好,选晴天时下种,挖穴规格深5-7寸,宽2尺,长度视场地地形而定,段木放入穴内刚

根,苓场如积水过于潮湿,要及时开沟排水,否则会使菌丝衰弱。培土,茯苓菌丝生长期,如遇大雨冲刷,穴面泥土会被冲落,发现段木露地时要及时培土。

春植茯苓立秋后,可逐渐进入结苓阶段,这时如遇秋早应进行培土抗旱,或放“跑马水”湿润,茯苓在形成菌核后,会逐渐澎大涨裂泥缝,这时也要及时培土,每次培土也不要太厚,茯苓以不露出地面为宜。

病害防治:茯苓主要病害--腐烂病,多发生于茯苓生长盛期,受病害的茯苓呈黄色粘液,受害后便失去药用价值。此病常因排水不良或收药太晚所引起的。防法:种茯苓时穴底挖成斜面,平时不能积水,段木不要埋得太深,出现此病后要提前采收,以防蔓延

检查与补种:茯苓下种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约7 -10天之内,绒毛状乳白色的菌丝便迅速在段木上引线伸延挖开泥土,在放菌块的段木周围,如发现菌丝呈白色并已向段木引线伸延,则说明菌丝生长正常,如发现菌丝生长喑弱或没有菌丝生长,可把穴内泥土挖开,但不要摇动段木,让太阳晒半天到1天,然后原样覆土妹数日后再检查如仍不见效,则另行接种,补种时,放菌种处要用刀削另开新口,这样比较有利于菌丝生长。

接种20-30天后,菌种由白色变为褐黄色,菌丝体变弱收缩,此时已有部份营养菌丝已长入木质内部。而段木表面气生菌丝较好,这是正常现象,如发现有个别段木仍接不上菌种,可在茯苓地另选菌丝生长比较好的段木与接不上菌种的段木对换抽补。

茯苓接种后,约经100-120天便可以形成菌核,如果在段木两侧或下上方结苓,则不容易看见,如发现段木附近的土壤呈淡黄色、暗灰色,就是 结 苓 的现象,请不要移动段术,以防拆断菌丝。

采收:种后约十个月即可采收。成熟标志:菌核近段木处已呈现轾现象,菌核长口处已经弥合,白色嫩口处呈褐黄色。成熟一批要收一批,采收时要选在晴天进行,采收时要加工成方块茯苓,每百斤可晒45斤千茯苓

七、茯苓的制种方法:

茯苓的制种方法(包括组织分离)等,与其它食用菌均基本相同,简述如下,

1.分离:茯苓的分离方法一般均是采用组织分离获得它的菌丝体,只要按无菌操作的原则,任选挑取它的一少粒菌肉(即茯苓的菌核)置于培养基础上,在适温下(25-28°C)它均可以重新萌发新的菌丝体,当然,要挑选一个优良品种,那将是一件比较复杂的过程了。初学者必须预先从制种单位引种,否则轻率从事将受到大面积减产。

2.母种培养基配方:(马铃薯琼脂综合培养基)制法与第二讲相同。

3.原种培养基配方:麸皮30%,松木屑65%,白糖1%,石膏i%,玉米3%,水65%,PH自然。

将上述原料加水拌湿,装瓶,加塞棉花,并可装入高压锅或常压锅内消毒12小时,冷却,即可按无菌操作方法接种、培养。菌丝生长适温25-28°C,一般培养15天即可发满全瓶。如果搞的数量较少,可用试管装料作为原种,一支试管可接原种10-15瓶,一支原种可接20-30瓶生产种,一瓶750CO的大瓶原种可接生产种50-100瓶。

4.生产种的配方:麸皮8%、松木屑10%、石膏1%、白糖1%、松木枝80%。

松木枝的选制:先将一般的松"树 枝丫用 锯切成3-4寸长,然后用刀把它劈成一公分见方的小枝条,在水中浸 24小时,捞起滴干水份,再一条一条插入广口瓶内,以瓶满为准。最后再将已事先拌湿的麸皮、松木屑等原料装入瓶内部,以铺平松枝上端为准,这样便可洗瓶壁,加棉塞消毒,接种方法同样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了。

经接种之后的菌种瓶,在25-28°C条件下培养30天,菌丝即可发满全瓶,粗壮的菌丝标志为,洁白、旺盛,无其他颜色变弃现象,并具有很浓烈的茯苓菌特殊香味。

茯苓菌种自接种菌丝发满全瓶之后,要及时下种,如在高温的条件下,存放时间过长,会容易老化,影响生长力。茯苓菌在它发满瓶之后,随着存放时间的增长,它会逐渐在瓶上部及瓶内四周结成疤状褐色菌被,那是正常现象,还可以作种栽培,若菌丝颜色变成棕黄色。表示已经衰老不能使用。

另外,茯苓菌还可用耐高压塑料袋栽培,只要按配方将松枝装入袋内,其他消毒接种方法与瓶装方法均相同,只要操作时倍加小心,不要碰压坏袋子,同样可以培养出优良的种子。用塑料袋装制种,它的成本比瓶子低,但杂菌污染率比较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菌种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食用菌制种技术2005年8月改板
茯苓栽培枝术:松蔸怎么种?段木怎么种?记牢这些保丰产
多多记日记:茯苓
食用菌栽培技术1
常见的茯苓种植技术问题解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