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医与气功》《老子的养生观》

《儒医与气功》

从我国的医学史来看,汉唐年间,气功疗法在医疗界是颇为盛行的。当时的名医如华佗、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孙思邈等都是精于气功的大师,他们在气功健身的实践和文献的整理上都有重大的贡献。

自宋至清以至近来,均有人认为:一些落第儒生进入医学界,他们注重从典籍文字中推述理论,重于文字上的发挥,而忽略实践的探索,因而气功在医学界的地位逐渐衰微,只在一些民间医生中得到流传。以后逐渐成为宗教的附庸,在功法实践方面虽有不少发展,但染上不少宗教化、神秘化的色彩和江湖气息,气功被推入了绝境。

但笔者认为,这一阶段是否所谓儒医兴起,气功渐被排斥在医界正宗之外呢?值得商榷。

宋、辽、金、元四朝,时值公元十世纪至十四世纪的下半叶,整个时期约有四百多年。宋、辽、金三朝对峙很长时间。至十三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元朝,灭宋、金和西辽。在宋末至元朝统一中国前,这一段时期中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饥饿劳役、疠气瘟疫,百病丛生,客观上急需解决疾病的治疗是当时医学界的最迫切问题,所以,气功疗法在医学界的流行已没有象汉唐时期那么盛行了。但并没有排斥在医界正宗之外,金元时期医界四大名家之一、寒凉派的代表人刘完素,在他的《素问病机气宜

保命集》中就有气功养生的记载:“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跷,所以调其息也;平定气息,握固凝想,神官内视,五脏照彻,所以守其气也;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沟坎离,济用水火,所以交其气也;神水华池,含虚鼓漱,通行荣卫,入于元官,溉五脏也。服气于朝,闭息于暮,……天鼓欲常鸣,形欲常鉴,津欲常咽,……此皆修真之要也。”此外,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也认为:“夜半收心静坐少时,此生发周身血气之大要也。”并主张“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见《脾胃论》)。攻下派的张子和也将导引吐纳列为治病方法之一(见《儒门事亲》)。

明至清末,气功疗法在医学界再受重视,气功养生的著述也较多,而且文字简明,切合实用。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一书里,对气功疗法有正确的评价,他说:“余居京邸,尝治一荐绅之疾,愈已七八,势将在安。忽其契者,荐一伪庸流,以导引栽接称长技,极口眇医,冀要其功,且云:彼医药者,虽为古法,然但可除轻浅之疾,疗不死之病耳。至于存真接气,固本回天,岂草根树皮之力所能及哉。病者忻服,信为神仙。……居无何,旧疾大作,遣人相延者再四且急。余不得已勉效冯妇之举。既至,察其药缺已久,更剧于前。复为殚竭心力,仅获保全。乃相问曰:向闻得导引之功,今则何以至此?彼赧颜答曰:此固一说,然亦无可 凭 据,及病 作而用之,则无济于事。以今观之,似不可与斯道争先也。余因告之曰:医祖三皇,其来尚矣,岂易言者哉。虽轩歧之教,初未赏废恬儋虚无,呼吸精气之说。然而缓急之宜,各有所用。若于无事之时,因其固有而存之养之,亦足为却病延年之助。此修养之道,而能及其妙者,固不可不知也。至于疾病既成,营卫既乱,欲舍医药,而望其邪可除,元可复,则无是理也。”对气功的具体做法,张氏认为其下手工 夫 惟《蒋氏调气篇》、《苏氏养生诀》、《李真人长生十六字诀》,皆得其法,足为入门之阶。如《蒋氏调气篇》曰:天地虚空中昏气,人身虚空处皆气。故呼出浊气,身中之气也;吸入清气,天地之气也。人在气中,如鱼游水中,鱼腹中不得水出入即死,人腹中不得气出入亦死,其理一也。善摄生者,必明调气之故。欲修调气之术者,当设案室,闭户安床,暖席偃外,瞑目,先习闭气,以鼻吸入,渐渐腹满;及闭之久,不可忍,乃从口细细吐出,不可一呼即尽。气定复如前闭之。始而十息,或二十息,不可忍,渐熟渐多。但能闭之七八十息以上,则脏腑胸膈之间,皆清气布矣。至于纯熟,当其气闭之时,鼻中惟有短息一寸余。所闭之气,在中如火,蒸润肺官。一纵则自如委蛇,神在身外,其快其美,有不可言之状,盖一气流通表里上下彻泽故也。其所闭之气渐消,则恍然复旧。此道以多为贵,以久为功。但能于日夜间行得一两度,久久耳目聪明,精神完固,体健身轻,百病消灭矣。凡调气之初,务要体安气和,无与气意争。若不安和且止,俟和乃为之,久而不倦则善矣。闭气如降龙伏虎,须达其神理。胸膈常宜虚空,不宜饱 满。若气有结滞,不得宜流,觉之,便当用吐法以除之。如咽呵呼嘻嘘吹,六字诀之类是也。不然则泉源壅遏,恐致逆流,疮疡中满之患作矣。”对气功疗法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宋代《圣济总录》载“以意气攻病法”,其法曰“其有宿患,但用意并气,注之患处。不过三五日,必 愈。若 四 肢 有患,亦可想气以攻之,其病随散。”这种疗法,清代医学家称为“运气法”,并认为“大能起鼓膈之证,劳怯咳嗽亦妙。”清代张志聪对“运气法”是深有体验的,他在《侣山堂类辩》。

一书中有详尽的描述:顺治辛卯岁,予年四十有二,八月中,生一胃脘痈,在鸠尾斜下右寸许,微肿不红,按之不痛,隐隐然如一鸡卵在内。姚继之先生视之曰:此胃脘痈也,一名捧心痈,速宜解散,否则有性命之忧。与一大膏药,上加末药二三钱,午间烘贴,至暮手足苏软,渐至身不能转侧,仰卧于书斋,心烦意乱,屏其家人。至初更时,痈上起一毒气,从左乳下至肋,下胁入于左肾,入时如烧锥刺入,眼中一阵火光,大如车轮,神气昏晕,痛楚难言,火光渐摇漾而散,神昏始苏。过半时许,其气复起,其行如旧,痛楚如前,如此者三四次。予思之,此戊与癸合也,然腑邪入脏,自分必死。妄想此毒气不从胁下入肾,得从中而入肠胃则生矣。如此静而行之,初次不从,二次即随想而从左乳下入肠中,腹中大鸣,无从前之痛楚矣。随起随想,因悟修养之道,气随想而运用者也。至天明,大泄数次,胸膈宽疏……。”

前几年,曾看过一篇题为“别让癌症乘而入”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内容:“美国两位放射学家认为,一旦病人改变因失去亲情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癌的症状就会消失。他们用一种独特的'内视心象疗法’,叫病人想象自己的白细胞击败入侵的癌细胞,不少病人都靠这种疗法而康复。这项治疗效果似乎表示癌症患者不再是过去的待宰的羔羊了。”如果将这种“内视心象疗法”和我国的“运气法”比较,似乎有异 曲同工之妙。不过“运气法”比“内视心象疗法”要早两个世纪以上。

此外,明清医家如李士材、龚廷贤、龚居中、李时珍、沈金鳌、尤乘、汪切庵等对气功疗法均有论述,不胜枚举。

写到这里,想起了清代名医薛生白注《内经知要·道生》中有这样两句话:“因知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可为练功者戒。

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作。虽只五千余言,内容却极为丰富。不仅其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过极大影响,而且他的自然观,如道生一,冲气以和,道法自然,神形合一,守静笃,不妄费,保精和气等见解,对祖国医学的阴阳学说,养生学说,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也有过一定影响。本文旨在谈其养生一说。

道法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解释道说:“道者,物之理也”、“理者,成物之文也。”戴震也说:“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可见,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在老子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在自然界产生,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正如《素问》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还指出:“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明人与自然无不息息相关。因此养生首先就得法“道”,意即老子极力主张的“清静无为”。所谓“清静无为”并非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提倡适其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这样才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素问》也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由此可见,老子认为养生必须法道,这是十分重要的。

在老子的养生说中,第二个观点在于贵柔。强调事物可以由柔弱转化为刚强。阴阳、雌雄(牝牡)、刚柔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通常情况,下,阳、雄、刚是强者,一般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而在老子看来则恰恰相反,阴、雌、柔常居主导地位,成为实际上的强者。因此《老子》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守柔曰强”。如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而死了以后,尸体变得僵硬。草木在长时柔脆,而死时变得枯槁。于是《老子》又说:“坚强着,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马王堆帛书《称》说:“短者长,弱者强。”《经法》也说:“重柔者吉,重刚者灭。”这与《老子》之说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养生要贵柔呢?《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认为,凡属阳的、雄的、刚的、强的,就必然转化成为被削弱,被减损,甚至被消灭的对象。所以为了避免衰亡,就得永远保持一种谦虚,恭谨和柔弱自守的地位,此即“弱者道之用也”。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竟于啬。”这是老子的又一养生观点。“啬”《说文》解释说:“啬,从来亩(亩,廪本字)。来者靣而臧之。故田夫谓之啬夫。啬者,多入而少出,如田夫之务益藏。故以来靣会意。”《韩非子·解老篇》说:“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若于啬’”。可见“啬”有藏精受神之义。《素问》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广义之精是指构成人体组织和供给人体能量来源的营养物质,为人身之本。应当固藏,爱之勿泄,用而勿伤。精气充盛,则卫外固密,不易受病;若使精耗阴虚,阳气失密而不固,就受外邪侵犯,着而成病。而神又是生命活动的主导,又以精、气为其存在前提,故《素问》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反之,如果精亏气虚,就会导致“神去之而不愈”的后果。

老子认为养生应当节欲。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爽,败味也);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就此。”因此,他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他认为追逐荣利,嗜欲过多,都是招灾惹祸,百病丛生的根源。《素问》也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老子这一养生观,后世医家也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如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就痛斥了那些“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的人。晋代医家葛洪也主张“含醇守朴,无欲无忧。”唐代医家孙思邈也极力主张“少欲”,认为“多欲则智昏”,“纵情恣欲”,“皆损寿命”。因此,老子告戒人们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恬儋清心,节制嗜欲。这样才会“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守静也是老子养生说中的观点之一。《老子》说:“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静”,《说文》上说:“静,审也。人心审度得宜。一春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繁劳之极而无纷乱。”从养生来说,就是要明达人生的道理,懂得生命活动的根本规律。《素问》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的生命活动就在于阴阳这对矛盾体的相互作用,同时阴阳又只有在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人体才能机能正常,生机不息,健康长寿。守静就是要懂得这个道理。上面所述之法道、贵柔、重啬、节欲,意即在此。另外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应适度,否则也会破坏阴阳的相对平衡,致使疾病发生。如《素问》具体的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这一切都说明人应懂得生命活动的道理,只有懂得此理,人的行为和精神情志活动才会适其度而不妄,却病延年,长生久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古代气功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在道家、儒医、医家
新安医家程敬通
气功简述
《道德经》自然养生观5要点
论老子的养生学及其影响-搜艺搜
自控疗病气功,呼吸引导调息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