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年阿拉赶时髦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社会对美丽的提倡变得统一,“老三色”是那时服装的色彩,“老三样”是那时的服装样式。当时,军装成了人们的审美时尚。


不过,除了军装之外,上海女性还其它的美丽追求,比如假领子、的确良、绒线帽和模仿外国影星的发型等等。这次我们走进半个世纪前的往事,回往那一辈人的美丽青春年代。




只能朴素的年代


如今的上海中老年女性当初也曾是一个特别爱美的群体,也许是因为她们都共同渡过了一个不敢美丽又不甘心不美丽的青春年代。让我们回到上世纪60、70年代上海女性的穿着。


这是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的新闻短片,在最繁华的南京路上行人的穿着却如此朴素。


1972年是文革年代,当时所有打扮时髦穿着漂亮的人统统都被说成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尤其在1966年文革初期,穿着所谓“三包一尖”,也就是包头、包脚、包屁股和尖头皮鞋的人,走在大街上衣服头发会被当众剪掉。有些女同志真的被剪了以后哭得连路都不能走了。


朱大可丨著名文化学者:

因为当时上海正在流行欧洲的时尚,这个时尚就是包头,头发梳得很亮,花格子衬衫,包臀的九分裤,下面收得非常小,前面脚上穿的是尖头皮鞋。男性还拿着一个带把柄的伞来当拐杖。当场就在街上剪,把头全剪成鸡窝头,然后把衣服包括裙子,或者是旗袍全部剪开。大家一听说这个情况,再也不敢穿这些衣服了。





军装风靡一时


此后十年里,上海街头的集体衣装是“老三色”和“老三样”。“老三色”是蓝、绿、灰,“老三样”就是中山装、军便装、人民装。鞋店只能出售大众化工农皮鞋,毛线的颜色从72种锐减到20种。军装开始风靡全国。



朱大可丨著名文化学者:

想尽办法,在自己普通的衣服上面,换上军扣,这就已经很牛了。军装里面又分层次,军装是分成两开袋的,就是上面有袋子,和四开袋的,就是下面也有两个袋子。因为下面有袋子是军官的标记,要穿就穿下面有袋子的。还有等级。


那时侯军帽很时髦,甚至出现了抢军帽的风潮。有人带着军帽在路上走着,后面有辆自行车从旁边“噌”一下过去,顺手一撩,帽子没了,然后人也撵不上,因为人家骑着自行车逃走了。


军装成为那个时代许多男女青年的审美时尚。但军装也不是人人都穿的到的,没有穿到的人就会很羡慕啊,因为觉得穿出去很神气,或者还会偷偷向有的同学借穿一下“过过念头”,就这样也觉得很高兴了。


军装风靡一时


八一扣




审美暗流悄然涌动


不过,在军装流行的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许多审美暗流仍在上海的各个角落,悄然而又顽强地萌动着。很多被称为“逍遥派”的上海人,偷偷裁起了衣裳,织起了毛线,绣起了花儿。



汪薇音丨古美社区旗袍沙龙创始人:

我就自己做了一件外套,因为那时军装的口袋是直的,然后我想了一下自己缝制了斜的口袋,有一点腰身,但是一穿出去不行了。单位里在开会的时候在会场上就说,资产阶级的歪风邪气在我们这边又抬头了,穿了汪氏斜开袋,我一下子蒙了。

但后来我们单位所有的女同事都去做了件一模一样的衣服在那里穿,大家其实都很羡慕的。


那时候上海女孩子差不多人人都会做衣服,因为商店里买来的成衣款式单一,而女孩子自己动手做,式样就可以有些小小的变化。很多女孩会照着阿尔巴尼亚画报自己裁剪衣服,这个欧洲小国当时被称为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学习阿尔巴尼亚服饰也为上海姑娘们找到了一个爱美的理由。



作家孙孟英所撰写的反映老上海风情的系列书籍中,有一本就是《老上海理发师》。孙孟英至今还留存着很多珍贵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上海人的发型。


说句心里话,当年很多人还是要漂亮的。虽然理发店不能吹头发弄发型了,有人就在家里用火钳自己夹,把头发夹得服帖一点、夹出波浪来、夹出一些弯曲来。



当时好多人没有油,哪能办?用凡士林擦!还有更好笑的。有些小年轻头发洗好了以后,就买了大饼油条,用上面的油往头上撸啊撸,撸了敞敞亮,梳成一个小分头。


每年春节前夕,上海理发店的生意特别火爆。那时侯的理发店一到过年就人山人海,整个理发店都是天天排队的,一直到晚上十二点钟。然后第二天凌晨一点钟,天还没亮,又有顾客来排队了,当时虽然是不好烫头发的,但是大家出于爱美之心,还是要把头发弄得漂漂亮亮,起码要保持整洁,看上去精神利索,这是那个年代的人们追求美丽的方式。




的确良和假领头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确良风靡全国,因为的确良的面料挺刮、耐穿、免烫,深受百姓的青睐,虽然“的确良”的价格要比棉布价格高出很多,但商店里只要一有货源,就会被抢购一空。


的确良当年很受欢迎,商店里只要一有就被抢购一空


当时上海还因此发生过一件惨剧。1968年6月16日这天,位于上海石门二路的原红缨服装店有一批的确良衬衫上柜供应,大批顾客蜂拥而至,结果商店的橱窗玻璃被挤碎了,造成了1死6伤的惨剧,为买的确良衬衫而不幸去世的是一位女教师,那年她才40多岁。


所以,当时有些爱时髦的人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不可能去买很多的的确良衬衫,于是就自己做几个的确良的假领头轮流来穿,每天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假领子还分好几种,有尖领有圆领,有的还装花边假领头。每天以领子为标准“翻行头”,穿哪件衣就配哪个假领子,要自己搭配的。



不过穿假领子的人外面的衣服是不能脱的,一脱就露馅了。当时外贸谈生意,一到宾馆人家外宾都脱衣服,穿一件衬衫,我们不敢脱,脱出来假领子多难看啊,哪怕实际上汗淌淌滴,也只好讲不热不热。


除了的确良衬衫外,一些爱美的女性还会私下里偷偷穿当时不能穿的传统旗袍。古美社区旗袍沙龙创办人汪薇玉,年轻时和她的姐姐汪薇音就有这样的记忆,两姐妹的母亲是名门之后,大家闺秀,解放前她曾经拥有很多昂贵的旗袍,不过当时她早已把旗袍交到单位。可是,当姐妹俩在箱底发现了三件漏交的旗袍后,两个乖乖女背着母亲做了件当时来说胆子很大的事——把窗帘拉上,把门锁上,两个人就在家里换穿母亲的旗袍,两个人你欣赏我欣赏,觉得这衣服真漂亮,可惜只能偷偷在家里穿。


不久,母亲发现了姐妹俩的小秘密。原本,姐妹俩以为会挨骂,可母亲的态度却出乎意料。汪家两姐妹回忆起来说:


穿旗袍行为举止必须要很端正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穿的。她说要怎么怎么穿,我们觉得,真的是很有道理。自己也觉得,这么穿和那么穿确实不一样。坐姿,怎么站,怎么与人交流……


妹妹们的喜好也鼓舞了大哥,于是,他也偷偷穿上了西装照相。如今我们仍能从发黄的相片上看到,简陋的窗帘后那身着西装年轻英俊的面庞。





“垃三垃三”


除了青涩的快乐外,因为追求美丽而导致的悲剧故事也不时在这个城市上演。当时上海话中有个词叫 “垃三”,有些渴望展示自己的美丽和魅力的上海女子,常被冠以这样的贬义词。那个年代“垃三”就是一种绰号,比如形容女流氓,叫她“垃三垃三”。


马尚龙丨《现代家庭》杂志主编、《上海女人》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个年代的上海服饰之“的确良”与“假领头”l 管继平
记忆上海│的确良和假领头的记忆
《的确良的记忆》 上集
会“做人家”的上海人
60年,那些难以忘怀的消费记忆1(图)
上海记忆:节约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