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42,大饥荒中的南阳记忆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本报记者 曾碧娟

  1942年的这场大饥荒,至少有300万河南人流浪他乡,400万河南人因饥饿而死去,这个数字甚至超过八年抗战中国士兵的死亡人数。南阳,自然未能幸免。

  祖辈的苦难,始终是我们记忆的一部分。随着电影《1942》的上映,那段历史又重新被我们关注。连日来,记者搜索大量的媒体信息、历史资料,并咨询专家,逐渐还原当年南阳盆地内有灾民外有难民的那段真相。

  1942

  饥饿中的南阳

  在电影《1942》当中,花枝将自己卖了,离别时和栓柱互换棉裤。这辛酸的一幕其实就出自方城。

  当时的省政府指派大员张仲鲁等人,承担荥阳、郑县、新郑、密县、郏县、宝丰等县的督催军粮任务,到方城救灾途中已见有人倒毙。在方城城外见有一“人市”。方城当地一对饥饿的夫妇,因为无法生活下去,丈夫欲卖其妻。当分手时,妻呼其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夫听此话,大受感动,抱头痛哭说:“不卖你了,死也死在一起。”南阳师院研究生处处长苏新留教授向记者讲述此事,叹息不已。作为一名历史学专家,连日来,苏新留已经接受过包括凤凰卫视在内的多家媒体的采访,主题几乎都是“1942”。

  倾听老年市民的讲述,“饿”、“死人”、“难民”就是他们对于那一年的痛苦记忆。恢复物物交换时代,卖子女无人要,自己年轻的老婆或女儿,都拉到贩人的市场卖为娼妓。卖一口人,买不回四斗粮食……而较之全省,南阳的灾情还不是最严重的。1943年5月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派专员张光嗣前往河南调查,9月写一份《关于河南省旱灾情况及救灾情形的调查报告》称重灾县统计人口死亡数目为1484983人 其中方城38974人。

  在苏新留创作的《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一书中,“河南部分县因灾逃亡人数统计表”显示,南阳县逃亡25115人,邓县9687人,唐河7969人,方城36904人,另镇平、新野、内乡、南召均是三五千不等——估计这些都是保守数据。 

  …… ……

  南阳尚且如此,由此可知河南全省灾荒之可怕。

  1942

  饥饿中的难民

  许多史料都表明,1942年的早春,乌云曾在豫东平原的上空徘徊过,人们对于雨水降临的希望一直没有破灭。根据往年的经验,每年7~8月是个多雨的季节,即便夏粮无所获,只要保住秋种,这一年也是能熬过去的。然而,1942年的春天对于平原上的农民们来说,是自然暴君发怒的继续。因为1941年夏天,干旱就侵袭了豫北,黄灾毁掉了豫东的收成。

  随着1942年春天的持续干旱,夏粮无望,崩溃来临了。人们拖家带口地向南向西。于是,自顾不暇的南阳迎来了大批来自豫东的难民。当年国民党第五十五军七十四师二二零团驻扎在唐河县源潭镇,该团团副靳士伦在《河南文史资料》中介绍了唐河县“人市”有关外地难民的情况:“有时有一男子带着一两个妇女,有时竟有两名男子像押犯人一样,押解四五名妇女,多的达到六七名,据云都是来自襄、禹、叶等县的。”由于该团60%以上的士兵都来自上述地区,士兵们整体哭哭啼啼,要求请假外出去“人市”认亲。靳士伦无奈向上级反映,最终由班长带领请假的士兵外出认亲。 对于本地人来说,难民的到来对他们也产生不小的影响。家住邓州,年近八旬的王老先生回忆:“来自商丘一带的难民真多呀,豫东的人比咱还饿。我家当时一天能吃一顿饭,他们一口饭都没得吃,说不行就不行了,所以咱这边的人对灾民能帮都帮点儿。”就这样,据说当年不少来自豫东的难民就在南阳扎下了根。

  1942

  饥饿中的报道

  现有资料显示,南阳的地方报纸——《前锋报》,是大饥荒最早的预见者。《前锋报》在1942年7月24日的社评《灾象已成,迅谋救济》中说:七月流火,夏日炎炎,南风长啸,晴空万里,亢阳不雨,旱象已成……如果政府坐视不理,一任其如往时一样的浪费,那么如果十日不雨,半壁河南之孑遗即辗转于饥饿线上,或饿死,或流徙,北战场上亦将无协军抗敌之人了。事甚严重,情亦甚迫,吾人决非故为大言,以耸听闻。

  1943年1月17日,《大公报》战地记者张高峰从叶县汤恩伯指挥部驻地寄出了通讯《饥饿的河南》,2月1日大公报以《豫灾实录》刊出。第二天,2月2日,时为农历腊月的二十八,重庆人正为欢度春节而忙碌。《大公报》那篇令蒋介石愤怒、令读者震惊的社评《看重庆,念中原》见报了:看重庆,念中原,实在令人感慨万千!政府对重庆,也许将宽厚到底;但我们重庆人,却必须深切自省,莫太征逐物欲,在这灯红酒绿百货上市准备过年之时,应该勉抑酒食之欲,稍节馈赠之资,以移赈河南灾民。如此,还可以稍减轻我们的罪戾,略略安慰我们的良心!几乎与此同时,《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和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决定前往河南采访。3月22日,《时代》周刊以《等待收成》为题将灾荒呈现在美国读者面前,这也是国民党政府最不乐见的结果。

  苏新留在他的《报刊与1942年河南大旱荒》一文中写到,因为采写河南灾荒的报道,《大公报》被勒令停刊3天,帮助白修德发电稿回美国的洛阳电报员被杀,白修德也招致宋美龄嫉恨,差点被解雇。然而,正是由于报界的力量灾区的许多生命得到了拯救。省政府迫于舆论,在乡间各处设立了粥站军队从大量的余粮中拿出一部分全国都开始忙着为灾民募捐河南得到关注。

  因为对饥荒的真实报道,白修德得到洛阳一位神父的称赞:你将会永远被河南所铭记。《先锋报》也被誉为“伟大的报纸”,成为南阳人的骄傲。

  之

  之

  之

  ▲1942年,饥饿的老人和孩子。(资料照片)

  

  南阳市民收藏的灾民卖身契。

  本报记者 王鸿洋 摄

  人文

  观察

  ■相关链接

  媒体关注《前锋报》

  日前,凤凰卫视在《凤凰大视野》栏目推出《大河之殇——河南大饥荒70周年祭》。其中,围绕1942年首家报道河南灾情的南阳《前锋报》,进行了一系列采访。在南阳档案馆,原档案馆馆长张怀珍还找到了70年前出版的《前锋报》原版报纸。

  在凤凰卫视的报道中,《前锋报》这份创刊于1942年元旦的地方民营小报,被称赞:面对河南大灾,面对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1942年,河南人李蕤去西安出差,目睹大批灾民从河南往西逃亡的惨烈景象,写下了灾区通讯《无尽长的死亡线》。他看到南阳有一家《前锋报》经常发关于救灾的社评,决定把稿子寄去一试。1943年2月19日、20日两日,《前锋报》“大胆”采发了《无尽长的死亡线》,直面河南人民的饥荒苦难。随后,主笔李静之写信邀请李蕤为特约记者深入灾区考察披露翔实的灾情。李蕤从洛阳出发对灾情最重的偃师、巩县、郑州等地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实地考察。《前锋报》将他的文章结集出版取名《豫灾剪影》。《豫灾剪影》成为记述1942年河南大旱灾情最充分最珍贵的历史文献。

  《■望·东方周刊》2012年第33期一册,也载文记述1942年河南发生的大灾荒,并称“勇于披露河南灾情的媒体,只有重庆《大公报》、美国《时代》周刊、南阳《前锋报》等寥寥数家”。(林蔚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粮仓着火想到李静之、前锋报、1942年大灾荒|博观
对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回忆
民国时期农业灾情及其成因
丁戊奇荒,铁石心肠亦当泪下
大公报:豫灾实录(饥饿的河南)
张钫与河南灾荒救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