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礼”字的文化意蕴

“礼”字的文化意蕴

    李虎群

    礼

       精华阐释:礼的本义,是敬奉天地、事神致福的意思。礼之本为仁,礼之质则为敬。一切礼节若没有恭敬之心,都是虚礼;一切仪式若缺乏敬畏之意,都是俗套。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礼可分为个人之礼、人际之礼、制度之礼和民俗之礼四个层次,无论哪种形态的礼,都是对天地和人心本然状态的洞察和遵循。

    中国自古号称礼乐之邦,真应于此找到自己的民族之魂,扎下根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字”,从子在宀(屋)下,寓意幼子稚弱,须乳字之,故本义是乳;又因在乳幼子,口不能言,而母乳怙养可达其意,而古今远近之隔,也是有言不能相闻,须文字传达其意,故借为文字之字。作为承续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可使三四千年来的中国人共游于广大悠久的精神世界之中,若无隔阂,如同母乳一样滋养了一代代的中国人,这是举世无匹的事。我们应该感恩汉字,由之悟道。

    仁德是历代圣贤血脉、人心根本,也是“礼”的根源

    禮(礼)字,从示从豊。《説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示”的字形是采用“二”(天)作边旁。字形中的三垂笔,分别代表日、月、星辰。故示的本义,是朝天祭拜、祈通天意的意思。豊,甲骨文,像豆形器皿里装满玉串,表示用最美好的物品敬拜神灵。故礼的本义,是敬奉天地、事神致福的意思。通过“礼”之一字,即已透露出中国思想的源头是在天人之际的体察上,而天有命,即有其天然的内在的秩序和规则,“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即薄厚载物、高明覆物、悠久无疆,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真诚无妄、长养化育万物,不舍昼夜;人之本体,也是和天地合一的,天之“命”落实于人便是人之“性”,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则有恻隐之心、不忍之情,即此天然一段情怀,儒家称之为“仁”。识仁、体仁、行仁,是孔子以来历代大儒的第一大事。

    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心以仁爱为本;国家民族之爱,人类同情之心,世间一切善法,皆从此仁德中流出;这是历代圣贤血脉、人心根本,也是“礼”的根源。礼者,履也,即是对人之本心仁德的践履,故礼教不是吃人,而是养人。礼者,理也,玉工治玉,必依其理;君子为仁,必顺其礼,是顺着人的天性而为,故礼数虽多,学来似顺水行舟,也很容易。也正因为礼是根源于天理人情,故礼的实行具有报本反始之意,荀子这点看得透,“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的实质是敬畏之心、爱敬之情

    礼之本为仁,礼之质则为敬。一切礼节若没有恭敬之心,都是虚礼;一切仪式若缺乏敬畏之意,都是俗套。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人对天地君亲师都怀有真诚的敬畏之心,中国人眼里的天地自然不是无情之物、化学分子,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美好、最深挚、最久远的情感的凝结;在每个个体凝望致敬这样人文化的天地自然之际,这股美好深厚的情感清泉便汇入了他的心田,潜移默化间滋养了他的本性之真。古来圣贤看到人自天地自然中来,故对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甚至一些草木鸟兽皆致以最深沉的礼敬,“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山水自然也滋养着他们的魂灵,故他们是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乐山、乐水”,其乐陶陶。同样,对于“充实而有光辉”的“大人”,以及历代圣贤之言,古人也总能保持谦卑,深致敬礼,不似现代人一切都要一分为二,硬要把圣贤拉下神坛。圣贤已故,与之何干?结果还不是自欺自陷,耽误了自己人格的提升、见地的增长,只能甘于庸碌而已。

    要想生起对于天地、大人和圣贤的爱敬之心,则必自孝悌始,故《论语》全书第二章即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因为“道不远人”,儒家往往就人人能知、个个能行的一般心情处指点为学做人的道理,孝悌爱敬之心,是人的良知良能,乃天之经、地之义,“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爱敬之心本是吾人天性,也是一切德性之本原。必躬行孝悌,护养一念爱敬之心,礼乐之发,便会不假安排、不能自已,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礼可分为个人之礼、人际之礼、制度之礼和民俗之礼四个层次

    就礼的落实来讲,应该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个人之礼,孔子曰,“三十而立”,又说“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故知礼是使人能够立得住的一系列言行举止的规范;而“立得住”首要是指人再不会堕落到动物的层次,沦为衣冠禽兽,而是已经坚定地立足于人道之上;“立得住”还更是指能够站稳脚跟、不被流俗所动摇,“立于礼”了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士”,才会进一步进德修业,希贤、希圣、希天。个人之礼,须持敬功夫,久久涵养,自然纯熟。其次是人际之礼,所谓“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俗语亦有“礼尚往来”的说法。儒家看“人”从来不是“individual”,认为不存在脱离社会群体的所谓绝对的个体的人,人是在社会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五伦关系——中实现自身的变动不居的人,故人必在社会群体中生活,不得不和他人打交道,不得不多所往来。那何以往来呢?即依冠婚丧祭诸礼。人际之礼践行的核心是实现爱敬之情的相互流动,即是实现爱敬之心从家庭父子之间向社会人际之间的自然衍伸,这里即体现着儒家的忠恕之道,修身为本,推己及人。

    再者,礼还包括国家制度,即孔子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之“礼”,如郊社、禘尝、朝觐、耕藉、养老、齿胄、乡射、入学、释奠、授时、布政等等,唐代杜佑《通典》,总结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刑、甲兵、五刑、州郡、边防等礼制,甚为详备。学者治制度之礼,不当专说古制,限于琐碎考据,而应重视体证其大义所在,因革损益,以利当代。中国的礼治,是依“人道敏政”之义,实现教养合一、政教合一,即政治的核心目的是养育教化万民,移风易俗,使之行走于坦坦荡荡的人伦大道之上。故中国的礼治最终会形成礼俗,即民俗之礼,如传统节日;又如饮食起居之礼俗等等。中国传统社会由之形成了独特的礼俗社会,实现了孔子“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志求,法治被认为是“临渴而掘井,临斗而铸锥”,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是以礼俗陶冶教化百姓于无形,“不治已病治未病”,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政治智慧和构建模式。

    无论哪种形态的礼,都是对天地和人心本然状态的洞察和遵循,所谓“礼者,天地之序”;而“礼之用”的目的,则在于“和为贵”,致其中和,则为乐,所谓“乐者,天地之和”。礼主别异,即是差别万行;乐主合同,即是平等一心。万行不出一心,一心不违万行,故儒家礼乐之教往往合一,礼乐合德,既是天地人心之本然,故亦是天下人心之应然。中国自古号称礼乐之邦,真应于此找到自己的民族之魂,扎下根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下)
煌煌大义为君陈---《论语大义浅说》荐读
“为政以德”与“为国以礼”
梁满仓:论皇侃经学思想的主体与本质
陈峰:东汉《论语》训释的礼学意蕴发微
《论语》中修身的八个方法,值得玩味(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