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社会语言学看“小姐”一词的语义流变(2)

从社会语言学看“小姐”一词的语义流变

  摘 要:考察“小姐”一词的语义,其感情色彩发生了由贬到褒再到贬的多次语义流变,从中折射出诸多社会因素。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回顾“小姐”这一称谓的使用历史,并考察其使用现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小姐” 语义流变 社会语言学
  
  对称谓的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作为称谓,“小姐”一词的使用在我国可谓久远。从宋代至今日,其语义经历了由贬到褒再到贬的多次变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小姐”一词的语义变化颇具戏剧性。究其变化的原因,其中包含着诸多社会语言学因素。
  
  一、“小姐”一词的使用历史及现状
  
  (一)历史沿革
  据考证,“小姐”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钱惟演在《玉堂逢辰录》中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的说法;南宋洪迈撰《夷坚志》中载有“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另有宋诗《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可以看出,“韩小姐”是宫女,“林小姐”是艺人,“杨小姐”则是妓女。清代赵翼在考察“小姐”一词的语源后指出:“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1](P76)由此可知,“小姐”一词最初指宫女、婢女和妓女等社会地位低贱的女子,系贬义之称呼。这是因为,在宋代,女人无社会地位,被视为男人的附庸、玩物和传宗接代的工具,故而那些宫女、艺人、妓女沦为“小姐”。所以,“小姐”一词的出现是一种典型的性别歧视现象,它反映出那时人们对女人的认知观和审美观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偏离。元代中后期,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从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小姐”那儿可见女人地位的回升,表明人们开始从美学等角度重新审视女人的价值,对女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定位。这时,“小姐”一词的语义升格,成为对青年女子的统称,发生了由贱称到褒称的变化。明清直到民国,“小姐”一词的语义没有什么变化:明朝绝大多数人称呼青年女子为“小姐”,只有极少数达官贵人才称妓女为“小姐”,该称呼基本用以指称青年女子;清代《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以及现代剧本《雷雨》中的“小姐”也都是此义,基本上指金枝玉叶、千金或大家闺秀,是官宦富贵人家未嫁少女的褒称。新中国成立后,“小姐”一词又发生了语义变化,与“先生”等词一道被贴上了资产阶级的标签,成为“封资修”的组成部分,一度为人们所遗弃。
  (二)使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曾被“同志”取代的“小姐”和“先生”等词语开始复活了,并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蔓延,“小姐”这一称谓重新成为年青女性的代名词。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喜欢用“小姐”这一尊称来表示一种特别的温馨。但近些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小姐”一词又出现了明显的失宠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再听到人们使用“小姐”这一称呼来指称年青的女性。因为有些年青女性从事了提供色情服务的不法活动,人们对“小姐”另眼相看。于是“歌厅小姐”“坐台小姐”“三陪小姐”等词语应运而生,“小姐”一词再度发生语义变化,“提供色情服务的年青女性”成为“小姐”一词的主要义项。事实上,当今社会“小姐”一词并未完全成为贬称,在白领阶层,人们仍然可以用“小姐”来尊称年青女性,从而出现了“小姐”一词的贬、褒称共存的现象。


二、“小姐”一词语义流变的原因
  
  社会语言学认为,词汇的语义流变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语言发展的产物。从历时的角度,语言的历时发展与其共时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言的地域分布特征。这就意味着地域的不同也会导致语义和语言的使用上有所差别。“小姐”一词在不同地域人们对其词义的理解不尽相同,从而对该词所持的态度有所不同。通常讲,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小姐”这一称谓被认为是一种蔑称,至少会产生误会,现在更多地被“小妹”所代替;西安等内陆地区对此称呼多不介意,仍然可以接受;兰州等地一般用“姑娘”来称谓年青女性,甚至称谓已经出嫁的女子,而不是用“小姐”来称呼,这是一种特殊的地域原因。
  由以上分析可知,“小姐”一词的语义流变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变化过程,即由贬义到褒义,又由褒义再到贬义,再到褒义、贬义共存。这种变化不是一种偶然的语言现象,它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随着社会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可以推想,只要社会变化,该词词义的变化就有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同时,由于社会及人际关系的多元性,不同语言都有各自完整的称谓系统,以满足言语交际者的不同需求。伴随着社会的变化,经历一段时期的流行和过渡使用,“小姐”一词的淡入淡出是必然的。“小姐”一词的语义变化,也可以通过社会语言学性别歧视的研究得到解释,即“称谓形式上的语义降格不是发生在女性所指之上,就是表现在通性形式之上。”[2](P55)
  
  三、结语
  
  “小姐”一词经历了循环往复的语义流变,而当今社会该词正处于贬褒共存的特殊时期。如何判断“小姐”一词的特定语义,需要根据交际的目的、对象、语境、地域等因素而定。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小姐”一词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社会语言学原因。
  
  参考文献:
  [1]杨培华.万事由来[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方传余.“同志”一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3).
  [4]陈松岑.礼貌语言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王方,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性的称呼
谁来救救“小姐”“同志”和“农民”?
终将消失的“同志”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
语言学概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汉语中性别词语的不对称现象及浑沌学解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