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仡佬第一村,探寻夜郎国后裔,解码“六和文化”

人们苦苦寻觅的夜郎核心归宿地究竟在哪里?《中华古国古都》一书第605页描述:“秦统一中国后,秦军自巴蜀南下占领夜郎原控制的大部分地区,置郡县。夜郎国仅保有石阡一地。”在贵州省石阡县本庄镇与河坝场乡之间紧临乌江的白龙山名为碗架岩的崖壁上,有“夜郎振古挥三捷,监总曾令困九苗”的摩崖石刻诗句;其崖下北宋末年迁入石阡杜姓后裔保存的族谱中有“五溪竖和尚之旗,夜郎遭殃”的记载。石阡县尧上村是一个坐落在佛顶山下的“仡佬第一村”。仡佬族是石阡的主体民族之一,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也是夜郎国的先民,至今流传于尧上村的“六和文化”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古夜郎人的后裔

史载,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源于古代“濮人”。濮人是参加周武王讨纣的八个西南少数民族之一,在古代人口众多,支系纷繁,后来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史记》载:“濮在楚西南”,“西南夷君长以千数,夜郎最大”。仡佬族先民是夜郎国管辖下的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秦朝在石阡曾设夜郎县。《水经注》载,夜郎主体居民是“濮人”。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濮人又称“卜”或“百濮”。秦汉时期“濮、僚”并称。《华阳国志》记为“夷濮”,《水经·若水注》又有“夷僚”之称。一些典籍又称为“葛僚”“仡僚”等。朱辅在《溪蛮丛笑》里第一次使用“仡佬”一词。所以,仡佬是先后由商周时期的“濮”人和战国时期的“僚”人发展而来。汉代时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唐初僚人中的部分发展为单一的民族——仡佬族。史料又载,早在秦嬴政的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石阡县境内。1953年贵州各地仡佬族代表经协商并报国务院同意,统称为仡佬族。

"敬雀节”大有来头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佛顶山下尧上古村的邓开军和他的家人们都会起个大早,来为他们民族所崇拜的动物——老鹰准备祭祀的用品,这其中包括猪肉,羊肉和水果。邓开军告诉我们,“敬雀节”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扰乱了村寨的平静,仡佬先民部落内部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瘟疫,四处寻医问药无果,先民纷纷染病身亡。在整个村寨即将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在二月初一这一天,一只神鹰叼来一棵仙草,放在一仡家的堂屋的桌子上,这家病得轻的人觉得奇怪,就试着吃了一点,立觉病体轻松,就将这棵仙草分给寨内病人吃,结果病的人都好了。因为神鹰为他们送来了灵丹妙药,在危难之际挽救了整个村的村民。从此,为了纪念挽救他们于危难之中的神鹰,将它作为图腾,并世代传承下来。作为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雀节”,现仅存于尧上仡佬村。2017年,尧上村还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爱鸟第一村”。

尧上村名之由来

相传600多年前,有邓姓三兄弟擅长陶瓷手艺,在耕作之余,用祖传的手艺将这里的黏土捏成碗盘盆罐,建成窑子烧制成品销售。凡购瓷器的人都以去“窑上”找邓师傅而形成习惯叫法,“窑”与“尧”谐音,由此而形成永久性地名“尧上”。如今,尧上村的邓氏祠堂被改为仡佬族民俗陈列馆,内有击鼓祈福,可增福延寿子孙兴旺。一下一举成名、两下两心相应、三下三星高照、四下四季发财、五下五福临门、六下六六大顺、七下吃穿不愁、八下八方来财、九下九九平安……房屋建筑房上有一空间不装满,一来通风,二来给进屋的强盗留一条生路,这是尧上六和文化在传统建筑上的体现。邓氏祠堂的后山生长着一棵上千年的猴栗树,四人合围的大树上长满密密麻麻的兰草,引来蜜蜂萦绕,自古当地人有什么愿望就焚香祈求,据说往往能够如愿应验,十分神奇。当地人有“拜树为父”之习俗,这是人与自然的血亲关系、万物有灵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

品味六和三角宴

白居易《三年除夜》里儿孙们在除夕之时,排成行向长辈敬酒拜年,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至今仍可以在尧上仡佬族的六和文化里寻着踪影。每年春节,该村28张六边形的桌子摆成三角形,全村300多村民按年龄、辈份大小依次围坐,长者坐在三角形的顶端。关于“六和”的来历,70多岁的村民邓华忠老人讲述了他的祖上流传下来的故事:邓氏家族来到这个地方,原本有八兄弟,不幸有两个夭折,其余六兄弟长大成人,因相互间经常发生纠纷不和,六家人商议每年除夕时聚在一起吃饭,大家握手言和,并立下训言:后人要永远和睦相处。后来除夕夜聚在一起吃饭成为惯例,“六和宴”就这样诞生了。据石阡县旅游局局长李玲介绍:“六和表示父母和蔼、夫妻和鸣、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环境和美、社会和谐,寓意六六大顺。彰显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精神,而摆放的三角宝塔式造型的宴席则体现了村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和谐共处的典范

尧上古村的仡佬人对数字“六”情有独钟,把“六”融进了生活点滴之中,如仡佬族的屋顶都有六个翘脚,大门一般有六扇,房间有六间,桌子有六角等等,这不仅是寓意“六六大顺”图个好彩头,更是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仡佬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祈祷。邓氏宗祠里保存了一块石碑,此碑立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是关于仡佬乡民防止偷抢灌溉用水所立的乡规民约,上面清晰记载:乡民“量其田之远近,较其田之多寡”,“在分水之处以水管为凭,照股均分,无分昼夜输流,值日五天五夜以转”,并规定违约者要受到停止灌溉一个值日周期的惩罚。在农耕社会,水之于农业对仡佬先民来讲弥足重要,但正是有一种“六和”精神的传递,大家和睦共处,使得这方土地一直以来显得安宁、祥和。大山教会了仡佬族人不仅要做到邻里和睦,更要做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尧上村的村民们大多依靠收集腐烂的木头和树叶来生活,即使是需要砍树的场合,他们也只会砍很少的一部分。

独有的仡佬毛龙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仡佬族毛龙灯,是石阡仅有、国内唯一的特有灯种,是古夜郎文明发源地石阡的仡佬族“竹王崇拜”与中国“龙文化”融合、衍生而成的文化形式。该灯全以竹子编扎,由灯宝与毛龙两部分构成。灯宝,形似彩球,置于一特制支杆之上,用作引导舞动毛龙。毛龙的龙头,气宇轩昂、神气活现;龙身为无数缠有剪成绥状布条的篾圈与多条竹篾绑扎而成的龙脊相连而成,内置可安放照明器材的灯笼,再以若干木质手柄与龙身相连,整条毛龙长度在30米左右,最长的在80米左右。表演时,鼓声隆隆、锣钹铿锵,数十人各执手柄舞动毛龙,毛龙翻腾于施放的黄烟之间,或“二龙戏珠”、或“懒龙翻身”、或“螺丝旋顶”,犹如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并可多条毛龙相接摆出各种造型。夜间表演,整条毛龙通体透明,舞动之时更为壮观。每年农历正月元宵期间,玩灯人就会舞着毛龙,配以“开财门”、“说伏筮”等特有的形式,走村串寨为人们送去新年祝福。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仡佬族源于何时?作为“古夜郎国”的后裔,有哪些丰富多彩的习俗
夜郎和竹王的后裔,西南地区最早期居民,仡佬族如何起源?
原创散文:秋风婆娑影,意浓情更真
仡佬族族称族源
伏羲生於雷泽考
石阡(仡佬族民歌)好友-刘思思演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