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物理学几个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本帖最后由 longwei1221 于 2015-7-20 14:07 编辑

                  关于物理学几个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司今(jiewaimuyu@126.com)


1物理学发展与目前的困惑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与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包括物质结构、物质间的各种基本相互作用和物质的一些基本运动形态等。

物理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

从伽利略开始,人类才算真正进入物理学研究的大门,他一生中先后提出了相对性、惯性和运动叠加原理等和匀速运动、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概念,这些原理和概念让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可知性。

将人类带入物理学庭院的是开普勒,他继承了第谷的观测结果,从遥远的天空开始探究行星运动与其时空的变化关系,得出开普勒三定律。这是经典物理学的第一层次,在这个层次中,物质的时空变化决定着其运动轨迹,但它没有力的概念,也没有探究物质为什么会运动问题?它只是一种唯现象的几何物理学,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理论物理学。

带领人类登上物理学殿堂的是胡克、牛顿等,他们继承了伽利略的惯性、匀速运动、加速度等概念,从物质运动动量变化率给出力的概念,并阐述了物质为什么会运动这一物理机制;后来,牛顿又将惠更斯的圆周运动公式与开普勒第三定律相结合得出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后,欧拉补充了刚体运动和定点转动及陀螺运动等,至此经典宏观物理学的大夏已基本确立,它基本可以说明宏观物体运动的普遍现象,这是物理学的第二阶段。

将人类带入微观物体运动的是库伦,库仑定律的确立激励着安培、法拉第等一批实验物理学家,建立了唯现象的电磁学学,接着洛伦兹、麦克斯韦等一批理论物理学家通过深入思考确立了带电粒子的洛伦兹运动和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它们为后来的电磁波运用和光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物理学的第三阶段。

进入20世纪,随着应用科学和实验科学的进步,人们觉察到了物理学天空还存在二朵乌云,于是诞生了二门同源却又不同系的物理学,即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直到现在还没有答案。相对论力学以其独特的思维、利用洛伦兹坐标变换和光速不变二个原理阐述了力是时空弯曲效应,在这个体系中,时间、空间、质量都是可以变换的,从而丧失了伽利略、牛顿建立物理学的初衷,即物体运动的可知性,让固守经典物理学的人们陷入一片迷茫之中。量子力学更是让人爱恨交加,一方面它固守经典,继承了电磁理论和电磁波理论,另一方面它又背离经典,引入了四个量子和几率波概念,更是让人迷茫,这是物理学的第四阶段。

现在已进入了第五阶段,涌现出了夸克理论、弦理论、圈量子理论、胶子理论、介子理论等。

物理学正在进入象牙塔,只有几个发明理论的人在孤芳自赏,人们只能听其然却不知其所依然。面对目前困惑的物理学,也有很多有志之士在反思:是在迷茫中找回经典还是继续更大的迷茫呢?


2、目前物理学困惑的根源和出路

事物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根源性,当前物理学的迷茫也不例外,就像20世纪的二团迷雾,其根源在于牛顿力学体系是建立在同一个惯性系之上的,对于不同的惯性系牛顿力学就有其迷茫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找出了其产生迷茫的根源;电磁理论和电磁波理论都没有考虑粒子的自旋性,是量子力学找出了它产生迷茫的根源。面对人们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及现在被发明的其他理论的迷茫,我们是否能找出产生这种大迷茫的根源呢?

牛顿力学体系分2个部分:前半部分是阐述力产生运动,可惜他没有反过来推理,运动也可以产生力;牛顿力学后半部分即万有引力部分则抛弃了运动也可以产生力的应有推论,却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认为质量是产生力的根源;总之牛顿力学只研究了力Fmv的关系,没有研究力Fmω的关系,这是他力学体系中的最大缺失。依附牛顿力学而建立起的刚体力学,也只研究了总动能Emvω的关系,没有研究力Fmω的关系,如平面平行运动的刚体总动能是E=mv2/2+Iω2/2,自旋刚体与外界产生的力效应就没有再涉及,其实对自旋物体而言,其mω变化才是力产生运动和运动产生力的根源。

我们的物理学都是建立在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之上的,正是他忽略了物体的mω变化才是产生力和力作用的根源这一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才导致今天的物理学走进了让人困惑的境地。

我们可以从各力学体系中物体存在的惯性系、必要因素及适用范围来考察它们的局限性:

  

作用要素

  

力学体系

  
  

适用

  

惯性系

  
  

研究

  

对象

  
  

物体

  

性质

  
  

静态引力场

  
  

动态

  

引力场

  
  

公旋向心力

  
  

自旋磁场

  
  

适用

  

范围

  
  

运动

  

轨迹

  
  

牛顿力学

  
  

地球惯性系

  
  

宏观物体

  
  

刚性

  
  

  
  

  
  

外加力

  
  

  
  

低速

  
  

直线或曲线

  
  

牛顿万有引力

  
  

太阳惯性系

  
  

宏观物体

  
  

刚性

  
  

质量场

  
  

  
  

质量场力

  
  

  
  

低速

  
  

直线或曲线

  
  

刚体力学

  
  

地球惯性系

  
  

宏观物体

  
  

刚性

  
  

  
  

  
  

外加力

  
  

  
  

低速

  
  

直线或曲线

  
  

电磁学

  
  

原子核惯性系

  
  

微观物体

  
  

刚性

  
  

电磁场

  
  

变化电磁场

  
  

电磁场力

  
  

  
  

光速

  
  

直线或曲线

  
  

电磁波理论

  
  

原子核惯性系

  
  

无物体

  
  

刚性

  
  

电磁场

  
  

变化电磁场

  
  

电磁场力

  
  

  
  

光速

  
  

直线和曲线

  
  

相对论力学

  
  

所有惯性系

  
  

宏观与微观物体

  
  

刚性、非刚性

  
  

时空弯曲场

  
  

曲率张量场

  
  

时空弯曲场力

  
  

  
  

光速亚光速

  
  

直线或曲线

  
  

量子力学

  
  

原子核惯性系

  
  

微观物体

  
  

刚性

  
  

电磁场

  
  

自旋和公旋磁场

  
  

电磁场力

  
  

  
  

亚光速

  
  

无确定轨迹

  
  

自旋理论

  
  

所有惯性系

  
  

宏观与微观物体

  
  

刚性、非刚性

  
  

自旋磁场

  
  

自旋和公旋磁场

  
  

自旋和公旋磁场力

  
  

  
  

所有速度

  
  

直线或曲线

  


物理学理论的提高和发展是螺旋式的,每一个新理论都是对原有理论缺失部分的补充和完善,以使原有理论有更广的普适性;牛顿力学找出了伽利略、开普勒运动理论的缺失,补充了力的概念;相对论力学找出了牛顿力学的缺失,补充了不同惯性系下物体运动的概念;量子力学找出了电磁理论和电磁波理论的缺失,补充了自旋磁矩和公旋磁矩的概念,那么我想对目前的物理学补充什么呢?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牛顿力学、电磁学、电磁波理论、相对论都是没有自旋存在的物理学;牛顿力学给出的引力场是质量场,电磁学、电磁波理论给出的引力场是电磁场,相对论给出的引力场是时空弯曲(它是开普勒运动几何学思想的延续,即没有用力的概念来描述运动),刚体力学虽研究自旋但没有看到自旋磁场的存在;只有量子力学包含了自旋和自旋磁场,但量子力学对自旋磁场的描述是不完备的,因为它借用经典电磁学的磁矩概念来间接地描述自旋磁场的大小,而没有直接从物体的自旋角速度和其惯性质量的关系上来定性和定量描述自旋磁场的大小。

2、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直至光子都存在自旋和自旋磁场性,即使是在地球上与我们保持相对静止的宏观物体,其内部组成的微观粒子也是在不停自旋着的,可见自旋才是任何物体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属性。自旋会产生自旋磁场,因此自旋磁场也是任何物体赖以存在的最基本属性之一。

3、目前物理理论模型在解决象太系“质-电系”这样的物质存在和运动时是混乱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包括牛顿力学体系中的物理模型,说明牛顿力学理论不仅存在局限问题,而且它本身就有一定的缺失。按照上述思路,如果能找出一种对牛顿力学体系作以补充的理论,既遵守总能量守恒定律,又能在不破坏牛顿力学整体架构下去合理解决太系总能量守恒问题,既适用于不同惯性系又可以描述物体的线性运动和自旋运动,那么这个理论就有可能找出目前物理学让人们产生困惑的根源和答案。


3、“地-太系”、“质-电系”研究中模型选择

3.1牛顿万有引力模型的缺陷和困境

关于物体运动的任何物理理论都必须遵守能量守恒,这是物质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最高法则,但在用引力场描述的绕物系运动如地太系中,因地球在远、近日点的运动速度不同(即v远﹤v近,ω远﹥ω近),因此它们的动能E=mv2/2就不相等;为此,物理学引入了势能E=mgR概念,那么地球在远、近日点的总能量就是:E=mv2/2mgR远,E=mv2/2mgR近,按能量守恒定律则有E=E近;但这只是一种假设,地球在远、近日点的总能量真的守恒了吗?

按牛顿万有引力公式F=GMm/R2可得出势能mgR=GMm/R,因在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中,GMm都是常理,故有GMm/RGMm/R近,mv2/2 mv2/2,这样就有GMm/R远+mv2/2GMm/R近+mv2/2存在。

可见,地球在远、近日点的动势量之和并不相等,这说明牛顿万有引力物理模型没有真正解决地球椭圆运动中能量守恒问题,它可能存在错误或缺失。

3.2 “地—太”系研究的物理模型选择

既然能量守恒是物理学研究必须遵守的最高原则,那么造成地球在远、近日点总能量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是地球的椭圆运动不遵守能量守恒还是我们对地球的能量存在认识不清?

我的研究思路就源于此点。同时我还注意到,地球在远、近日点的运动速度、自旋速度存在不同,即v远﹤v近,ω远﹥ω近。那么,从直观就可以感觉到:地球在远、近日点的总动能E=mv2/2+Iω2/2应是相等的,即E=mv2/2+Iω2/2= E=mv2/2+Iω2/2;这样,就可以把地球绕太阳的椭圆运动归结为陀螺运动。

牛顿在研究地球岁差形成中就曾把地球看作是一个自旋的大陀螺来对待,只是他没有按陀螺运动规律来研究地球运动吧了,这是因为他还没有看到为什么地球运动与陀螺运动相类似的真正原因,即他还没有认清引力场形成的物理机制,思维还局限在他的质量产生引力的定式中,更没有看到“自旋会产生磁场”这一物理原理。

按照这一思路,我对开普勒三定律的物理意义作了重新分析和解读,发现:目前所有理论都缺少了对自旋和自旋所产生的物理效应的研究;其实,陀螺运动才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最基本形式,平动只是自旋的表现,平动和自旋都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自旋会产生自旋磁场,平动是自旋磁效应的直接表现,一切力效应都离不来自旋磁场的相互作用!什么质量场、电磁场、时空弯曲场、量子场等都是自旋磁场的另一种描述,它们都不是最根本的描述,物质力效应最根本的描述应是自旋磁场。

由此,我认为:陀螺运动模型才是研究“地—太”、“质—电”系运动的最佳模型,因为陀螺运动既遵守能量守恒原则,又遵循能量守恒与转化规律。同时,我也意识到,“场”是势能概念下定义出的产物,但势能不能描述物体运动变化情况,故它的引入只是物理学的权宜之计,它不能解决绕物系中运动变化与能量守恒转化的关系问题。由此,我选用E=mv2+mv2自(v是地球公转速度,v自是地球自旋速度)来描述地球运动变化与能量守恒转化的关系,这不仅补充了牛顿力学体系中的缺失,而且也能与牛顿力学体系很好地衔接起来。


4、宗教、哲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宇宙探索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但对宇宙的认知可以有不同方式和角度,如宗教、哲学、数学、物理学等,都对宇宙的组成、运动、发展等有不同描述。但宇宙只有一个,虽然它们描述的方法和观点不尽相同,如果我们去异求同,就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描述:循环与守恒。

佛教宇宙观是一种系统观,它认为:宇宙可划分为大、中、小形式,一个中宇宙由很多小宇宙组成,这孕育着物质可分、可合性原理,但物质是否存在无限分、合性呢?这就需要物理学来验证;同时,它还指出了因果循环,但不具体。

道教信奉“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将人也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也遵守自然运动规律;它描述的阴阳变化规律可以从太极图中更好地体现出来,物理学中能量守恒与转化规律就是对太极图的最好
“翻译”和描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什么?从老子的描述中,道是“炁”,无形、无色、无味,就相当于我们物理学中“场”或“真空”概念,但我人为:在老子时代,既没有分子、原子、电子、光子等概念,也没有显微镜去分辨出它们,既使是空气分子,在老子时代也可称作是无形、无色、无味的“炁”;因此,我认为,对老子的“道”思想不能主观地认为它是“无”,从而得出“无生万物”,“炁”蕴含了一个最基本粒子概念的物理思想。

佛教着重整体观的描述,道教着重个体观的理解,二者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宇宙观,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起源于印度,却发扬光大在中国”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佛、道可以融合、共存的原因。

物理学思想在物质组成上与佛教相似,在运动变化中与道教类同。

道教的“万物皆有灵”的观点孕育着物理学中“场”的思想。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对道教阴阳论的升华。

中国人最擅长辩证法,这是中国人研究物理学、寻找统一理论的先天优势!


5、物理学研究中数学的地位与作用

文字语言在定性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定量上就显得力不从心,数学语言在定性上尽显蹩脚,但在定量上却厚积薄发。那么,如何看待数学在宇宙探索中的地位和作用呢?

我认为:数学只是一门“翻译”工具学,在特定的概念下它可以对宗教、哲学、物理学等理论进行“翻译”,以便于这门学科的定量和运用。如,道教的“太极图”、哲学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就可以用数学语言“翻译”成:K=xa+ya或K=xa*ya(a为常数)的形式,对物理学中能量守恒与转化规律就可以翻译成E =mv2/2mghE=mv2/2+Iω2/2的形式等。

由此看来,“大道至简”很有道理!在对待支配宇宙运动变化的最高法则上,各门学科是有共识的,只是我们不曾作认真归纳、比较罢了。

但要注意:在运用数学“翻译”时,各门学科都有属于自己领域的概念和原则,这就要求在引入数学这一“翻译”工具时,必须将数学参量赋予属于它们领域的概念含义,并符合它们的原则,这才是运用数学这一翻译工具的精髓所在;否则,数学将会丧失它本身在这门学科中的运用价值,同时还会严重破坏这门学科的理论逻辑体系、制造出很多混乱甚至缪论。比如,我们认识原子系,首先要建立一个物理模型(如“地-太”模型),然后将这个模型中的物理参量用数学工具翻译出来,以便于定量,这就是数学在物理学中的运用;但我们不能把物理学翻译成数学,因为数学是没有物质、质量、速度等概念存在,量子力学正是犯了这个错误,结果得出许多违反物理常理的可笑理论,直到现在,许多主流科学家们还乐此不疲地沉寝在此中!


6、物理学研究中“场”概念的重要性

“场”是今后物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首要灵魂,但我们目前关于“场”理论就有好多种,如牛顿的质量场、库伦的电荷场、库伦的磁荷场、爱因斯坦的空间弯曲场、现代的量子场等,这说明我们对场的认识是混乱和模糊的。

场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描述?这是摆在每个有志物理学探索的人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目前,物理学产生困惑的根源应是近代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对的认识、描述不够深刻,即不知道的真正物理意义!场是物质运动在其周围空间所产生的物理效应,它不是物质,但它与物质存在和运动变化有关!

牛顿最大的错误是忽略了对自旋及自旋所产生的物理效应(自旋磁场)的研究。如果按牛顿力学思路,人们将永远都不会弄明白“惯性质量”的真正含义;牛顿惯性质量其实包含二方面含义:1、物体所含的基本粒子数多少,即摩尔数多少;2、物体整体自旋和基本组成粒子自旋所产生的藕合自旋磁荷量的大小。

只有真正明白牛顿惯性质量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万有引力的起源和含义。我认为,万有引力的本质就是物质间的自旋磁场力,它与电磁力有共同的起源,二者本质是通一的。

大到宇宙、太阳系,小到原子等,它们都有共同的物理模型,这说明它们都遵循同一个物理规律,这一规律是什么呢?是万有引力、库伦力还是磁荷力?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万有引力公式同库伦电荷、磁荷力公式很“雷同”,这说明它们都揭示了物理学中最核心的问题—“场”,同时它们也都对场的数学描述形式给出了共同答案,即遵守B1/R2规律(B代表任何场)。至于如何解读B1/R2,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的见解是,质量可以看作是质荷,它同电荷、磁荷一样,都是用于描述场而定义出的物理量,只不过定义的对象不同吧了。由于选择的物理量对象不同,它们之间如要统一就必然存在一个转化系数,我的转化方法是:

刚体力学是牛顿质点力学的延续,他把不同形状物体抽象为质点,这个质点运动可以代表整个物体运动,即物体运动与物体组成空间大小无关,其动量是指物体质心点质量与质心点速度之积,即P=mcvc,动能是E=mcvc2;对于自旋运动,我们也可以不考虑物体组成空间大小,将它看作是一个质点在作自旋运动,那么就可以给出另一个物理量:qm=mcωc,将它定义为自旋角量,由此可以计算和推理出:  

F=qm1qm2/πr2=m1ω1?m2ω2/πr2=Gm1 m2/r2.

其中,G=ω1?ω2/π.这说明qm=mcωc与电磁学中的磁荷量qm有关联。

将目前观测到的太阳自旋角速度ω1和地球自旋角速度ω2代入G=ω1?ω2/π中计算可以得出G=6.6726×10-11.由此可以推断,万有引力起源于它们的自旋角量qm=mcωc.

在电磁学中,由于F=B1qm2= qm2Φ/S,由此可得:

这样,就将万有引力与磁荷力统一起来了。


7、关于“波粒二象性问题”

量子力学是建立在“粒子说”之上的,它的“波源系统”物理学模型就是依据卢瑟福的“地-太”模型来模拟原子的“质-电”模型发展起来的。它所引用的磁矩概念其实质就是经典力学中的力矩概念,当然,这种引入在量子力学书籍介绍中显得很牵强和晦涩!

量子力学在创立之初是有二个版本的,一个是以玻尔、海森堡等为代表的“矩阵量子力学”,另一个是以德布罗意、薛定谔等为代表的“波动量子力学”。在“矩阵量子力学”中,还隐约保留着粒子运动的“粒子性”特性,那就是粒子运动的轨道性,但这种轨道性后来被“概率论”所代替了。“波动量子力学”则完全否定了粒子运动的“粒子性”,它是对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更深入的延续。

后来,薛定谔、狄拉克、冯.诺依曼等都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证明了“二个版本”的量子力学是统一的,但是人们却忘记了去追问:它们为什么可以统一?这种统一究竟蕴含了什么物理意义?

任何一门科学在经过剧烈发展之后都会表现出停止不前性,这是后人懒惰、保守的表现,量子力学后来发展也是如此。后人不仅将二个版本的量子力学为什么可以统一?这种统一究竟蕴含了什么物理意义?忘得一干二净,而且还为了照顾人们的思维惯性和便于理解、教学,也把矩阵量子力学给遗忘了,这是量子力学研究和发展中的一大遗憾。现在大学物理中,取而代之的只有波动量子力学。其实,按矩阵量子力学思路发展下去,人们可能会回到粒子性上来,并最终实现与牛顿力学的融合,狄拉克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被后人荒废了,实乃可惜!  

“波动说”引入主要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粒子相互作用时能量传递、传播问题,麦克斯韦通过分析“L- C”震荡中的能量发射问题才提出电磁波概念;接着,洛伦兹将这种“震荡模式推广到“电偶极子上,这才形成电磁波能的概念。

爱因斯坦曾说看来,粒子的每一运动都伴随着一个波场,……这个场(它的物理性质目前还不清楚)在原则上应当是可观的。我认为这个波场就是粒子的自旋磁场。

作为粒子波动说理论依据的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本身就存在缺陷,首先他的电磁波理论体现不出粒子性,是一种没有任何粒子存在的超理想化波,他通过库伦电荷力系数与库伦磁荷力系数之比得出310^8m/s就说是光速,然后推论“光也是电磁波”,从而为他的无粒子波理论硬插上一个光粒子,从此将光子运动带入了波粒二象性境地;波粒二象性论断只能说我们对微观粒子的属性还不了解,它只是对粒子运动结果所产生的现象描述,不是对粒子运动所要遵循的物理规律的描述。那么粒子运动产生波粒二象性的物理机制是什么?他不明白,我们也不清楚!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物理学研究不能走“中庸之道”,波粒二象性就是典型的“中庸之道”思想!这是物理学对“场”认识混乱、模糊所造成的,也是微观物理学走向歧途的根本原因,说:“光既是波,也是粒子;光在传播时表现出波的特性,在和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粒子性”之结论纯属臆测,有谁见过光传播会象水波一样波动前进?!光束就是由一个个光粒子组成的光子流,它们在传播中表现粒子性,在和物质相互作用时才会表现出波动性,即光子波动性的本质是光子具有自旋磁场、当它与同样带有自旋磁场的物质相互作用时,会在物质磁场中产生洛伦兹运动,从而形成“转弯”现象,即产生波动假象!波粒二象性是彻头彻尾的“中庸”物理学,是将物理学还原成哲学的错误做法,目前只有打破“波粒二象性”理论才能拯救物理学走出困境,回归精典!

为此,我认为粒子性才是微观世界的本质,波动性只是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误解;要想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融合,必须借用微观粒子的洛伦兹运动才能将它们统一起来。


8、对挑战相对论的一点看法

相对论不能构成严谨的科学体系,这是物理学界普遍的共识,但相对论的出现是牛顿力学体系存在某些缺陷的必然产物。目前,物理学当务之急不是去花大力气批判相对论,而是要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弥补牛顿力学体系缺陷的正确理论来取代相对论,只有这样,相对论才能寿终正寝!如果只一味地花大力气批判相对论而又不能找出超越牛顿力学体系的理论,就目前物理学处境看,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这不仅浪费个人的精力,也成就相对论越加生辉!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争论或批判在物理学界普遍存在,但最终结果是什么?!
对相对论的批判或超越不能按相对论形成的思路去玩数学游戏,而要从物质运动形成的物理机制上去批判或突破;在批判中要找出或创立一套能够取代相对论的理论体系才行!目前,在批判或挑战相对论的人群中,他们都只一味地抓住洛伦兹变换光速不变时空弯曲等议题,按照相对论形成的思路作数学推演游戏,这样的推演式挑战又有多少人去看呢?即使看了也不理解,因为我们对相对论本身就存在困惑!

数学游戏不能形成物理机制,只能用于描述物理机制;如果仅仅从相对论形成的思路模式—数学游戏中批判相对论,结果只能是驱走了错误的灵魂,却留下了一具腐烂的肉体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有破必有立不立必然会让人产生更大的迷茫和困惑,因此说,过多地批判而又拿不出实际可取代的东西,那只能算是一种低级起哄
在国内挑战相对论方面,我觉得周吉善、季灏、梅晓春、华棣等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周老师首先看到了自然时间(依据地球自转周期所确立的时间)和“钟表时间”(依据钟表运动周期所确立的时间)之分,前者在地球椭圆运动中存在变化性,后者却不存在这种变化性;也就是说:我们的钟表所表示的时间有绝对性,从而体现了时间绝对性特性,如果象相对论所说的时间可变,那么我们生存的空间岂不是可以随意在夏商—现代中穿梭?季灏老师为真正挑战相对论、创立物理学新体系做了给力的实验和突破;还有华棣老师的新质速关系电磁波解析,马海飞老师的密度场理论等,启迪着我们:物理学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只一味地批判已不再是物理学探索的真正方向!

现在物理学的大厦已经确立,各种理论相互交错,但万变不离其宗,即都以牛顿力学体系为基础,通过对“场”的不同解读和描述来建立各自的理论体系。充分认识牛顿力学体系的缺失和他对场认识、描述的不足,才是推动物理学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流行的所谓挑战,大部分只能是“盲人摸象”,白耗精力!因为各种物理理论已相互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王令隽教授所说:挑战相对论之难就在于相对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已深深融入到量子力学中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关于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及惯性场、质量等问题的探讨_sijin2012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的发展简史
对量子力学及相对论力学建立基础的反思
对物理学历史的梳理
时间为何不同于其他维度?
《第11课 西方近现代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备课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