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醉乡土』第62期||王素芳丨终于为父亲圆了八路梦


终于为父亲圆了八路梦

 当我把材料一一放到父亲面前时,他那张满是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用颤抖的双手捧起这些材料,喃喃地说:“七年了,我的梦终于圆了,今生无憾了!丫头呀,辛苦你了!”

看父亲如此激动,我不禁喜极而泣,这么多年所受的苦竟然在此刻感觉特别的有价值和意义。

缘起那次讲述

我叫王素芳,博野县程委镇王庄村人,我的父亲叫王福增,是一名失落军人。

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之时,87岁的父亲异常高兴,他向我们讲起了那段已经尘封到他灵魂深处的记忆。

尽管那段战争岁月在时光的流转中悄然远去,可父亲的记忆依旧明晰,他缓缓地向我们呈现了那段成长历程:1936年我报考博野县民军政治部宣传队,那时,有血气青年都立志当兵报国,我当然也不甘落后。于是,在1937年我就报名参加了人民自卫军,担负起抗日的任务,因为表现积极不久就团省委自卫队长。1938年,经人介绍到抗日八路军四分区(后改为九分区)司令部电话排工作,之后又到军区通信部受训提升至班长;担任班长职务一年后,到军区参谋处学习过旗语(它是古代一种主要的通讯方式,不同的旗组表达不同意思,手挥动旗帜方式不同,表达不同语言),毕业后任排长;在军政学校学习,由曲永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到九分区骑兵连下任排长,最后调入十八集团军独立骑兵第二团团部任队列参谋长,日常除了做书记、统计、文书等工作任务,还要做政治工作,并且常常在夜间刻写油印小战报等。

父亲就这样给我们娓娓地讲述他一步一步的成长,那张满是沟壑的脸上布满了神圣。

父亲接着回忆说:我们的部队在1942年"五一"大扫荡时,因消息传递不及时,接收命令晚一步,被日军在深武饶安合击包围。面对敌人围困,首长决定突围。在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乱炸下,我部队死伤惨重。我也在轰炸的烟雾中,受伤落下马来,滚到了庄稼地里。后来得到村武委会人员李之争的救治。因为当时战斗后剩下的人立即改编转移了,情况非常紧急,我始终打听不到部队消息。只好拜托李之争:“我是独立骑兵团第二团的王参谋,这背包里有极其重要的文件、地图、公章还有各位首长的手章等,这是我团部队的"心脏" ,平时我把它看作比"心脏"还重要。如果以后我没有机会来取,就让他替我转交组织,千万别落在敌人手里!”

父亲说到这里,用手抹了一把浑浊的泪,继续讲述:我的伤势好转后,就想找部队可是几经波折还是没有找到。在一段奔波之后,我也就想明白了:“只要想为国家服务,在哪里都一样。”于是,我到河北省辛集巿实业公司任科员,后来又到省工业厅的收发室工作。当时情况残酷,为了隐蔽,我就改名叫"王志远"。就这样,我一边寻找部队,一边辗转工作。回家以后,因为有文化,我就积极协助本村村委会搞土地革命、合作化、大跃进等工作;生产队时期任多年的大队或小队会计;还在本县庄火头完小当过管理员,担任过扫盲教师和代课教师,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我都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一个党员的先进性。

父亲讲述的十分平淡,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惊心动魄的。我感叹于父亲戎马奔波的惊险,更惊叹于父亲兢兢业业的奉献。于是,我便向父亲提议:“从'七七’事变在爆发抗日战争起,您打了6年的仗,曾几次死里逃生,应该找县民政局落实政策。”

父亲不安地说:“事情过了这么多年,再说证据也不足,能落实政策么?”我说:“父亲,别担心,今年是个好机会,多找找,做女儿的不怕苦和累,多下点功夫可能就有希望。”

父亲有些激动,一把拉起我的手,重重的拍打着:“丫头,辛苦你了!”

重温峥嵘岁月

于是,我便踏上了漫长而又艰难的取证之路。不过,在寻找证人的过程中,我对父亲所战斗的军团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骑兵团的战斗业绩也做了整理。

骑兵团的前身是中央庞炳勋投降过来的一个团,只剩几百人,由聂荣臻、吕正操司令员改编成有冀中骑兵营和分区骑兵连组成十八集团军独立骑兵第二团,直属冀中军区管,由吕正操司令员、程子华政委、沙克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孙志远指挥。当时除了战斗任务之外,还暗中监视投降过来的大官的动向,因为他们起义时,有的首长意志还不够坚定,骑兵团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向上级汇报。

骑兵团活动区域是定南县(定州市)一带,安平丶深泽丶深县、饶阳、西蒲町以东以西,担任阻击敌人修通深安公路。还驻扎在博野县的南北辛庄、南北板桥、夹河、白塔、庄火头、王庄等村。骑兵团的参谋人员来过王庄我的家,勤务员王万昌经常来帮助干活,围坐谈笑。

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骑兵的马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当时是一支活跃在华北冀中平原"机械化"的部队,担负着护送伤员,传达信息、运送军用物品物资等任务。

难怪父亲还深深记得2004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最后的骑兵》电视剧,兴奋于国家让那古老的兵种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纪。父亲无比深情地说:“我走到今天,迎来了纪念抗日胜利60周年,内心喜不自禁,感到圆八路的梦就要实现了,不由得怀念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首长和战友们,企盼有人再拍一部冀中骑兵电视剧,因为活着就想再看看亲自经历过的真人真事的故事。”

父亲对于骑兵团的深情,我是能够理解的,因为,我在整理骑兵团战绩时,就感到了这支队伍的英勇。

骑兵团打过多次仗,战果挺大,多次印刷小报表扬。

一、参加过1940年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曾在河北定南县(现定州市)长寿车站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

二、九分区骑兵连,在蠡县百尺公路打过阻击战。

三、在河北易县,部队主力被敌人包围,邻友部队来接应展开激烈拼杀,后来部队安全转移。

四、在徐水县郑家桥护送军粮,与敌人拼命奋战,战斗中伤了五名战士,最终出色地完成任务。

五、由卢克政委指挥,在洞庭车寄即(定县至安国)公路上,拼打阻击敌人,并成功连拦截了明月店运动的敌人。

六、我团拿下安平城,把监狱牢门砸开,救出许多人。

七、我团运用巧计强攻拿下安平槐林庄炮楼,战斗打的特别激烈。八、奉命安平西蒲町的公路守护时,阻止了敌人修通深安路的计划,他们边修,我方边破坏,破坏了敌人的诡计。

九、1940年秋季在沧州河间一带农村休整渡荒,帮助农民抢种小麦,战士们用自己的战马拉犁,我父亲和几个战士合作拉犁耕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军民一家,边生产边练兵,随时准备打仗。

十、"五一"大扫荡,我团在深武饶安被敌军四面包围,平汉线挖有沟深不能通过,南有沧石路被封锁,北有敌军阻挡,只能往南转移,当到达河边发现水流太急,对岸又有敌人把守不能通过,所以只好又往西行。在行进中四面八方受日军围堵,最后首长决定突围,进行了一次殊死战斗。敌机轰炸,日军紧逼,枪声四起,战马嘶鸣,烟雾弥漫分不出东西南北乱杀乱打,最后我团损失严重,我父亲也就是在那次身受重伤。当时,首长让我父亲保护着重要文件边冲出重围。可不幸是,我父亲受伤被打下马滚倒一旁的庄稼地里,敌人匆匆过去后,父亲就被村武委会人员李之争的救治。父亲也曾对此提起那日的细节:“那日刚到他家,他就将我上身血衣换掉,下身也给我换上紫花裤子,晚上又给我小米粥还有香菜,那是一顿最香的菜饭呀!”

之后,父亲既高兴又伤心地说:“无论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我团骑兵战土都是勇敢战斗,置个人生死不顾,迎来了一次次胜利,唯有这次日军"五一"大扫荡摧毁了我们的骑兵团队,使我失去了找到部队的机会,但小日本是秋后的蚂蚱,蹦跳不了几天,历史证明凡是侵略者终久会失败的!”     

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纪念章

艰难的求证之路

父亲是抗日的"八路军"失散人员,为了圆父亲的“八路梦”,我几经奔走。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2005年的5月份我找到了父亲的战友警卫员卜宾,找到了九分区电话排的战友高阳县的宋绍祥,都让他们帮父亲打了证明,并在河北广播电台为我父亲作了节目,录音、录像等。

于是,我便偕同父亲一起到县民政局办手续。没有想到的是县民政局人员说这些证据还是不足,还得要1938年入伍转安退伍证明。

父亲一听,有点着急,感觉民政局人员在强人所难,刚要说话,可转念一想,又觉得民政局人员说的也有道理,于是父亲耐心解释说:“试想早在1938年哪里有什么档案?失落军人谁给发退伍证?再说也没有照相的,我就是管这事的,非常时期谁敢写呀?”民政局人员听了父亲的解释认为有些道理,就说再把重要证据祥细找找吧。
     我劝父亲别灰心,只要努力奋斗,梦想终会实现的。我为圆父亲的八路梦,又踏上四处寻找证据的路,到现在已经7年了。其实父亲以前在本县附近地方的蠡县、安平等找到了一些证据。父亲为我找证据祥细写了线索材料,把时间、地点、接触的人以及其它情况写得很清楚。

父亲年岁大了,8旬有余,唯有我这个女儿独闯天下了。我一人曾到过新疆、河南的新乡、三次进北京,还到过山东宁津县、邢台市的平乡县等地,也曾在《燕赵都市报》发过寻找首长的启示,后来终于来电话了,得到了我想要的材料,但这远远不够。

为此,我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细节。有一次在和父亲聊天时,他不经意说起,在一个地方工作涉及人员很多。我一听,立马赶到那个地方走访调查。通过寻找得知:他们有的牺牲了,有的到外地工作或年老休养,有的住处迁移不知去向,有的住大城市几天找不到本人,有的住处保密,家人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写信使用代号,家里老人病故了全没回家等等。

我深切地感到求证的艰难:寻找60年前参加骑兵团部队的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7年来,光路费我就花了5万多元,一部分还是从亲朋好友那借来的。但手头还是不宽裕,有时拮据到,喝点凉水,吃个玉米饼子,夜宿低价房。有时三番五次打不了一个证明,尽管我心里着急但还是咬牙坚持,一天不行就多住几天,想法设方寻找别的线索,只要有一点希望就不怕麻烦,不畏辛苦,心中有一个念头坚持就会胜利 ,执着就会有收获。

记得有一个证明觉得很重要,前两次去过,证明写的简单。第三次再去,让救我父亲命的李之争儿子亲自写的。虽说时隔多年,他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能够说出我父亲受伤救到家时的满身鲜血,也记得我父亲高个面容白皙威武,甚至换的什么衣服,吃的什么饭都能说得清楚明白。最后他说:“我那时就十几岁,我父亲也是革命者,被叛徒出卖杀害了,那文件包里有什么重要东西,年岁小没敢问过,这个重要"包"也不知去向了。”说完,他就帮我打了一个详细证据,而后又指点我到别处打了两个详细的证明,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寻找了几个重要而详细的证明材料。

也正是这几个详细的证明,终于为父亲圆了八路梦,我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我和父亲心中非常高兴,母亲为此包饺子庆贺。大街小巷传开了,纷纷称赞骑兵战士好样的,当兵有文化就会被重用,能发挥才干;党的政策好,还想着过去当过兵的人们!

作者简介

王素芳

王树淼

王树淼,男,78岁,党员,博野县程委镇王庄村退休教师,现任县委老干部局通讯员,发表稿件千余篇,多次被有关报社和老干部局评为"优秀通讯员",博野县"最美老干部"、"模范党员"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59)(2006-07-31 16:02:20)
白富山回忆保卫党中央和陕北苏区的战斗
置之死地而后生!惊心动魄的冀南“四·二九”突围战
驰骋华中的精锐之师 彭雪枫创建骑兵部队
八路被鬼子围攻,他们边打边撤,一不留神竟把敌人引到了师部门前
抗战中中日骑兵的决死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