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皮肤组织病理学:皮肤肿瘤(皮肤附属器肿瘤)
userphoto

2023.03.04 贵州

关注

一、向毛囊方向分化的肿瘤

毛囊分三部分:漏斗部、峡部和下部。

漏斗部位于毛囊最上部,其上皮与表皮相似。

峡部位于皮脂腺导管开口至立毛肌附着的部位,其上皮的角质为致密的正角化,没有或很少有颗粒层细胞,棘层苍白淡染,称艾伦细胞。

下部为立毛肌以下的毛囊部分。

毛囊的下部膨大部分称毛球。毛球内与毛乳头相邻的细胞为毛母质细胞,与表皮基底细胞相似,为毛囊内的生发细胞,分化产生同心排列的细胞柱,从内向外依次为内根鞘三层和外根鞘三层。内根鞘细胞有透明角质颗粒;外根鞘细胞又称清洁细胞,如窗玻璃那样洁净。外根鞘仅见于毛囊下部。外根鞘外方为玻璃膜,再外 为纤维结缔组织。内根鞘内方为内根鞘小皮、毛小皮及毛皮质(毛干)。毛球中央的凹陷为毛乳头,富含血管和纤细的胶原。毛乳头的结缔组织与毛囊周围结缔组织连续。

向毛囊分化的肿瘤:肿瘤中见到毛乳头、毛球、外根鞘、内根鞘、毛干或与毛囊结构相仿的改变

1 黑头粉刺痣或毛囊角化痣

每一个黑头粉刺为一扩张的毛囊漏斗部,充满角质物;

扩张的毛囊底部偶见一至数根毛干,萎缩的皮脂腺小叶。

临床特点:黑头粉刺样丘疹群集,可呈线状排列。单侧分布。初生时已存在,青春期明显。无自觉症状。

2 毛发毛囊瘤

局限性,呈半球形隆起于皮肤表面;

中心为一大毛囊漏斗部囊肿,其中有角质物和大量毛发;

许多条束状增生的上皮组织自囊肿中央向外呈放射状排列,有的形成不成熟的毛囊,而且可见处于不同阶段的毳毛和毛乳头;

肿瘤周围有丰富的纤维结缔组织,纤维母细胞增生,彼此平行的胶原纤维包绕增生的上皮。

临床特点:见于成人,好发于面部。单发。丘疹或结节小而呈半球形,皮肤色,中央有一束银白色细软的毛发穿过。偶见于头皮和颈部。

3 扩张毛孔

毛囊漏斗部明显扩张呈囊腔状,其中充满角质物并向下方组织伸入;

囊腔底部毛囊上皮增生,有的于索状帘向周围基质。

临床特点:单发。多见于中年男性,好发于面部。毛囊口扩张,充满角质栓,犹如一个大的黑头粉刺。

4 毛囊漏斗部肿瘤

瘤体局限性,境界清楚;

位于真皮上部,似盘状。肿瘤周缘呈栅状排列,中央细胞的胞浆苍白嗜酸性染色;

可见小的毛囊从下方进入瘤体;

瘤体下方瘤细胞向内有小的反折而出现似毛乳头的结构。

临床特点:单发。丘疹扁平、实性。好发于面部。

5 毛腺瘤

许多角囊肿,外绕以胞浆嗜酸性的上皮细胞,有时在其内可见一层扁平的颗粒细胞;

可见仅有嗜酸性胞浆上皮细胞组成的细胞迥,中央无角化,有 时可见细胞间桥;

角囊肿破裂可引起 异物肉芽肿反应。

临床特点:见于成人。好发于面部。结节单发,直径3~15毫米。与毛发上皮瘤相同,但由嗜酸性胞浆的上皮细胞组成。

6 毛鞘棘皮瘤

与扩张毛孔相仿,可见毛囊漏斗部呈明显囊性扩张,囊腔有规则的分支,囊壁上为呈分叶的团块状突向周围基质,可直达皮下组织。

临床特点:多见于成人上唇。单发。结节正常皮色,中央有一扩张的毛孔开口。

7 毛发上皮瘤、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毛囊瘤

肿瘤境界清楚,位置浅表,呈半球形隆起于皮肤表面;

可见许多基底样细胞集合及相互交织的细胞索,周边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

基底样细胞集合周围有明显 纤维性基质和许多纤维母细胞;

有许多毛母质及毛乳头样结构,一道不形成毛干;

肿瘤内可见许多小的毛囊漏斗部囊肿,若囊肿破裂,可出现异物肉芽肿反应,可见许多组织细胞及异物巨细胞;

有时可见角化组织钙化,呈不规则状深蓝色染色。

临床特点:丘疹或结节皮色,半球形隆起于皮肤表面,直径2~20毫米。单发或多发。单发性毛发上皮瘤多见于面部,儿童或青壮年发病,无遗传性;多发性毛发上皮瘤常见于鼻唇沟,也见于鼻部、上唇及前额,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儿童时发病,以后逐渐增多。良性。

与具有毛囊分化特点的结节性基底细胞癌区别。

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

不隆起于皮肤表面,有时中心有一浅的凹下;

基质中结缔组织明显增生;

基质中有许多基底样细胞组成的索,可见裂隙存在于结缔组织间;

许多小的毛囊漏斗部囊肿,有时可见囊肿破裂引起的异物肉芽肿反应;

有的角囊肿内可见钙化。

临床特点:单发。丘疹或结节直径3~8毫米,质硬,有时中心凹下,与环状肉芽肿相似。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口周。儿童多见。

与硬斑型基底细胞癌区别: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有许多角囊肿;有向毛囊分化的特点;有的角囊肿破裂,产生异物肉芽肿反应;有的角囊肿内可发生钙化。硬斑型 基底细胞癌见不到。

8 毛母质瘤

肿瘤境界清楚,位于真皮甚至皮下,与表皮不相连;

在肿瘤上半部,细胞胞浆嗜酸性,显示向鳞状细胞分化,相当于毛囊漏斗部上皮;

在肿瘤下半部,细胞胞浆嗜碱性,核圆形,形状大小一致,染色深,似毛母质细胞;

向着瘤体蹦,嗜碱性染色的基底样细胞核逐渐消失,成为“过度细胞”,最后细胞角化,呈嗜酸性染色,可见核的阴影,这类细胞称影细胞;

角化的细胞可钙化𩖄有化,因钙化最常见,又称钙化上皮瘤;

肿瘤基质内可见异物肉芽肿反应,特别是围绕“影细胞”周围。

临床特点:结节实性质硬,位于真皮或皮下,直径2厘米左右,表面皮肤 或正常皮色或暗红色或褐红色。肿物不同程度隆出皮肤表面。大多单发。好发于头面及颈部。可见于任何年龄。毓良性肿瘤。

9 毛盘瘤

瘤体倒闭真皮乳头,境界清楚,呈半球形隆起皮肤表面,肿瘤两侧常为毛囊;

可见稀疏排列纤细的结缔组织、纤维母细胞及酸性黏多糖增加;

血管增多、扩张,管壁增厚。

临床特点:常与多发性纤维毛囊瘤伴发,丘疹直径2~3毫米,可单发或多发。毛盘位于真皮乳头,代谢反应Merkel细胞。

10 毛发性纤维毛囊瘤

病变中央为一外形不规则的毛囊,它向周围基质中伸出相互交织、细的毛囊上皮索;

病变毛囊周围有一厚层嗜碱性的黏液性基质。

临床特点:丘疹2~4毫米大小,半球形,黄白色,表面光滑。好发于面颈部。

11 毛鞘瘤

肿瘤境界清楚,位于真皮上层,呈碗形或小的分叶状,与其上的表皮相连续;

肿瘤周围细胞呈栅状排列,中央细胞胞浆苍白淡染,与毛囊外根鞘细胞形态相似,富含糖原,称毛鞘肿瘤;

其上表皮角化亢进。

临床特点:丘疹或结节实性,直径5毫米左右。多发于面部。分单发或多发。多发性毛鞘瘤可在口周、鼻及耳周有多数皮损。口腔黏膜如口唇、齿龈及舌上可有多数结节而呈鹅卵石样外观,称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MHS,Cowden病)。女性MHS患者乳腺癌发生率高,且MHS常在乳腺癌发生前出现。

毛鞘瘤表面有角化亢进、颗粒层增厚时,不易与寻常疣区别。

12 毛母质癌

毛母质瘤偶发毛母质癌。在瘤体某些区域,特别在周缘有体积大、具核非典型性、染色质丰富的嗜碱性细胞称毛母质细胞异常增生,可见许多分裂相。


二、向皮脂方向分化的肿瘤

皮脂腺由小叶和导管组成。导管开口于毛囊漏斗部。皮脂腺最终产物皮脂经皮脂腺导管至毛囊漏斗部而假妊娠典型域皮肤表面。皮脂腺小叶:周围为生发细胞,中央为成熟的皮脂腺细胞,其中充满脂质。最后细胞破裂释放皮脂,称全浆分泌。皮脂腺特点:胞浆空泡状,核被胞浆压呈扇贝状。

瘤体内见到与皮脂腺细胞相似的细胞应考虑向皮脂腺分化的肿瘤。

1 皮脂腺增生

正常皮脂腺增生,可见正常皮脂腺结构;

皮脂腺小叶数量及形状增加,均开口于中心扩大的导管及毛囊漏斗部。

鼻赘为皮脂腺增生及毛囊漏斗部囊肿,囊肿常破裂而出现异物肉芽肿反应。

临床特点:见于中老年人面部,尤其是前额和颊部。丘疹一个或多个,直径2~3毫米大小,质软,黄色,中心轻度凹陷。

与皮脂腺痣区别:皮脂腺增生为成熟的皮脂腺小叶组成,各小叶共同开口于一个皮脂腺导管,皮脂腺痣则是错构瘤,每个皮脂腺小叶开口于一个皮脂腺导管。皮脂腺痣常同时可见向其他皮肤附属器分化的结构,如在真皮下部可见大汗腺腺体。而皮脂腺增生时则无。皮脂腺增生大多发生在中老年,受日光照射的部位,常可见其他皮肤的老年改变如日光弹性组织变性。皮脂腺痣大多在儿童或青壮年时取材检查,无皮肤老年改变。

2 皮脂腺痣

青春期皮脂腺痣:

表皮呈不同程度的角化亢进、乳头瘤样增生;

真皮内大量大的、正常分化的皮脂腺,或通过腺导管开口于表皮,或武器于毳毛毛囊的漏斗部;

损害区无终毛毛囊;

真皮深层内可见许多大汗腺,浅层可见纤维母细胞增加。

初生时皮脂腺发育较好,生后很快萎缩变小,皮脂腺痣平坦,表面无明显的乳头状增生,皮脂腺小叶小,真皮上部可见分化不完全的毛囊结构,常为小圆形组成的索,与胚胎期毛囊相似。有时可见中央充满角质物的毛囊漏斗部,由漏斗部上皮向下长出由不分化细胞组成的芽蕾或细胞索。青春期后,皮脂腺增生,有时可见其他一些皮肤附属器增生,最常见生乳头汗管囊腺瘤,其次为大汗腺囊腺瘤、汗管瘤及皮脂腺上皮瘤等。还可见基底样细胞增生。发生癌变即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很少见。

临床特点:多为单发。出生时已存在。好发于头皮及面部。呈线条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上无毛发生长。儿童期皮脂腺尚未发育,表现为轻度隆起、淡黄色、表面较光滑的斑块。青春期,皮脂腺充分发育,表面呈乳头状或疣状高低不平的斑块,色黄。老年时皮脂腺痣基础上可发生肿瘤样增生,包括基底样细胞增生,为错构瘤性增生,真正癌变者很少见。

3 皮脂腺腺瘤

可见许多小叶结构的腺体,其导管或开口于毛囊漏斗部,或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

小叶中可见生发细胞和成熟皮脂细胞相互混合,数量大致相同;

大的小叶中有时可见囊样腔,内含皮脂。

临床特点:单发,丘疹或结节实性,5~10毫米大小,橘黄色。好发于面部及头皮。

4 皮脂腺上皮瘤或皮脂腺瘤

肿瘤境界清楚,与表皮不相连续;

瘤体内有许多形状不规则的瘤细胞团块,团块由基底样生发细胞、成熟的皮脂腺细胞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细胞组成,以基底样细胞最多;

基底样细胞大,圆形,形状一致,核嗜碱性,大多位于瘤细胞团块边缘;

成熟脂肪细胞多位于瘤细胞团块中心,瘤体内可见内含皮脂的囊腔。

临床特点:单发,好发于老年人前额,女性居多。丘疹或结节橘黄色。

5 皮脂腺异位或Fordyce点

皮脂腺展位改变。多发。表现为口腔唇红缘及颊黏膜上黄白色小点。小点由一组小的但成熟的皮脂腺小叶组成,围绕一根皮脂腺导管。开口于黏膜上皮。

6 皮脂腺癌

瘤体较大,境界不清,不对称,深达真皮网状层及皮下组织,瘤体表面有一浅表溃疡形成;

肿瘤细胞集聚成大小和形状不一的小叶状团块,与其上表皮不相连续;

肿瘤细胞具有核非典型性的基底样细胞及分化良好的皮脂腺细胞组成,基底样细胞核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有较多分裂相,还有坏死的瘤细胞。

如瘤体以不典型基底样细胞为主,构成大小不等的瘤细胞团块,无小叶样结构,肿瘤恶性程度大;如瘤体内有许多成熟的皮脂腺细胞,有小叶样结构,则恶性程度小。

临床特点:多为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部。男性多见。肿物大小不等,隆起于皮肤表面,表面有溃疡。活检确诊。

三、向小汗腺方向分化的肿瘤

小汗腺分四部分:

位于真皮深层盘绕的腺体

盘绕的导管

真皮内垂直走行的导管

表皮内螺旋状走行的导管

腺体主要由胞浆淡染的苍白细胞组成,腺体外为均一、嗜酸性染色的基膜和肌上皮细胞。

导管有两层立方形细胞,核小,圆形,形状一致,导管内壁衬有均一的嗜酸性护膜。导管表皮部分在导管上皮内膜透明角质颗粒。

所有向小汗腺分化的良性肿瘤都称小汗腺癌;

瘤细胞成巢在表皮内称为单纯性汗腺棘皮瘤;

瘤细胞成片弥漫在表皮内称汗孔瘤'

瘤细胞在表皮和真皮内称真皮导管瘤;

真皮导管瘤中的瘤细胞有苍白细胞称艾伦细胞汗腺腺瘤;

出现囊肿称实体囊性汗腺腺瘤

1 小汗腺痣

小汗腺腺体和导管(主要是真皮深层盘绕的导管0增加;

小汗腺周围有许多毛细血管称小汗腺血管瘤性错构瘤;

表皮可增生,基底层色素增加。

临床特点:局限性多汗区,淡褐色。小汗腺血管瘤性错构瘤呈棕褐色斑块或数个结节。局部多汗可有可无。

2 小汗腺汗孔瘤

肿瘤完全在表皮内,主要在表皮下半部;

病变部位表皮增厚,表皮突增宽延长,突向真皮乳头;

肿瘤细胞呈立方形,较棘细胞小,核圆形或椭圆形,嗜碱性,胞浆少,肿瘤细胞大小、形状一致,排列紧密,瘤体周边细胞不成栅栏状排列,瘤体与正常表皮细胞及真皮间界限清楚;

瘤细胞间有细胞间桥;

瘤体内有时可见向小汗腺导管的分化出现内衬嗜酸性小皮的导管;

有时可见成片坏死的肿瘤细胞;

真皮乳头层内有毛细血管扩张。

临床特点:肿物数毫米至20毫米大小,轻度隆起于皮肤表面,质硬。好发于足跖及其侧缘,也可见于其他部位。单,无自觉症状。多 中年后发生。

3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

表皮内可见成果的肿瘤细胞,细胞巢在表皮中彼此孤立,境界十分清楚;

瘤细胞的特点与汗孔瘤相同,瘤体周边为表皮基底层角朊细胞;

瘤细胞巢内有时可见向导管的分化,有时可见坏死的细胞。

临床特点:与小孔瘤相似。

4 小汗腺真皮导管瘤

肿瘤存在于真皮和表皮

真皮内的肿瘤细胞可与表皮无连续;

瘤体内常我向导管的分化;

瘤体内常可见大片坏死区域。

小汗腺真皮导管瘤和单纯性汗腺棘皮瘤为汗孔瘤的特殊类型,临床青瓦相似。

5 透明细胞汗腺瘤

瘤体位于真皮内,境界清楚,向一可达皮下组织,偶与表皮相连;

瘤体由小叶状瘤细胞团块组成,有大小不一的囊腔,可见导管结构;

囊腔内壁𧮙有立方形导管细胞,更多见囊壁即为肿瘤细胞,囊内为均一的嗜酸性物质;

在实性瘤细胞团块中有两类细胞:一类呈多角形,胞质轻度嗜碱性染色,核圆,另一类圆形,胞浆苍白淡染,胞膜清晰可见,称透明细胞,细胞富含糖原;

可见内衬立方形或柱状细胞的导管结构,管壁有嗜酸性护膜;

基质中血管、纤维成分明显增多,富有黏蛋白。

瘤体内既有大的囊腔区,又有实性瘤细胞团块。且瘤细胞以轻度嗜碱性胞浆、核圆为主,称实性囊性汗腺瘤。

临床特点:丘疹或结节单发,实性,半球形,5~20毫米大小。无自觉症状,偶多发。女性为多。

6 小汗腺螺旋腺瘤

真皮内可见几个较大、由瘤细胞集合而成的瘤体,境界清楚,边缘整齐,与表皮上相连;

瘤体内有两类细胞:一类细胞在瘤体周边较多,较小,有深染圆形的核,胞质少,另一类细胞较大,有淡染的核和胞质;

瘤内可见小汗腺导管结构,管壁内衬嗜酸性小皮;

瘤体内散在许多粉红色玻璃样物质。

临床特点:丘疹或结节半半形,轻度隆起于皮肤表面。有压痛及自发痛。好发于躯干部,也可见于其他部位。中青年居多。

7 圆柱瘤

肿瘤位于真皮内,呈半球形隆起于皮肤表面;

瘤体由许多形状、大小不一的瘤细胞团块组成——如七巧板样紧密排列在一起,每个瘤细胞团周围有嗜酸性基底膜样物质包绕,借此将瘤细胞团彼此分开;

瘤体内有两类细胞:一类细胞核小,圆形,嗜碱性染色,于栅栏状排列在瘤细胞团块的周边,另一类细胞核稍大,淡染,位于瘤体中央;

细胞团块中可见嗜酸性球状物,有时可见导管结构。

临床特点:单发或多发。多发性圆柱瘤多见于头皮,结节呈圆顶形,表面平滑,隆起于皮肤表面,正常皮色或淡红色,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不等。多在青壮年后发病。

8 汗管瘤

真皮内可见许多导管、小的囊腔及由上皮细胞组成扬汤止沸细胞巢及索;

导管及囊肿的壁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腔内含无定形物质;

上皮细胞集合常呈长形,一端变细,另一端为管腔,使其呈蝌蚪形;

瘤体部位的结缔组织间质明显增生,纤维母细胞增多,胶原纤维增粗,有时可见玻璃样变及硬化。

临床特点:丘疹扁平,2~3毫米大小,皮色或淡黄色、淡褐色。好发于眼周尤其是下睑,也泛发于颈、躯干、腋及外阴部。女性多见。常在青春期出现并增多。

9 小汗腺乳头状囊腺瘤

肿瘤隆出于皮肤表面,表面呈轻度乳头瘤状;

瘤体由有圆形核、淡染胞质的细胞集合而成,集合成多个小叶,有的内为囊腔,小叶外有纤维性基质包绕;

可见导管的分化;

瘤体内有时可见 大片坏死区域;

细胞集合内可见 瘤细胞呈乳头状突入囊腔中。

临床特点:单发。头面部多见。结节隆起表表面,表面呈轻度乳头瘤状,上附少许痂屑。无自觉症状。

10 软骨样腺管瘤(皮肤混合瘤、小汗腺混合瘤)

肿瘤境界清楚,周围常有包膜(肿瘤压迫周围结缔组织所致),易从真皮中分离出来,有时标本中可仅见瘤体;

肿瘤由数叶组成,每叶中有上皮细胞索、巢、片及大量黏液性基质;

瘤细胞多数呈基底样,核圆,嗜碱性,胞质少,也有的瘤细胞具有丰富淡染胞质和淡染核,在瘤体内可见导管及囊腔结构;

肿瘤内可见丰富的基质,呈黏液性,弱嗜碱性,类似软骨样。

临床特点:单。好发于头面部及颈部。中年居多,男性多岁。皮内结节5~30毫米大小,轻度隆起于皮肤表面。

11 小汗腺癌

包括汗孔癌、透明细胞汗腺癌、微囊肿性附件癌、恶性软骨样汗腺癌等类型,具有向小汗腺分化的结构及明显的细胞学非典型性,瘤体境界不清、不对称、边缘不规则。可以是原发,可以在原有良性肿瘤基础上发生。

(1)汗孔癌

常在原汗孔瘤基础上发生。汗孔癌组织学改变和癌变:核林,染色质丰富,形态不规则,分裂相较多。肿瘤境界不清楚,在表皮内和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可见癌细胞果。结节和斑块暗红色,有时表面可见溃疡。多发皮肤转移。

(2)透明细胞汗腺癌

肿瘤境界不清、不对称,组成肿瘤的细胞有胞质苍白淡染的透明细胞和胞质轻度嗜碱性染色、核圆的细胞,可见核非典型性及癌细胞呈索状散布于真皮甚至皮下组织胶原纤维束之间。

(3)微囊肿性附件癌

瘤体内可见主要向导管分化的改变:多数内衬一、二层立方形细胞的导管结构,导管形状和大小各一;瘤体内有许多瘤细胞索或巢,瘤细胞核大小不等、染色质丰富,有不典型分裂相。瘤细胞索、巢散布于胶原纤维束之间或胶原纤维束内。整个瘤体境界不清、不对称、边缘不规则。实性肿块,皮色或暗红色。好发于中年妇女上唇。

(4)恶性软骨样汗腺瘤

可见软骨样汗腺瘤改变,向导管分化比良性损害低得多。瘤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索,有核的非典型性和许多分裂相。肿瘤境界不清,侵入周围组织。

(5)小汗腺黏液癌

瘤体被纤维性间隔分成许多部分,每部分含丰富淡染的黏蛋白,其中有肿瘤细胞小的集合,有的有腔样结构,肿瘤细胞呈中度核非典型性,大小不一,有少许分裂相。组化染色显示黏蛋白为流涎黏蛋白(上皮性黏蛋白)。

(6)腺样囊性癌

瘤体内有上皮细胞组成的腺样结构及小的瘤细胞岛。黏蛋白积聚在腺样结构内,使腺样结构呈多囊腔,腔内充满黏蛋白,腔壁衬以扁平的上皮细胞。瘤体中可见小汗腺导管结构。

小汗腺癌临床特点:实性结节或斑块,紫红色或暗红色,触之硬。可在原有良性肿瘤基础上恶变,也可原发。见于手掌足跖和身体其他部位尤以头面部多见。

与转移性腺癌区别。结合组化方法。

四、向大汗腺方向分化的肿瘤

大汗腺分腺体和导管两部分:

腺体位于真皮深部,上皮细胞顶浆分泌,上皮细胞呈长柱状,一端变尖,断头状脱落,又称断头分泌。

导管的组织学与小汗腺导管完全相同,但开口于毛囊漏斗部,小汗腺开口于皮肤表面。

大汗腺肿瘤指腺体部分增生。依据:腺体内衬细胞顶浆分泌或断头分泌。

1 生乳头汗管囊腺瘤

肿物隆起于皮肤,呈不同程度乳头瘤状,表面常有结痂;

从表皮向下有几个囊样凹陷,凹陷上部衬以复层鳞状上皮;

囊样凹陷下部衬以腺体上皮,常有两层细胞:腔内面为一层高柱状细胞,具有卵圆形核和弱嗜酸性染色的胞浆,有的可见断头分泌;外层为小立方形细胞,核圆,胞浆少。两层细胞组成腺腔上皮成乳头状突入囊样凹陷中;

基质中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有中度致密炎症细胞浸润,其中许多是浆细胞。

临床特点:初生或生后不久即出现,至青春期汗腺充分发育,肿瘤明显增大,表面呈乳头瘤状或疣状,上附结痂,大小不等,可呈结节性损害或斑块状,棕褐色。好发于头面部,也可见于其他部位。有时与皮脂腺痣并发。

2 生乳头汗腺瘤

肿瘤位于真皮内,与表皮不相连;

肿瘤境界清楚,边缘平整,外有包膜;

瘤体内呈梁状或囊样结构,小梁在囊内交织,向内有许多乳头状突出,囊腔上皮衬以一层长柱状细胞,可见断头分泌(顶浆分泌);

周围基质中有少许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临床特点:仅见于女性。大多发生在中老年妇女外阴部,以大阴唇多见。肿物5~15毫米大小,半球形,稍隆起于皮肤表面。无自觉不适。

3 大汗腺腺瘤

肿瘤位于真皮内,小而境界清楚;

瘤体由许多内衬两层细胞的管状及囊样结构组成,腔内面为长柱状细胞,核圆或椭圆形,胞浆较丰富,弱嗜酸性,可见明显的断头分泌,外层细胞扁平;

有的上皮叶小乳头状突入腔内;

肿瘤周围结缔组织基质明显增生,有较多的纤维母细胞,在肿瘤周围基质与正常胶原纤维之间可见有裂隙。

临床特点:中年人居多。多见于躯干及四肢近端。结节半球形,轻度隆起于皮肤表面。

4 大汗腺混合瘤

与皮肤混合瘤(软骨样汗管瘤)相同:肿瘤境界清楚,瘤体内有许多基底样细胞成片、成巢或成索,并有向大汗腺分化的囊腔样结构。腔上皮细胞呈长柱状,有典型的断头分泌。肿瘤内有丰富的弱嗜碱性染色的黏蛋白,有的部位显示软骨样分化。

临床特点:与软骨样汗管瘤相似。

5 乳头糜烂性腺瘤病

侵犯女性 乳头,表面糜烂,肿瘤与表皮相连;

瘤体内有基底样细胞组成的巢、索,细胞核圆形 、嗜碱性,胞浆少,细胞形状大小一致,无异型性。基底样细胞集合的外周有一层肌上皮细胞,再外面有一层红染的基膜;

基底样细胞集合中可见腺腔样结构,有的可见断头分泌;

瘤细胞团块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不多。

临床特点:多见于中年妇女。为乳头大汗腺腺瘤,良性肿瘤。早期乳头部糜烂,病程长者出现乳头瘤样增生。

6 大汗腺癌

肿瘤较大,不对称,境界不清,下方达到皮下组织,瘤体内 皮肤附属器结构破坏;

瘤体内可见多数不典型上皮细胞组成的索和小的集合,存在于胶原纤维束之间;

瘤体内还有多数大小、形状不同的腺腔及导管结构,有的腺腔上皮显示断头分裂;

瘤细胞异型性,核深染,大小不一,有不典型分裂相;

瘤体内结缔组织基质增生。

临床特点:少见。可见于腋窝、乳头及外阴部。肿物质硬,境界不清。

7 柏哲(Paget)病或湿疹样癌

表皮全层包括角质层可见单个或成巢的肿瘤细胞——柏哲细胞;

柏哲细胞体积大,圆形或椭圆形,有丰富淡梁的胞浆,多为单个存在,也可三五成巢,巢内细胞间无细胞间桥;

柏哲细胞也见于毛囊及汗腺导管内;

柏哲细胞周围的角朊细胞常被挤压,有时基底细胞被挤压在柏哲细胞与基膜之间而呈扁平带状;

表皮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有的可出现糜烂甚至溃疡;

真皮浅层有炎症细胞浸润;

后期,柏哲细胞侵入真皮。

临床特点:有两型:发生在乳房即乳房柏哲病;发生在乳房外即乳房外柏哲病。组织学改变大致相同。

乳房柏哲病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常侵犯单侧乳头、乳晕和周围皮肤,串外为浸润性红斑,上附少许痂屑,如湿疹样,又称湿疹样癌。发展很缓慢,逐渐扩大,乳头可内陷。有的在患侧乳房内可摸到肿块。

乳房外柏哲病多发生在外阴部、肛周,其表现与乳房柏哲病相似,呈湿疹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皮肤附件肿瘤分化方向的判断思路
【王静听写笔记】-皮肤病理基础及基本病理改变-听哈医大姜影老师讲课
皮肤的组织学——皮肤的附属器
皮肤的解剖组织学及生理
皮肤病理知识从入门到高级
2022-10-23病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