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国在一战失败后短短20年间为何又具备了发动世界大战的实力

1919年6月28日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方与协约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北石勒苏益格地区经过公投回归丹麦;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地区割让给一战后获得独立的波兰;东上西里西亚割让给一战后获得独立的 捷克斯洛伐克 ;马尔梅迪-欧本地区割让给了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割让给了给立陶宛。与此同时德国宣布放弃一切海外殖民地,承认奥地利和卢森堡的独立。

对德国工业至关重要的萨尔煤矿区被交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实际由法国占领),15年期限届满后由当地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德国因为一战损失了10%左右的人口和将近1/7的土地(不含殖民地)以及半数的钢铁工业。根据1921年4月英、法、美、意等国协商的结果:德国需要向战胜国赔款1320亿金马克,分30年付清并支付利息。德国位于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要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公里以内不许德军设防。德国陆军被限制在100000人的规模内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

德国海军也只能拥有6艘10160吨装备280毫米主炮的非无畏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不得制造及拥有潜艇;至于空军直接不被允许拥有。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被取消,义务兵役制也在德国遭到废除。一战后的德国就长期处于这种在领土、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受到限制的凡尔赛体系束缚之下。一战后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政府根本无力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万般无奈之下政府只得通过向德国国家银行出售债券来弥补开支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差额。

然而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也为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1922年德国政府多次请求延期支付赔款。法国方面不仅对德国延期支付赔款的请求予以拒绝,还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鲁尔区。魏玛政府号召鲁尔居民以“消极抵抗”的方式抵制法国的占领政策。当时魏玛政府动用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黄金储备用于支援鲁尔区的停工斗争,然而这也使德国经济遭受重创。马克的价值开始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下滑,到了1923年4月以后德国政府基本放弃了对马克进行干预的任何想法。

当时德国300多家造纸厂和20多家印刷厂每天24小时不停为国家银行提供所需的钞票。通胀最严重的时候早上的面包钱到了晚上连面包渣也买不起了。1923年的德国通货膨胀达到了顶峰:柏林一家面包店门口的牌子上清清楚楚写着“一个面包需要一万亿马克”。数字在这时已失去原本的意义。德国人民再也不用烧柴取暖了,取而代之的是堆积成山的马克。德国儿童渐渐开始用钞票搭积木玩了,因为用纸币做出来的玩具远比用纸币去买玩具要便宜得多。

一战后德国就是这样一个经济上面临恶性通胀、军事上受到严格束缚的国家,然而短短20年后德国就又具备了发动一场世界大战的实力。德国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新武装起一支称雄欧陆的强大军队?德国又是从哪儿搞到钱来扩编军队、发展军工技术?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比较令人疑惑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了解德国的军事经济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一战后的德国表面上的确是百业凋零,然而德国复兴的根基却并未被摧毁。

战争所摧毁的只是有形的厂房和机器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然而德国在战前所积累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层面的无形优势却并没被摧毁。德国是世界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发源地:早在16世纪德国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已基本进入到完善成熟时期。英国尽管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率先确立了近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然而英国的儿童们却不得不早早挤在条件简陋的工厂上演“雾都孤儿”的悲剧。

同一时期的德国儿童却早已在接受系统的义务教育,所以后来的德军总参谋长毛奇在总结普法战争的成功经验时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受过系统教育的高素质国民群体为德国在一战后的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智力基础。从19世纪早期起德意志一些地区就开始了工业革命,从此以后德意志的纺织、冶金、采煤、农业化学和铁路运输等部门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实际上还并不存在统一的德国,德意志只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名称而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

尽管德意志的产业发展具备人才资源优势,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1818年拥有1050万人口的普鲁士作为德意志诸邦中一个强大邦国率先在其境内废除关卡。1833年由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到19世纪中期关税同盟地区的工业总产量已发展到仅次于英、法的欧洲第三的位置。1850—1875年普鲁士的铁路长度由6044公里增至2.8万公里、机车增加了7倍、货车车厢增加了11倍、铁路货运量增加了19倍。

19世纪的英国人一提起“德国制造”大多会嗤之以鼻。这时英国早已是一个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先进工业国,而同一时期的德意志还在为统一大业奋斗。1871年普鲁士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德国的经济发展从此获得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德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扶植产业发展。统一之初的德国在欧洲就是一个落后农业国的代表,创新能力和生产技术差了英国半个世纪之多。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德国从法国获得了钾盐和铁矿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这一地区的资源和鲁尔区的煤田结合起来构成了统一后德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而从法国获得的50亿法郎赔款使德国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德国不仅利用这笔巨款巩固了金本位制并偿还了国债,同时数十亿法郎的流入使德国证券市场空前活跃,这一时期德国形成了一股创办企业的热潮。恰好这一时期正值国际上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际。劳动人口数量大、劳动力成本低廉等原因使这时的德国很多工厂拔地而起。

然而这些缺少技术的工厂注定只能生产一些粗制滥造的低端产品。德国为降低研发成本就培养了一批“工业间谍”潜伏在英国的工厂中窃取核心技术。就这样德国逐渐能仿制英国的各种产品,然后再以低廉的价格打开欧洲市场。所以当时英国对“德国制造”的意见是相当大的,然而德国的制造业并没一直这样堕落下去。搭上工业革命快车的德国只用了40年时间就走完了之前英国用80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20世纪初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

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所破坏的只是厂房和机器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然而德国在一战前的工业化过程中已积累了大量技术、制度、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可没因为德国在一战中的失利而消失。德国在一战后正是利用这些优势重新实行了工业化和武装化。《凡尔赛条约》不是禁止德国拥有空军嘛,那么德国就遍地成立航空俱乐部——用民用机照样暗中培养飞行员。德国不被允许拥有大型战舰和潜艇,那么德国就派工程师到国外参与研制,然后再把技术带回国内。

凡尔赛体系下德国只能保留10万人的陆军,于是德国就把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保留下来,同时对裁减的士兵进行登记以备随时重新召集。一战后德国所背负的高额战争赔款导致其在1922年的鲁尔危机事件以后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胀,到了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开始从美国纽约股市迅速向全球蔓延。还没得及从本国通胀中缓过劲来的德国又在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面前形成了雪上加霜的局面。德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一落千丈。

这时德国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对内摆脱经济危机、改善生活状况;对外解除凡尔赛体系的束缚,从而提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鼓吹种族主义——以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善民生为号召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希特勒所鼓吹宣传的恰好正是迎合了当时德国人民口味的东西。希特勒曾许诺说:“要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这种宣传鼓动口号对当时正处于生活困境中的德国民众会有多大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

1928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大选中还只有2.6%的支持率,然而到了1930年9月纳粹党以18.3%的支持率成为议会第二大党。1932年7月斩获37.2%选票和230个席位的纳粹党成为了议会第一大党。这一年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一年后兴登堡总统的去世使希特勒成为了德国至高无上的元首。希特勒上台后所推动的一系列扩军备战的举动使德国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纳粹利用经济危机期间的动乱得以上台,可纳粹上台后自己的经济政策又是怎样的呢?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只记载着纳粹党如何利用经济危机期间的动乱成功上位以及上位后如何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至于纳粹上台之后具体是如何发展经济和军备的则介绍得相对较少。其实希特勒自己对发展经济只有一个宏观的概念,然而却并没具体的明确对策。希特勒当时意识到德国经济要实现复兴就必须走加强国家干预的凯恩斯路线。然而这只是一个宏观概念,那么如何把这个概念落到实处呢?这点希特勒自己其实也并没好的对策,不过他找到了一个懂经济的人来把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

1933年希特勒任命亚尔马·沙赫特为德意志帝国银行的老板,次年又任命他为纳粹德国的财政部长。沙赫特就任财政部长后使用了一种奇特而诡异的手段来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他创造了帝国银行有史以来最大的表外体系,也就是一套官方的影子金融,从而用五花八门的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非正式票据与通货创造了信用。比如专门用于支付军工生产的梅福军用券由财政秘密贴现强制工业家接受。最多的时候德国一共有三十多种类似的表外信用工具在同时运行。

与此同时沙赫特加强了对私人的黄金和外汇的管制:居民私藏最高可以判处死刑,境外旅行携带资金也受到严格限制。沙赫特建立起来了一套制度框架,从而使他能以精细到具体产品和生产者的程度来调节德国的外贸水平。沙赫特在巴尔干和南美与原料生产国建立双边谈判下的互换贸易关系:以工业品交换原材料。在当时的中德贸易中也采取了这种模式:德国是一个除了煤矿之外橡胶、锡矿、石油等其他战略物资都非常短缺的国家,因此德国就用自己的军工产品与中国交换矿产资源和农牧产品。

沙赫特还鼓励在国际贸易中回购处于低价的债券,然后帝国银行以马克接近原价贴。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德国通过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创造就业岗位。希特勒从上台之日起就在谋划着战争,所以他上台后大力兴建军事工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交通等公共工程。纳粹党的创造就业和重整军备两大政策其实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希特勒上台后的短短几年间就修建了不少于6700公里的公路。这一方面为大量的产业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是为满足在日后的战争中能快速运送部队的军事需要。

到了1939年德国的人均工业产量增加了108%,人均消费品产量增加了39%,工人的实际周平均工资增加了24%,官方失业人数从1932年的520万减少到1939年的12万。在此期间纳粹还利用1936年的柏林奥运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总裁的希特勒用16吨铜铸造了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建了一座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和一个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以及比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希特勒通过柏林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德国的实力,从而一扫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的阴影。

希特勒还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国民社会福利,扩大工人的带薪休假权利。德国为此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建造了很多旅游船。希特勒还大力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1938年希特勒声称:德国要实现人均一辆汽车的梦想。随着纳粹上台后嫌弃的高速公路建设高潮也使各种汽车公司、修车厂以及加油站应运而生。如今作为德国汽车产业标志性品牌的众汽车公司就是在1938年建立的。在这一系列综合举措之下纳粹德国得以实现所谓“充分就业”的“经济奇迹”。

德国为实现这一奇迹不仅致力于国内的发展,也同样把目光投向了外部世界。沙赫特在致力于德国内部的经济改革的同时也积极和外国人打交道。在这方面他有两手绝活:一是赖账,二是借钱。所谓赖账就是千方百计赖掉给协约国的赔款。沙赫特搬出了一套说辞:只有保证德国经济不至于崩溃才能保证德国有支付赔款的能力。沙赫特就以这个理由要求延期支付赔款。沙赫特在赖账的同时还向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借钱,可当时美国和德国的意识形态是有冲突的。

1933年5月沙赫特去纽约借钱,结果却被一大群记者围住一个劲问关于犹太人的话题。沙赫特不得不做出解释:“现在我们德国出现的一些针对犹太人的过激行为更多是因为民众在面临现实生计问题时的发泄情绪之举。如果你们借钱给我们让我们改善经济状况,那么随着民众生活的水平的改善自然也会相应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也就不存在所谓迫害犹太人的问题了”。沙赫特这种摇唇鼓舌的本事能瞒过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美国民众,却没能瞒过罗斯福政府。

罗斯福后来为了恶心希特勒还专门派了一个犹太人去当美国驻德大使。不过华尔街大鳄不管这些,他们所看重的只有利益。华尔街一切以经济为考量:资金往哪儿流会有收益就投向哪儿。沙赫特利用这点成功在美国和德国之间打通了资本通道。德国因此得以从美国华尔街借到了钱。德国用这些钱在美国买很多军事装备、工业产品乃至专利技术,然后在德国大量兴办军火工厂,从而得以解决德国的就业问题。其实在制裁德国这个问题上德国的对手们也有各自不同的主张。

法国作为与德国竞争欧陆霸权的老对手恨不得把德国打入十八层地狱再踏上一只脚,然而致力于维持欧洲均势秩序的英国却不愿看到法国趁机做大做强。此时正蓬勃发展的美国正积极扩大自己的对外投资市场:美国认为德国的复兴有助于欧洲的整体复兴,从而将为美国提供一个广大的对外投资市场。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使美英试图把德国打造成对抗苏联的桥头堡,与此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孤立的苏联也试图与战败国德国合作。

沙赫特敏锐意识到了法、英、美、苏等外部列强对德国的不同态度。沙赫特认为德国完全可以利用外部列强之间的矛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二战前有200多家美国企业与德国有着密切的生意往来。1933~1939年杜邦财团、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福特汽车公司争先恐后与德国签订下巨额的战略原料和军工项目订单。1933年8月美国银行协会同意德国延期偿还以前的贷款,同时保证美国在德国的资本和产业的全部收入今后只在德国使用。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德国军工业的重建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这笔资金。从1933年到1939年这6年期间是纳粹德国为二战做准备的6年。在此期间杜邦财团与化学公司、洛克菲勒财团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财团及其控制的电报电话公司、福特汽车公司争先恐后与德国签下巨额的占领原料和军工项目的订单。同一时期英国与德国之间也有合作,英国甚至一度在对德合作一事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苏联也从1922年起就开始与德国秘密合作。

二战爆发前美、苏、英、法等纳粹德国日后的对手们一个个竞相与德国展开合作。1939年德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用是美国人的钱、英法的装备和技术、苏联培训的的军官和坦克部队发动的。希特勒上台时德国陆军名义上的兵力仍只有10万。这是由于凡尔赛体系的束缚造成的,不过德国实际上有大量可供征召的潜在兵力。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达了一个重整军备的秘密手令,1935年春纳粹德国公开宣布了这一计划:将国防军由10万扩充到30万。

这显然是公开违反了《凡尔赛和约》,所以立即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议并达成共同防御的协定。然而英、法等国的抗议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这时的英、法一方面受困于国内经济危机,一方面希望引导纳粹德国去进攻苏联,所以这时英、法在对德外交上奉行的是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英、法等国口头上发表了一番牢骚后就没下文了,而希特勒则由此看穿了英、法等国外强中干的本质。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再次对英、法等国进行试探:他派出3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这一地区本来是《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军驻扎的地区。希特勒曾私下向身边的人表示:如果英、法一旦干预,那么德军除了退兵将别无选择。这时的纳粹德国尚无挑战英、法等国的实力,所以这次希特勒依然是在小心翼翼进行试探。希特勒这次试探又得手了,所以他就更加不把英、法等国放在眼中了。1938年3月德国与奥地利合并;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之后德国又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这些基本都是在和平谈判框架之下“合法”得到的领土。

当然这里的“合法”又是要打引号的,因为这种所谓的“合法”扩张其实是在与英、法等大国达成一致后以牺牲小国利益实现的,但这种扩张又的确和1939年之后那种通过战争形式实现的扩张有所不同。用希特勒自己话说:“我将1919年那些被夺走的省份重新回归帝国,我把几百万从我们怀抱中夺走的、十分痛苦的德意志人重新召回了家乡。我在做到所有这些的时候尽量不流血,不给我的民族与其他民族带来战争的灾难”。英、法等国所奉行的绥靖政策使德国得以兵不血刃就实现了领土扩张。

正是在英、法等国的姑息纵容下纳粹德国在领土、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实现了扩张。随着扩张的顺利推进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膨胀,与此同时他也完全看清了英、法等国外强中干的本质。1939年3月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后开始将波兰锁定为下一个扩张征服对象。早已看穿英、法等国外强中干虚弱本质的希特勒唯一所担心的是苏联可能会干涉德国对波兰的行动。事实上这时的苏联的确正试图与波兰、英国、法国组成共同对抗纳粹德国的联盟。

英、法等国一方面与苏联就共同对抗德国的问题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却指望把德国这股祸水引向东方的苏联。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而德国则趁机于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份条约的签订最终消除了德国进攻波兰的后顾之忧。这时德军已在英、法等国的眼皮底下扩充到160万兵力。德国在扩军之前不要说与英、法作战,即使是面对波兰其实也并没必胜的把握。

尽管德国的军工实力强于波兰,但那时的德军毕竟在规模上实在太小。然而扩充之后德军很快就以闪电战的形式横扫了整个欧洲:波兰只抵抗了28天,法国只抵抗了39天,荷兰只抵抗了5天,丹麦甚至只在象征性抵抗6小时后就宣告投降......在1940年5月10日-1940年6月22日的法国战役中德军与英、法盟军的兵力已大致相当。当时在实力旗鼓相当的状态下德国其实也没必胜的把握,可德军通过对闪电战的灵活运用在短时间内就击败了法国,而英国也只能守着英吉利海峡勉强自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德军总共有多少兵力部署?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11)德国入侵波兰(上)
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德国元首]
纳粹德国为什么叫“第三帝国”?第一、第二帝国都是什么?
事件 | 希特勒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
纳粹德国自称“第三帝国”,那么“第一”和“第二”究竟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