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两京——北京和南京

明代两京制的形成。公元 1356 年朱元璋进据金陵(当时名为集庆路),利用金陵的形势同地位, 帮助朱元璋取得了胜利。在都城选址的问题是有所“纠结”的,谋臣陶安的建议是建都金陵,金陵“抚形胜以临四方”,朱元璋虽然采纳了谋臣的建议,但是他对金陵并不十分满意,因为他觉得金陵无法从整体上统筹全国。所以,一直到洪武元年八月,大明建立后,才定金陵为国都,称南京,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洪武二年,朱元璋又下令以家乡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由此形成了两京一都的格局。之后临濠和大梁皆因故罢建,到 1378 年又改南京为京师。

明成祖即位以后,因为他兴起北平,与北平有三十二年深密的关系,同时注意到北方疆土之辽阔与边防之重要,遂改北平为北京,称为“行在”。成祖本人时常驻居北京,各部主要官吏也随之北上裁决政务,称为行部,而南京则由太子监国。自此,政治中心渐渐由南京移到北京。到 1431 年,正式改北京为京师。正统六年,明英宗通过颁诏的形式确立以北京为首都,南京为留都的两京制。南京有六部,有卿寺,有科道,并且有宗人府;只是没有“献替可否,票拟批答”的内阁。南京官署的职掌、分司,依然遵守旧制,没有改变;只是员额较少。南京的地位,同样不容忽视。众所周知,早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便已经南移。而明初,南京及周边城镇的经济也已从战乱中恢复,人口增长迅速,南京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几乎是不可替代的。

一、北京

明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而积为62平方公里。大都城设计时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战,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明朝拆毁了元大都城的皇宫“以杀王”,另行建造了皇宫紫禁城。由于此时北京城的范围相比元大都城有所变化,全城格局的中心亦相应地南移。但是原来大都的对称格局没有改变,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仍然是用于设计北京都城格局的依据,紫禁城内象征皇机的前后六大殿都在这条中轴线上;

(一)明代北京城的格局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并且将元故宫尽行拆除。1403年朱棣登上皇帝宝座,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便于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朱棣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永乐四年(1406),开始筹备营造,永乐十五年正式开始,永乐十八年方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优点,参照南京营建而成。它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内城基本取元大都旧址,有九门。皇城在内城中央,有六门。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核心,有四门。皇城的中门,根据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内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门。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道两侧,按“左祖右社”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此外,在承天门前开辟一个T字形宫廷广场,广场东、西、南三面修筑了宫墙,并在东西两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开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大明门。

明仁宗、宣宗一度欲还都南京,并诏以南京为京师,称北京为行在。宣德十年(1435)宣宗卒,其子失祁镇即位、改元正统,是为明英宗。明英宗即位之初便注意经营北京城池宫殿,并且在正统二年(1437)至四年始对内城城垣进行了修筑、英宗于正统六年诏命“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称行在”。

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部兵临北京城下、肆意饱掠之后从容而退。在此形势下,有识之士倡仪加筑北京城外郭,得到世宗应允,但因财力不济后来只修建了南城外城墙,由此形成北京城廓“凸”字形平面格局。之所以只筑南面外城,是因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西端码头在东便门外大通桥,城南在元大都文明门、丽正门外诸市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同时,山川坛和天坛也在城南。

明成祖时城区计有28坊。筑外城后,又划分8坊。由此内外城计有36坊。明代北京人口增长很快,嘉靖、万历时期已近百万。贵族、官吏、士人居内城,外城为一般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之地。

嘉靖、万历以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发达的商业经济不但促成众多商业铺行的形成,而且也使北京内外城产生繁华的集市和专业市场。万历十年(1582)“宛平、大兴二县原编一百三十二行”。其中本多利厚如典当行、布行、杂粮行等100行,本小利微如网边行、杂菜行、豆腐行、裁缝行等32行其他还有众多肩挑手提的卖饼、卖菜等商贩。万历十六年顺天府所属县宛平、大兴两县分别有上中二则铺户3787户和6383户,当时农村户口宛平14441户、大兴15163户。农户与铺户比例之大不言而喻。

内城著名的商业区有大明门前之朝前市、东华门外灯市城隍庙市、土地庙市。城隍庙市,列肆三里,出售古今图书、商周铜器、秦汉铜镜、唐宋书画和珠宝、象牙、美玉、绫锦,还有来自海外的各种商品。在这里进行贸易的有全国南北的豪商巨贾,还有外国商人。外城接近运河码头的崇文门、正阳门外很快发展为商业区。外城市场与内城不同,贸易对象是一般百姓。当时在正阳门外桥上有穷汉市,是贫苦市民交易的晚市。由于同行业商人聚集在一起经商,所以外城形成大量专业市场,如猪市(今北京珠市口)、揽杆市、骡马市、煤市、柴市、米市、蒜市等等。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称帝于应天(今南京市)。八月初,以应天为南京,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棣才来到燕王的驻地北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其孙建文帝继位,朱棣在第二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就起兵北平,发动所谓“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南京,夺取了帝位。

明成祖朱棣,主要为了利于控制北方,打击割据漠北的蒙古封建主地方势力,决定迁都。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升北平为北京(北平府改称顺天府),北京之名就是从此开始的。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从南京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

(二)北京城的营建和扩建

明成祖在永乐四年(1406年)下诏,宣布于次年开始营建北京。由于大规模建筑准备不易,特别是由于对蒙古封建主地方势力连年作战,营建工程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才全面展开,于十八年(1420年)完工。史书上记载:“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

明代的北京城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

紫禁城(今故宫)是京城的核心。明初攻克大都后,原来的元皇宫,太液池以西隆福宫等宫殿改为朱棣的燕王府,其余大部分宫殿被拆毁了。因此,明成祖迁都北京,重新建造了紫禁城皇宫。紫禁城内,前部为皇帝坐朝和举行大典的外朝,以奉天、华盖、谨身(嘉靖重修时改名皇极、中极、建极,清顺治时改称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东西两翼。后部为皇帝和后妃们居住的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六宫和西六宫为两翼。紫禁城周长六里,墙高十米,宫殿群巍峨壮丽,气象万千,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总结性的杰作。

皇城在紫禁城外面,周围十八里。皇城于民国初年拆毁,现在根据东西皇城根和东安门、西安门等地名,仍可以勾画出它的轮廓。皇城的正门为承天门(清初改称天安门),其东侧为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侧为祭祀士地和五谷神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承天门前是宫廷广场,广场南端为大明门(清初改称大清门)明代中央官署,就设置于大明门以北,广场两侧宫墙的外面。学士解缙奉明成祖之命为大明门题写门联,文云:“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上联显然是美化封建帝王之词;而下联写得不错,因为北京确实是山河形胜之地。

皇城外面的内城,是就元大都城改建的。明军攻克大都之初,北城一带空旷荒凉,为了防备北逃的元皇室残余势力伺机南犯,就拆掉北城,南移五里,另筑新的北城城垣。永乐十七年(1419年),又把南城向南推展了二里多。东西城依旧不变。这大城就是明朝前期的北京城,后来增筑外城,原来的大城才有内城之称。内城九门,东为东直门、朝阳门,西为西直门、阜成门,南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北为德胜门、安定门;正统元年(1436年)始建城楼,四年完工。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曾率鞑靼兵攻到北京城下。明廷为加强京师城防,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筑外城,原计划把内城团团围住,因财力不继,只修了环抱南郊的外城,计长二十八里,共有七门:东为广渠门、东便门,西为广宁门、西便门,南为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

二、南京

明代南京城是1366年,即明朝建元前两年,朱元璋下令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开始兴建的。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王朝。下昭“以金陵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1378年,朱元璋宣布废去北京,改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用21年时间营建的南京城,根据地理形势和防守的需要,作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不规则形状,依山傍水,尽得山川形势之利,看上去并不规则,其实还是由三个方形组合起来的。一是中部和南部(包括西南)原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构成的方块;二是东边接上去的皇城,略呈长方形;另一个就是后来修筑的“后湖城”,也大体接近方形。

(一)明代南京城的格局

明南京都城周长30多公里,有城门13座。在都城的外围还有一道土城,即外郭城,长约60公里,明初设郭门16座,后又有所增减而成18座,外郭城大抵依山带岗,将紫金山、雨花台、幕府山等山丘都包括在内。

皇城区位于城东部,是全国最高中央行署机构核心区域(“三法司”在太平门外),也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皇宫由内宫城和外皇城两部分组成,均坐北向南。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节朝觐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宫城区位于四重城垣最里边一重,有御河环绕,避开城市中轴,是为避六朝与南唐的宫城遗址以及由此产生的忌讳。

宫城西部是繁华的市区,除了百姓住宅区外,是手工业、商业集中之地。大约东起大中桥,西至三山门(今水西门),北起北门桥(今珠江路),南至聚宝门(今中华门)。明初在改造南京城的同时,对居民的结构也作了调整,原有的居民被大批迁往云南、江北等地,又从全国调集工匠与富户来京居住,全城人口达到百万之多。有10余万手工业工人聚居在城南的18个坊内,其中有三个织锦坊,都在聚宝门内的镇淮桥附近一带。在镇淮桥的西南,分布着鞍辔坊、弓匠坊、箭匠坊、铁作坊、银作坊、毡匠坊和三个杂役坊。此外,习艺街和广艺街等,也是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

(二)南京城的营建和扩建

西晋灭亡时,许多晋朝的皇室、官僚和世家豪族都逃到南方来,建记了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这时,建业已经改名为建康,并再次成为封建王朝的国都。接着,宋、齐、梁、陈四代(通称为“南朝”)也相继在建康建都。

建康城又重新繁荣起来了,城郊的范围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拥有人口二十八万户,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兴盛。东吴时的都城还只是土筑的城墙,这时全部改用砖砌。皇宫的范围也扩大了,梁朝时的宫城已有内外三道城墙,又称“台城”宫城北面的鸡笼山和覆舟山是皇家花园的所在。都城东面的青溪和南面的朱雀桥、乌衣巷一带是贵族的聚居区。都城的东南有东府城,是宰相办公的地方。西南的冶城附近有西州城,是扬州刺史的治所。城南秦淮河的南岸还有一座管辖建康、秣陵、丹阳、江宁和湖熟五县的丹阳郡郡城。石头城依然是首都西面的重要卫城,常派心腹大臣驻守,一旦石头城有失,都城也就岌岌可危。在都城的北郊,还新增加了白石垒(也叫白下垒)、宣武城和南琅玡郡城,位置都在今江边的幕府山一带。南京的另一古名“白下”,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庆(元朝时,把南京改称集庆),并把集庆改名应天府,作为他统一全国的根据地。经过十二年的征战,朱元璋先后打垮了长江中下游的割据势力,于1368年(洪武元年)在应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历史上称他作明太祖。应天就成为明朝的京城。到明太祖的儿子成祖做皇帝时,以北京为京城,把应天称做“南京”。从这时开始到1644年明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止,它一直是当时的两京之一,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现在的南京城,基本上还是明朝都城的轮廓。它是在南唐都城和南宋建康府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它的东面临近紫金山的西麓,并将燕雀湖填平作为皇城;北面到玄武湖滨,把鸡笼山和覆舟山都包入城内;西北直到长江边的狮子山;西南面则是南唐和宋元以来的旧城址。全城周围共长六十七里,城内南北长达二十里,东西也长达十一里多。城墙的平均高度在十二米以上,宽度也在七米以上。因此,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池。

南京城的建筑,可以说是明朝初年长江中下游各省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当时,朱元璋为了建筑坚固的都城,曾令长江中下游各省一百二十多个府县的人民按照一定的规格烧造城砖,砖上还打印着造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每块城砖平均长达40厘米,宽20厘米,厚度也有10厘米,重达二十公斤上下。而且质料细密,坚固耐用,当时不论是那一种砖料都不能同它相比。为了增加城墙的坚固程度,筑城时,又以花岗岩石作城基,并在砖缝中灌入桐油、米浆和石灰汁,所以经久不坏。

在城内外出人的要道上,都辟有宏伟的城门,上面建有高耸的城楼。当时所开的城门共有十三座:正阳门(今光华门)63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西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和朝阳门(今中山门)。其中尤以聚宝门、三山门和通济门建筑最为坚固,并且各有三重到四重门洞。象聚宝门分上下两层,每层各有七个门洞,俗称“藏兵洞”。至于现在的挹江门、中央门、玄武门、汉中门、草场门和解放门等,都是后来开辟的,不是明朝的遗迹。

在都城的外围,当时还筑有一重周围达一百二十里的外郭。这个外城是利用自然的山坡形势用土垒成的,也筑有十八座城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栅栏门、江东门、外金川门、上元门、佛宁门、观音门、姚坊门、仙鹤门和麒麟门。现在,这座外城的遗迹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人们仍然用这些城门的名称来作为当地的地名。

皇城偏在都城的东面,今日南京城内的逸仙桥以东和光华门以北的地区,都属于它的范围。宫殿的布局和北京现存的故宫基本上相同,这是由于北京的故宫,原是按照南京宫殿的样子建造的。

皇城的正门叫作洪武门,正对着正阳门(今光华门)。中央政府机构就在洪武门内东西两侧。承天门相当于北京的天安门,前有外五龙桥,后有端门和午门,东面是太庙,西面是社稷坛。午门之后,过内五龙桥,就是所谓“前朝”五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和武英殿。接着就是所谓“后廷”,包括奉先殿、乾清宫、坤宁宫、柔仪殿和春和殿等。

明代的南京城是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根据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的统计,共有人口四十七万三千二百多人,其中军士就近二十万之多(洪武二十五年数字)。同时,朱元璋还下令把全国各地近两万户豪富迁到南京来,一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一方面也借以充实首都的财富。据史书记载,南京三分之一的城墙,是由浙江吴兴大富户沈万三捐献家财修建的。

当时,南京的商业和手工业都很兴盛,在都城内外有十几个大市集,买卖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象江东门外有粮食和六畜市场,仪凤门外有竹木市场,清凉门外分布着布匹、绸缎、茶叶、盐和纸张等货栈。在城内另有内桥、北门桥、大中桥和三山街等市集,分别出售牲口、鸡、鹅、鱼、菜和鲜果等。此外,还专门建造了十几座客店和酒楼,接待全国各地来的客商。

明代的南京拥有织造、印刷、造船和建筑四大手工业部门。在全城人口中,所谓“匠户”(世袭手工业工人)就有四万五千多家。

为了皇室和贵族的需要,明朝政府特别发展了六朝以来的南京特种手工业--织锦业。在官府的管辖下,有专门的“机房”和“织染局”从事生产。民间从事织锦业的称为“机工”、“机户”或“铺户”等,而且还有相当细密的分工。象缎子、表绫、丝绵、布绢、零布、绒线、荷包、手帕等都成为独立的行业。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丛书》、《首都史话》、《南京历史》、《中国地图》等。

2021年11月23日于云涛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匡文留《我爱我的祖国》连载15
朱棣為何興建北京紫禁城
明代的城市--南京:明朝前期的“京师”
明代南京城的修建
南京记忆(十)
花鼓戏发祥地滁州市凤阳县差点成了明朝的首都|朱元璋|凤阳|中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