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功是运气还是实力?—“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一百七十八

成功是运气还是实力?

刘秀的成名之战是昆阳之战,这一战也奠定了东汉王朝的基础。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在这场大战中,王莽为了编成对汉军作战的强大部队,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征调当时所谓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当军中的类似参谋的官吏,并任用长人巨毋霸为垒尉,专门负责构筑营垒,将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圈至军内饲养,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撼敌人。

各州郡均自选精兵,由郡和牧守亲自率领,限期到洛阳附近集中,各地到洛阳的兵力达42万多人,号称百万大军。而当时的绿林军只有1.8万人,整整是汉军的21倍还多。

但看似新军必胜,汉军必败的战斗,却出现了很多变化:

第一、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执意要围攻昆阳,纳言将军严尤极力建议不应围攻城防坚固、但战略位置不重要的昆阳,而应该直趋宛城,攻打围攻宛城的汉军,这样昆阳之敌可以不攻自破。但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不听,导致几十万军队钝兵坚城之下。

第二、刘秀当夜和宗佻、李轶等十三骑,出昆阳城南门到外面去调集部队,准备对新军内外夹攻,以王凤和廷尉大将军王常率人坚守昆阳城。后来昆阳保卫战异常艰苦,王凤一度动摇,想乞降。

但王邑、王寻认为攻克昆阳指日可待,不许他们投降,否则,便不算建功立业,因而,决心非要踏平昆阳不可。这使守军认识到只有拼死坚守,以待援军才能有生路,于是更加顽强地与新军搏杀。

第三、严尤看到昆阳难以在短期内攻下,便又建议王邑说:“兵法讲围城要留一面,我们应当让昆阳之敌逃跑一些,使他们传播失败的消息以震撼宛城之敌。”但王邑等依仗自己兵多粮足,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又一次拒绝了严尤的建议,继续加紧硬攻昆阳,使自己几十万大军屯兵坚城之下,士气低落。

第四、乘机出城调集兵将的李轶、刘秀等十三人,到达定陵、郾城等地调集各地兵马时,一些将领贪惜自己的财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愿赴昆阳增援。刘秀对他们说:“今天如果能破敌,珍宝财物要比现在多万倍,我们的大事也可成功;如果我们为敌人所败,脑袋都保不住,还谈什么金银财物呢?”于是各营将士遂跟着刘秀、李轶等一齐向昆阳地区开进。

第五、刘秀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动摇莽军军心,传宛城已破,绿林军(汉军)主力将至昆阳。消息传到昆阳城内,守军立刻士气高涨,更加坚决守城,并随时准备出城歼敌。新军得此消息,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绿林军(汉军)在气势上已占据了优势。

第六、六月初一,李轶、刘秀所率之定陵、郾城等地的汉军到达昆阳地区。刘秀为鼓舞大家的斗志,自率步骑兵一千多人为前锋,李轶率主力跟进,刘秀军在逼近新军四五里地时,即摆开阵势,准备出击。

王邑、王寻也派兵数千前来迎战。刘秀亲自率领人马冲杀,斩新军几十个人,跟随的将领都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小股敌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见了大敌,却很勇猛,真是了不起。以后请你总在前面率领我们作战,我们共同协力破敌”!

刘秀接着又率领将士再行向新军攻击,新军被打得大败,刘秀军斩杀新军近千人。刘秀率兵连着打了几次胜仗,这就大大地鼓舞了汉军的斗志,杀减了王邑、王寻的锐气。

第七、刘秀又精选了三千人的敢死队,自城西冲击新军的中坚。王邑、王寻轻视刘秀,自以为很容易打败刘秀。因而,他们只率领万余人巡视阵地。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下令各营严格管束自己的部队,没有命令,不准擅自出兵。

王邑、王寻迎战刘秀,但他们不是刘敢死队的对手,新军的阵势很快即被刘秀军击破,士卒混乱溃逃。这时新军其余的部队,因不敢轻举妄动,故无人主动支援王邑、王寻军作战。刘秀率领汉军,奋勇冲击,并一鼓作气打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斩杀了王寻。

王邑的中坚被冲垮,王寻被斩杀后,新军各部队失去了指挥中枢,立即混乱。这时昆阳城内的汉军看到刘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队取得胜利,也大喊着冲杀之声,冲出城门,内外夹攻新军,杀声震天动地,新莽的四十二万大军迅速土崩瓦解。

我们探讨一下,昆阳之战中刘秀的胜利有不少运气的成分,例如王邑、王寻刚愎自用,坚持钝兵坚城,刘秀平时胆小,但遇到强敌却异常生猛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运气,还是实力?

一个人成功有很多因素,俗话说得好,叫做“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所以这里面既有实力的成分,也有运气的因素。以昆阳大战为例,其中的运气成分有不少:

首先,王邑、王寻因为兵多,不听严尤的建议,坚持攻打战略意义不大,但城池坚固的昆阳,而不去打更始帝所在的宛城之敌。

其次,王邑、王寻不允许昆阳守敌投降,间接地坚定了义军抗战到底的决心,为刘秀的集结兵力赢得了时间。

再次,王邑、王寻轻敌,只率领万余人巡视阵地。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下令各营严格管束自己的部队,没有命令,不准擅自出兵。这也导致了新军的兵力分散。

这三方面运气的成分被刘秀抓住,并迅速捕捉战机,可以说也是刘秀作为开国皇帝的过人之处。这包括:

第一、刘秀敢于只率领十三人突围,外出调集兵力,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

第二、在众人集结兵力后,有些将领不愿意回昆阳解围,而刘秀劝说他们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为以后的发展考虑,显示了他远见卓识。

第三、刘秀假传宛城义军就要来的消息,提升了昆阳守敌的士气,反映了他的智慧。

第四、刘秀在平时遇到小股敌人害怕,遇到大敌却勇猛向前,这正反映了刘秀平时不轻敌,善于韬光养晦,而关键时刻则是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这种平时潜龙勿用,战时飞龙在天的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

所以,像昆阳之战这种经典战役,需要运气与才能的结合。如果新军是严尤为主帅,不至于败得如此不堪;如果义军不是刘秀领导,或许也早被生擒。因此,管理结果需要充分重视运气与才能的结合。

请思考:你认为身边人或你自己的成功是运气成分更多,还是实力成分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阳之战:两万人反歼灭四十二万人,刘秀一战成名
华夏风云五千年之王莽10
刘秀近乎完美,为何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
六、新汉昆阳之战
刘秀的成名作:不用阴谋诡计,用8000人硬磕40万人
一口气看完玄汉2年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