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信丰教育散记: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需要再探究

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需要再探究

唯物史观的教与学是高中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总体说来,是重点,不是难点。

近日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个棘手问题: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可能没弄清楚。

先分析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是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表述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基于马克思的论述,一般教科书都认为,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换句话说,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一般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政府、党派等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观念上层建筑一般指适应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等。

回到情境问题中探究。

情境一: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习惯认为,所有制、分配制是生产关系。那么通过法定程序将生产关系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法律的生产关系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如果认定为生产关系,那么按照经典的说法,上层建筑可是包括法律制度的。如果认定为上层建筑,一般的考题,恰恰是把法律化的生产关系认定为生产关系的。

情境二:

(2020年高考全国3卷12题)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民众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民法典体现的唯物史观原理是( D )

①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情境三:(2017年高考天津卷11题)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

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说明( C )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情境二和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认定为上层建筑,可按照广义生产关系的内涵,民法主要是市场、民权之法,民法典就可以约等于生产关系之法。另外,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的考题,一般也将此法认定为是上层建筑,可外商投资法恰恰是调整所有制关系的。

情境四:

(2020高考浙江卷29题)浙江省某县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引导社会资本“上山入林”,使胡柚、山茶油、猴头菇等“三宝”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这说明( B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的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D.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情境五:(2016高考江苏卷31题)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人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C )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情境六:(2022南京、盐城高考二模14题)近年来,国家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价格机制,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全国1000多家重点国有景区降低门票价格;聚焦人民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水电气暖相关收费问题,制定出台《关于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清费顺价、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公共服务价格机制是基于( D )

①上层建筑的调整需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②降低公共服务价格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④价格机制调整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情境四、五、六,将林权制度、土地制度、价格制度都认定为生产关系。这里面的问题依然是,政治化的经济制度是不是国家制度,是不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区别是不是不能仅从经典作家的论说中,简单地加以认定,而要看制度的内容?如果不从经典论说中推出结论,而是根据具体内容来确定,那么外商投资法和民法为何又是上层建筑?

情境七:(2015年高考课标卷Ⅰ16题)党的十八大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C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此题,按照经典论述,可认定为政治法律制度;按照制度内容,也可认定为政治上层建筑。

到此发现,原来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的理解,真是存在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堵点究竟在哪里呢?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地主阶级利用封建上层建筑的力量,通过改革,不断为新的社会制度的发展扫除道路。”这个观点,很有启发。

改革是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按照郭沫若的说法,可以这么解释:中国政府利用政权上层建筑的力量,调整生产关系,完善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所有制改革,也可以说成是,国家通过政权上层建筑的力量,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基于此,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就不能简单认为是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可以再做如下分析。

生产关系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事实存在的经济关系,并未国家制度化;二是国家制度和法律认可的,是政权化的生产关系。事实存在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暴力工具等。生产关系制度化、法律化以后,就成为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再直接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改革,是通过调整上层建筑,进而调整生产关系,最终影响生产力的。因此,外商投资法、民法等国家确认的各种制度化的经济关系,都应该是上层建筑。通过国家法律、制度来调整经济关系,遵循的应该是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规律,而不是一个。通过国家法律、制度来调整政治关系,遵循的就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15考研政治哲学逻辑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请问是什么在决定经济基础呢?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中外力史纲要(上)》第2课的思考
关于哲学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